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极性转换装置的直流高压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63847发布日期:2021-12-12 22:08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极性转换装置的直流高压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高压发生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极性转换装置的直流高压发生器。


背景技术:

2.新型直流高压发生器提供直流高压源,是专门用来检测电力器件的电气绝缘强度和泄漏电流,直流高压发生器是直流高电压试验研究的必要设备,其功能是开展直流耐压、间隙放电、直流电晕、直流局放、直流极性转换、冲击叠加直流等的试验研究工作,直流高压发生器本体由高压交流电容柱、高压直流电容柱、高压整流硅堆柱、高压端屏蔽罩和底座等几部分组成;
3.目前,直流高压发生器在极性转换时,需要将整个设备停止运作,然后将内部极性部件进行更换,从而完成直流高压发生器极性转换操作;
4.现有的带极性转换装置的直流高压发生器,不能满足直流高压发生器快速安全的极性转换,无法提升直流高压发生器使用性能,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也不够方便快捷,为此,我们提出可一种满足直流高压发生器快速安全的极性转换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带极性转换装置的直流高压发生器,满足直流高压发生器快速安全的极性转换,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极性转换装置的直流高压发生器,包括保护壳和极性转换机构;
7.保护壳:其外弧面下端开口处左侧通过合页铰接有密封门,密封门的外弧面中部设有连接孔,保护壳的内弧面对称设有阻电板,阻电板的前表面均与竖向均匀分布的导电板后表面固定连接,导电板的上下表面左右端均设有导电铜环;
8.极性转换机构:设置于保护壳的内部,极性转换机构与导电柱一固定连接,极性转换机构与导电柱二固定连接,导电柱二的上端穿过保护壳上端面的通孔并延伸至外部,极性转换机构与均匀分布的导电铜环紧密接触;
9.其中:还包括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设置于保护壳的外弧面,控制开关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控制盒的输出端,满足直流高压发生器快速安全的极性转换,大大提升直流高压发生器使用性能,使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也更加方便快捷。
10.进一步的,所述极性转换机构包括支板、固定板、硅堆板、导流触头、移动板和固定柱,所述支板均匀设置于保护壳的内弧面,支板的前端均与固定板的后表面固定连接,固定板的前表面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竖向均匀分布的硅堆板,最下端的硅堆板前表面设有导电柱一,最上端的硅堆板上表面设有导电柱二,硅堆板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导流触头,左侧的导流触头分别与左侧下端竖向对应的导电铜环紧密接触,右侧的导流触头分别与右侧上端
竖向对应的导电铜环紧密接触,竖向均匀分布的硅堆板后表面左右两侧均通过转轴与横向对应的移动板前表面转动连接,移动板的前表面下端均设有固定柱,满足直流高压发生器快速安全的极性转换。
11.进一步的,所述极性转换机构还包括固定座、电机和连接架,所述固定座设置于保护壳的底壁面边缘处,固定座的上端安装槽内设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后端设有连接架,连接架的两端滑槽分别与固定柱滑动连接,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的输出端,使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也更加方便快捷。
12.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壳的外弧面对称设有绝缘扶手,绝缘扶手为聚芳酰胺型绝缘扶手,增加工作人员使用时的安全性。
13.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壳的下端面中心处设有支柱,支柱的外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支撑腿,为上方机构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带极性转换装置的直流高压发生器,具有以下好处:
15.当需要极性转换时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开关调控电机运作,电机转动带动连接架转动,连接架逆时针旋转通过固定柱带动左侧的移动板垂直向下移动,同时连接架的右端通过固定柱带动右侧的移动板垂直向上移动,此时硅堆板的两端通过对应的移动板传动做逆时针运动,当硅堆板右端的导流触头与右侧下端竖向对应的导电铜环紧密接触,左端的导流触头与左侧上端竖向对应的导电铜环紧密接触后,工作人员立即通过控制开关调控电机停止运作,完成转换,从而满足直流高压发生器快速安全的极性转换,大大提升直流高压发生器使用性能,使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也更加方便快捷,当需要再次转换时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控制开关调控电机反转,各机构复位即可。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极性转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保护壳、2密封门、3连接孔、4阻电板、5导电板、6导电铜环、7极性转换机构、71支板、72固定板、73硅堆板、74导流触头、75移动板、76固定柱、77固定座、78电机、79连接架、8导电柱一、9导电柱二、10绝缘扶手、11支柱、12支撑腿、13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

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带极性转换装置的直流高压发生器,包括保护壳1和极性转换机构7;
21.保护壳1:保护壳1提供安装场所,其外弧面下端开口处左侧通过合页铰接有密封门2,密封门2对保护壳1起到密封的作用,密封门2的外弧面中部设有连接孔3,连接孔3起到外部导线连接的作用,保护壳1的内弧面对称设有阻电板4,避免电流导出发生危险的事情,
阻电板4的前表面均与竖向均匀分布的导电板5后表面固定连接,满足固定连接的需求,导电板5的上下表面左右端均设有导电铜环6,起到传输导电的作用;
22.极性转换机构7:设置于保护壳1的内部,极性转换机构7与导电柱一8固定连接,极性转换机构7与导电柱二9固定连接,导电柱二9的上端穿过保护壳1上端面的通孔并延伸至外部,极性转换机构7与均匀分布的导电铜环6紧密接触,极性转换机构7包括支板71、固定板72、硅堆板73、导流触头74、移动板75和固定柱76,支板71均匀设置于保护壳1的内弧面,支板71的前端均与固定板72的后表面固定连接,固定板72的前表面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竖向均匀分布的硅堆板73,最下端的硅堆板73前表面设有导电柱一8,最上端的硅堆板73上表面设有导电柱二9,硅堆板73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导流触头74,左侧的导流触头74分别与左侧下端竖向对应的导电铜环6紧密接触,右侧的导流触头74分别与右侧上端竖向对应的导电铜环6紧密接触,竖向均匀分布的硅堆板73后表面左右两侧均通过转轴与横向对应的移动板75前表面转动连接,移动板75的前表面下端均设有固定柱76,极性转换机构7还包括固定座77、电机78和连接架79,固定座77设置于保护壳1的底壁面边缘处,固定座77的上端安装槽内设有电机78,电机78的输出轴后端设有连接架79,连接架79的两端滑槽分别与固定柱76滑动连接,电机78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13的输出端,当需要极性转换时工作人员通过调控电机78运作,电机78转动带动连接架79转动,连接架79逆时针旋转通过固定柱76带动左侧的移动板75垂直向下移动,同时连接架79的右端通过固定柱76带动右侧的移动板75垂直向上移动,此时硅堆板73的两端通过对应的移动板75传动做逆时针运动,当硅堆板73右端的导流触头74与右侧下端竖向对应的导电铜环6紧密接触,左端的导流触头74与左侧上端竖向对应的导电铜环6紧密接触后,工作人员立即通过调控电机78停止运作,完成转换,从而满足直流高压发生器快速安全的极性转换,大大提升直流高压发生器使用性能,使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也更加方便快捷,当需要再次转换时工作人员只需通过调控电机78反转,各机构复位即可;
23.其中:还包括控制开关13,控制开关13设置于保护壳1的外弧面,控制开关13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控制盒的输出端,调控各个电气元件运作。
24.其中:保护壳1的外弧面对称设有绝缘扶手10,绝缘扶手10为聚芳酰胺型绝缘扶手,绝缘扶手10增加工作人员使用时的安全性。
25.其中:保护壳1的下端面中心处设有支柱11,支柱11的外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支撑腿12,支柱11和支撑腿12为上方机构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
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极性转换装置的直流高压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工作人员将装置摆放在合适的工作区域内,然后将外部控制盒的导线与对应的导电柱一8和导电柱二9连接,然后通过控制箱进行直流高压发电作业,当需要极性转换时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开关13调控电机78运作,电机78转动带动连接架79转动,连接架79逆时针旋转通过固定柱76带动左侧的移动板75垂直向下移动,同时连接架79的右端通过固定柱76带动右侧的移动板75垂直向上移动,此时硅堆板73的两端通过对应的移动板75传动做逆时针运动,当硅堆板73右端的导流触头74与右侧下端竖向对应的导电铜环6紧密接触,左端的导流触头74与左侧上端竖向对应的导电铜环6紧密接触后,工作人员立即通过控制开关13调控电机78停止运作,完成转换,从而满足直流高压发生器快速安全的极性转换,大大提升直流高压发生器使用性能,使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也更加方便快捷,当需要再次转换时工作人员只
需通过控制开关13调控电机78反转,各机构复位即可,绝缘扶手10增加工作人员使用时的安全性,支柱11和支撑腿12为上方机构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
27.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实施例中所公开的电机78的具体型号为130m

09520c5

e,控制开关13上设有与电机78一一对应的用于控制其开关工作的开关按钮。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