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83852发布日期:2021-08-24 12:37阅读:94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光伏组件中所涉及的电池片通常是采用串、并联结合的方式实现连接,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需要采用焊带实现同一电池串中相邻两电池片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电池串的电流传输。然此种方式存在如下问题:单块电池片受损会造成相应电池串无法有效的输出功率;焊带遮光会带来光伏组件的功率损失;焊带和电池片之间虚焊连接会造成电池片局部el明暗问题严重;电流是通过电池片细栅线收集再汇流到焊带上,具体制程工艺中对电池片细栅线成型工艺要求高(否则容易出现断栅等问题)。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其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一种光伏组件,自上至下包括盖板层、电池片层以及背板层,所述盖板层与所述电池片层之间、所述背板层与所述电池片层之间还均设置有封装导电层;所述封装导电层在其指向所述电池片层的方向上依次包括封装胶膜、支撑膜以及透明导电胶膜,所述封装导电层还具有贯穿所述支撑膜与所述透明导电胶膜供所述封装胶膜延伸进入的通孔。

进一步,所述封装胶膜具有沿所述通孔延伸以粘结所述电池片表面的粘结部。

进一步,所述封装胶膜还具有延伸至所述电池片层相邻两所述电池片间隙之间以隔离所述电池片层上下两侧所述透明导电胶膜的隔离部。

进一步,所述封装胶膜厚度为300-700μm,所述支撑膜厚度为25-100μm。

进一步,若干所述通孔于所述封装导电层上呈均匀分布,所述通孔的孔径为0.5-3mm,相邻两所述通孔之间的间距为1-5mm。

进一步,所述封装胶膜为eva膜或poe膜。

进一步,所述支撑膜为pet膜。

进一步,所述透明导电胶膜为有机高分子导电膜。

进一步,所述光伏组件还具有两条分别与所述电池片层两侧所述透明导电胶膜电性连接的汇流条以及隔离两条所述汇流条的绝缘条。

进一步,所述电池片具有位于表面用以与所述透明导电胶膜形成电性连接的tco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不同于现有技术的光伏组件,基于其具体结构,电池片层的全部电池片均呈并联设置,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单块电池片受损不会影响其它电池片正常提供功率;通过透明导电胶膜直接实现与电池片之间的连接,取消了现有技术中所涉及的焊带,可以避免现有技术由于焊带设置带来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光伏组件层压前的分解示意图;

图2所示为封装导电层局部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光伏组件层压前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4所示为光伏组件层压后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中,100为盖板层,200为电池片,300为背板层,400为下封装导电层,40为第一通孔,41为第一封装胶膜,411为第一粘结部,412为第一隔离部,42为第一支撑膜,43为第一透明导电胶膜,500为上封装导电层,50为第二通孔,51为第二封装胶膜,511为第二粘结部,512为第二隔离部,52为第二支撑膜,53为第二透明导电胶膜,600为上汇流条,700为下汇流条,800为绝缘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组件自上至下包括盖板层100、电池片层以及背板层300。如图中所示,电池片层包括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电池片200。具体实施过程中,盖板层100通常为玻璃盖板;背板层300优选为玻璃背板,也可以为现有技术光伏组件中所涉及的其它类型背板,具体在此不做展开。

在本实用新型中,盖板层100与电池片层之间、背板层300与电池片层之间还均设置有封装导电层;封装导电层在其指向电池片层的方向上依次包括封装胶膜、支撑膜以及透明导电胶膜,封装导电层还具有贯穿支撑膜与透明导电胶膜供封装胶膜延伸进入的通孔。

具体参考图1、图3、图4中所示,背板层300与电池片层之间设置有下封装导电层400。结合图2中所示,下封装导电层400在其指向电池片层的方向上依次包括第一封装胶膜41、第一支撑膜42以及第一透明导电胶膜43;下封装导电层400还具有贯穿第一支撑膜42与第一透明导电胶膜43的第一通孔40。参考图4所示,在层压形成光伏组件时,在压力的作用下,第一封装胶膜41可延伸进入第一通孔40内,继而实现与电池片200背面之间的粘结。

相应地,盖板层100与电池片层之间设置有上封装导电层500。如图中所示,上封装导电层500在其指向电池片层的方向上依次包括第二封装胶膜51、第二支撑膜52以及第二透明导电胶膜53;上封装导电层500还具有贯穿第二支撑膜52与第二透明导电胶膜53的第二通孔50。参考图4所示,在层压形成光伏组件时,在压力的作用下,第二封装胶膜51可延伸进入第二通孔50内,继而实现与电池片200正面之间的粘结。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不同于现有技术的光伏组件,基于其具体结构,电池片层的全部电池片均呈并联设置,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单块电池片受损不会影响其它电池片正常提供功率;通过透明导电胶膜直接与电池片200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电流的传输,取消了现有技术中所涉及的焊带,可以避免现有技术由于焊带设置带来的问题。

结合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封装胶膜具有沿通孔延伸以粘结电池片表面的粘结部。具体而言,在层压形成光伏组件时,第一封装胶膜41具有沿第一通孔40延伸以连接至电池片200背面的第一粘结部411,第二封装胶膜51具有沿第二通孔50延伸以连接至电池片200正面的第二粘结部511。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封装胶膜还具有延伸至电池片层相邻两电池片200间隙之间以隔离电池片层上下两侧透明导电胶膜的隔离部。具体而言,在层压形成光伏组件时,第一封装胶膜41还具有延伸至电池片层相邻两电池片200间隙之间以隔离第一透明导电胶膜43与第二透明导电胶膜53的第一隔离部412,第二封装胶膜51还具有延伸至电池片层相邻两电池片200间隙之间以隔离第一透明导电胶膜43与第二透明导电胶膜53的第二隔离部512。

在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的层压成型过程中,第一支撑膜42与第二支撑膜52在受到挤压时,变形相对较小,可以避免第一透明导电胶膜43与第二透明导电胶膜53在电池片200的间隙位置处形成连接;而第一封装胶膜41与第二封装胶膜51由于具有相对较好的流动性,可以通过相应通孔朝电池片层方向流动,进而形成以上所涉及的粘结部与隔离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具体实施结构,封装胶膜厚度为300-700μm,支撑膜厚度为25-100μm。封装胶膜具有相对较厚的厚度,可以确保在光伏组件层压成型过程中能够较好的填充通孔与电池片层中相邻两电池片200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参考图2中所示,若干通孔于封装导电层上呈均匀分布,通孔的孔径为0.5-3mm,相邻两通孔之间的间距为1-5mm。较为容易理解,所涉及的通孔优选呈圆形。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孔也可以为椭圆形、多边形等形状。

可以理解,为了使得太阳光能够照射到电池片200,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封装胶膜与支撑膜均为透明形态。作为优选的一些实施方式,封装胶膜为eva膜或poe膜;支撑膜为pet膜。此外,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透明导电胶膜为有机高分子导电膜。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组件还具有两条分别与电池片层两侧透明导电胶膜电性连接的汇流条以及隔离两条汇流条的绝缘条800。具体而言,参考图1、图3所示,两条汇流条包括上汇流条600与下汇流条700;其中,下汇流条700电性连接至第一透明导电胶膜43,上汇流条600电性连接至第二透明导电胶膜53,两者之间通过绝缘条800隔离。

基于以上汇流条的设置,电池片200的正表面均电性连接至上汇流条600,电池片200的背表面均电性连接至下汇流条700,进而在光伏组件使用过程中实现汇流作用。绝缘条800的设置可以避免上汇流条600与下汇流条700之间直接形成电性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过程中,光伏组件还具有两根分别与上汇流条600、下汇流条700连接以将电流引出的引出线(图中未展示)。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电池片200具有位于表面用以与透明导电胶膜形成电性连接的tco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电池片200的具体结构可参考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其包括:硅衬底,依次设置于硅衬底受光面一侧的第一本征非晶层、第一掺杂非晶层,依次设置于硅衬底背光面一侧的第二本征非晶层、第二掺杂非晶层(图中均未展示)。第一掺杂非晶层与第二掺杂非晶层背离硅衬底的一侧表面均设置有tco膜,电池片200通过该tco膜与相应透明导电胶膜之间形成连接。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可以取消现有技术中所涉及的焊带以及设置于电池片表面的主栅、副栅结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本征非晶层与第二本征非晶层均为本征非晶硅;第一掺杂非晶层与第二掺杂非晶层均为掺杂型非晶硅,且两者的掺杂类型相反,其中一个为n型掺杂(即采用磷掺杂),另一个为p型掺杂(即采用硼掺杂)。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