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流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09997发布日期:2021-12-15 10:29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扼流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扼流圈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作为电子部件的扼流圈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装置。关于包括这样的扼流圈的噪声滤波器,存在例如下述对比文件1所记载的噪声滤波器。下述对比文件1所公开的噪声滤波器具备磁芯和接地导体两种线圈。线圈分别具有卷绕于磁芯的线圈部、以及从线圈部引出的两个端子。接地导体具有与线圈部分离配置的导体主部、以及从导体主部引出的接地端子。在电路基板设置有与两个端子分别连接的四个电极、以及与接地端子连接的接地电极。并且,各电极之间的图案电容cp与线圈的绕组电容cw的合成电容即cp+cw基于同接地导体与线圈之间的接地电容cg的关系而设为0.29
×
cg

3.06以上且0.29
×
cg+2.15以下。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9900号公报(图2等)


技术实现要素:

6.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7.但是,鉴于近来的提高针对电子部件的小型化、高输出化、高性能化等的要求,谋求基于上述对比文件1所公开的扼流圈的进一步的小型化、高输出化、高性能化。
8.在此,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要求而完成的,其课题的一例在于提供与以往相比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高输出化、高性能化的扼流圈。
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0.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方案构成为:所述扼流圈具备:两个芯体,它们对置地使用,并且分别具备两根第一轴、两根第二轴、及板状的连接部,两根所述第一轴分别供线圈经由绝缘性的线圈架卷绕,相互平行且分别呈柱状,两根所述第二轴相互平行且分别呈柱状,并与所述第一轴平行,所述连接部将各所述第一轴的端部与对应于各所述第一轴的端部的各所述第二轴各自的端部连接,用于使由在各所述线圈中流动的电流产生的磁通通过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两个所述线圈架,它们在内侧供各所述第一轴通过,且在外侧供所述线圈卷绕;以及所述线圈,其经由所述线圈架分别卷绕于所述第一轴,各所述芯体的所述第二轴中的与所述连接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彼此以与作为扼流圈应具备的常模电感的值对应的长度分隔开,各所述芯体的所述第二轴中的与所述连接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对置。
11.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方案,各芯体的第二轴中的与连接部相反一侧且对置的端部彼此以与作为扼流圈应具备的常模电感的值相对应的长度分隔开。因此,能够利用一个扼流圈产生常模电感和共模电感这双方,从而能够使可产生各模式的电感的扼流圈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例如作为噪声滤波器的小型化、高输出化、高性能化。
12.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方案构成为:所述扼流圈具备:两个芯体,它们分别具备分别具备两根由粉系材料构成的第一轴、两根由铁氧体材料和所述粉系材料中的任一方构成的第二轴、及由所述铁氧体材料构成的板状的连接部,两根所述第一轴分别供线圈经由绝缘性的线圈架卷绕,相互平行且分别呈柱状,两根所述第二轴相互平行且分别呈柱状,并与所述第一轴平行,所述连接部将各所述第一轴的端部与对应于各所述第一轴的端部的各所述第二轴各自的端部连接,用于使由在各所述线圈中流动的电流产生的磁通通过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两个所述线圈架,它们在内侧供各所述第一轴通过,且在外侧供所述线圈卷绕;以及所述线圈,其经由所述线圈架分别卷绕于所述第一轴。
13.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方案,具备由第一轴、第二轴以及连接部构成的芯体的扼流圈中的该连接部由铁氧体材料构成,该第一轴由粉系材料构成,该第二轴由铁氧体材料和粉系材料中的任一方构成,因此能够实现直流叠加特性的提高所带来的作为扼流圈的大电流化。因此,能够实现例如作为变压器的小型化、高输出对应化、高性能化。
14.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方案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扼流圈的基础上构成为:所述铁氧体材料的磁导率μ1与所述粉系材料的磁导率μ2的关系为μ1∶μ2=100∶1。
15.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方案,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方案的作用的基础上,铁氧体材料的磁导率与粉系材料的磁导率的关系为100∶1,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为扼流圈的直流叠加特性。
1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方案在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扼流圈的基础上构成为:构成一个所述芯体的一个所述第一轴的体积v1、将构成该芯体的两个所述第二轴的体积相加而得的合计体积v2、以及构成该芯体的所述连接部的体积v3的关系为v1∶v2∶v3=1∶1.3以上且1.4以下∶2.6以上且2.8以下。
17.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方案,在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扼流圈的作用的基础上,构成一个芯体的一个第一轴的体积、将构成该芯体的两个第二轴的体积相加而得的合计体积、以及构成该芯体的连接部的体积的关系为1∶1.3以上且1.4以下∶2.6以上且2.8以下,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为扼流圈的直流叠加特性。
18.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对于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方案,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个所记载的扼流圈的基础上,所述线圈架具备:主体部,其供所述线圈卷绕;以及所述主体部两端的凸缘,它们划分出所述主体部的供所述线圈卷绕的范围,所述线圈架具有如下结构:一个所述凸缘与所述主体部一体成形,另一个所述凸缘在所述线圈卷绕于所述主体部之后与所述主体部连接。
19.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方案,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个所记载的方案的作用的基础上,具有如下结构,构成线圈架的一个凸缘与线圈架的主体部一体成形,且另一凸缘在线圈卷绕于主体部后与主体部连接,因此无论绕组线的剖面是圆形还是方形,都能够容易地将该线圈卷绕于线圈架。
20.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对于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方案,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个所记载的扼流圈的基础上,所述线圈架具备:主体部,其供所述线圈卷绕;所述主体部两端的凸缘,它们划分出供所述线圈卷绕的范围;第一外部端子部,其供剖面为圆形的绕组线安装;以及第二外部端子部,其供剖面为方形的绕组线安装,且与所述第一外部端子部并
列设置。
21.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方案,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个所记载的方案的作用的基础上,与第一外部端子部并列设置有第二外部端子部,因此能够实现针对剖面形状不同的绕组线的部件的共用化所带来的低成本化。
22.实用新型效果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两个芯体各自的第二轴中的与连接部相反一侧且对置的端部彼此以与作为扼流圈应具备的常模电感的值相对应的长度分隔开。
24.因此,能够利用一个扼流圈产生常模电感和共模电感这双方,从而能够使可产生各模式的电感的扼流圈小型化。
25.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具备由第一轴、第二轴以及连接部构成的芯体的扼流圈中的该连接部由铁氧体材料构成,该第一轴由粉系材料构成,该第二轴由铁氧体材料和粉系材料中的任一方构成。
26.因此,能够实现直流叠加特性的提高所带来的作为扼流圈的大电流化。
附图说明
27.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a)是示出在该扼流圈中使用的芯体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b)是示出该扼流圈整体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28.图2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中使用的线圈架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a)是示出一个该线圈架的结构的外观俯视立体图,(b)是示出一个该线圈架的结构的外观仰视立体图。
29.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分解图。
30.图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的结构的图,(a)是该扼流圈整体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b)是示出该扼流圈的结构的分解图。
31.图5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中使用的线圈架的结构的图,(a)是示出组合了一组该线圈架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b)是示出一个该线圈架的结构的外观俯视立体图,且(b)是示出一个该线圈架的结构的外观仰视立体图。
32.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各自的效果的图,(a)是现有的扼流圈的等效电路,(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各自的等效电路,(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各自的驱动电流

电感特性图。
33.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的结构的图,(a)是示出该扼流圈整体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b)是示出该扼流圈的结构的分解图。
34.图8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的结构的图,(a)是示出该扼流圈整体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b)是示出该扼流圈的结构的分解图。
35.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各自的驱动电流

电感特性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1、1c、2、2c、21、22...绕组线轴;
38.3、3c、4、4c、23、23c、24、24c、33、34...共用轴;
39.3t、4t、3ct、4ct...端面;
40.5、5c、25、25c、35、35c...顶面;
41.10...基部;
42.11、11a...啮合部;
43.15...主体部;
44.16、16a、17...凸缘;
45.f...保险丝;
46.ck1、ck2、ck3、ck4...扼流圈;
47.c11、c12、c31、c32、c4...芯体;
48.g3、g4...间隙;
49.cl11、cl12、cl21、cl22...线圈;
50.b11、b12、b21、b22...线圈架;
51.w11、w12、w21、w22...绕组线;
52.tw11、tw12、tw21、tw22...外部连接端子;
53.tg...槽;
54.sp...缓冲构件;
55.tgh...扁平线用槽;
56.in...交流输入部;
57.cd1、cd2...电容器;
58.ckx1、ckx2...常模扼流圈;
59.ckx3...共模扼流圈。
具体实施方式
60.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是对降低噪声用的扼流圈(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或变压器用的扼流圈(相当于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四实施方式)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
61.(i)第一实施方式
62.首先,使用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示出在该扼流圈中使用的线圈架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示出该扼流圈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分解图。
63.如图1至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中,将在图1的(a)中示出其外观的芯体c11、以及与该芯体c11形状相同且在图1的(a)中示出其外观的芯体c12以各自的轴的端面彼此对置的方式例如上下组合来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芯体c11以及芯体c12共通的事项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将它们统一简称为“芯体c11等”。
64.在此,分别形成芯体c11等的材料基于使用该芯体c11等的扼流圈ck1的振荡频率(换言之,所需的芯体c11等的磁导率)以及制造成本等决定,更具体而言,例如使用铁氧体材料等。
65.并且,如图1的(a)的外观立体图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芯体c11由平板状的顶面5、分别呈柱状的绕组线轴1、绕组线轴2、共用轴3和共用轴4一体成形而形成。另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的芯体c12也具有与芯体c11相同的形状且通过一体成形而形成,具体而言,该芯体c12以使平板状的顶面5c、分别呈柱状的绕组线轴1c、绕组线轴2c、共用轴3c和共用轴4c一体成形的方式形成。并且,如图1以及图3所示,以上述芯体c11等的对应的轴彼此(即,图1所示的绕组线轴1、绕组线轴2、共用轴3和共用轴4各自的端面、以及芯体c12的对应的绕组线轴1c、绕组线轴2c、共用轴3c和共用轴4c各自的端面彼此)对置的方式将芯体c11和芯体c12例如上下组合而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中。
66.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结构中,绕组线轴1、绕组线轴2、绕组线轴1c和绕组线轴2c相当于本技术实用新型的“第一轴”的一例,共用轴3、共用轴4、共用轴3c和共用轴4c相当于本技术实用新型的“第二轴”的一例,顶面5和顶面5c相当于本技术实用新型的“连接部”的一例。
67.并且,第一实施方式的芯体c11形成为,共用轴3和共用轴4的位置成为以连结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2各自的中心轴的位置的线段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位置(即,从该线段起彼此向相反方向分隔开的位置)。换言之,如图1至图3所示,共用轴3、共用轴4、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2分别位于俯视呈十字型(即,俯视观察顶面5的情况下的两根对角线上)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的芯体c12也形成为,共用轴3c和共用轴4c的位置成为以连结绕组线轴1c和绕组线轴2c各自的中心轴的位置的线段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位置。即,如图1至图3所示,共用轴3c、共用轴4c、绕组线轴1c和绕组线轴2c分别位于俯视呈十字型(即,俯视观察顶面5c的情况下的两根对角线上)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芯体c11等中的共用轴3和共用轴4的上述俯视观察时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1至图3所例示的位置,只要是能够在绕组线轴1、绕组线轴2、绕组线轴1c和绕组线轴2c上卷绕所需匝数的图1至图3所示的线圈的配置,则也可以配置于顶面5的范围以及顶面5c的范围中的上述俯视呈十字型的任意位置。
68.接下来,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芯体c11以及芯体c12,在将它们对置地用于扼流圈ck1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使共用轴4和共用轴4c各自的长度比绕组线轴1、绕组线轴1c、绕组线轴2和绕组线轴2c各自的长度短,以使得在芯体c11的共用轴4中的与顶面5相反一侧的端面4t、以及芯体c12的共用轴4c中的与顶面5c相反一侧的端面4ct之间设置间隙g4,其中,端面4t与端面4ct对置。另外,同样地,使共用轴3和共用轴3c各自的长度比绕组线轴1、绕组线轴1c、绕组线轴2和绕组线轴2c各自的长度短,以使得在芯体c11的共用轴3中的与顶面5相反一侧的端面3t、以及芯体c12的共用轴3c中的与顶面5c相反一侧的端面3ct之间也设置间隙g3,其中,端面3t与端面3ct对置。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芯体c11以及芯体c12中,间隙g3以及间隙g4各自的、在共用轴4、共用轴4c、共用轴3和共用轴3c各自的中心轴方向上的长度(即,作为间隙g3以及间隙g4的空隙长度)以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应具有的共模电感的大小相对应的方式被预先设定。关于此时的该空隙长度和与其相对应的共模电感的关系,之后作为实验结果使用图6进行说明。
69.另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2的横截面的形状如后述那样因供线圈卷绕而呈圆形或椭圆形或方形,但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用轴3和共用轴4的横截面的形状,只要共用轴3和共用轴4彼此相同即可,能够根据其设置位置等情况而自由地变更
为例如方形或椭圆形等。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组线轴1c和绕组线轴2c的横截面的形状也如后述那样因供线圈卷绕而呈圆形或椭圆形或者方形,但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用轴3c和共用轴4c的横截面的形状,只要共用轴3c和共用轴4c彼此相同即可,能够根据其设置位置等情况而自由地变更为例如方形或椭圆形等。
70.接下来,关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中分别插入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1c与卷绕于其上的线圈cl11之间、以及绕组线轴2和绕组线轴2c与卷绕于其上的线圈cl12之间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架的结构,使用图2进行说明。
71.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中,将在图2中例示出其结构的线圈架b11、以及与该线圈架b11形状相同的线圈架b12(参照图1以及图3)以各自的后述的啮合部相互交错地咬合的方式组合来使用。此时,线圈架b11插入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1c与卷绕于其上的线圈之间,线圈架b12插入绕组线轴2和绕组线轴2c与卷绕于其上的线圈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架b11以及线圈架b12共通的事项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将它们统一简称为“线圈架b11等”。
72.并且,如图2的外观立体图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架b11由圆筒状的主体部15、凸缘16和凸缘17、基部10、以及上述啮合部11一体成形而形成,其中,主体部15在中间供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1c通过且在外周供线圈cl11卷绕,凸缘16和凸缘17划分出主体部15中的供线圈cl11卷绕的范围,啮合部11用于使线圈架b11与线圈架b12对置地啮合。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架b12也具有与图2所示的线圈架b11相同的形状,并通过一体成形而形成。另外,作为线圈架b11等的材料,使用例如塑料等树脂。并且,如图3所示,以线圈架b11的啮合部11与线圈架b12的啮合部11对置地啮合的方式将该线圈架b11与线圈架b12组合,使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1c、以及绕组线轴2和绕组线轴2c分别通过线圈架b11和线圈架b12的主体部15内,并且,在由线圈架b11和线圈架b12的凸缘16和凸缘17划分出位置的状态下使线圈cl11和线圈cl12分别卷绕于线圈架b11和线圈架b12的外周,由此将它们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中。
73.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具备上述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芯体c11以及芯体c12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中以绕组线轴1、绕组线轴2、共用轴3和共用轴4各自的端面与绕组线轴1c、绕组线轴2c、共用轴3c和共用轴4c各自的端面分别对置的方式组合。此时,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2各自的端面与绕组线轴1c和绕组线轴2c各自的端面如图1的(a)所例示那样以对接的方式组合。与此相对,共用轴3的端面3t与共用轴3c的端面3ct、以及共用轴4的端面4t与共用轴4c的端面4ct分别如图1的(a)所例示那样以分别形成有间隙g3和间隙g4的方式组合。
74.并且,对置的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1c插入形成有凸缘16和凸缘17的上述线圈架b11的主体部15内,在该线圈架b11的外侧卷绕有所需匝数的构成线圈cl11的剖面圆形的绕组线w11。另外,对置的绕组线轴2和绕组线轴2c同样地插入形成有凸缘16和凸缘17的上述线圈架b12的主体部15内,在该线圈架b12的外周卷绕有所需匝数的构成线圈cl12的剖面圆形的绕组线w12。作为上述绕组线w11以及绕组线w12的材质,例如使用铜。并且,绕组线w11的朝向扼流圈ck1的外侧的两端部经由外部连接端子tw11与扼流圈ck1的外部连接。另外,绕组线w12的朝向扼流圈ck1的外侧的两端部经由外部连接端子tw12与扼流圈ck1的外部连接。为此,在线圈架b11和线圈架b12各自的基部10形成有多个供外部连接端子tw11和外部
连接端子tw12嵌入的槽tg。并且,优选线圈cl11中的绕组线w11的匝数与线圈cl12中的绕组线w12的匝数彼此相同。
75.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中,在共用轴3与共用轴3c之间设置间隙g3,在共用轴4与共用轴4c之间设置间隙g4。此时,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被用作例如一个车辆用部件等情况下,若间隙g3以及间隙g4维持空隙的状态,则存在由于从外部施加的振动等而受到部件破损、特性变化等影响的可能性。因此,如图3所示,可以采用在分别与间隙g3以及间隙g4相当的位置夹入缓冲构件sp的结构。作为该缓冲构件sp的材料,考虑例如塑料、绝缘性橡胶等。
76.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的结构所带来的效果,将在之后与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的结构所带来的效果一起进行说明。
77.(ii)第二实施方式
78.接下来,使用图4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即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的结构的图,图5是示出在该扼流圈中使用的线圈架的结构的图,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各自的效果的图。另外,在图4以及图5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构件编号并省略细节上的说明。
79.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中使用的绕组线w11以及绕组线w12各自的剖面形状为圆形。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中使用的绕组线的剖面形状为方形。即,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中使用的绕组线是所谓的扁平线。另外,伴随于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中使用的线圈架的形状为适合使用扁平线作为绕组线的结构。
80.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中,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中的芯体c11和芯体c12结构相同的芯体c11和c12,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的情况相同的方式例如上下组合来使用。此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情况同样地,在共用轴3与共用轴3c之间通过夹设缓冲构件sp而设置有间隙g3,并且在共用轴4与共用轴4c之间通过夹设缓冲构件sp而设置有间隙g4。
81.接下来,关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中分别插入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1c与卷绕于其上的线圈cl21(即由作为扁平线的绕组线w21构成的线圈cl21)之间、以及绕组线轴2和绕组线轴2c与卷绕于其上的线圈cl22(即由作为扁平线的绕组线w22构成的线圈cl22)之间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架的结构,使用图5进行说明。
82.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中,将在图5中例示出其结构的线圈架b21、以及与该线圈架b21形状相同的线圈架b22以各自的啮合部11a相互交错地咬合的方式组合来使用。此时,线圈架b21插入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1c与卷绕于其上的线圈cl21(绕组线w21)之间,线圈架b22插入绕组线轴2和绕组线轴2c与卷绕于其上的线圈cl22(绕组线w2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架b21以及线圈架b22共通的事项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将它们统一简称为“线圈架b21等”。
83.并且,如图5的外观立体图分别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架b21由圆筒状的主体部15、凸缘16a和凸缘17、基部10、以及上下两处的上述啮合部11a构成,其中,主体部15在中间供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1c通过且在外周供线圈cl21卷绕,凸缘16a和凸缘17划分出主体部15中的供线圈cl21卷绕的范围,啮合部11a用于使线圈架b21与线圈架b22对置地啮合。此
时,主体部15与基部10侧的凸缘17一体成形地形成,另一方面,主体部15与凸缘16a为分体的构件。并且,在由作为扁平线的绕组线w21构成的线圈cl21卷绕于主体部15后,将凸缘16a与主体部15接合,由此成为卷绕有线圈cl21的线圈架21完成的结构。
84.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架b22也具有与图5所示的线圈架b21相同的结构。另外,作为线圈架b21等的材料,例如使用塑料等树脂。并且,如图5所示,以使线圈架b21的啮合部11a与线圈架b22的啮合部11a分别对置地啮合的方式将该线圈架b21与线圈架b22组合,使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1c、以及绕组线轴2和绕组线轴2c分别通过线圈架b21和线圈架b22的主体部15内,并且,在由线圈架b21和线圈架b22的凸缘16a和凸缘17划分出位置的状态下使线圈cl21和线圈cl22卷绕于线圈架b21和线圈架b22的外周,由此将它们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中。
85.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中,将具备上述结构的芯体c11和芯体c12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相同的方式组合。并且,对置的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1c插入具备凸缘16a和凸缘17的上述线圈架b21的主体部15内,在该线圈架b21的外侧卷绕有所需匝数的构成线圈cl21的作为扁平线的绕组线w21。另外,对置的绕组线轴2和绕组线轴2c同样地插入具备凸缘16a和凸缘17的上述线圈架b22的主体部15内,在该线圈架b22的外周卷绕有所需匝数的构成线圈cl22的作为扁平线的绕组线w22。作为上述绕组线w21以及绕组线w22的材料,例如也使用铜。并且,绕组线w21的朝向扼流圈ck1的外侧的两端部经由外部连接端子tw21与扼流圈ck2的外部连接。另外,绕组线w22的朝向扼流圈ck2的外侧的两端部经由外部连接端子tw22与扼流圈ck2的外部连接。为此,在线圈架b21和线圈架b22各自的基部10并列设置有供外部连接端子tw21和外部连接端子tw22嵌入的扁平线用槽tgh、以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架b11和线圈架b12相同的槽tg。并且,优选线圈cl21中的绕组线w21的匝数与线圈cl22中的绕组线w22的匝数彼此相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槽tg相当于本技术实用新型的“第一外部端子部”的一例,扁平线用槽tgh相当于本技术实用新型的“第二外部端子部”的一例。
86.如以上分别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的结构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的结构,在对置的共用轴3与共用轴3c之间设置有间隙g3,同样地,在对置的共用轴4与共用轴4c之间设置有间隙g4。并且,间隙g3和间隙g4各自的长度(空隙的长度)设为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或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应具有的共模电感的大小相对应的长度。因此,能够利用一个扼流圈(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或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产生常模电感(common mode inductance)和共模电感(normal mode inductance)这双方,从而能够使可产生各模式的电感的扼流圈小型化。因此,在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的结构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用作例如噪声滤波器的构件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该噪声滤波器的小型化、高输出化、高性能化。
87.另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架b21以及线圈架b22的结构,由于具有构成线圈架b21以及线圈架b22的一个凸缘17与主体部15一体成形、且另一个凸缘16a在线圈cl21或线圈cl22卷绕于主体部15后与主体部15连接的结构(参照图5的(b)或图5的(c)),因此无论卷绕于线圈的绕组线是剖面圆形的线还是剖面方形的扁平线,都能够容易地将该线圈卷绕于线圈架b21或线圈架b22。
88.并且,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架b21以及线圈架b22的结构,在构成线圈架的基
部10并列设置有槽tg和平角线用槽tgh,因此能够实现针对剖面形状不同的绕组线的部件的共用化所带来的低成本化。
89.在此,关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中通过设置上述的间隙g3以及间隙g4所带来的效果,使用示出本技术的提出者等进行的实验结果(模拟结果)的图6进行更具体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结果示出于图6的实验中,作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中使用的芯体c11等的材料,使用磁导率为7,000微亨的铁氧体材料,将线圈cl11等的卷绕数分别设为13圈。
90.即,在使用具备图6的(a)所例示的交流输入部in、保险丝f以及电容器cd1和电容器cd2的输入滤波电路在宽频带(几千赫兹至30兆赫左右)的范围内降低噪声时,在欲产生常模电感和共模电感这双方的情况下,以往需要图6的(a)所例示那样的常模扼流圈ckx1、常模扼流圈ckx2以及共模扼流圈ckx3这三个扼流圈。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或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上述间隙g3以及间隙g4,如图6的(b)所例示的那样,通过仅设置一个扼流圈ck1或扼流圈ck2,除了共模电感之外,也得到必要的值的常模电感。由此,能够使可产生两种模式的电感的扼流圈小型化。
91.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间隙g3以及间隙g4各自的长度(空隙长度)与通过它们得到的常模电感的值的关系,由本技术的提出者们得到图6的(c)所例示的实验结果。根据该实验结果,可知在存在间隙g3以及间隙g4的情况下,产生了相对于驱动电流的平坦性良好的常模电感。并且,在间隙g3以及间隙g4各自的长度为2毫米时,得到最大的常模电感(67.1微亨)。这表示通过改变间隙g3以及间隙g4各自的长度得到所希望的常模电感。
92.(iii)第三实施方式
93.接下来,使用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方式即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的结构的图。另外,在图7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或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构件编号并省略细节上的说明。
94.关于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中使用的芯体c11等,其整体由相同的材料(例如铁氧体材料等)形成。与此相对,对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以及后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中使用的芯体,其顶面、绕组线轴以及共用轴由多种材料形成。此时,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分别是供被交错控制方式控制的电流分别流动的扼流圈,且是被用作例如变压器用电感器的扼流圈。
95.即,如图7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中,将芯体c31、以及与该芯体c31形状相同的芯体c32以各自的轴的端面彼此对置的方式例如上下组合来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对与第三实施方式的芯体c31以及芯体c32共通的事项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将它们统一简称为“芯体c31等”。
96.并且,特别是如图7的(b)的外观立体图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芯体c31由大致平板状的顶面25、以及分别呈柱状的共用轴23和共用轴24一体成形而形成。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芯体c32也具有与芯体c31相同的形状且通过一体成形而形成,具体而言,该芯体c32由大致平板状的顶面25c、以及分别呈柱状的共用轴23c和共用轴24c一体成形而形成。此时,芯体c31以及芯体c32整体由相同的铁氧体材料形成。另外,顶面25和顶面25c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顶面5和顶面5c大致相同的形状(除供后述的绕组线轴21以
及绕组线轴22分别对接的凹部以外)。与此相对,共用轴23和共用轴24的横截面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用轴3和共用轴4的横截面相同的形状,但共用轴23和共用轴24的长度比共用轴3和共用轴4长。另外,共用轴23c和共用轴24c的横截面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用轴3c和共用轴4c的横截面相同的形状,但共用轴23c和共用轴24c的长度比共用轴3c和共用轴4c长。由此,在将芯体c31和芯体c32用作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不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隙g3以及间隙g4(参照图1等),共用轴23的端面与共用轴23c的端面对接,且共用轴24的端面与共用轴24c的端面也对接。
97.另一方面,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中,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与芯体c31和芯体c32为不同构件,该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例如由粉系(dust)材料形成。并且,如图7所示,以上述芯体c31等的对应的轴彼此(即,图7所示的共用轴23和共用轴24各自的端面、以及芯体c32的对应的共用轴23c和共用轴24c各自的端面彼此)对置、且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夹入芯体c31与芯体c32之间的方式,将芯体c31和芯体c32例如上下组合而用于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中。此时,共用轴23、共用轴24、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各自的相对于顶面25的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的共用轴3、共用轴4、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2各自的相对于顶面5的位置相同。另外,共用轴23c、共用轴24c、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各自的相对于顶面25c的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的共用轴3c、共用轴4c、绕组线轴1c和绕组线轴2c各自的相对于顶面5c的位置相同。并且,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以与芯体c31的顶面25和芯体c32的顶面25c各自的上述凹部对接的方式被夹入。
98.在此,作为由顶面25、共用轴23以及共用轴24构成的芯体c31、以及由顶面25c、共用轴23c以及共用轴24c构成的芯体c32的材料的铁氧体材料的磁导率为2,000微亨至3,000微亨,另一方面,作为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的材料的粉系材料的磁导率为20微亨至30微亨。即,上述铁氧体材料的磁导率与上述粉系材料的磁导率之比为100∶1。
99.并且,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关于上述芯体c31、上述芯体c32、上述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各自的体积,在将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中的任意一根的体积设为v1,将使共用轴23、共用轴23c、共用轴24和共用轴24c各自的体积相加而得的体积(即,扼流圈ck3整体中的共用轴23、共用轴23c、共用轴24和共用轴24c的体积的合计)设为v2,将顶面25和顶面25c中的任一方的体积设为v3时,成为以下的式(1)所示的关系。
100.v1∶v2∶v3=1∶1.3以上且1.4以下∶2.6以上且2.8以下
ꢀꢀꢀꢀ
(1)
101.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体积比,更优选如下适当的关系,上述v1∶上述v2∶上述v3=1∶1.3∶2.6。
102.另一方面,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中使用的线圈架具有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中使用的线圈架b21和线圈架b22相同的结构。并且,对于线圈架b21,在其主体部15的外侧卷绕有由绕组线w11构成的线圈cl11,在其主体部15的内侧通过有绕组线轴21。另一方面,对于线圈架b22,在其主体部15的外侧卷绕有由绕组线w12构成的线圈cl12,在其主体部15的内侧通过有绕组线轴22。
103.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的结构所带来的效果,将在之后与后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的结构所带来的效果一起进行说明。
104.(iv)第四实施方式
105.最后,使用图8以及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方式即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进
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8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的结构的图,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各自的电流

电感特性图。另外,在图8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至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中任一扼流圈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构件编号并省略细节上的说明。
106.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中,顶面25、共用轴23以及共用轴24使用铁氧体材料一体成形而成,并且顶面25c、共用轴23c以及共用轴24c使用铁氧体材料一体成形而成。并且,绕组线轴21以及绕组线轴22作为不同构件使用粉系材料而形成。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中使用的芯体c4的顶面由铁氧体材料形成,另一方面,绕组线轴以及共用轴一起由粉系材料形成。
107.即,如图8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4中,在由铁氧体材料构成的顶面35与顶面35c之间夹有由粉系材料构成的共用轴33、共用轴34、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的状态下,形成作为扼流圈ck4的芯体c4。此时,共用轴33和共用轴34各自的形状与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的形状相同。
108.另一方面,顶面35和顶面35c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顶面5和顶面5c大致相同的形状(除供绕组线轴21、绕组线轴22、共用轴33和共用轴34分别对接的凹部以外)。此时,共用轴33、共用轴34、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各自的相对于顶面35和顶面35c的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1的共用轴3、共用轴4、绕组线轴1和绕组线轴2各自的相对于顶面5的位置、或共用轴3c、共用轴4c、绕组线轴1c和绕组线轴2c各自的相对于顶面5c的位置相同。并且,绕组线轴21、绕组线轴22、共用轴33和共用轴34以与顶面35和顶面35c各自的上述凹部对接的方式被夹入。
109.另外,作为顶面35和顶面35c的材料的铁氧体材料的磁导率与作为绕组线轴21、绕组线轴22、共用轴33和共用轴34各自的材料的粉系材料的磁导率之比,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中使用的铁氧体材料的磁导率与粉系材料的磁导率之比相同。另外,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中的任一方的体积、共用轴33的体积和共用轴34的体积相加而得的体积(即共用轴两根量的体积)、以及顶面35和顶面35c中的任一方的体积的比也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中的顶面25等的体积比相同。
110.另一方面,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4中使用的线圈架具有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2中使用的线圈架b21和线圈架b22相同的结构。并且,对于线圈架b21,在其主体部15的外侧卷绕有由作为扁平线的绕组线w21构成的线圈cl21,在其主体部15的内侧通过有绕组线轴21。另一方面,对于线圈架b22,在其主体部15的外侧卷绕有由作为扁平线的绕组线w32构成的线圈cl22,在其主体部15的内侧通过有绕组线轴22。
111.如以上分别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的结构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4的结构,顶面25、顶面25c、顶面35和顶面35c由铁氧体材料构成,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由粉系材料构成,第三实施方式的共用轴24c、共用轴24、共用轴23c和共用轴23由铁氧体材料构成,另一方面,第四实施方式的共用轴33和共用轴34由粉系材料构成,因此能够实现直流叠加特性的提高所带来的作为扼流圈的大电流化。因此,例如在将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4用作变压器的构件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该变压器的小型化、高输出对应化、高性能化。
112.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或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4中使用的铁氧体
材料的磁导率与粉系材料的磁导率的关系为100∶1,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为扼流圈的直流叠加特性。
113.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中,绕组线轴21和绕组线轴22中的任意一根的体积v1、将共用轴23、共用轴23c、共用轴24和共用轴24c各自的体积相加而得的体积v2、以及顶面25和顶面25c中的任一方的体积v3之比为,v1∶v2∶v3=1∶1.3以上且1.4以下∶2.6以上且2.8以下,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为扼流圈的直流叠加特性。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点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4中也相同。
114.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中使用的顶面25等的材料的不同与由此得到的直流叠加特性的关系,由本技术的提出者们得到图9所例示的实验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由
“□”
标记表示的曲线图示出使用了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顶面25以及顶面25c的厚度为9.6毫米)的情况下的驱动电流与电感的关系,由
“▲”
标记表示的曲线图示出顶面25和顶面25c的厚度相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为一半的情况下的驱动电流与电感的关系。并且,由
“◆”
标记表示的曲线图示出使用了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4(顶面35以及顶面35c的厚度为9.6毫米)的情况下的驱动电流与电感的关系,由
“●”
标记表示的曲线图作为比较例表示在构成扼流圈的芯体(包括顶面、共用轴以及绕组线轴)全部由粉系材料形成且顶面的厚度与由
“▲”
标记表示的曲线图的情况相同时的驱动电流与电感的关系。并且,根据图9所示的实验结果,可知作为所希望的直流叠加特性最期望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4的结构,其次优选第三实施方式的扼流圈ck3的结构。与此相对,在构成扼流圈的芯体全部由粉系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在以相同的绕组线数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可知由于电感值的降低而无法得到所希望的直流叠加特性。
115.工业实用性
116.如以上分别说明的那样,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于扼流圈领域,特别是若应用于以小型化以及高性能化为目的的扼流圈领域,则能够得到尤其显著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