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25481发布日期:2022-03-12 13:02阅读:9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插头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插头。


背景技术:

2.led显示屏的模组架屏时,模组与箱体间为了实现dc输入和数据传输,模组和箱体之间存在三种连接方式:1、使用排针排母直接对插;2、使用浮动连接器直接接合;3、使用数据排线和dc线进行连接。
3.其中,使用排针排母来实现模组与箱体间的直流电和数据传输时,仅能实现基础电流的传输,无法实现大电流的传输。使用浮动连接器,其制作成本较高。而使用数据排线和dc线进行两个连接器连接时,需要逐个模组的数据端子和dc端子进行插接,费时费力,比较麻烦,不易操作,并且两个连接器相连,也会占用过多的箱体空间。因此,如何设计通过一种连接器可兼容结构实现数据和大电流的传输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插头,无需逐个进行数据端子和dc端子的插接,即可兼容数据和大电流的传输。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插头,其包括排母座、多个信号连接件以及多个电源端子,排母座为绝缘材质,其设有多个第一插槽和多个第二插槽;多个信号连接件为导电材质,分别对应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插槽处并至少部分地伸入至所述第一插槽中;多个电源端子为导电材质,每个所述电源端子均包括接线部和折弯连接在所述接线部一端的多个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包括两个间隙分布的插接脚;两所述插接脚的一端相分离而形成连通所述间隙的开口,两所述插接脚的另一端相连且相连端连接至所述接线部;多个所述插接件在所述接线部的端部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插接件一一对应地插设于多个所述第二插槽中。
6.可选地,同一所述插接件的两个所述插接脚靠近所述开口处的间隙小于两所述插接脚靠近所述接线部的间隙。
7.可选地,同一所述插接件的两个所述插接脚在靠近所述开口处之间形成一最小间隙,同一所述插接件的两个所述插接脚由所述最小间隙处往所述开口之外的方向渐扩所述最小间隙,并由所述最小间隙处往背向所述开口的方向渐扩所述最小间隙。
8.可选地,同一所述插接件的两个所述插接脚在所述开口处的相对面上设有导向斜面,每个所述插接脚的所述导向斜面均包括由开口向内依次相连的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导向斜面以及第三导向斜面;所述插接脚的第一导向斜面的斜率小于所述第二导向斜面的斜率;同一所述插接件的两所述插接脚的第一导向斜面由所述开口向内的方向逐渐相互靠近,两所述插接脚的第二导向斜面由所述开口向内的方向逐渐相互靠近,两所述插接脚的第三导向斜面由所述开口向内的方向逐渐相互远离。
9.可选地,同一所述插接件的两个所述插接脚相互背离的两侧面由所述插接脚的连
接端向所述开口的方向逐渐相互靠拢。
10.可选地,所述插接件还包括插脚汇合部,两所述插接脚分别由所述插脚汇合部向外间隔延伸而成;所述插脚汇合部的侧面上设有至少一用于压紧所述第二插槽的槽壁的凸肋,所述凸肋由两个相互倾斜呈夹角布置的斜面交汇而成;两所述插接脚于靠近所述插脚汇合部处的部分由远离所述插脚汇合部向靠近所述插脚汇合部的方向呈渐增宽度,并在两所述插接脚相背的侧面形成导引斜面。
11.可选地,多个所述电源端子分布成两个电源端子组,每个所述电源端子组均包括两个所述电源端子;同个所述电源端子组中两个所述电源端子的接线部相互重叠并相互导电,且两个所述电源端子的插接件相互间隔。
12.可选地,两个所述电源端子组分别位于所述排母座的两端,每个所述电源端子包括两个所述插接件。
13.可选地,所述排母座沿其宽度方向设有两排插槽,所述两排插槽分别包括多个沿所述排母座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插槽;所述两排插槽中靠近所述排母座各端的四个插槽为所述第二插槽,所述两排插槽中除所述第二插槽之外的插槽为所述第一插槽;所述电源端子的插接件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槽中时,所述电源端子的接线部外露于所述排母座。
14.可选地,同个所述电源端子组中的两个所述电源端子的接线部设有相互贯通的接线孔,所述接线孔用于连接电源线。
15.可选地,两个所述电源端子组位于所述排母座的同一端部,且两个所述电源端子组沿所述排母座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16.可选地,所述连接器插头还包括中盖和反扣盖,所述中盖和所述反扣盖相对所述排母座可分离;所述排母座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限位槽,所述中盖的两端凸设有限位件,所述反扣盖上凸设有卡扣;所述限位件上设有用于容置所述卡扣的容置槽,所述卡扣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中且与所述限位件共同卡入所述限位槽中,以使所述中盖和所述反扣盖与所述排母座连接固定。
17.可选地,所述限位槽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限位臂和连接在两所述侧限位臂之间的抵接臂,两所述限位臂的端部与所述排母座连接,以使所述侧限位臂、所述抵接臂与所述排母座的端面围合形成上下贯通的所述限位槽;所述卡扣的自由端设有凸起部,所述卡扣与所述限位件共同卡入所述限位槽中时,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抵接臂的边缘相抵接。
18.可选地,所述中盖朝向所述反扣盖的表面设有卡钩,所述反扣盖朝向所述中盖的表面对应所述卡钩处设有卡槽,所述卡钩卡接固定在所述卡槽中。
19.可选地,所述信号连接件包括信号端子和信号线,所述信号端子包括信号主体和两个间隔连接在所述信号主体一端的压线脚,所述信号主体包括c型的接触臂和设置在所述接触臂一端内侧的弹片,所述弹片为折弯结构,所述压线脚连接在所述接触臂另一端的外侧;所述信号端子的信号主体伸入所述第一插槽中,所述中盖的表面设有线槽,所述信号线的端部容置在所述线槽中且卡接在两所述压线脚之间。
20.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连接器插头中,排母座上设有多个信号连接件和多个电源端子,信号连接件用于数据信号的传输,电源端子用于电源电流的传输。本发明通过一个连接器插头便可实现数据和电流的传输,无需在模组安装时逐个地对数据端子和电源端子进行插接,操作更加快捷简单,在箱体中占据的空间也更小。
同时,该连接器插头中的电源端子包括接线部和折弯连接在接线部一端的多个插接件,每个插接件包括两个间隙分布的插接脚。连接器插头在实际使用时通常与排针座配合,排针座的插针伸入排母座中,并由插接件的开口插入两个插接脚之间,电源端子中每个插接件的两个插接脚能够分别抵接在插针的两侧,使得电源端子与插针形成紧密接触,对大电流进行传输,实现连接器插头稳定的导电。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的连接器插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插头的爆炸图。
23.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插头中排母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图2所示的连接器插头中电源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图4所示的电源电子的正视图。
26.图6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27.图7是图2所示的连接器插头中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连接器插头;10、排母座;101、第一表面;102、第二表面;103、第一端;104、第二端;106、限位槽;1061、侧限位臂;1062、抵接臂;11、第一插槽;12、第二插槽;13、插孔;20、信号连接件;21、信号端子;211、信号主体;2111、接触臂;2112、弹片;2112a、弹性部;212、压线脚;2121、卡口;22、信号线;30a、电源端子组;30、电源端子;31、接线部;311、固定分部;312、延伸分部;313、间隔槽;314、接线孔;315、定位孔;32、插接件;32a、第一插接件;32b、第二插接件;321、插接脚;3211、第一导向斜面;3212、第二导向斜面;3213、第三导向斜面;3214、导引斜面;322、插脚汇合部;3221、凸肋;40、中盖;401、限位件;4011、容置槽;402、缺口;403、卡钩;404、定位柱;41、线槽;50、反扣盖;501、卡扣;502、凸起部;503、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9.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30.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1.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插头100,该连接器插头100包括排母座10、多个信号连接件20以及多个电源端子30。
32.其中,排母座10为绝缘材质,其设有多个第一插槽11和多个第二插槽12。多个信号连接件20为导电材质,分别对应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插槽11处并至少部分地伸入第一插槽11中。多个电源电子为导电材质,每个电源端子30均包括接线部31和折弯连接在接线部31一端的多个插接件32。
33.插接件32包括两个间隙分布的插接脚321,两个插接脚321的一端相分离而形成连通该间隙的开口,两个插接脚321的另一端相连且相连端连接至接线部31。多个插接件32在接线部31的端部间隔设置,多个插接件32一一对应地插设于多个第二插槽12中。
34.在本实施例中,排母座10由塑胶制成,能够实现绝缘。该排母座10设有第一插槽11和第二插槽12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01,排母座10背离第一表面101的侧面为第二表面102,排母座10的第二表面102上设有多个插孔13。实际应用时,排母座10通常是与排针座配合使用,且排针座上的插针插设于排母座10的插孔13中。插孔13可以对应与第一插槽11、第二插槽12形成贯通。
35.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源端子30包括接线部31和连接在接线部31上的两个插接件32。可以理解地是,本实施例的其他示例中,电源端子30中插接件32的数目还可以为其他设置,如三个、四个、六个等,即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电流传输需要对应设置插接件32的数量,在此不作过多限定。
36.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端子30中两个插接件32分别为第一插接件32a和第二插接件32b。以下针对第一插接件32a的结构详细介绍,第二插接件32b与第一插接件32a的结构一致,对第二插接件32b的结构不再赘述。
37.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端子30的接线部31包括固定分部311和两个连接在固定分部311端部的延伸分部312,每一延伸分部312连接一个插接件32。每个电源端子30的接线部31中固定分部311的数量与电源端子30中插接件32的数量一致。
38.延伸分部312由固定分部311的端部向外延伸而成,两个延伸分部312之间设有间隔,以形成间隔槽313。两个延伸分部312相背的外侧面与固定分部311的两外侧面均形成有台阶状结构,用于在电源端子30与排母座10连接时实现限位避让。
39.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插接件32还包括插脚汇合部322。插脚汇合部322的一端与延伸分部312折弯连接,且插脚汇合部322与延伸分部312的连接处形成圆滑过渡。两个延伸分部312之间的间隔槽313的设置,是为了便于插脚汇合部322与延伸分部312的折弯连接,避免折弯加工过程中插接脚321的歪斜,保证产品整体的质量。插脚汇合部322的另一端向外间隔延伸出两个插接脚321,插脚汇合部322位于两插接脚321之间的部分呈圆弧过渡。
40.本实施例的两个插接脚321与插脚汇合部322整体构成u型结构,在本实施例的其他示例中,两个插接脚321与插脚汇合部322还可以构成v型结构,y型结构或者其他两个插接脚321之间具有间隔的异形结构。
41.进一步地,第一插接件32a的两个插接脚321之间具有间隙,且两个插接脚321背离插脚汇合部322的端部相分离而形成连通间隙的开口。
42.两个插接脚321靠近开口处的间隙小于两个插接脚321靠近接线部31的间隙。此种设置不仅能够保证插接件32顺利插入排母座10的第二插槽12中,还能够确保插接脚321与排针座上的插针稳固接触,实现大电流的稳定传输。
43.其中,第一插接件32a的两个插接脚321在靠近开口处之间形成一最小间隙,最小间隙的距离为l。两个插接脚321由最小间隙处往开口之外的方向渐扩该最小间隙,并由最小间隙处往背向开口的方向渐扩该最小间隙。
44.两个插接脚321之间的最小间隙与排母座10上对接的排针座的插针尺寸相关,通过两个插接脚321在最小间隙处与插针的抵接,可使电源端子30与插针形成紧密接触,实现大电流的传输。同时,两个插接脚321最小间隙处的两侧均呈渐扩间隙的趋势,是为了在插接脚321的内侧形成导向,使得插针顺利地伸入两个插接脚321之间。
45.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插接件32a的两个插接脚321在开口处的相对面
上设有导向斜面。每个插接脚321的导向斜面包括由开口向内依次相连的第一导向斜面3211、第二导向斜面3212以及第三导向斜面3213。
46.其中,第一导向斜面3211的斜率小于第二导向斜面3212的斜率,此处斜率是指导向斜面相对于垂直于接线部31所在平面的垂直面的倾斜程度的量,该设置可使排针座上的插针经由第一导向斜面3211和第二导向斜面3212的导向而顺利抵接在两个插接脚32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斜面3211与第二导向斜面3212之间呈弧形过渡,以进一步确保插针与两个插接脚321的对接。
47.本实施例的第一插接件32a的两个插接脚321的第二导向斜面3212由开口向内的方向逐渐相互靠近,而两个插接脚321的第三导向斜面3213由开口向内的方向逐渐相互远离。此种设置使得插接脚321的内侧面形成导向,在排针座的插针与插接脚321刚接触时就能够通过导向斜面的导向,顺利插入两个插接脚321之间,形成稳固的接触连接,实现大电流的稳定传输。
48.此外,第一插接件32a中的两个插接脚321相互背离的两个侧面,即两个插接脚321的外侧面由插接脚321与插脚汇合部322的连接端向开口的方向逐渐相互靠近。该设置可使两个插接脚321的自由端具有相互靠拢的趋势,以与排针座的插针形成更稳定且更可靠的接触。
49.进一步地,参阅图4,第一插接件32a的插脚汇合部322的侧面上设有凸肋3221。在本实施例中,该插脚汇合部322的侧面上设有两个凸肋3221,且两个凸肋3221均由两个相互倾斜呈夹角置的斜面交汇而成。其中,凸肋3221的两个斜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50.该凸肋3221用于插脚汇合部322压紧第二插槽12的槽壁,保证插接件32稳定地插设在第二插槽12中。可以理解地是,本实施例的其他示例中,凸肋3221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形式,如弧形凸起块,方形凸起块、异形凸起块等,且本实施例示出的凸肋3221中的两个斜面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其他的角度设置,只要能够保证插脚汇合部322稳定压紧第二插槽12即可。
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件32a的两个插接脚321于靠近插脚汇合部322处的部分由远离插脚汇合部322向靠近插脚汇合部322的方向呈渐增宽度,并在两个插接脚321相背的侧面形成导引斜面3214。其中,宽度是指在两个插接脚321连线方向上的距离。
52.插接脚321靠近插脚汇合部322处的部分呈渐增宽度,可以在插接脚321的外侧面形成导引斜面3214,导引斜面3214可以为插脚汇合部322在插入第二插槽12中时提供导引作用,以使插脚汇合部322顺利插入第二插槽12中。
53.进一步地,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排母座10沿其宽度方向设有两排插槽,两排插槽分别包括多个沿排母座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插槽。
54.排母座1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103和第二端104。两排插槽中靠近排母座10第一端103的四个插槽以及靠近排母座10第二端104的四个插槽为第二插槽12,且排母座10上各端四个第二插槽12间隔呈田字形布置,两排插槽中除去排母座10两端的八个第二插槽12之外的所有插槽为第一插槽11。
55.可以理解地是,本实施例的其他示例中,可以根据实际产品需求在排母座10上设置不同排数的插槽。同时,可以根据实际信号传输和电流传输的需求,在排母座10上设置不同数目的第一插槽11和第二插槽12。
56.相应地,排母座10的两端分别对应设置一组电源端子组30a。每个电源端子组30a包括两个电源端子30,以分别对应排母座10各端两排第二插槽12的设置。同时每个电源端子30包括两个插接件32,以分别对应每排两个第二插槽12的设置。
57.对于其他示例中排母座10上插槽不同排数的设置以及每排中不同第二插槽12个数的设置,在设置连接器插头100中电源端子30的个数及电源端子30中插接件32的个数时,只要使得每个电源端子组30a中电源端子30的个数与插槽的排数一致,且每个电源端子30中插接件32的数目与每排插槽中靠近排母座10各端的第二插槽12的数目一致即可。
58.本实施例的同个电源端子组30a中的两个电源端子30与排母座10装配时,两个电源端子30的接线部31是相互重叠呈层叠设置,两个电源端子30中一共四个插接件32则是相互间隔且分别插设于排母座10端部的四个第二插槽12中。两个呈层叠设置的电源端子30之间相互导电。
59.在其他示例中,可以将同个电源端子组30a中的两个电源端子30设置成一体结构,即四个插接脚321均连接在同一接线部31上,且四个插接脚321在同一接线部31上呈田字形地间隔分布。
60.一体结构的两个电源端子30与排母座10装配时,同样是四个插接件32分别插设于排母座10端部的四个第二插槽12中,且同样能够实现大电流的传输。本实施例中每个电源端子组30a的两个电源端子30的独立设计,相较于一体结构的两个电源端子30,更便于工厂在线组装,使产品更具备可生产性。
61.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电源端子组30a与排母座10装配完成后,两个电源端子30的接线部31是层叠设置,且均外露于排母座10的一侧。其中,同个电源端子组30a中的两个电源端子30的接线部31设有相互贯通的接线孔314,接线孔314用于连接电源线,以将大电流进行传输。
62.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其他示例中,两个电源端子组30a可以设置在排母座10的同一端部,即两个电源端子组30a均布置在排母座10的第一端103或者均布置在排母座10的第二端104。
63.相应地,排母座10上的第二插槽12均设置在排母座10的第一端103或者第二端104,即均位于第一插槽11的同侧。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信号连接件20包括信号端子21和信号线22,信号连接件20用于实现数据传输。
64.其中,结合图7,信号端子21包括信号主体211和两个间隔连接在信号主体211一端的压线脚212。信号主体211包括c型的接触臂2111和设置在接触臂2111一端内侧的弹片2112,两个压线脚212则间隔连接在接触臂2111另一端的外侧。
65.信号端子21与排母座10装配时,信号端子21的信号主体211先伸入第一插槽11中。本实施例的信号主体211中的弹片2112为折弯结构,其包括两个呈钝角夹角连接的弹性部2112a,其中一弹性部2112a的端部与接触臂2111的内侧连接。通过弹片2112的折弯设置,信号端子21在插入第一插槽11中能够与第一插槽11的槽壁形成弹性抵接,保证信号端子21与排母座10插接的稳固性。两个压线脚212的自由端呈尖角设置,且两个压线脚212的自由端之间形成卡口2121,信号线22卡接在卡口2121中。
66.在本实施例,对应于排母座10上多个第一插槽11,信号端子21和信号线22均设有多个。对应于排母座10上两排第一插槽11的设置,多个信号端子21分布呈两排,两排信号端
子21前后呈交错布置地卡接多个信号线22。多个信号线22之间可相互连接,以形成排线结构,便于整体装配。
67.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插头100还包括中盖40和反扣盖50,中盖40和反扣盖50均由绝缘材料制成。中盖40和反扣盖50相对排母座10可分离,排母座10、中盖40以及反扣盖50三者形成可拆卸连接。
68.其中,排母座10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限位槽106。中盖40的两端凸设有限位件401,反扣盖50上凸设有一对间隔设置的卡扣501。限位件401上设有用于容置卡扣501的容置槽4011。卡扣501容置在容置槽4011中且与限位件401共同卡入排母座10端部的限位槽106,以使排母座10与中盖40、反扣盖50实现可拆卸地连接固定,从而使中盖40和反扣盖50依次固定在排母座10的第一表面101的外侧。
69.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槽106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限位臂1061和连接两个侧限位臂1061之间的抵接臂1062。两个侧限位臂1061的端部与排母座10连接,以使侧限位臂1061、抵接臂1062与排母座10的端面围合形成上下贯通的限位槽106。
70.反扣盖50上的卡扣501的自由端设有凸起部502,凸起部502与卡扣501构成钩型结构。卡扣501与限位件401共同卡入限位槽106中时,凸起部502与抵接臂1062的边缘相抵接,以进一步保证反扣盖50与排母座10连接的稳固性。
71.本实施例的中盖40上的限位件401呈c型,该限位件401开口处的两端连接在中盖40的端部表面上,中盖40的表面对应限位件401的开口处设有缺口402。卡扣501在与限位件401连接时,是经由中盖40端部的缺口402而卡接在限位件401的容置槽4011中。
72.在本实施例中,中盖40朝向反扣盖50的表面设有卡钩403,反扣盖50朝向中盖40的表面对应卡钩403处设有卡槽503。卡钩403卡接固定在卡槽503中,以确保反扣盖50与中盖40的连接稳定性。
73.本实施例的中盖40朝向排母座10的表面凸设有定位柱404。定位柱404设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中盖40的两端,且均布置在限位件401的内侧。
74.排母座10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组电源端子组30a,同个电源端子组30a包括两个电源端子30,且两个电源端子30的接线部31相互重叠并相互导电。其中,位于底层的电源端子30的接线部31上还开设有定位孔315。定位柱404穿设于定位孔315中,以实现装配过程中的导正定位。
75.此外,中盖40朝向排母座10的表面还设有多个线槽41。线槽41沿中盖40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多个线槽41沿中盖4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信号线22对应设有多个,多个信号线22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线槽41中。
76.其中,信号线22的一端容置在线槽41中并卡接在信号端子21的两个压线脚212之间,信号线22的另一端延伸在中盖40和反扣盖50之间,以使信号线22呈u型折弯。
77.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插头100在实际产生装配时,先将信号端子21和电源端子30分别插入排母座10的第一插槽11和第二插槽12中,再将中盖40和反扣盖50依次放置在排母座10第一表面101的外侧,并将中盖40上的限位件401虚卡入排母座10的限位槽106中。然后将信号线22的一端置于中盖40的线槽41并卡在压线端子的两个压线脚212之间,将限位件401完全卡入限位槽106中,再将信号线22的另一端呈u型折弯置于中盖40和反扣盖50之间,并通过反扣盖50上的卡扣501伸入限位件401的容置槽4011中,使信号线22的另一端压紧在中
盖40和反扣盖50之间,并使反扣盖50、中盖40与排母座10连接固定。
78.对于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插头,排母座上设有多个信号连接件和多个电源端子,信号连接件用于数据信号的传输,电源端子用于电源电流的传输。本实施例通过一个连接器插头便可实现数据和电流的传输,无需在模组安装时逐个地对数据端子和电源端子进行插接,操作更加快捷简单,在箱体中占据的空间也更小。同时,该连接器插头中的电源端子包括接线部和折弯连接在接线部一端的多个插接件,每个插接件包括两个间隙分布的插接脚。连接器插头在实际使用时通常与排针座配合,排针座的插针伸入排母座中,并由插接件的开口插入两个插接脚之间,电源端子中每个插接件的两个插接脚能够分别抵接在插针的两侧,使得电源端子与插针形成紧密接触,对大电流进行传输,实现连接器插头稳定的导电。
79.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