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合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55048发布日期:2021-11-29 21:19阅读:96来源:国知局
激光合束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激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激光合束装置。


背景技术:

2.激光合束装置广泛应用于激光切割、激光焊接等技术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上对激光合束装置的功率和亮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得到高功率和亮度更好的激光合束装置,需要在激光合束装置中耦合更多的激光发射器,然而随着激光发射器的增多,激光合束装置的体积会很大,影响该激光合束装置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合束装置,旨在使激光合束装置的功率高,且体积小。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激光合束装置,所述激光合束装置包括包括合束模块和激光发射模块,所述激光发射模块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激光发射模块包括:
5.安装台,所述安装台呈阶梯状设置;和
6.多个发光单元,每个所述发光单元均包括激光发射器和第一反射镜,所述激光发射器和所述第一反射镜均设于所述安装台,每个所述发光单元中的所述激光发射器发射的激光经该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反射镜反射;
7.定义第一方向,多个所述发光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发射激光,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反射镜的高度沿所述第一方向递减;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反射镜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排成反射镜列,相邻两所述发光单元中的激光发射器分别位于所述反射镜列的两侧;
8.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激光发射模块发射的激光经所述合束模块合成后输出。
9.可选地,多个所述激光发射器分别于所述反射镜列的两侧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成发射器列。
10.可选地,两所述发射器列与所述反射镜列的间距一致。
11.可选地,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中的所述激光发射器的高度沿所述第一方向递减。
12.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第一光学元件和第二光学元件,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均位于所述激光发射器和所述第一反射镜之间;
13.所述激光发射器发射的激光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后投射于所述第一反射镜;或,所述激光发射器发射的激光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和第一光学元件后投射于所述第一反射镜;
14.所述安装台具有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激光发射器设于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光学元件设于所述第二台阶面;同一所述发光单元中,所述激光发射器所位于的所述第一台阶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光学元件所位于的所述第二台阶面的高度。
15.可选地,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包括慢轴准直器,所述第二光学元件包括快轴准直器,所述慢轴准直器设于所述第二台阶面,所述快轴准直器设于所述第一台阶面。
16.可选地,所述安装台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有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
17.每个所述安装部对应一所述发光单元设置,所述激光发射器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设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反射镜和所述第一光学元件设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二台阶面;
18.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多个所述安装部中的所述第一台阶面的高度依次递减;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多个所述安装部中的所述第二台阶面的高度依次递减。
19.可选地,所述激光发射模块还包括多个散热片,每个所述散热片对应设于一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光学元件和所述第一反射镜设于所述散热片。
20.可选地,所述合束模块包括依次设置的偏振合束器、聚焦透镜和光纤,所述偏振合束器具有两入射面;
2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激光发射模块发射的激光分别经两所述入射面进入所述偏振合束器,所述偏振合束器输出的激光经所述聚焦透镜后由所述光纤输出。
22.可选地,所示合束模块还包括第二反射镜;
23.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所述激光发射模块发射的激光经所述第二反射镜反射后经所述入射面进入所述偏振合束器。
24.可选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激光发射模块于不同的高度上发射的激光方向一致,且相互平行,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激光发射模块发射的激光直接经同一所述反射面进入所述偏振合束器;
25.或,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激光发射模块发射的激光经所述第二反射镜反射后经同一所述反射面进入所述偏振合束器。
2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激光合束装置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激光发射模块,该激光发射模块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包括激光发射器。激光合束装置中的激光发射模块能够将激光发射器进行模块化整合,使得激光合束装置在具有加工效率高的同时排布整齐、整体结构紧凑,从而能达到且结构较小、应用范围广的效果。
27.多个发光单元中的第一反射镜于第一方向上排成一列,形成反射镜列。多个发光单元中的激光发射器发射的激光经相应的第一反射镜发射后,能够在同一列的不同高度上进行排列,使得同一激光发射模块中的多个发光单元发射的激光范围集中。使得该激光发射模块发射的激光在具有较高能量的情况下能量密度高,使得激光合束装置的加工过程中能量密度高、加工效率高。
28.相邻两发光单元中的激光发射器分别位于反射镜列的两侧,并朝向相应的所述第一反射镜发射激光,即,相邻两发光单元中发射器发射的激光方向相反。由于每个激光发射器需要占据一定空间,将多个发光单元中的激光发射器分别设置于反射镜列的两侧,能够更合理的利用安装台上的安装空间,使激光合束装置的整体长度缩短,使得激光发射模块的结构更加紧凑,激光合束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小巧、应用范围更广,还能够对发光单元产生的热量进行分散,提高发光单元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激光合束装置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激光合束装置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32.图3为图1中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图1中激光合束装置的轴侧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激光合束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35.附图标号说明:
36.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激光合束装置132a反射镜列10激光发射模块133第一光学元件11安装台134第二光学元件111安装部14散热片111a第一台阶面20第二反射镜111b第二台阶面30合束模块13发光单元31偏振合束器131激光发射器33聚焦透镜131a发射器列35光纤132第一反射镜
ꢀꢀ
3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0.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1.参见图1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激光合束装置100,该激光合束装置100能够对多个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进行合成并输出,使得激光合束装置100能够将多个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的功率和亮度进行叠加,以提高该激光合束装置100发射的激光的效
率和亮度。
42.继续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激光合束装置100包括合束模块30和激光发射模块10,激光发射模块10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激光合束装置100能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激光发射模块10进行叠加。每个激光发射模块10可以均包括有多个发光单元13,每个发光单元13可以均包括发射器和第一反射镜132。每个发光单元13中的发射器发射的激光经该发光单元13中的第一反射镜132反射,每个发光单元13发射的激光为经该激光单元中的第一反射镜132反射后的激光。两个或两个以上激光发射模块10发射的激光经合束模块30合成后输出,每个激光发射模块10发射的激光为该激光发射模块10中的多个发光单元13发射的激光。该实施例中,激光发射模块10能够将激光发射器131进行模块化整合,使得激光合束装置100在具有更多的激光发射器131的同时,排布整齐、整体结构紧凑,从而能达到加工效率高,且结构较小、应用范围广的效果。
43.激光合束装置100可以包括壳体(未图示),壳体可以包括壳底壁以及壳侧壁,壳侧壁沿壳底壁的边缘设置,并围合壳底壁形成容纳腔。激光发射模块10中的多个激光发射器131和多个第一反射镜132均可以容置于容纳腔内。具体地,多个激光发射器131和多个第一反射镜132可以设置于壳底壁,并位于壳侧壁所围区域内,该壳体不仅能够对激光发射器131和第一反射镜132进行物理上的连接,还可以对激光发射器131和第一反射镜132进行保护。该壳体还可以包括壳顶壁,壳顶壁与壳底壁相对设置,壳侧壁背离壳底壁的一侧沿周向连接于壳顶壁,多个激光发射器131和多个第一反射镜132均位于壳底壁、壳侧壁和壳顶壁所围区域内,该结构下壳体能够更进一步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保护。合束模块30也可以设置于该壳体内,利用壳体对合束模块30进行连接和保护。
44.当激光合束装置100包括壳体时,壳体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每个壳体对应一激光发射模块10设置,即,每个激光发射模块10对应安装于一壳体内,使得该激光合束装置100的模块化程度更高,装配更加便捷。
45.激光合束装置100还可以在设有壳体的基础上增设外壳,壳体可以与激光发射模块10的数量一致,每个激光发射模块10所对应的零部件(激光发射器131和第一反射镜132等其他结构)设置于一壳体内,再将壳体和合束模块30设置于外壳内。具体地,壳体上可以设置透光孔或透光口,使得激光发射模块10中的多个发光单元13发射的激光能够经壳体上的透光孔或透光口发射出外界,并进一步经合束模块30进行合成。
46.结合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激光合束装置100中的激光发射模块10可以包括安装台11,当激光合束装置100包括壳体时,该安装台11可以安装于壳底壁,安装台11也可以与壳底壁为一体结构。发光单元13中的发射器和第一反射镜132均设于安装台11,该安装台11呈阶梯状设置,以使设于其上的多个激光发射器131能够处于不同的高度,每个发光单元13中的第一反射镜132与该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的高度相对应。
47.定义第一方向,多个发光单元13沿第一方向排列,且多个发光单元13沿该第一方向发射激光。将每个发光单元13做为一个整体,多个发光单元13的高度可以沿该第一方向依次递减,使得每个发光单元13发射的激光在传播方向上互不干涉。该第一方向对应激光发射模块10进行设置,当两个激光发射模块10中的发光单元13发射的激光方向不同时,该两激光发射模块10对应的第一方向不同。
48.具体地,多个发光单元13中的第一反射镜132的高度沿第一方向依次递减,使得每
个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经该发光单元13中的第一反射镜132反射后,能够在不同高度上分布。该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的高度也可以沿第一方向依次递减,以使每个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与第一反射镜132的高度相对应。该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也可以不按照上述递减的方式进行设置,多个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可以位于相同的高度,也可以按任意方式排布,只需使得每个发光单元13中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经相应的第一反射镜132反射后在不同高度分布即可。
49.结合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单元13中的第一反射镜132可以于第一方向上排成一列,形成反射镜列132a。多个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经相应的第一反射镜132发射后,能够在同一列的不同高度上进行排列,使得同一激光发射模块10中的多个发光单元13发射的激光范围集中。使得该激光发射模块10发射的激光在具有较高能量的情况下能量密度高,使得激光合束装置100的加工过程中能量密度高、加工效率高。
50.相邻两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分别位于反射镜列132a的两侧,并朝向相应的所述第一反射镜132发射激光,即,相邻两发光单元13中发射器发射的激光方向相反。由于每个激光发射器131需要占据一定空间,将多个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分别设置于反射镜列132a的两侧,能够更合理的利用安装台11上的安装空间,使激光合束装置100的整体长度缩短,使得激光发射模块10的结构更加紧凑,激光合束装置100的整体结构更加小巧、应用范围更广,还能够对发光单元13产生的热量进行分散,提高发光单元13的散热效率。
51.进一步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激光发射器131可分别于反射镜列132a的两侧沿第一方向排列成发射器列131a。该结构使得位于反射镜列132a同一侧的多个激光发射器131与相应的第一反射镜132的距离大致相同,该侧的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经第一反射镜132反射后投射于合束模块30的能量大致相同,使得经合束模块30合成后的激光能量均匀,利用该激光合束装置100加工过程中激光强度易于控制。
52.进一步地,还可以使两发射器列131a与反射镜列132a的间距一致,以使位于反射镜列132a两侧的激光发射器131到相应的第一反射镜132的距离大致相等,两侧的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经第一反射镜132反射后投射于合束模块30的能量大致相同,使得经合束模块30合成后的激光能量更加均匀,利用该激光合束装置100对工件进行加工过程中激光强度更易于控制。
53.结合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单元13还可以包括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二光学元件134,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二光学元件134均位于激光发射器131和第一反射镜132之间。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依次经过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二光学元件134后投射于第一反射镜132;或,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依次经过第二光学元件134和第一光学元件133后投射于第一反射镜132。该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二光学元件134能够对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进行相应的光学处理,以使经该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二光学元件134处理后的激光达到相应的使用需求。
54.该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二光学元件134可以分别包括慢轴准直器和块轴准直器,慢轴准直器能够在慢轴上对激光进行准直处理,使得激光能够在慢轴方向上集中;快轴准
直器能够在快轴上对激光进行准直处理,使得激光能够在快轴方向上集中。经慢轴准直器和块轴准直器处理后的激光,能够在快轴方向和慢轴方向上能量分布紧密,激光发射模块10投射于激光合束装置100的光斑排布紧密,经合束模块30合成后的光斑能量密度高。当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二光学元件134分别包括慢轴准直器和快轴准直器时,该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二光学元件134的位置也可以互换。
55.参见图4,由于安装台11呈阶梯状设置,该安装台11可以具有第一台阶面111a和第二台阶面111b,激光发射器131可以设于第一台阶面111a,第一光学元件133可以设于第二台阶面111b;同一发光单元13中,激光发射器131所位于的第一台阶面111a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一光学元件133所位于的第二台阶面111b的高度。当第一光学元件133的尺寸相较于激光发射器131的体积较大时,将相应的第二台阶面111b的高度设置为低于第一台阶面111a的高度,使同一发光单元13中第一光学元件133的底部高度低于激光发射器131的底部高度,从而使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能够投射于第一光学元件133的中部,以保证第一光学元件133对激光的处理效果好。例如,当第一光学元件133包括慢轴准直器时,由于通常情况下慢轴准直器的光学中心至慢轴准直器的底部距离较激光发射器131的激光发射点至激光发射器131的底部距离大,可以将慢轴准直器的底部安装于较低的第二台阶面111b,而将激光发射器131安装于较高的第一台阶面111a,设置合理的第一台阶面111a与第二台阶面111b在高度方向上的间距,以使慢轴准直器的光学中心与激光发射器131的激光发射点的高度一致。这里所定义的光学中心为该光学元件对激光具有最佳作用效果的位置。
56.可以理解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当第一光学元件133的光学中心至该第一光学元件133的底部的距离较激光发射器131的激光发射点至激光发射器131的底部距离小时,为了保证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能投射于第一光学元件133的光学中心,也可以设置为在同一发光单元13中,激光发射器131所位于的第一台阶面的高度低于第一光学元件所位于的第二台阶面的高度。
57.当第一光学元件133的光学中心至该第一光学元件133的底部的距离与激光发射器131的激光发射点至激光发射器131的底部距离一致时,为了保证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能投射于第一光学元件133的光学中心,可以设置为在同一发光单元13中,激光发射器131所位于的第一台阶面的高度等于第一光学元件133所位于的第二台阶面的高度。
58.上述实施例中,具体根据该第一光学元件133的类型、第一光学元件133的尺寸和第一光学元件133的使用需求而进行相应的设置。
59.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光学元件134也可以采用与第一光学类似的设置方式,具体根据第二光学元件134的类型、第二光学元件134的尺寸和第二光学元件134的使用需求而进行相应的设置。
6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第一光学元件133包括慢轴准直器,第二光学元件134包括快轴准直器时,可以将慢轴准直器设于第二台阶面111b,将快轴准直器设于第一台阶面111a。该实施例中,由于快轴准直器的光学中心至该快轴准直器的底部的距离与激光发射器131的激光发射点至激光发射器131的底部的距离大致一致,在同一发光单元13中,激光发射器131和快轴准直器可以均位于第一台阶面111a,使得发光单元13结构更加紧凑,激光发射模块10的结构更加紧凑,激光合束装置100的整体体积更加小巧。
61.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台11可以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安装部
111,每个安装部111对应一发光单元13设置,即,每个发光单元13设置于一安装部111,安装部111整体的高度可以沿第一方向递减,使得每个发光单元13整体的高度沿第一方向递减。各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经相应的第一光学元件133、第二光学元件134和第一反射镜132处理后处于不同的高度,且各发光单元13发射出的激光的高度沿第一方向递减。
62.结合图4,上述安装部111可以具有第一台阶面111a和第二台阶面111b,且同一安装部111上的第一台阶面111a的高度高于第二台阶面111b的高度,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设于第一台阶面111a,发光单元13中的第一光学元件133设于第二台阶面111b。当第一光学元件133的光学中心至该第一光学元件133的底部的距离较激光发射器131的激光发射点至激光发射器131的底部距离大时,可以保证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能投射于第一光学元件133的光学中心。该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元件133可以包括慢轴准直器。
63.进一步地,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和第二光学元件134共同设于安装部111的第一台阶面111a,发光单元13中的第一反射镜132和第一光学元件133共同设于安装部111的第二台阶面111b。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依次经过第二光学元件134、第一光学元件133,再投射于第一反射镜132。该实施例中,当第二光学元件134的光学中心至该第二光学元件134的底部的距离与激光发射器131的激光发射点至激光发射器131的底部距离大致一致时,可以保证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能够投射于第二光学元件134的光学中心。该实施例中,第二光学元件134可以包括快轴准直器。
64.具体地,在第一方向上,多个安装部111中的第一台阶面111a的高度依次递减,使得多个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所处的高度在第一方向上依次递减;在第一方向上,多个安装部111中的第二台阶面111b的高度依次递减,使得设于第二台阶面111b上的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一反射镜132与相应的激光发射器131的高度相匹配。
6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激光发射模块10还可以包括多个散热片14,每个散热片14对应设于一安装部111的第二台阶面111b,可以将第一光学元件133设于散热片14上,以对该第一光学元件133进行散热,也可以将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一反射镜132均设于散热片14,以对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一反射镜132散热。该散热片14能够对设于其上的元器件进行散热,使得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一反射镜132上的热量能够及时散发,保证第一光学元件133和第一反射镜132的使用寿命,提高激光合束装置100整体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可以理解地,也可以在第一台阶面111a设置散热片14,将激光发射器131和/或第二光学元件134设置于散热片14上,以对激光发射器131和第二光学元件134进行散热。该散热片14可以为陶瓷片。
66.结合图2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相邻两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分别位于反射镜列132a的两侧,即,多个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分别于反射镜列132a的两侧排布形成发射器列131a。该结构不仅能够对发光单元13产生的热量进行发散,还能使激光合束装置100的整体长度缩短。同一发射器列131a中的多个激光发射器131所位于的第一台阶面111a的高度沿第一方向依次递减。同一发射器列131a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方向一致、相互平行,且高度沿第一方向依次递减;同一发射器列131a中的多个激光发射器131所对应的第一反射镜132相互平行,使得同一发射器列131a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发射出的激光经相应的第一反射镜132反射后为相互平行的状态。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与第
一方向成夹角设置,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经第一反射镜132反射后沿第一方向传播,具体地,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可以与第一方向相垂直。
67.相邻两发光单元13中的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相互平行且方向相反,经第二光学元件134和第一光学元件133对激光进行处理后,激光投射于第一反射镜132,该第一反射镜132对激光的角度进行偏转,使得发光单元13发射的激光沿第一方向进行传播,激光发射模块10中的多个发光单元13发射出的激光均相互平行,且投射于合束模块30上的光斑能够于同一直线上间隔均匀分布。
68.参见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合束模块30可以包括依次设置的偏振合束器31、聚焦透镜33和光纤35,偏振合束器31具有两入射面,两入射面可以分别对应接收两相正交方向上的激光,能够对该两正交方向上的激光进行合成。
69.当该激光合束装置100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激光发射模块10时,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激光发射模块10发射出的激光分别经两入射面进于偏振合束器31,偏振合束器31发射的激光经聚焦透镜33后由光纤35输出。合束模块30能够对经由入射面入射的激光进行合成后输出,经合束模块30输出的激光进入聚焦透镜33,该聚焦透镜33对激光进行聚焦,激光经聚焦透镜33聚焦后进入光纤35。
70.该聚焦透镜33可以包括非球面镜或柱透镜。当该聚焦透镜33为非球面镜时,该非球面镜能够对合束模块30输出的激光进行耦合,再将激光输入至光纤35中;当该聚焦透镜33为柱透镜时,柱透镜为两个,可以分别是慢轴耦合透镜和快轴耦合透镜,该两个柱透镜能够对合束模块30输出的激光进行慢轴上的耦合和快轴上的耦合,使得经该聚焦透镜33聚焦后的激光能量更加集中。聚焦透镜33位于偏振合束器31输出激光的方向,使得激光合束器与聚焦透镜33之间的距离能够足够小,以使激光合束器输出的激光投射到聚焦透镜33上的光斑小,能够减小聚焦透镜33的数值孔径,提高激光合束装置100的激光质量和激光功率。
7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激光合束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二反射镜20;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激光发射模块10发射的激光经第二反射镜20反射后经入射面进入偏振合束器31。在设有第二反射镜20的情况下,激光发射模块10发射的激光方向和第二发射镜的朝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使激光发射模块10相对合束模块30的位置有更多种的选择,使得激光合束装置100结构排布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紧凑。
72.当激光发射模块10为两个时,两激光发射模块10可以分别位于偏振合束器31的两侧,两激光发射模块10中的多个发光单元13发射出的激光可分别垂直入射于偏振合束模块30的两入射面,偏振合束器31还具有一出射面,偏振合束器31对两入射面接收到的激光进行合成后由出射面输出,并经聚焦透镜33后进入光纤35中进行传播。
73.由于偏振合束器31的两入射面相邻设置,为了使得激光合束装置100的整体结构更加规整,可以将两激光发射模块10设于合束装置的相对两侧,一激光发射模块10发射的激光沿垂直一入射面方向投射于该入射面,另一激光发射模块10发射的激光经第二反射镜20反射后沿垂直该另一入射面方向投射于该入射面。由于该两激光发射模块10发射的激光之间互不影响,该两激光发射模块10可以位于同一高度,即,一激光发射模块10中的安装台11可以与另一激光发射模块10中的安装台11结构一致,以提高该激光合束装置100的生产和加工效率。
74.当激光合束装置100包括多个激光发射模块10时,可以设置为,其中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激光发射模块10于不同的高度上发射的激光方向一致,且相互平行;
75.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激光发射模块10发射的激光经同一反射面进入偏振合束器31,即,偏振合束器31的同一反射面可以同时对多个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进行接收,以使偏振合束器31能够合成更多个激光发射器131发射的激光,该实施例中,还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激光合束模块30发射的激光镜第二反射镜20反射后经另一反射面进入偏振合束器31;
76.或者,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激光发射模块10于不同的高度上发射的激光方向一致,且相互平行时,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激光发射模块10发射的激光经第二反射镜20反射后经同一反射面进入偏振合束器31,该实施例中,还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激光合束模块30发射的激光镜直接经另一反射面进入偏振合束器31。
77.上述实施例能够进一步将多个激光发射模块10整合于一激光合束装置100,使得该激光合束装置100具有更多个激光发射器131,使得应用该激光合束装置100加工过程中激光能量好、亮度高,且加工效率高。
7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