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98893发布日期:2021-09-18 02:37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生产和制造铅酸电池过程中,作为蓄电池生产的重要环节化成工序,是电池加酸后,通过电化学的方法,充放电将内部极板最终转化为带电的活性物质的过程。目前铅酸电池行业常见的为内化成工艺,除了充放电电流等因素外,温度的控制尤为重要,并伴随多道严格的检测,以进一步确保电池的品质和安全。可以说,化成环节要做到的是把好蓄电池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
3.在化成车间内,电池加酸后,一般需用到恒温水源,来稳定化成过程的电池温度,按照工艺要求进行调控。现有的操作工艺是通过不断的升温装置以及将冷却水与高温水混合实现恒温水的取的,但是此种恒温水区的方式运行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4.作为本行业技术人员,如何通过技术改善设计一款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其能在最小的供热成本下实现恒温水的供应是现有本行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其设计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用化成车间内的现有条件实现恒温水的保障,降低外部热源的介入,最大限度的降低使用成本。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其包括若干个串联连接的蓄水池,通过若干个蓄水池实现多级沉淀过滤;若干个蓄水池中的一个为初级沉淀池,通过初级沉淀池与车间回水管连接后实现初级沉淀;其余的蓄水池的顶部设置有冷却塔,所述的冷却塔上配套设置有冷却供水泵,其将蓄水池与冷却塔连接;设置在最末端的蓄水池上设置有供水模块和化成车间内部连接并实现供水;所述的车间回水管上设置有加热循环管与蓄水池内部连接并在蓄水池内部设置有若干散热盘管。
8.所述的初级沉淀池与其余蓄水池连接时,其在两者之间的墙壁上设置有溢流口,通过溢流口实现初级沉淀池内部液体向其余蓄水池内溢流。
9.在各个蓄水池之间的墙壁上设置有过滤口,所述的过滤口内设置有竖向插槽,通过竖向插槽可实现过滤筛网的组装并实现过滤。
10.所述的蓄水池上设置有补水泵,其在蓄水池缺水时可实现补水。
11.所述的加热循环管上设置有电加热装置,通过点加热装置实现对散热盘管内部水源的加热,以此实现对蓄水池内部水源的加温。
12.所述的供水模块上,其在供水管道上设置有一个分支排水管,分支排水管上设置有电磁阀;当蓄水池内水源过多时通过分支排水管实现蓄水池内部水源的排放。
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设计,其通过将蓄水池分为若干个并逐级实现连接,在连接后实现逐级沉淀,再者,其在每个蓄水池上设置有冷却塔,通过冷却塔实现对蓄水池高温水的降温,再者,当蓄水池内水位较低时,其通过将化成车间流出的高温水进行引流并实现辅助加温,在加温后实现蓄水池内部的增温,以此来保证化成车间内部供水的恒温;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补水装置以及排水装置,当蓄水池内部液体较高时可实现蓄水池内部液体的引流,实现向蓄水池内部进行补水。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使用方便,可通过外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运行,其运行成本低,补水效果明显,是一种理想的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
附图说明
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i;
16.图2为图1中a区域结构放大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ii;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iii;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蓄水池,11、沉淀池,12、第一蓄水池,13、第二蓄水池,14、第三蓄水池,15、竖向插槽,2、冷却塔,21、冷却供水泵,3、补水泵,4、车间回水管,5、溢流口,6、分支排水管,61、电磁阀,7、加热循环模块,71、加热循环泵,72、加热装置,73、加热循环管,74、加热回水管,75、散热盘管,8、供水模块,81、车间供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通过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22.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如附图所示,其包括若干个串联连接的蓄水池1,通过若干个蓄水池中的第一个与车间回水管连接的为沉淀池11,其余蓄水池分别为第一蓄水池12、第二蓄水池13、第三蓄水池14,所述的第三蓄水池14与供水模块8连接,所述的供水模块8上连接着车间供水泵81向车间内部供水。
23.所述的沉淀池11与车间回水管4连接后实现初级沉淀;第一蓄水池12以及第二蓄水池13和第三蓄水池14的顶部设置有冷却塔,所述的冷却塔上配套设置有冷却供水泵21,其将蓄水池1与冷却塔2连接;所述的第三蓄水池14上设置有供水模块8和化成车间内部连接并实现车间内部供水;所述的车间回水管4上设置有加热循环模块7与第二蓄水池13和第三蓄水池14内部连接并在第二蓄水池13和第三蓄水池14内部设置有若干散热盘管75。
24.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还在于:所述的初级沉淀池11与第一蓄水池12连接时,其在两者之间的墙壁上设置有溢流口5,通过溢流口5实现初级沉淀池内部液体向其余蓄水池内溢流,通过此种结构设置,可实现车间内部引流出的液体进行初级过滤,将块状和颗粒状杂质清除。
25.所述的各个蓄水池之间的墙壁上设置有过滤口,如图2所示,所述的过滤口内设置有竖向插槽15,通过竖向插槽15可实现过滤筛网的组装并实现过滤。
26.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三蓄水池14上设置有补水泵3,其在位于最末端的第三蓄水池
14缺水时可实现自动补水。
27.本实用新型在夏季使用时,其需要将车间内排出的温度较高的液体通过冷却塔2进行冷却,通过冷却后实现逐级降温,再通过供水模块8上连接着车间供水泵81向车间内部供水。在冬季使用时,蓄水池内部液体温度较低,此时关闭运行冷却塔2,车间回水管4上连接着加热循环模块7,其通过加热循环泵71实现增压后,通过加热循环管73导流至第二蓄水池13和第三蓄水池14内部的散热盘管75上,通过此种结构设置,可利用车间回水管4内部水温进行蓄水池内液体加温,若车间回水管4内部水温无法有效提升第二蓄水池13和第三蓄水池14内部水温,本实用新型又在加热循环管73上设置有加热装置72,通过加热装置72实现散热盘管75内部的增温,增温后的液体通过加热回水管74再导流至沉淀池11实现过滤以及重新利用。
28.再进一步的,所述的供水模块8上,其在供水管道上设置有一个分支排水管6,分支排水管6上设置有电磁阀61;当蓄水池内水源过多时通过分支排水管6实现蓄水池内部水源的排放。
29.总结: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使用方便,可通过外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运行,其运行成本低,补水效果明显,是一种理想的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


技术特征:
1.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其包括若干个串联连接的蓄水池,其特征在于:通过若干个蓄水池实现多级沉淀过滤;若干个蓄水池中的一个为初级沉淀池,通过初级沉淀池与车间回水管连接后实现初级沉淀;其余的蓄水池的顶部设置有冷却塔,所述的冷却塔上配套设置有冷却供水泵,其将蓄水池与冷却塔连接;设置在最末端的蓄水池上设置有供水模块和化成车间内部连接并实现供水;所述的车间回水管上设置有加热循环管与蓄水池内部连接并在蓄水池内部设置有若干散热盘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初级沉淀池与其余蓄水池连接时,其在两者之间的墙壁上设置有溢流口,通过溢流口实现初级沉淀池内部液体向其余蓄水池内溢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各个蓄水池之间的墙壁上设置有过滤口,所述的过滤口内设置有竖向插槽,通过竖向插槽可实现过滤筛网的组装并实现过滤。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水池上设置有补水泵,其在蓄水池缺水时可实现补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循环管上设置有电加热装置,通过电加热装置实现对散热盘管内部水源的加热,以此实现对蓄水池内部水源的加温。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水模块上,其在供水管道上设置有一个分支排水管,分支排水管上设置有电磁阀;当蓄水池内水源过多时通过分支排水管实现蓄水池内部水源的排放。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其通过将蓄水池分为若干个并逐级实现连接,在连接后实现逐级沉淀,再者,其在每个蓄水池上设置有冷却塔,通过冷却塔实现对蓄水池高温水的降温,再者,当蓄水池内水位较低时,其通过将化成车间流出的高温水进行引流并实现辅助加温,在加温后实现蓄水池内部的增温,以此来保证化成车间内部供水的恒温;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补水装置以及排水装置,当蓄水池内部液体较高时可实现蓄水池内部液体的引流,实现向蓄水池内部进行补水。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使用方便,可通过外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运行,其运行成本低,补水效果明显,是一种理想的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理想的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理想的化成车间恒温水供应系统。


技术研发人员:孟祥辉 刘鸿志 耿明卫 李彬 潘生泉 范培 王传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奥冠电源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25
技术公布日:2021/9/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