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10810发布日期:2021-09-11 00:04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尤其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2.在电力电气、机械设备、通讯等领域,继电器作为开关性能的动作元件,应用极为广泛,尤其在磁保持继电器领域,近些年由于其应用在线路板上时体现出来的无功耗、大功率的性能,受到各领域的青睐,其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3.现有技术中,磁保持继电器的原理一般是通过给线圈组件发送脉冲信号(比如直流脉冲),促使线圈组件产生电磁力,进而带动磁钢组件进行转向动作,然后磁钢组件带动推动片移动,推动片再促使插接在其上的动簧片形成部分弯曲变形,进而的实现动簧片上的动触点与静接触板上的静触点的导接连接或者断开连接;然而,现有技术中这种磁保持继电器的结构普遍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即动簧片和静接触板直接的导通或者断开都是通过推动片促使其弯曲变形而实现,当线圈组件接受信号后,磁钢组件上的衔铁和线圈组件上的轭铁之间的磁性吸合力不足以促使动簧片变形时(即动簧片的抗变形力大于磁钢组件的磁力),则将不得不更换磁钢,进行新一轮的调试,非常影响调试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新颖、结构简单且能极大提升调试效率的继电器,该继电器能有效的满足短时耐受电流冲击,使其导电性能更为突出。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显然,本实用新型中的继电器具体指的是磁保持继电器,其包括
6.底壳;
7.装设于底壳两侧的静接触板和静导电板:静接触板上设置有静触点;
8.装设于底壳内的线圈组件:其包括用于绕制线圈的骨架以及穿插在所述骨架轴心位置的铁芯;
9.固定装设于线圈组件轴向两端的轭铁:其具有彼此相对应延伸的弯折部;
10.磁钢组件:包括内置磁性体的绝缘罩壳以及横向延伸出所述绝缘罩壳两侧、并且彼此之间呈平行分布的两块衔铁,所述绝缘罩壳每一横向侧的两块衔铁之间形成限位槽,所述弯折部至少部分的延伸进所述限位槽内,且该磁钢组件可转动的铰接安装于底壳上、并处于两个相对应弯折部之间的位置,用于在线圈组件接收脉冲信号时产生转向动作,并使衔铁与轭铁形成换向式的吸合;
11.转子:可转动的铰接于底壳上,并在该转子上形成有内凹部,其与底壳的铰接结构至少可分列如下两种:1、所述底壳上、与所述转子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横截面呈“碗”形结构的开槽,所述转子上、与所述开槽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与该开槽相匹配的凸出部,所述转子与所述底壳通过所述开槽与所述凸出部之间的适配而形成铰接连接;2、所述底壳内具有垂直于所述底壳所具有的底板延伸的定位轴,所述转子穿设在所述定位轴上;当然,本实用新型
的铰接结构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种结构,可以预料的是,但凡在磁保持继电器中采用“铰接结构”带动动接触板实现导接或者断开的功能,都脱离不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引申出来的精神;
12.摆杆:形成于磁钢组件上,具体而言,形成于磁钢组件的绝缘罩壳上,并至少部分延伸进所述内凹部,用于磁钢组件的转向动作时,带动摆杆相应摆动,并促使转子转动;
13.动接触板:固定装设在所述转子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静触点相对应的动触点,用于在转子的转动过程中,与所述静接触板形成导接或者断开连接;
14.软性导线:其一端连接在动接触板上、远距离于动触点的一侧,另一端连接在静导电板上。
15.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改进,其有益效果尤其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在本实用新型中,直接取消了推动片和动簧片的应用,替之以可转动的转子,并且使动接触板固定安装在转子上,使得转子的转动没有任何阻力,即哪怕磁钢组件的磁吸合力很小,也足以带动转子转动,进而促使动接触板与静接触板之间形成导接或者断开;2、由于通过转子的转动而导通后,磁钢组件形成斜向分布结构,使得磁钢组件上的其中一片衔铁抵接在轭铁的弯折部上,同时磁钢组件本体又铰接在底壳上,而且磁钢组件在底壳内的位置与动接触板和静接触板的结合位置大体上呈纵向分布,即若磁钢组件没有受到线圈组件驱使而动作,即使触点间的电流增大,也很难对触点形成破坏性冲击,因为诸如大电流的冲击等产生的力都直接作用到了磁钢组件与底壳的铰接点位置到衔铁与弯折部之间的抵接位置所形成的作用力范围内(本实用新型中将其命名为安全作用力区间),而这个范围内的作用力确实无法撼动的,除非破坏性的冲击,即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间接的达到了一些电气领域的高性能要求,比如电寿命、短时耐受电流的冲击、短路时的大电流冲击等一些低压电气产品中常见的标准参数要求。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继电器包括受力台阶:形成于转子上、动接触板的下方位置,用于在动接触板与静接触板处于导接状态时,使之处于以摆杆和内凹部抵接位置为参考的、远距离于静接触板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中受力台阶的设置,使其有益效果更是显而易见,在动接触板和静接触板处于导通状态,当负载等接电线路中出线短路情况而电流瞬间呈几何倍数增加时,动接触板遭受到电流的冲击力会有断开的趋势,然而通过上述进一步受力台阶的设置,将这一部分冲击力分解到了受力台阶上,而受力台阶又位于摆杆和内凹部抵接位置的远距离于静触点的一侧,有效的将这部分冲击力导向至如前所述的安全作用力区间,更进一步保障了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大电流冲击等级。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设置,所述转子具有的铰接中心与所述磁钢组件具有的铰接中心在底壳内形成纵向方向上的错位分布,这种“错位分布”的结构更加便于在转子上进行尺寸方面的设计,也更多的预留了将电流的冲击力导向至“安全作用力区间”的设计空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保护效力上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施例中继电器断开状态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施例中继电器导通状态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施例中继电器原理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施例中转子与底壳之间铰接结构的一种举例。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6.图1

图4显示可知,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继电器,具体的说,本实施例的继电器指的是磁保持继电器,图1结合图2明显可知,其包括底壳1;
27.装设于底壳1横向两侧的静接触板2和静导电板3:静接触板2上铆接或者焊接有静触点20;
28.装设于底壳1内的线圈组件3:其包括用于绕制线圈的骨架30以及穿插在所述骨架30轴心位置的铁芯31;
29.固定装设于线圈组件3轴向两端的轭铁4:其具有彼此相对应延伸的弯折部40;
30.磁钢组件5:包括内置磁性体50的绝缘罩壳51以及横向延伸出所述绝缘罩壳51两侧、并且彼此之间呈平行分布的两块衔铁52,所述绝缘罩壳51每一横向侧的两块衔铁52之间形成限位槽53,所述弯折部40至少部分的延伸进所述限位槽53内,且该磁钢组件5可转动的铰接安装于底壳1上、并处于两个相对应弯折部40之间的位置,用于在线圈组件3接收脉冲信号时产生转向动作,并使衔铁52与轭铁4形成换向式的吸合;
31.转子6:可转动的铰接于底壳1上,并在该转子6上形成有内凹部60,本实施例中,该转子6与底壳1的铰接结构至少可分列如下两种:其一、如图4所显示的,所述底壳1上、与所述转子6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横截面呈“碗”形结构的开槽10,所述转子6上、与所述开槽10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与该开槽10相匹配的凸出部61,所述转子6与所述底壳1通过所述开槽10与
所述凸出部61之间的匹配而形成铰接连接;其二,如图2中显示,所述底壳1内具有垂直于所述底壳1所具有的底板延伸的定位轴11,所述转子6穿设在所述定位轴11上;当然,本实施例的铰接结构只是一种举例,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种结构,可以预料的是,但凡在磁保持继电器中采用“铰接结构”实现本实施例继电器的导接或者断开的功能,都脱离不了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所引申出来的精神;
32.摆杆54:形成于磁钢组件5上,图1和图2中显示可知,具体而言,形成于磁钢组件5的绝缘罩壳51上,并至少部分延伸进所述内凹部60,其顶端部分形成圆柱形结构,用于磁钢组件5转向动作时,带动摆杆54相应摆动,并促使转子6转动;
33.动接触板7:固定装设在所述转子6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静触点20相对应的动触点70,用于在转子6的转动过程中,与所述静接触板2形成导接或者断开连接;
34.软性导线8:其一端连接在动接触板7上、远距离于动触点70的一侧,另一端连接在静导电板3上。
3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描述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直接取消了推动片和动簧片的应用,替之以可转动的转子6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子6上的动接触板7,使得转子6的转动没有任何阻力,即哪怕磁钢组件5的磁吸合力很小,也足以带动转子6转动,进而促使动接触板7与静接触板2之间形成有效的导接或者断开,出厂时可稍微检测调试一下便可,甚至在这个参数性能下不需要调试,极大的提高了调试效率;另外,由于通过转子6的转动而导通后,磁钢组件5形成斜向分布结构(即图2中显示的左低又高的结构),使得磁钢组件5上左边一侧的衔铁52抵接在轭铁4的弯折部40上,同时磁钢组件5本体又铰接在底壳1上,而且磁钢组件5在底壳1内的位置与动接触板7和静接触板2的结合位置大体上呈纵向分布(即一上一下,动接触板和静接触板在底壳1的靠上方位置,磁钢组件5在底壳1的偏下方位置),即若磁钢组件5没有受到线圈组件3驱使而动作,即使触点间的电流增大,也很难对触点形成破坏性冲击,因为诸如大电流的冲击等产生的力都直接作用到了磁钢组件5与底壳1的铰接点位置到衔铁52与弯折部40之间的抵接位置所形成的作用力范围内(本实施例中将其命名为“安全作用力区间”),从图3中显示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安全作用力区间”具体可描述为ab线的左侧区间,最有效的区间则可优选为

abc的区域部分,其中a点表示摆杆54在内凹部60内的抵接支点,b点表示磁钢组件5在底壳1上的铰接支点,c点表示磁钢组件5组件左侧衔铁52与弯折部40之间的抵接位置,可见,大电流的冲击在“安全作用力区间”这个范围内是无法撼动的,除非极限的破坏性的冲击,即本实施例的磁保持继电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间接的达到了一些电气领域的其他高性能要求,比如电寿命、短时耐受电流的冲击、短路时的大电流冲击等一些低压电气产品中常见的标准参数要求。
36.在本实施例中,图2中进一步显示,还包括受力台阶62:形成于转子6上、动接触板7的下方位置,用于动接触板7与静接触板2处于导接状态时,使之处于以摆杆54和内凹部60抵接位置为参考的、远距离于静接触板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受力台阶的设置,使其有益效果更是显而易见,尤其的,在动接触板7和静接触板2处于导通状态,当负载等接电线路中出线短路情况而电流瞬间呈几何倍数增加时,动接触板7遭受到电流的冲击力会有断开的趋势,逼迫转子往回转动,然而通过上述进一步受力台阶62的设置,将这一部分冲击力分解到了受力台阶62上,而受力台阶62又位于摆杆54和内凹部60抵接位置的远距离于静触点20的一侧,有效的将这部分冲击力导向至如前所述的“安全作用力区间”,更进一步保障了本实
施例继电器的大电流冲击等级。
37.作为本实施例的更进一步设置,尽管附图中并未显示,所述转子6具有的铰接中心与所述磁钢组件5具有的铰接中心在底壳1内形成纵向方向上的错位分布,这种“错位分布”的结构更加便于在转子6上进行尺寸方面的调整设计,也更多的预留了将电流的冲击力导向至“安全作用力区间”的设计空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保护效力上更加显而易见。
3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依据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