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和贴附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9312902发布日期:2022-03-19 20:42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和贴附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和贴附装置。


背景技术:

2.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flexibl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和柔性micro-led显示器具有主动发光、可视角度大,色域宽、亮度高、响应速度快、低功耗,以及结构上可弯曲及可折叠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利用柔性oled和柔性micro-led显示器可弯曲可折叠的特性,能够实现静态弯折、动态弯折以及卷轴的形态,且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以及终端产品的需求多样化,对于空间三维曲面显示提出了要求。
3.然而由于上述显示器都是以薄膜晶体管的半导体工艺为基础,制备过程亦是以平面方式进行的,基本的显示功能都以平面形式呈现,部分柔性显示面板会以沿直线轴弧面弯曲贴附在保护盖板上,从而呈现一定的弯曲形状(如双曲面或四曲面)。这种沿直线轴弯曲形状不是真正的三维曲面,真正的三维曲面需要对于平面薄膜形式的显示器进行至少双轴的拉伸,形成空间三维曲面。
4.而三维曲面的成型通常使用注塑、挤出、冲压等方式获得三维曲面形状。但由于柔性显示器内有数百万个微米尺度的晶体管和金属线路等结构,对于成型温度和压力的耐受能力有限,无法使用上述工艺成型。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和贴附装置,以缓解现有柔性oled和柔性micro-led显示器实现三维曲面存在成型工艺受限的技术问题。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中,显示器包括显示面板和盖板,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盖板通过贴附装置贴合,所述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包括:
8.将所述盖板固定于所述贴附装置的容纳腔底部;
9.将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贴附装置的容纳腔内的密闭机构面向所述盖板的一侧,使所述密闭机构形成密闭空间,并使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盖板相对设置;
10.向所述密闭机构的密闭空间充入加压气体,并推动与所述密闭机构活动连接的拉伸机构向所述显示面板运动,在所述拉伸机构的推力和所述加压气体的压力作用下,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盖板贴合。
11.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中,所述向所述密闭机构的密闭空间充入加压气体前,所述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通过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内的加热机构对所述密闭机构的密闭空间以及所述显示面板按照预设温度进行加热。
13.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中,所述预设温度的范围为70℃~150℃。
14.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中,所述向所述密闭机构的密闭空间充入加压气体的步骤包括:
15.通过所述拉伸机构位于所述密闭机构外的第一进气口向所述拉伸机构的腔室内充入所述加压气体,所述加压气体通过所述拉伸机构位于所述密闭机构内的第一出气口进入所述密闭机构的密闭空间。
16.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中,所述向所述密闭机构的密闭空间充入加压气体的步骤包括:
17.通过所述密闭机构上的第二进气口向所述密闭机构的密闭空间充入加压气体。
18.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中,所述加压气体的压力范围为0.5mpa至4mpa。
19.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中,所述将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的第三开口处的步骤包括:
20.通过所述密闭机构上的夹持构件将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面向所述盖板的一侧。
21.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中,所述推动所述拉伸机构向所述显示面板运动的步骤还包括:
22.推动所述拉伸机构向所述显示面板运动,同时使位于所述容纳腔底部的升降机构推动所述盖板向所述显示面板运动。
23.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中,所述将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面向所述盖板的一侧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24.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贴附保护层;
25.将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面向所述盖板的一侧,且所述保护层面向所述密闭机构。
26.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中,所述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盖板贴合后,剥离所述保护层。
2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贴附装置,其包括:
28.壳体,形成有容纳腔,且所述壳体的一侧具有第一开口;
29.密闭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并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
30.拉伸机构,所述拉伸机构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并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密闭机构滑动连接。
31.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中,所述贴附装置还包括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的密闭空间内。
32.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中,所述拉伸机构包括腔室、位于所述腔室一侧的第一进气口以及位于所述腔室另一侧的第一出气口,所述腔室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密闭机构的密闭空间贯通。
33.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中,所述密闭机构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之间。
34.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中,对应所述容纳腔底部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
二出气口,所述密闭机构的密闭空间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口与外界贯通。
35.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中,所述贴附装置还包括夹持构件,所述夹持构件设置于所述密闭机构的所述第三开口的边缘。
3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和贴附装置中,显示面板固定于密闭机构,盖板固定于壳体的容纳腔底部,采用加热机构对显示面板加热,并通过向密闭机构的密闭空间充入加压气体,同时使拉伸机构推动显示面板形变,在拉伸机构和加压气体的作用下使显示面板和盖板贴合,使显示器的成型、贴合一体化进行,避免了显示面板和盖板单独成型时曲率差异造成的贴合度不好,进而发生褶皱等问题,解决了现有柔性oled和柔性micro-led显示器实现三维曲面存在成型工艺受限的问题。同时通过控制拉伸机构轴向顶压与加压气体的时序可精准控制显示面板要形成三维曲面的顶部、边缘与盖板的贴合顺序,保证排气,避免气泡的产生。
附图说明
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4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内放置有待贴附构件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4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4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上贴附保护层的剖面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在附图中,为了清晰理解和便于描述,夸大了一些层和区域的厚度。即附图中示出的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
[0046]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内放置有待贴附构件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所述贴附装置100包括壳体10、密闭机构20、拉伸机构30以及加热机构40。所述壳体10形成有容纳腔11,且所述壳体10的一侧具有第一开口12。所述密闭机构2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内,并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12相对的第二开口21和第三开口22。所述拉伸机构30穿过所述第一开口12并通过所述第二开口21与所述密闭机构20
滑动连接。所述加热机构40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内。
[0047]
所述贴附装置100用于使两个结构件贴合在一起,比如可用于显示器盖板的贴附,显示器200包括显示面板201和盖板202,而所述显示器盖板的贴合即是指把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贴合在一起,所述显示面板201包括oled和micro-led显示面板等,当为oled显示面板时,所述显示面板201可包括衬底基板、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驱动电路层、发光功能层、封装层等,当为micro-led显示面板时,所述显示面板201可包括衬底基板、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驱动电路层、micro-led/mini-led、封装层等。
[0048]
本技术的所述贴附装置100尤其地适用于要形成三维曲面的显示器200,三维曲面的显示器200是指把所述显示面板201与具有三维曲面的盖板202贴合在一起,以形成三维曲面的显示器200。
[0049]
具体地,所述盖板202固定于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所述显示面板201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面向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一侧,当所述盖板202固定于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时,所述显示面板201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面向所述盖板的一侧,该所述密闭机构20的一侧即为靠近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一侧,具体而言即为所述密闭机构20的第三开口22处。所述盖板202包括玻璃等具有高透光性的硬性基板,所述盖板202的一侧设置有透明光学胶,用于使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粘结,故所述盖板202设置有透明光学胶的一侧面向所述显示面板201。
[0050]
其中所述容纳腔11是由所述壳体10的多个侧壁围成的空间,而所述壳体10其中的一个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开口12,与所述第一开口12相对的即为所述容纳腔11的底部。所述壳体10可为模具外形,所述壳体10能够打开和合上,当所述壳体10打开时,能够把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放置到所述壳体10的容纳腔11内;当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放置完成后,所述壳体10合上,使所述密闭机构20形成密闭空间23。
[0051]
可选地,所述盖板202固定于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固定方式包括在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壳体10上设置挡块,挡块位于所述盖板202的四周以卡住所述盖板202;或者使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壳体10下沉为凹台,所述盖板202放置在凹台内,并用负压吸附住所述盖板202。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三维曲面的显示器200,需使所述盖板202上具有已成型的三维曲面,而所述盖板202上已成型的三维曲面与所述贴附装置100内固定所述盖板202的凹台相匹配,以使所述盖板202和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壳体10良好接触,并保证所述显示面板201与所述盖板202的精准对位。
[0052]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201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的第三开口22处的固定方式包括在所述密闭机构20的第三开口22的四周设置夹持构件50,所述夹持构件50夹持所述显示面板201以保持稳定态。
[0053]
所述密闭机构20的第二开口21与所述第三开口22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开口21小于所述第三开口22。所述拉伸机构30穿过所述壳体10的第一开口12并与所述第二开口21滑动连接,使得部分所述拉伸机构30位于所述密闭机构20内。当所述显示面板201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后,使所述密闭机构20形成密闭空间23。所述加热机构40设置在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内,用于加热所述显示面板201,使所述显示面板201更容易拉伸成型。
[0054]
可选地,所述加热机构40可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的第一开口12边缘或所述密闭机构20的侧壁上等其他位置上。所述加热机构40的加热方式包括采用uv照射、红外加热、电
阻丝加热、微晶加热片、石英管等加热方式。另外,所述加热机构40的加热温度可控制在70℃至150℃之间,以避免超出所述显示面板201内晶体管和金属线路的耐温能力。而温度的控制可通过在所述密闭机构20的容纳腔11内设置温度传感器来实现,以精确控制成型温度。
[0055]
所述拉伸机构30通过所述第二开口21与所述密闭机构20滑动连接,可使得所述拉伸机构30在所述壳体10的容纳腔11内轴向移动,具体而言,所述拉伸机构30在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内轴向移动。而轴向移动能够推动所述显示面板201向所述盖板202的方向形变,使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贴合。当然地,要使所述拉伸机构30轴向移动,可通过动力机构驱动所述拉伸机构30,所述动力机构可连接于所述拉伸机构30位于所述壳体10外部的端部,所述动力机构包括步进电机等具有动力驱动的机构。通过控制所述动力机构的速度参数,以精准控制所述拉伸机构30的行进速度,其中所述动力机构的速度参数可变,使得所述拉伸机构30的行进速度也可变,比如所述拉伸机构30在接触所述显示面板201之前的轴向移动速度大于所述拉伸机构30在接触所述显示面板201之后的轴向移动速度。
[0056]
为了避免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在贴合的过程中产生气泡等不良,所述拉伸机构30在推动所述显示面板201形变前,可先向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内充入加压气体,比如空气、氮气等。可选地,所述加压气体可通过所述拉伸机构30进入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具体地,所述拉伸机构30包括腔室31、位于所述腔室31一侧的第一进气口32以及位于所述腔室31另一侧的第一出气口33,所述第一出气口33靠近所述拉伸机构30与所述动力机构的连接端设置,所述第一出气口33均匀分散在所述拉伸机构30的侧壁上。所述腔室31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口33与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贯通,所述加压气体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32进入所述腔室31内,并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口33进入到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内。
[0057]
所述显示面板201在所述拉伸机构30的推力以及所述加压气体的压力作用下朝着所述盖板202的方向发生形变,使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贴合。其中所述拉伸机构30远离所述动力机构的端部呈圆弧面,以避免划伤所述显示面板201。同时所述拉伸机构30的中心线b-b’经过所述拉伸机构30的圆弧端面的中心点,并经过所述盖板202的三维曲面的中心点,如此可使得所述拉伸机构30的圆弧面端部能够使所述显示面板201形变最大点与所述盖板202的形变最大点重合,也即所述显示面板201与所述拉伸机构30接触的位置最先与所述盖板202贴合,然后在所述加压气体的压力作用下,所述显示面板201以所述拉伸机构30为中心逐渐向四周继续形变,并与所述盖板202贴合。为了避免压力过大损伤所述显示面板201,所述加压气体的压力范围可控制在0.5mpa至4mpa之间,而为了精准控制所述密闭空间23内的压力大小,可通过在所述密闭空间内设置压力传感器即可。
[0058]
另外,在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贴合的过程中,为了及时排出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之间的气体,在对应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所述壳体10上还设置有第二出气口13,所述第二出气口13能够排出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之间的气体,且所述第二出气口13未被所述盖板202遮挡。当然地,所述贴附装置100在未放入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之前,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口13与外界贯通。
[005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贴附装置100能够把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贴合在
一起,以形成需要的三维曲面显示器200,且使显示器200的成型、贴合一体化进行,避免了显示面板201和盖板202单独成型时曲率差异造成的贴合度不好,进而发生褶皱等问题。同时使用本技术的所述贴附装置100无需使用高温注塑、高压挤出和冲压等成型方式,解决了现有柔性oled和柔性micro-led显示器实现三维曲面存在成型工艺受限的问题。而且通过控制拉伸机构30轴向顶压与加压气体的时序可精准控制显示面板201要形成三维曲面的顶部、边缘与盖板202的贴合顺序,保证排气,避免气泡的产生。
[0060]
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加压气体不是通过所述拉伸机构30进入到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而是通过所述密闭机构20本身进入到所述密闭机构20内部。具体地,所述密闭机构20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24,所述第二进气口24位于所述第二开口21和所述第三开口22之间,也即所述第二进气口24设置于所述密闭机构20的所述第二开口21和所述第三开口22之间的侧壁上。此时所述壳体10上可设置分布式的管路,所述加压气体从所述壳体10上的分步式管路充入,并通过所述密闭机构20的第二进气口24进入到所述密闭机构20内部,如此同样能够实现充气加压的目的。其他说明请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0061]
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附装置的又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贴附装置100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升降机构60,所述盖板202固定于所述升降机构60上,所述升降机构60用于推动所述盖板202向所述显示面板201运动,如此可使得拉伸成型由所述拉伸机构30的单向运动变成了所述拉伸机构30和所述盖板202的相向同轴运动成型,进而可缩短所述拉伸机构30的行程长度,缩短所述拉伸机构30的拉伸时间,并提高充气加压效率。其他说明请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0062]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其中显示器200包括显示面板201和盖板202,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通过上述实施例其中之一的贴附装置100贴合。
[0063]
具体地,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上贴附保护层的剖面接结构示意图。所述贴附装置100包括壳体10、密闭机构20以及拉伸机构30,所述壳体10形成有容纳腔11,且所述壳体10的一侧具有第一开口12,所述密闭机构2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内,并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12相对的第二开口21和第三开口22,所述拉伸机构30穿过所述第一开口12并通过所述第二开口21与所述密闭机构20滑动连接。所述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4]
s301:将所述盖板202固定于所述贴附装置100的容纳腔11底部;
[0065]
具体地,所述盖板202包括玻璃等具有高透光性的硬性基板,且成型为三维曲面。所述盖板202的一侧设置有透明光学胶,用于使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粘结,故所述盖板202设置有透明光学胶的一侧面向所述容纳腔11。
[0066]
可选地,所述盖板202固定于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固定方式包括在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壳体10上设置挡块,挡块位于所述盖板202的四周以卡住所述盖板202;或者使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壳体10下沉为凹台,所述盖板202放置在凹台内,并用负压吸附住所述盖板202。所述盖板202上已成型的三维曲面与所述贴附装置100内固定所述盖板202的凹台相匹
配,以使所述盖板202和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壳体10良好接触,并保证所述显示面板201与所述盖板202的精准对位。
[0067]
s302:将所述显示面板201固定于所述贴附装置的容纳腔内的密闭机构20面向所述盖板202的一侧,使所述密闭机构20形成密闭空间23,并使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相对设置;
[0068]
具体地,所述密闭机构20的所述第三开口22边缘设置有夹持构件50,则所述将所述显示面板201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面向所述盖板202的一侧的步骤包括通过所述夹持构件50将所述显示面板201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面向所述盖板202的一侧,也即所述密闭机构20的第三开口22处。当所述显示面板201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后,使所述密闭机构20形成密闭空间23,且所述显示面板201与所述盖板202设置有透明光学胶的一面相对设置。
[0069]
s303:向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充入加压气体,并推动与所述密闭机构20活动连接的拉伸机构30向所述显示面板201运动,在所述拉伸机构30的推力和所述加压气体的压力作用下,使所述显示面板201与所述盖板202贴合。
[0070]
具体地,所述贴附装置100还包括加热机构40,所述加热机构40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内;则所述向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充入加压气体前,所述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1]
通过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内的加热机构40对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以及所述显示面板201按照预设温度进行加热。所述加热机构40的加热方式包括采用uv照射、红外加热、电阻丝加热、微晶加热片、石英管等加热方式。另外,所述加热机构40的加热温度可控制在70℃至150℃之间,以避免超出所述显示面板201内晶体管和金属线路的耐温能力。而温度的控制可通过在所述密闭机构20的容纳腔11内设置温度传感器来实现,以精确控制成型温度。
[0072]
进一步地,采用所述加热机构40对所述显示面板201加热后,向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内充入加压气体,比如空气、氮气等。可选地,所述加压气体可通过所述拉伸机构30进入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具体地,所述拉伸机构30包括腔室31、位于所述腔室31一侧的第一进气口32以及位于所述腔室31另一侧的第一出气口33,所述第一出气口33靠近所述拉伸机构30与所述动力机构的连接端设置,所述第一出气口33均匀分散在所述拉伸机构30的侧壁上。所述腔室31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口33与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贯通,如此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32向所述腔室31内充入所述加压气体,所述加压气体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口33进入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
[0073]
或者,可选地,所述加压气体通过所述密闭机构20本身进入到所述密闭机构20内部,具体地,所述密闭机构20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24,所述第二进气口24位于所述第二开口21和所述第三开口22之间,也即所述第二进气口24设置于所述密闭机构20的所述第二开口21和所述第三开口22之间的侧壁上。此时所述壳体10上可设置分布式的管路,所述加压气体从所述壳体10上的分步式管路充入,并通过所述密闭机构20的第二进气口24进入到所述密闭机构20内部,如此同样能够实现充气加压的目的。
[0074]
而为了避免压力过大损伤所述显示面板201,所述加压气体的压力范围可控制在0.5mpa至4mpa之间。
[0075]
在充入所述加压气体后,同步推动所述拉伸机构30向所述显示面板201运动,在所
述拉伸机构30的推力和所述加压气体的压力作用下,使所述显示面板201与所述盖板202贴合。具体地,所述拉伸机构30远离所述动力机构的端部呈圆弧面,以避免划伤所述显示面板201,且所述拉伸机构30的圆弧面端部能够使所述显示面板201形变最大点与所述盖板202的形变最大点重合,也即所述显示面板201与所述拉伸机构30接触的位置最先与所述盖板202贴合,然后在所述加压气体的压力作用下,所述显示面板201以所述拉伸机构30为中心逐渐向四周继续形变,并与所述盖板202贴合。
[0076]
另外,在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贴合的过程中,为了及时排出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之间的气体,在对应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所述壳体10上还设置有第二出气口13,所述第二出气口13能够排出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之间的气体,且所述第二出气口13未被所述盖板202遮挡。当然地,所述贴附装置100在未放入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之前,所述密闭机构20的密闭空间23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口13与外界贯通。
[0077]
在一种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中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不同的是,所述贴附装置100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11底部的升降机构60,所述盖板202固定于所述升降机构60上。则所述推动所述拉伸机构30向所述显示面板201运动的步骤还包括:
[0078]
推动所述拉伸机构30向所述显示面板201运动,同时所述升降机构60推动所述盖板202向所述显示面板201运动。如此可使得拉伸成型由所述拉伸机构30的单向运动变成了所述拉伸机构30和所述盖板202的相向同轴运动成型,进而可缩短所述拉伸机构30的行程长度,缩短所述拉伸机构30的拉伸时间,并提高充气加压效率。
[0079]
在一种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中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不同的是,所述将所述显示面板201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的第三开口22处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0080]
在所述显示面板201的一侧贴附保护层300;将所述显示面板201固定于所述密闭机构20的第三开口22处,且所述保护层300面向所述密闭机构20。
[0081]
具体地,所述保护层300的材料包括非结晶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a-pet)、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其它弹性较好的材料。所述保护层300可通过压敏粘合剂(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等具有黏性的胶材层400贴附在所述显示面板201上。而在所述显示面板201与所述盖板202贴合后,还需剥离掉所述保护层300。剥离所述保护层300的剥离方法包括使用激光等其它方式。由于所述保护层300的存在,所述加压气体的压力以及所述加热机构40的加热温度可根据所述保护层300的耐温和耐压性能进行调整,以更好的保护所述显示面板201。
[0082]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显示面板201和所述盖板202贴合后,被所述加持构件夹持的显示面板201部分未与所述盖板202贴合,该部分未与所述盖板202贴合的部分需去除掉。
[0083]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
[0084]
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器盖板贴附方法和贴附装置中,显示面板固定于密闭机构,盖板固定于壳体的容纳腔底部,采用加热机构对显示面板加热,并通过向密闭机构的密闭空间充入加压气体,同时使拉伸机构推动显示面板形变,在拉伸机构和加压气体的作用下使显示面板和盖板贴合,使显示器的成型、贴合一体化进行,避免了显示面板和盖板单独成型时曲率差异造成的贴合度不好,进而发生褶皱等问题,解决了现有柔性oled和柔性
micro-led显示器实现三维曲面存在成型工艺受限的问题。同时通过控制拉伸机构轴向顶压与加压气体的时序可精准控制显示面板要形成三维曲面的顶部、边缘与盖板的贴合顺序,保证排气,避免气泡的产生。
[0085]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0086]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