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键结构和移动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27476发布日期:2023-03-14 17:43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按键结构和移动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移动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和移动机器人。


背景技术:

2.移动机器人已逐步应用于大众服务场景中,使用场景逐步由室内转向室外。移动机器人壳体上的按键通常实现诸如开启、关闭等功能,这些按键通常安装在移动机器人外壳的按键孔中,与外界连通,对于在室外场景中使用的移动机器人,势必会造成外界的雨水等通过按键与按键孔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移动机器人内部,导致电子元件短路等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和移动机器人,通过密封件隔绝按键结构中壳体上的通道与外界的连通,避免内部电子元件短路的风险,以提高设备使用安全性。
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包括:壳体、按压件、密封件以及开关;所述壳体上设有通道,所述按压件设置在所述通道中;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通道位于壳体内侧的通道口处,以密封所述通道口;所述开关安装在壳体的内侧,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按压件与所述开关之间;所述按压件用于被按压后在所述通道内朝向所述密封件移动以挤压所述密封件产生形变,从而通过所述密封件按压所述开关。
5.进一步地,还包括:压紧件,所述压紧件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并压紧所述密封件。
6.进一步地,所述开关设置在所述压紧件上,所述密封件上具有柔性部,所述按压件上设有朝向所述柔性部的第一凸起;所述按压件被按压后在所述通道内朝向所述密封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凸起挤压所述柔性部,从而通过所述柔性部按压所述开关。
7.进一步地,所述柔性部朝向所述按压件的方向凸起,且所述柔性部上自所述密封件的底部形成朝向所述按压件凹陷的按压凹槽,所述开关容纳在所述按压凹槽中。
8.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上还具有弹性复位部,所述按压件上还设有朝向所述弹性复位部的第二凸起,所述按压件被按压后在所述通道内朝向所述密封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凸起挤压所述弹性复位部产生形变。
9.进一步地,所述按压件上还设有朝向所述密封件的第三凸起,所述按压件被按压后在所述通道内朝向所述密封件移动,使得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密封件接触,以对所述按压件沿通道的移动进行限位。
10.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为硅胶密封件。
11.进一步地,所述通道朝向壳体内侧的通道口的围边向朝向壳体内侧方向延伸形成环形凸起,所述密封件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凸起容置在所述环形凹槽中,并与所述环形凹槽过盈配合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通道中设有止挡部,所述按压件上的周向外围设有适配于所述止挡部的挡边,所述挡边向所述按压件的周向外侧延伸;所述挡边与所述止挡部接触,以阻挡
所述按压件移出所述通道。
13.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机器人,包括:所述的按键结构。
14.依据本技术所提供的按键结构和移动机器人,密封件密封连接在通道位于壳体内侧通道口处,使得移动机器人的内部与外界隔绝,避免移动机器人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因水导致短路的风险,以提高移动机器人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中移动机器人的按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的爆炸图;
17.图3为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18.图4为本技术中壳体的壳体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技术中按压件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技术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技术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技术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21.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22.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23.实施例一、
2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用于安装在移动机器人上的按键。当然,该按键也可是安装在其他设备上使用。
25.参见图1-图5所示,该按键结构包括:壳体10、按压件20、密封件30以及开关40。
26.壳体10为安装在移动机器人上的壳体,在壳体10上设有通道11,按压件20可滑动的设置在该通道11中,即按压件20可沿通道11的轴线方向往复滑动。壳体10具有壳体外侧和壳体内侧,壳体外侧对应于移动机器人的外部,壳体内侧对应于移动机器人的内部,内部安装有电路板、开关等电子元件。密封件30设置在通道11位于壳体内侧的通道口处,以密封该通道口,将通道11与移动机器人的外侧隔绝,从而移动机器人的内部与外界隔绝,避免移动机器人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因水导致短路的风险,以提高移动机器人使用安全性。
27.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关40安装在壳体10的壳体内侧,并远离密封件30背向于按压
件20的一侧,从而,密封件位于按压件同样的,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开关40正对于柔性部31。按压件20用于被按压后在通道11内朝向密封件30移动以挤压密封件30产生形变,从而通过密封件30按压开关40。
28.具体而言,密封件30为柔性材质制作而成,能够在受力状态下产生一定的形变。例如,该密封件30为采用诸如硅胶等材料制作的硅胶密封件,具有一定的柔性,该硅胶密封件在受力状态下能够产生形变。通过按压按压件20,使得按压件20在通道11内向朝向密封件30的方向移动,并挤压密封件30,密封件30能够产生形变,产生形变的密封件30使得按压件20可以按压到开关40。
29.本实施例中,密封件30受到外力产生形变后,能够储存一定的弹性势能,当按压件20按压到开关40后,按压件20可在密封件30的所储存的弹性势能的作用下得以复位,也就是说,按压件20被按压后沿通道11可向朝向密封件30的方向移动、以按压开关40,或者,按压件20在不受力状态下,可在密封件30作用下复位,该复位状态使得按压件20保持在通道内部,且不会移出通道11。
30.以下实施例中,为便于描述,将按压件20处于按压开关40的状态定义为按压位置,将按压件20复位的状态定义为复位位置,也就是说,按压件20可沿通道11的轴线方向在按压位置和复位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31.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图3和图5所示,在按压件20上设有朝向密封件30的第一凸起21,在密封件30上设有柔性部31,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柔性部31正对于第一凸起21,该柔性部31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通过按压按压件20,使得按压件20在通道11内向朝向密封件30的方向移动,并挤压密封件30,密封件30能够产生形变,产生形变的密封件30使得按压件20可以按压开关40。
3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柔性部31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以储存弹性势能。同时,开关40与柔性部31之间间隔设置,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间隔空间,当柔性部31受到外力作用产生弹性形变时,柔性部31得以储存弹性势能。按压本按压件20,使得按压件20可沿通道11的轴线方向进行滑动,从而按压件20得以挤压柔性部31产生弹性形变,柔性部31储存一定的弹性势能,同时,在按压过程中,受到挤压的柔性部31能够按压开关40。释放按压件20,按压件20在柔性部31储存的弹性势能的作用下得以复位,该复位状态使得本按压件20保持在通道11内部,且不会移出通道11。
33.如图3所示,图3示出的是按压件20处于复位位置的状态。通过按动按压件20,也就是使得按压件20沿通道11的轴心线方向向下移动,按压件20上的第一凸起21挤压柔性部31,而使得柔性部31产生弹性形变储存弹性势能,并按动开关40,使得开关40处于接通状态,按压件20处于按压位置。松开按压件20,柔性部31产生弹性复位力,使得按压件20沿通道11的轴心线方向向上移动,从而使按压件20处于复位位置,即图3所示状态。
34.本技术的按压件20可通过柔性部31所产生的弹性复位力得以复位,相较于以往通过弹簧进行复位的按键结构,有效节约安装空间,简化结构,并降低制造成本。
35.本技术中,按键结构还包括:压紧件50,压紧件50安装在壳体10的壳体内侧,并压紧密封件30,也就是说,密封件30与通道11位于壳体内侧的通道口之间密封连接,再通过压紧件50的压紧而固定到壳体10上的。
36.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30与通道11位于壳体内侧的通道口之间也可采用
其他方式进行固定,例如胶粘。
37.如图2-图4所示,通道11朝向壳体内侧的通道口的围边向朝向壳体内侧方向延伸形成有环形凸起111,密封件30上设有环形凹槽33,环形凸起111容置在该环形凹槽33中,并与环形凹槽33过盈配合连接,以使密封件30密封连接在通道11位于壳体内侧的通道口处。
38.本实施例中,采用硅胶材质制作的密封件30,一方面使得环形凹槽33能够产生一定的弹性力,使得环形凹槽33能够紧配合的连接在环形凸起111上。另一方面,整个密封件30都采用硅胶材质制作,能够产生足够的弹性复位力,并简化密封件20、以及密封件上的柔性部31和弹性复位部32的制作。
39.一种实施例中,压紧件50具有镂空部,镂空部的边缘正对于环形凹槽33,以将环形凹槽33压紧在环形凸起111上。
40.本实施例中,压紧件50近似于板状结构,整个板状结构压紧在密封件30上,前述的开关40设置在该压紧件50上,柔性部31向朝向按压件20的方向凸起,并且,在该柔性部31上还设有按压凹槽a(如图3所示),开关40则容纳在该按压凹槽a中,并且,该按压凹槽a的深度大于开关40的高度,从而可在按压凹槽a的槽底与开关40的顶部之间形成间隙,保证柔性部31在被按压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该形变过程中储存弹性势能而产生弹性复位力,以保证按压件20可沿通道11的轴线方向向上移动至复位位置。
41.在一实施例中,压紧件50为电路板,开关40设置在该电路板上,在壳体10的壳体内侧则设置有两个定位螺孔,两个定位螺孔分布在通道11的周向外侧,压紧件50通过紧固螺栓60固定在壳体10的壳体内侧上。
42.如图2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按压件20上还设有朝向密封件30的第二凸起22,在密封件30上还设有弹性复位部32,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弹性复位部32正对于第二凸起22。当按压件20处于按压位置是,第二凸起22挤压弹性复位部32产生弹性形变,从而可为按压件20的复位提供弹性复位力。
43.本实施例中,在按压件2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22,多个第二凸起22围绕第一凸起21。在密封件30上同样设有多个弹性复位部32,多个弹性复位部32同样围绕柔性部31设置,所有的第二凸起22与所有的弹性复位部32一一对应,从而通过多个第二凸起22与多个弹性复位部32为按压件20的复位提供弹性复位力,保证按压件20受到均匀的弹性复位力。
44.继续参见图2和图5所示,在按压件20上还设有朝向密封件30的第三凸起23,当按压件20沿通道11的轴心线方向向下移动以处于按压位置时,第三凸起23与密封件30接触,以对按压件20沿通道11的移动进行限位,并限制该按压件20处于按压位置处,避免按压件20凹陷进通道11中。
45.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凸起23所围合的区域内部、外部,或者,所有第三凸起23围合的轨迹与第二凸起23所围合的区域边缘所在轨迹重合。同样的,在密封件30上设有多个弹性复位部32,所有的弹性复位部32围绕柔性部31设置,并且,所有的第二凸起22与所有的弹性复位部32一一对应。
46.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部32同样向朝向按压件20的方向凸起,在弹性复位部32上自密封件30的底部都形成有朝向按压件20凹陷的形变凹槽(图中未示出),该形变凹槽能够使得弹性复位部32在被挤压产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储存弹性势能,以在未受挤压时,向按压件20提供移动至复位位置的弹性复位力。
47.当然,图3所示压紧件50上的开关40则容纳在该柔性部31的按压凹槽a中的情况下,弹性复位力主要通过弹性复位部32产生。
48.本实施例中,在复位位置,第二凸起22至弹性复位部32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凸起21至柔性部31之间的间距,从而使得第二凸起22先接触弹性复位部32,能够使得按压件20在移动到按压位置时储存足够的弹性复位力。
49.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30可采用硬质材质制作,仅使得柔性部31和弹性复位部32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以形成弹性复位力。
50.如图2至图4所示,在通道11中设有朝向通道11轴线方向延伸的止挡部12,在按压件20的周向外围设有适配于该止挡部12的挡边24,该挡边24向按压件20的周向外侧延伸。挡边24与止挡部12接触,使得按压件20处于复位位置时,从而将按压件20限位在通道11中。
51.实施例二、
5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机器人,该移动机器人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移动机器人的按键结构。关于该按键结构的所有结构和特征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53.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结构和移动机器人,密封件密封连接在通道位于壳体内侧通道口处,将通道与移动机器人的外侧隔绝,即使得移动机器人的内部与外界隔绝,避免移动机器人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因水导致短路的风险,以提高移动机器人使用安全性。同时,通过按动按压件,使得弹性复位部产生弹性形变以储存弹性势能,按压件通过弹性复位部所产生的弹性复位力得以复位,相较于以往通过弹簧进行复位的按键结构,有效节约安装空间,简化结构,并降低制造成本。
54.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