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98652发布日期:2022-03-02 04:16阅读:4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电子连接器也常被称为电连接器,是用于将一个回路上的两个导体连接起来,使电流或者信号可以从一个导体流向另一个导体的导体设备。
3.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的导电单元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圆柱形电连接装置插孔类导电单元,该类导电单元采用机械加工方式,其生产工艺复杂,成本昂贵,载流能力有限,同时受导电单元外形尺寸限制,其连接器尺寸相比于同规格片式导电单元连接器大,不能满足市场对零部件高性能、低成本和轻型化的需求;另一种是片式导电单元,该类导电单元常采用卡簧包裹簧片的形式,当卡簧与簧片固定后,只能从单一角度与电连接装置配合,导电单元使用率低,不利于导电单元的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以实现至少两个角度与电连接装置的配合,提高电连接器的利用率和使用灵活性。
5.本发明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6.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7.壳体,具有间隔设置的用于插入第一电连接装置的第一开口和用于插入第二电连接装置的第二开口,壳体朝向第一开口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插入部;
8.第一导电单元,能与第一电连接装置和/或第二电连接装置电性连接,至少部分第一导电单元收容于壳体内,在第一电连接装置或第二电连接装置从壳体外经第一插入部插入至壳体内的状态下,第一电连接装置或第二电连接装置能与被收容的至少部分第一导电单元电性连接。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朝向第一开口的侧壁上还设有第二插入部,沿垂直于第一电连接装置或第二电连接装置插入第一开口的方向,第二插入部与第一插入部相对设置。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具有用于置入第一导电单元的安装口,在第一导电单元经安装口插入至壳体内的状态下,位于安装口处的壳体的侧壁弯折后能闭合安装口。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12.用于固定壳体和第一导电单元的固定部件,固定部件设置在壳体和第一导电单元之间。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件包括能拆卸相连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一固定配合部;其中,
14.第一固定部为设置在第一导电单元上的第一凸件,第一固定配合部为设置在壳体
上的第一凹件。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件包括能拆卸相连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一固定配合部;其中,
16.第一固定部为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凸件,第一固定配合部为设置在第一导电单元上的第一凹件。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内设有两个第一导电单元,两个第一导电单元沿壳体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第一导电单元之间连接有支撑部,支撑部位于两个第一导电单元的同一侧上。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电单元包括位于第一开口的多个第一弹性臂,多个第一弹性臂沿垂直于第一电连接装置或第二电连接装置插入第一开口的方向间隔设置,两两相邻的第一弹性臂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间隙的宽度是第一弹性臂的宽度的1%-100%。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臂包括自第一开口至第二开口依序连接的第一翘曲段和第一连接段,第一翘曲段朝向第一开口的外边缘倾斜设置。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电单元还包括位于第二开口的多个第二弹性臂,多个第二弹性臂沿垂直于第一电连接装置或第二电连接装置插入第二开口的方向间隔设置,两两相邻的第二弹性臂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其中,多个第二弹性臂通过第一端子本体与多个第一弹性臂相连。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间隙的宽度是第二弹性臂的宽度的1%-100%。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弹性臂包括自第二开口至第一开口依序连接的第二翘曲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二翘曲段朝向第二开口的外边缘倾斜设置。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电单元还包括:
26.弹性臂连接件,多个第二连接段通过弹性臂连接件与壳体相连。
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28.第二导电单元,位于第一导电单元与壳体之间,第二导电单元与第一导电单元可拆卸地连接。
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导电单元上设有第一固定件,第一导电单元上设有第一固定配合件,第一固定件能与第一固定配合件扣合连接。
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导电单元包括:
31.位于第一开口的第一弹性加强部,第一弹性加强部具有能沿壳体的厚度方向穿过第一间隙的多个凸出部。
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加强部还包括正压部,正压部能沿壳体的厚度方向与相邻的多个第一翘曲段相抵接,多个凸出部沿壳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正压部上。
3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导电单元还包括:
34.位于第二开口的第二弹性加强部,第二弹性加强部通过第二端子本体与第一弹性加强部相连,第二弹性加强部具有沿壳体的厚度方向穿过第二间隙的多个加强臂。
3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强臂包括自第一开口至第二开口的方向依序连接的
抵接段和接触段,抵接段能沿壳体的厚度方向抵接在第二弹性臂上,接触段沿壳体的厚度方向穿过第二间隙。
3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还包括:
37.用于对第一导电单元提供预紧力的夹紧部件。
3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夹紧部件包括位于第一开口处的至少一个第一壳体弹性臂和位于第二开口处的至少一个第二壳体弹性臂;其中,
39.第一壳体弹性臂包括能伸入壳体内并与第一导电单元抵接的第一自由端;
40.第二壳体弹性臂包括能伸入壳体内并与第一导电单元抵接的第二自由端。
41.本发明的特点及优点是:
42.本发明提供的电连接器通过在壳体朝向第一开口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插入部,由于在第一电连接装置和/或第二电连接装置从壳体外经第一插入部插入至壳体内的状态下,第一电连接装置和/或第二电连接装置能与被收容的至少部分第一导电单元电性连接,因此,第一电连接装置和第二电连接装置除了能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插入至壳体并与第一导电单元电性连接外,第一电连接装置和/或第二电连接装置还可从第一插入部插入而与第一导电单元电性连接,由此,通过上述设置,本发明提供的电连接器,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第一电连接装置和/或第二电连接装置至少在两个角度(如90度和180度)与电连接器的配合。
附图说明
4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4.图1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5.图2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电连接器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插有第一电连接装置和第二电连接装置;
46.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47.图4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壳体在未完全成型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8.图5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电连接器的第一插入部和第二开口分别插有第一电连接装置和第二电连接装置;
49.图6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0.图7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第一导电单元和第二导电单元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51.图8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第一导电单元和第二导电单元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2.图9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两个第一导电单元组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3.图10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第二导电单元分离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4.图11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55.图12为图1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56.附图标记:
57.1、壳体;11、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13、第一插入部;14、第二插入部;15、安装口;16、夹紧部件;161、第一壳体弹性臂;1611、第一自由端;162、第二壳体弹性臂;1621、第二自由端;17、第一侧;171、凸起;18、第二侧;181、燕尾槽;
58.2、第一导电单元;21、第一弹性臂;211、第一翘曲段;212、第一连接段;22、第一间隙;23、第一端子本体;24、第二弹性臂;241、第二翘曲段;242、第二连接段;25、第二间隙;26、弹性臂连接件;
59.3、固定部件;31、第一固定部;32、第一固定配合部;
60.4、支撑部;
61.5、第二导电单元;51、第一弹性加强部;511、凸出部;512、正压部;52、第二端子本体;53、第二弹性加强部;531、加强臂;5311、抵接段;5312、接触段;
62.6、第一固定件;
63.7、第一固定配合件;
64.8、第一电连接装置;
65.9、第二电连接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6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67.为方便理解本发明提供的电连接器,首先说明本发明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应用场景,本发明提供的电连接器应用于将两个导体(如电连接装置)连接起来。
68.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69.悬臂梁,是指在梁的一端是固定支座,梁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70.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1和第一导电单元2;该壳体1具有间隔设置的用于插入第一电连接装置8的第一开口11和用于插入第二电连接装置9的第二开口12,壳体1朝向第一开口1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插入部13;该第一导电单元2能与第一电连接装置8和/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电性连接,至少部分第一导电单元2收容于壳体1内,在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从壳体1外经第一插入部13插入至壳体1内的状态下,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能与被收容的至少部分第一导电单元2电性连接。
71.本发明的电连接器,通过在壳体1朝向第一开口11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插入部13,由于在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从壳体1外经第一插入部13插入至壳体1内的状态下,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能与被收容的至少部分第一导电单元2电性连接,因此,第一电连接装置8和第二电连接装置9除了能从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分别插入至壳体1并与第一导电单元2电性连接外,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还可从第一开口11处的第一插入部13插入壳体1并与第一导电单元2电性连接,由此,通过上述结构,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可实现第一电连接装置8和/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至少在两个不同的角度与电连接器进行配合。
72.具体的,该壳体1可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该第一插入部13可为设置在壳体1上的缺口,该缺口与第一开口11相连通,至少部分的第一导电单元2例如通过焊接、粘接、螺纹连接或者卡接等方式设置在壳体1内。在实际使用中,第一电连接装置8和第二电连接装置9可分别从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插入至壳体1中,从而使第一电连接装置8和第二电连接装置9与壳体1的第一导电单元2电性连接;可选的,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也可与第一开口11连通的第一插入部13插入至壳体1内,从而使经第一插入部13插入的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能与壳体1内的第一导电单元2电性连接。
73.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朝向第一开口11的侧壁上还设有第二插入部14,沿垂直于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插入第一开口11的方向o,该第二插入部14与第一插入部13相对设置。具体的,第二插入部14也可为设置在壳体1上的缺口,该缺口与第一开口11相连通。
74.本发明通过在壳体1朝向第一开口11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开口11连通的第一插入部13和第二插入部14,使得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除了可从第一开口11、第二开口12或第一插入部13插入至壳体1内,还可从第二插入部14插入至壳体1内,从而实现从多角度与第一导电单元2进行电性连接,进一步丰富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与电连接器的配合方式。
75.壳体1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材质或者金属材质,可以使用导电性好的材质也可以使用导电性差的材质,例如可以是钢材质,也可以使用含有钢的材质。本发明的第一插入部13和/或第二插入部14,一方面,可使第一电连接装置8和第二电连接装置9能分别沿方向o插入壳体1,还可实现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从壳体1的侧方插入,如图5所示;当然,作为可选的,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也可从沿着壳体1的斜向方向p插入,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与电连接器的配合方式;另一方面,本发明更加便于加工,例如可直接对壳体1的第一开口11处的端部切割,即可形成第一插入部13和/或第二插入部14。
76.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插入部13或第二插入部14还可以是设置在靠近壳体1的第一开口11或第二开口12处的形成在壳体1侧壁上的孔,如方形通孔等;具体实施时,该孔的周壁可以对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起到限位作用。此外,为了达到防水防尘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在壳体1上的第一插入部13和/或第二插入部14的周壁上铰接一个防水板或防尘板,将防水板或防尘板封设在第一插入部13或第二插入部14处,达到防水或防尘的效果。
77.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壳体1具有用于置入第一导电单元2的安装口15,在第一导电单元2经安装口15插入至壳体1内的状态下,位于安装口15处的壳体1的侧壁弯折后能闭合安装口15。通过设置安装口15可快速将第一导电单元2置入壳体1内,装配简单,便于拆装。
78.具体的,该壳体1在成型前呈板状,沿着板的宽度方向q折弯后可形成一个大体呈“匚”形的结构体,该“匚”形的结构体的开口即为安装口15,在组装电连接器时,直接将第一导电单元2从壳体1的外部经该安装口15置入至壳体1内,然后闭合上该安装口15即可。
79.在本发明中,壳体1成型前包括沿宽度方向q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7和第二侧18,第一侧17和第二侧18中的一个上例如通过焊接、粘接或一体冲压成型等方式设有呈燕尾形状
的凸起171,第一侧17和第二侧18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凸起171形状相匹配的燕尾槽181,凸起171能与燕尾槽181相扣合。
80.进一步的,见图11至图12所示,壳体1还包括用于对第一导电单元2提供预紧力的夹紧部件16。通过设置夹紧部件16,可使插入至壳体1的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被夹持的更紧,保证电连接器在震动环境下的连接可靠性。
81.在本发明中,夹紧部件16包括位于第一开口11处的至少一个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和位于第二开口12处的至少一个第二壳体弹性臂162;其中,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包括能伸入壳体1内并与第一导电单元2抵接的第一自由端1611;第二壳体弹性臂162包括能伸入壳体1内并与第一导电单元2抵接的第二自由端1622。
82.具体的,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和第二壳体弹性臂162可位于壳体1的同一侧,例如,如图1所示的壳体1的上表面;或者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和第二壳体弹性臂162可位于壳体1的不同侧,例如,第一壳体弹性臂161位于壳体1的上表面,第二壳体弹性臂162位于壳体1的下表面。
83.以第一电连接装置8经第一开口11插至壳体1内并与第一导电单元2电性连接,第二电连接装置9经第二开口12插至壳体1内并与第一导电单元2电性连接为例,通过设置夹紧部件16,随着第一电连接装置8插入至第一开口11,由于第一电连接装置8具有一定的厚度,如图12所示,第一电连接装置8能使第一导电单元2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朝靠近相邻的壳体1的内壁方向运动,此时位于第一开口11处的第一壳体弹性臂161会对第一电连接装置8起到夹持的作用,同理,第二壳体弹性臂162会对插入第二开口12的第二电连接装置9夹持的更紧。
84.第一壳体弹性臂161施加到第一电连接装置8上的压力范围为0.3n-95n;第二壳体弹性臂162施加到第二电连接装置9上的压力范围为0.3n-95n。
85.为了验证第一壳体弹性臂161施加到第一电连接装置8上的压力对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和第一电连接装置8之间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者第二壳体弹性臂162施加到第二电连接装置9上的压力对第二壳体弹性臂162和第二电连接装置9之间的接触电阻的影响,发明人进行了针对性测试,以第一壳体弹性臂161施加到第一电连接装置8的压力为例,发明人选用了相同形状、相同尺寸的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和第一电连接装置8,并将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和第一电连接装置8之间的压力设计为不同的压力,来观察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和第一电连接装置8之间的接触电阻。
86.接触电阻的检测方式为使用微电阻测量仪,在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和第一电连接装置8接触位置上进行电阻的测量,并读取微电阻测量仪上的数值,在本实施例中,接触电阻小于50μω为理想值。
87.表1:不同壳体弹性臂和电连接装置的压力对接触电阻影响
[0088][0089]
从表1可以看出,当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和第一电连接装置8之间的压力小于0.3n
时,由于结合力太小,两者之间的接触电阻要高于理想值,不符合要求。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和第一电连接装置8之间的压力大于95n时,接触电阻并无明显降低,而选材及加工却更加困难,而且压力过大也会对第一电连接装置8造成损伤。因此,发明人设定第一壳体弹性臂161施加到第一电连接装置8的上压力范围为0.3n-95n;第二壳体弹性臂162施加到第二电连接装置9的上压力范围为0.3n-95n。
[0090]
另外,发明人发现当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和第一电连接装置8之间的压力大于0.5n时,第一壳体弹性臂161与第一电连接装置8之间的接触电阻值比较良好,降低的趋势很快,而第一壳体弹性臂161和第一电连接装置8之间的压力小于50n,导电弹片的制造、安装、使用都很方便,成本也很低,因此,发明人优选第一壳体弹性臂161施加到第一电连接装置8的上压力范围为0.5n-50n;第二壳体弹性臂162施加到第二电连接装置9的上压力范围为0.5n-50n。
[009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5至图7、以及图1所示,该电连接器还包括用于固定壳体1和第一导电单元2的固定部件3,该固定部件3设置在壳体1和第一导电单元2之间。通过设置固定部件3,不仅便于拆装第一导电单元2,而且还可对第一导电单元2起到限位作用。
[0092]
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固定部件3包括能拆卸相连的第一固定部31和第一固定配合部32;其中,第一固定部31为例如通过焊接、粘接、螺纹连接、卡接或一体冲压成型等方式设置在第一导电单元2上的第一凸件,第一固定配合部32为开设在壳体1上的第一凹件。
[0093]
在另一可行实施例中,固定部件3包括能拆卸相连的第一固定部31和第一固定配合部32;其中,第一固定部31为例如通过焊接、粘接、螺纹连接、卡接或一体冲压成型设置在壳体1上的第一凸件,第一固定配合部32为开设在第一导电单元2上的第一凹件。
[0094]
通过设置第一固定部31和第一固定配合部32,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如胶条或焊条等),徒手即可快速完成第一导电单元2与壳体1的拆装。
[009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8至图9所示,壳体1内设有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间隔设置。通过设置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以对第一电连接装置8和第二电连接装置9起到双向夹持的作用;相较于只有一个第一导电单元2的电连接器,以片式电连接装置为例,通过设置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可以使得片式电连接装置的两面均与第一导电单元2接触,提高电连接装置电性连接第一导电单元2的可靠性。
[0096]
进一步的,如图7至图9所示,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之间连接有呈条状的支撑部4,支撑部4位于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的同一侧上。通过设置支撑部4,可以提高第一导电单元2的加工速度,即,在壳体1成型前将两个处于同一平面的第一导电单元2通过支撑部4对折即可同时完成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的加工;另外,由于支撑部4是位于上下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的同一侧上,因此还便于对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加工,提高加工速度;再有,由于支撑部4是连接在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的同一侧上,因此,每个第一导电单元2相当于一个悬臂梁结构,也即,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可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相互靠近并发生变形,使得体积减小,进而便于将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经安装口15置入至壳体1内,不会与壳体1发生干涉。
[0097]
在本发明中,如图9所示,第一导电单元2包括位于第一开口11的多个第一弹性臂
21,多个第一弹性臂21沿垂直于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插入第一开口的方向q间隔设置,两两相邻的第一弹性臂2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22。
[0098]
通过将至少两个第一弹性臂21沿垂直于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插入第一开口的方向q间隔设置,以节省物料,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另外,由于物料减少了,故其与第一电连接装置8的接触面积减少了,因此还能有效降低接触的温升值(或可称温度阈值)和接触的电阻值。
[0099]
具体的,第一间隙22的宽度是第一弹性臂21的宽度的1%-100%。
[0100]
为了验证相邻第一间隙22的间隔距离对电连接器接触电阻的影响,选用相同形状、尺寸的第一导电单元2和壳体1组成的电连接器,相同形状和尺寸的第一电连接装置8及第二电连接装置9,并将电连接器与第二电连接装置9连接,来观测第一电连接装置8与电连接器之间的接触电阻。
[0101]
接触电阻的检测方式为使用微电阻测量仪,在第一电连接装置8与电连接器接触位置上进行电阻的测量,并读取微电阻测量仪上的数值,在本实施例中,接触电阻小于50μω为理想值。
[0102]
表2:第一间隙22的间隔距离(宽度)对第一电连接装置8和电连接器结构之间接触电阻的影响
[0103][0104]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间隙22的间隔距离(宽度)占第一弹性臂21的宽度的比值大于100%时,由于接触电阻大于50μω,因此不符合要求,另外电连接器结构现有的加工方式为冲压或者切割加工,第一间隙22的间隔距离(宽度)如果太窄,不容易加工,综上把第一间隙22间隔距离(宽度)定义为第一弹性臂21宽度的1%-100%。
[0105]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各第一弹性臂21包括自第一开口11至第二开口12依序连接的第一翘曲段211和第一连接段212,第一翘曲段211朝向第一开口11的外边缘倾斜设置。
[0106]
通过将第一翘曲段211朝向第一开口11的外边缘倾斜设置,使得经第一开口11插入至壳体1内的电连接装置更容易与第一导电单元2接触,电连接装置被夹持的更紧,提高电连接装置与电连接器的连接强度,也即提高了电连接器在使用状态下的可靠性;并且由于第一翘曲段211是朝向第一开口11的外边缘倾斜设置的,因此,第一导电单元2的第一翘曲段211和第一连接段212的连接处与电连接装置的接触面积减少,即电连接装置的受力面积减小了,在使用过程中,对电连接装置的压力作用效果越强,对电连接装置夹的更紧,当电连接装置插入时,可缓解电连接装置插入的力,分散电连接装置插入的力,使其保持合适的插合力,也即,使得电连接装置更容易插入。
[0107]
更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第一导电单元2还包括位于第二开口12的多个第二弹性臂24,多个第二弹性臂24沿垂直于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插入第二开口12的方向q间隔设置,两两相邻的第二弹性臂24之间具有第二间隙25;其中,多个第二弹性臂24通过第一端子本体23与多个第一弹性臂21相连。
[0108]
本发明通过将至少多个第二弹性臂24沿垂直于第一电连接装置8或第二电连接装置9插入第二开口12的方向q间隔设置,不仅可以节省物料,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此外,由于物料减少了,故其与第二电连接装置9的接触面积减少了,因此还能有效降低接触的温升值(或可称温度阈值)和接触的电阻值。
[010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间隙25的宽度是第二弹性臂24的宽度的1%-100%。
[0110]
为了验证相邻第二间隙25的间隔距离(宽度)对电连接器接触电阻的影响,选用相同形状、尺寸的第一导电单元2和壳体1组成的电连接器,相同形状和尺寸的第一电连接装置8及第二电连接装置9,并将电连接器与第一电连接装置8连接,来观测第二电连接装置9与电连接器之间的接触电阻。
[0111]
接触电阻的检测方式为使用微电阻测量仪,在第二电连接装置9与电连接器接触位置上进行电阻的测量,并读取微电阻测量仪上的数值,在本实施例中,接触电阻小于50μω为理想值。
[0112]
表3:第二间隙25的间隔距离(宽度)对第二电连接装置9和电连接器结构之间接触电阻的影响
[0113][0114]
从表3可以看出,第二间隙25的间隔距离(宽度)占第二弹性臂24的宽度的比值大于100%时,由于接触电阻大于50μω,不符合要求,另外电连接器结构现有的加工方式为冲压或者切割加工,第二间隙25的间隔距离(宽度)如果太窄,不容易加工,综上把第二间隙25间隔距离(宽度)定义为第二弹性臂24宽度的1%-100%。
[0115]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各第二弹性臂24包括自第二开口12至第一开口11依序连接的第二翘曲段241和第二连接段242,第二翘曲段241朝向第二开口12的外边缘倾斜设置。
[0116]
通过将第二翘曲段241朝向第二开口12的外边缘倾斜设置,使得经第二开口12插入至壳体1内的电连接装置更容易与第一导电单元2接触,电连接装置被夹持的更紧,提高电连接装置与电连接器的连接强度,也即提高了电连接器在使用状态下的可靠性;并且由于第一翘曲段211是朝向第一开口11的外边缘倾斜设置的,因此,第一导电单元2与电连接装置的接触面积减少,即电连接装置的受力面积减小了,在使用过程中,对电连接装置的压力作用效果就越强,对电连接装置夹的更紧,当电连接装置插入时,可缓解电连接装置插入的力,分散电连接装置插入的力,使其保持合适的插合力,也即,使得电连接装置更容易插入。
[0117]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一导电单元2还包括呈条状的弹性臂连接件26,多个第二连接段242通过弹性臂连接件26连接在壳体1的内壁上。
[0118]
通过将多个第二连接段242通过弹性臂连接件26连接在壳体1的内壁上,从而使得多个第二弹性臂24形成一个整体,进而提高各第二弹性臂24与壳体1连接的稳定性。
[0119]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7和图9所示,该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导电单元
5,该第二导电单元5位于第一导电单元2与壳体1之间,第二导电单元5与第一导电单元2可拆卸地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导电单元5,提高电连接装置与电连接器的机械接触可靠性和电连接可靠性。
[0120]
进一步的,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二导电单元5上设有第一固定件6,第一导电单元2上设有第一固定配合件7,第一固定件6能与第一固定配合件7扣合连接。
[0121]
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固定件6和第一固定配合件7,即可快速完成第一导电单元2和第二导电单元5的拆装,结构简单且连接牢固。
[0122]
在本发明中,如图10所示,第二导电单元5包括位于第一开口11的第一弹性加强部51,第一弹性加强部51具有能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穿过第一间隙22多个凸出部511。
[0123]
当壳体1内设有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时,第一弹性加强部51的多个凸出部511能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穿过第一间隙22而延伸至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之间,故当电连接装置经第一开口11或第一插入部13插入至壳体1内时,由于电连接装置的接触点增多了,可进一步提高其与电连接器的连接强度,也即,提高了电连接器在使用状态下与电连接装置连接的可靠性;另外,通过设置凸出部511,使其增大了第一导电单元2与电连接装置的接触面积,缩短电流传输距离,有效降低温升值(或可称温度阈值)和接触电阻值。
[0124]
第一导电单元2和第二导电单元5的材质可以使用铜或铜合金材质,具体可以是碲铜合金、铍铜合金、磷青铜合金、铅黄铜合金或镍铜合金等。
[0125]
碲铜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易切削性能,保证电学性能,也能提高加工性。
[0126]
铍铜具有很高的硬度、弹性极限、疲劳极限和耐磨性,还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导热性和导电性,且受冲击时不产生火花。
[0127]
磷青铜优势是具备更好的耐蚀性、耐磨损,可保证接触良好,弹力好,并具有优良机械加工性能,可迅速缩短零件加工时间。
[0128]
铅黄铜合金优势是强度高,组织致密均匀,耐蚀性好,切削、钻孔等机加工性能极佳。镍铜合金具有耐蚀性好、硬度高、延展性好的特点,能降低电阻率温度系数。
[0129]
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第一弹性加强部51还包括正压部512,正压部512能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与相邻的多个第一翘曲段211相抵接,多个凸出部511沿壳体1的宽度方向q间隔设置在正压部512上。
[0130]
通过设置正压部512,可以为各凸出部511提供安装基础,此外由于正压部512能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与相邻的多个第一翘曲段211相抵接,故当电连接装置经第一开口11、第一插入部13或第二插入部14插入至壳体1内而与第一导电单元2电性连接时,由于电连接装置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第一翘曲段211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朝靠近相邻的壳体1的内壁方向运动,故通过设置正压部512,可为第一翘曲段211提供正压力,使得第一导电单元2的第一翘曲段211不容易发生弯曲变形,提高第一导电单元2对电连接装置的夹持力。
[0131]
如图10所示,第二导电单元5还包括位于第二开口12的第二弹性加强部53,第二弹性加强部53通过第二端子本体52与第一弹性加强部51相连,第二弹性加强部53具有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穿过第二间隙25多个加强臂531。
[0132]
当壳体1内设有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时,第二弹性加强部53的多个加强臂531能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穿过第二间隙25而延伸至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之间,故当电连接装置经第二开口12插入至壳体1内的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之间时,由于电连接装置的接触点增多
了,可进一步提高其与电连接器的连接强度,也即,提高了电连接器在使用状态下与电连接装置的连接的可靠性;另外,通过设置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穿过第二间隙25而延伸至两个第一导电单元2之间的多个加强臂531,使其增大了第一导电单元2与电连接装置的接触面积,缩短电流传输距离,有效降低温升值(或可称温度阈值)和接触电阻值。
[0133]
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各加强臂531包括自第一开口11至第二开口12的方向依序连接的抵接段5311和接触段5312,多个抵接段5311能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抵接在第二弹性臂上,接触段5312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穿过第二间隙25。
[0134]
通过设置抵接段5311,从而对第二连接段242提供正压力,当电连接装置经第二开口12插入至壳体1内而与第一导电单元2电性连接时,由于电连接装置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第二连接段242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朝靠近相邻的壳体1的内壁运动,故通过设置抵接段5311,可为第二连接段242提供正压力,使得第一导电单元2的第二连接段242不容易发生弯曲等变形,提高第一导电单元2对电连接装置的夹持力;通过设置接触段5312,以增多与电连接装置在第二开口12处的接触点,可进一步提高其与电连接器的连接强度,也即,提高了电连接器在使用状态下与电连接装置连接的可靠性,而且还增大了与电连接装置的接触面积,缩短电流传输距离,有效降低温升值(或可称温度阈值)和接触电阻值。
[0135]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