一种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15619发布日期:2021-11-29 13:1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座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插座。


背景技术:

2.插座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电器。现有的插座包括外壳,外壳内固定设置有若干个u形金属片,外壳上设置有与u形金属片相对应的插孔,u形金属片与零线或者火线或者地线相连,当插头与插座相连时,插头上的插脚穿过插孔并插入u形金属片中间,u形金属片将插头上的插脚夹紧,并与插脚之间形成电连接。
3.现有的插座中,u形金属片对插脚的夹紧力不可调节,使用过程中u形金属片与插脚之间的配合存在过松或者过紧的问题,u形金属片与插脚之间的配合过松时,插头插在插座上时容易发生松动,插头与插座之间存在接触不良、插头容易从插座上脱离的问题;当u形金属片与插脚之间的配合过紧时,插头存在插拔困难的问题;上述问题会严重影响插座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的插座中,u形金属片对插脚的夹紧力不可调节,使用过程中u形金属片与插脚之间的配合存在过松或者过紧的情况,严重影响插座的正常使用的问题,提供一种插座,能够调节u形金属片的夹紧力,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插座,包括外壳和固定设置在外壳内u形金属片,外壳表面设置有与u形金属片相对应的插孔,外壳内设置有用于调节u形金属片夹紧力的夹紧力调节机构。
6.本发明中,外壳内设置有夹紧力调节机构,通过夹紧力调节机构能够对u形金属片的夹紧力进行调节,从而将u形金属片对插脚的夹紧力调节至一个合适的范围,有效解决了传统插座中u形金属片与插脚之间的配合存在过松或者过紧的问题,进而解决了插头插在插座上时容易发生松动或者插头插拔困难的问题,提高了插座的使用效果。
7.作为优选,所述u形金属片由黄铜制成。
8.作为优选,所述外壳由塑料制成。
9.作为优选,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固定架,u形金属片固定设置在固定架上。
10.作为优选,所述u形金属片包括两个夹紧段,两个夹紧段的一端之间通过连接段相连,连接段固定在固定架上,两个夹紧段上靠近连接段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弯曲段,弯曲段的横截面呈半圆形,弯曲段朝着u形金属片的内侧凸出,两个弯曲段之间设置有弧形弹性片,弧形弹性片朝着插孔的一侧凸出;夹紧力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活塞缸,活塞缸内设置有第一活塞,活塞缸上朝向固定架的一端设置导向孔,活塞缸的另一端与第一活塞之间形成第一腔体,第一活塞上连接有活塞杆,活塞杆穿过导向孔;第一活塞与活塞缸上朝向固定架的一端之间设置有弹簧;活塞杆上连接有移动板,移动板上设置有随动杆,随动杆的一端与弧形弹性片的中部相连;外壳内还设置有活塞筒,活塞筒的一端敞口,另一端封
闭,活塞筒的敞口端的端面与外壳的外表面平齐,活塞筒靠近敞口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活塞筒中连接有螺塞,螺塞与内螺纹相连;活塞筒内还设置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位于螺塞和活塞筒的封闭端之间,第二活塞与螺塞之间设置有连接杆,第二活塞与活塞筒的封闭端之间形成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通过连接管相连;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均装有液体介质。夹紧力调节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螺塞朝着其中一个方向旋转时,螺塞会朝着活塞筒的封闭端移动,螺塞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二活塞移动,在这过程中,第二腔体的容积缩小,第二腔体中的液体介质通过连接管进入第一腔体中,推动第一活塞移动,第一活塞带动活塞杆向外伸出,从而带动移动板和随动杆移动,随动杆顶住弧形弹性片的中部并使其朝着插孔的一侧弯曲,弧形弹性片在弯曲的过程中,会带动u形金属片上的两个夹紧段相互靠拢,由于两个夹紧段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当插脚插入两个夹紧段之间的时,两个夹紧段对插脚的夹紧力便会增大;当螺塞朝着另一个方向旋转时,螺塞会朝着活塞筒的敞口端移动,螺塞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二活塞移动,在这过程中,第二腔体的容积增大,第一腔体中的液体介质会回流至第二腔体中,活塞杆在弹簧的作用下缩回,使得弧形弹性片的中部朝着远离插孔的方向移动,弧形弹性片的弧度减小,弧形弹性片的两端朝两侧伸展,从而将夹紧段向两侧撑开,两个夹紧段之间的距离增大,当插脚插入两个夹紧段之间的时,两个夹紧段对插脚的夹紧力便会减小。通过上述原理,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u形金属片的夹紧力进行调节,将 u形金属片对插脚的夹紧力调节至合适的范围,有效解决了传统插座中u形金属片与插脚之间的配合存在过松或者过紧的问题。
11.作为优选,所述移动板上设置有导向套筒,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杆,导向杆与导向套筒滑动连接。通过导向杆与导向套筒之前的配合,从而对移动板起到导向作用。
12.作为优选,所述液体介质为液压油。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外壳内设置有夹紧力调节机构,通过夹紧力调节机构能够对u形金属片的夹紧力进行调节,从而将u形金属片对插脚的夹紧力调节至一个合适的范围,有效解决了传统插座中u形金属片与插脚之间的配合存在过松或者过紧的问题,进而解决了插头插在插座上时容易发生松动或者插头插拔困难的问题,提高了插座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外形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剖视图。
16.图3为u形金属片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图2中a部放大图。
18.图5为图2中b部放大图。
19.图6为图2中c部放大图。
20.图中:1、外壳、2、电源开关,3、插孔,4、固定架,5、u形金属片,6、移动板,7、导向套筒,8、导向杆,9、随动杆,10、连接管,11、夹紧段,12、连接段,13、弯曲段,14、弧形弹性片,15、活塞缸,16、第一活塞,17、活塞杆,18、第一腔体,19、弹簧,20、活塞筒,21、螺塞,22、第二活塞,23、连接杆,24、第二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22.实施例1: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插座,包括外壳1。外壳1由塑料制成。外壳1上设置有电源开关2。外壳1内设置有固定架4。固定架上设置有u形金属片5。u形金属片5由黄铜制成。u形金属片5与零线或者火线或者地线相连。外壳1的表面设置有与u形金属片5相对应的插孔3。
23.u形金属片5包括两个夹紧段11,两个夹紧段11的一端之间通过连接段12相连,两个夹紧段11与连接段12之间形成u形结构。连接段12固定在固定架4上。两个夹紧段11上靠近连接段12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弯曲段13,弯曲段13的横截面呈半圆形,弯曲段13朝着u形金属片5的内侧凸出。两个弯曲段之间设置有弧形弹性片14。弧形弹性片14由金属制成。弧形弹性片14呈圆弧形。弧形弹性片14朝着插孔3的一侧凸出。外壳1内设置有用于调节u形金属片5夹紧力的夹紧力调节机构。
24.夹紧力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活塞缸15,活塞缸15内设置有第一活塞16。活塞缸15上朝向固定架4的一端设置导向孔,活塞缸15的另一端与第一活,16之间形成第一腔体18。第一活塞16上连接有活塞杆17,活塞杆17穿过导向孔。第一活塞17与活塞缸15上朝向固定架4的一端之间设置有弹簧19。活塞杆17上连接有移动板6,移动板6上设置有随动杆9,随动杆9的一端与弧形弹性片14的中部相连。移动板6上设置有导向套筒7,外壳1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杆8,导向杆8与导向套筒7滑动连接。通过导向杆与导向套筒之前的配合,从而对移动板起到导向作用。外壳1内还设置有活塞筒20,活塞筒20的一端敞口,另一端封闭,活塞筒的敞口端的端面与外壳的外表面平齐。活塞筒20靠近敞口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活塞筒中连接有螺塞21,螺塞21与内螺纹相连。活塞筒20内还设置有第二活塞22,第二活塞22位于螺塞21和活塞筒20的封闭端之间。第二活塞22与螺塞21之间设置有连接杆23。第二活塞22与活塞筒20的封闭端之间形成第二腔体24,第一腔体18和第二腔体24之间通过连接管10相连。第一腔体18和第二腔体24中均装有液体介质。液体介质为液压油。
25.本发明中,外壳内设置有夹紧力调节机构,通过夹紧力调节机构能够对u形金属片的夹紧力进行调节,从而将u形金属片对插脚的夹紧力调节至一个合适的范围,有效解决了传统插座中u形金属片与插脚之间的配合存在过松或者过紧的问题,进而解决了插头插在插座上时容易发生松动或者插头插拔困难的问题,提高了插座的使用效果。夹紧力调节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螺塞朝着其中一个方向旋转时,螺塞会朝着活塞筒的封闭端移动,螺塞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二活塞移动,在这过程中,第二腔体的容积缩小,第二腔体中的液体介质通过连接管进入第一腔体中,推动第一活塞移动,第一活塞带动活塞杆向外伸出,从而带动移动板和随动杆移动,随动杆顶住弧形弹性片的中部并使其朝着插孔的一侧弯曲,弧形弹性片在弯曲的过程中,会带动u形金属片上的两个夹紧段相互靠拢,由于两个夹紧段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当插脚插入两个夹紧段之间的时,两个夹紧段对插脚的夹紧力便会增大;当螺塞朝着另一个方向旋转时,螺塞会朝着活塞筒的敞口端移动,螺塞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二活塞移动,在这过程中,第二腔体的容积增大,第一腔体中的液体介质会回流至第二腔体中,活塞杆在弹簧的作用下缩回,使得弧形弹性片的中部朝着远离插孔的方向移动,弧形弹性片的弧度减小,弧形弹性片的两端朝两侧伸展,从而将夹紧段向两侧撑开,两个夹紧段之间的距离增大,当插脚插入两个夹紧段之间的时,两个夹紧段对插脚的夹紧力便会减小。通
过上述原理,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u形金属片的夹紧力进行调节,将 u形金属片对插脚的夹紧力调节至合适的范围,有效解决了传统插座中u形金属片与插脚之间的配合存在过松或者过紧的问题。
2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