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复位指示功能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25081发布日期:2022-01-15 10:28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自复位指示功能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复位指示功能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2.电磁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开关装置,其主要包括壳体、底座以及安装于底座上的指示板、推动杆、接触系统和磁路系统等组成,其中指示板的作用是方便调试人员观测指示板的标识是否露出继电器的壳体顶部的窗口来判断动簧片和常开静簧片的触点是否导通,当继电器通电吸合后指示板顶部会露出窗口,假如继电器常闭静簧片的触点与动簧片粘连,吸合后指示板就不会露出来,这样就可以简单判定电磁继电器动作是否存在异常。
3.现有技术中,指示板往往要先与推动杆等推动部件装配后才能装入底座内,而指示板不能独立自动装配,导致装配效率与质量较低,无法满足继电器的装配需求,且在进行动作复位时,也需要推动部件来带动,导致指示板晃动幅度较大,造成继电器动作电压晚吸不良,影响动作电压参数稳定性,进而影响成品合格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具有自复位指示功能的电磁继电器,以使得指示板装配更加简便,避免指示板晃动幅度过大,导致动作电压变化过大,影响动作电压参数稳定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具有自复位指示功能的电磁继电器,包括互相配合的外壳、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指示板、推动杆、接触系统和磁路系统,所述指示板位于接触系统与外壳侧壁之间,所述指示板底部设有至少一与所述底座固定的固定件,所述指示板远离所述接触系统的一侧设置有一与外壳接触的弹性件;在继电器通电时,推动杆与所述指示器相作用但不连接,推动杆推动所述指示板实现指示切换,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外壳配合作用形成侧位支撑以缓解推动杆前进的力度进而使动作电压变化小;在继电器断电时,指示板靠自身弹性实现复位。
7.上述技术方案,指示板与推动部件分开独立装配,无需与推动部件装配后再一起装配进底座,实现自动化装配,装配过程更加轻便简单,且是位于继电器的接触系统与外壳侧壁之间,指示板底部设有至少一固定件与底座固定,具体的,指示板与推动杆是活动接触的,在继电器通电时,推动杆接触并驱动指示板,指示板以固定件为固定点进行转动形变并产生弹力,同时弹性件与外壳相抵,能够防止指示板在推动杆的推动下,弯曲的幅度过大,弹力过强,以至于在继电器断电后,指示板进行动作复位时,指示板晃动幅度过大,从而造成动作电压参数不稳定,提高成品合格率。
8.进一步,所述指示板与弹性件一体成型。
9.进一步,所述弹性件的末端设有缓冲凸块,缓冲凸块与外壳配合先接触形成点接触,保证了产品吸合后指示板与外壳的接触可靠度,同时避免弹性件与外壳进行整体面接
触,导致阻力更大,影响继电器动作电压参数的稳定。
10.进一步,所述指示板包括指示板主板,所述弹性件倾斜延伸于所述指示板主板,所述指示板主板底部分别延伸出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末端分别形成有与所述指示板主板长度方向平行的固定件,所述继电器底座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固定件对应的固定部。
11.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两个固定件沿竖直方向对应压入底座对应的两处固定部,从而实现指示板的自动装配,对指示板进行固定,进一步降低指示板晃动幅度,使得动作电压变化幅度更小。
12.进一步,所述固定件主体为圆柱形,所述固定部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固定件相配合卡接固定。
13.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件设置为圆柱形,能够与凹槽更好装配,进而将固定件固定在凹槽内,保证在吹灰的过程中指示板不会随意窜动而发生移位,凹槽的设置则减少与指示板的摩擦阻力,动作电压参数相对更稳定,同时也可以减少塑料屑的产生。
14.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件相互靠近的一端形成有滑动斜面,所述固定部的顶部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斜面对应的固定斜面。
15.上述技术方案,滑动斜面与固定斜面相互配合,使两个固定件能够更简易快速滑入凹槽,更好的让指示板竖直方向压入底座,同时也可以减少塑料屑的产生,提高指示板卡接稳定性。
16.进一步,所述指示板主板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延伸出一竖杆,所述竖杆顶端弯曲形成一指示块。
17.上述技术方案,指示块的设置,使得调试人员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指示板的位置,了解继电器的工作状态。
18.进一步,所述竖杆包括竖杆上段和竖杆下段,所述竖杆下段与所述指示板主板处于同一平面且相对于所述竖杆上段更靠近所述外壳。
19.上述技术方案,竖杆上段相对于竖杆下段更远离于外壳,是为了避免指示板在受到推动杆驱动时,竖杆上段与外壳相接触,影响指示效果。
20.进一步,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线圈和衔铁,所述外壳顶部对应所述线圈上方安装有按钮,所述衔铁为l形,其一端位于所述按钮与所述线圈之间,且与铁芯活动接触,另一端与所述推动杆一端相互配合作用,所述外壳顶部对应所述指示块形成有可视窗口,所述接触系统包括依次排列安装在底座上的常开静簧片、动簧片和常闭静簧片。
21.上述技术方案,可视窗口用于对指示块进行观测,判断常开静簧片与动簧片触点是否导通,进而简单判定继电器动作是否异常,当线圈通电后,指示块露出在可视窗口,则常开静簧片与动簧片触点已经导通,若指示块没有出现在可视窗口,则常闭静簧片与动簧片触点导通。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观测指示块的位置,判断继电器通电模式。当线圈不通电时,也可以通过手工按动按钮可以使衔铁完全与铁芯贴合到一起,从而衔铁摆动过程中的另一端会使推动杆向前水平移动,直至将动簧片与常开静簧片的触点导通。
22.进一步,所述推动杆包括沿运动方向的主杆件和竖面结构的挡墙,所述挡墙用来隔离强弱电,所述主杆件与所述动簧片固定配合,所述主杆件靠近所述挡墙的一端与所述
衔铁相互配合作用,所述主杆件远离所述挡墙的一端与所述指示板相互配合作用。
2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通过将指示板与推动部件分开独立装配,无需与推动部件装配后再一起装配进底座,实现自动化装配,装配过程更加轻便简单,且是位于继电器的接触系统与外壳侧壁之间,指示板底部设有至少一固定件与底座固定,具体的,指示板与推动杆是活动接触的,在继电器通电时,推动杆接触并驱动指示板,指示板以固定件为固定点进行转动形变并产生弹力,继电器断电时,指示板则只需靠自身弹力进行动作复位,而不需要依靠推动杆来进行动作复位,同时弹性件与外壳抵触挤压形变产生缓冲弹力,降低了指示板产生的弹力,使得继电器断电后,指示板可以慢慢得到复位,回到初始位置,避免指示板晃动幅度过大,保证动作电压参数的平稳性,提高成品合格率。
25.(2)弹性件末端形成缓冲凸块,使得弹性件与外壳进行点接触,避免弹性件与外壳进行整体面接触,使得电磁继电器吸合后,指示板与外壳的接触更加可靠稳定,从而减小了指示板进行动作复位时的晃动幅度,同时降低了阻力,保证动作电压参数的稳定。
26.(3)通过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分别形成的圆柱形的固定件与底座的凹槽对应配合卡接,实现了指示板的自动装配,对指示板进行固定,保证在吹灰过程和运动过程中指示板不会随意窜动而发生移位,且减少与指示板的摩擦阻力,同时也可以减少塑料屑的产生。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角度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第二角度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指示板的示意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示意图;
33.图7是本实用新型指示板与底座装配示意图;
34.图8是本实用新型指示板压入底座时的截面图;
35.图9是本实用新型指示板压入底座后的截面图;
36.图10是图9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37.图中:
38.1、磁路系统;
39.2、接触系统;21、推动杆;211、主杆件;212、挡墙;22、常开静簧片;23、动簧片;24、常闭静簧片;25、衔铁;
40.3、指示板;31、指示板主板;32、竖杆;33、第一安装板;34、第二安装板;35、固定件;351、滑动斜面;36、弹性件;37、缓冲凸块;38、指示块;
41.4、外壳;41、可视窗口;
42.5、底座;51、固定部;511、固定斜面;512、通孔;
43.6、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6.参阅图1-10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自复位指示功能的电磁继电器,包括互相配合的外壳4、底座5、设置在底座5上的指示板3、推动杆21、接触系统2和磁路系统1,所述指示板3位于接触系统2与外壳侧壁之间,所述指示板3底部设有至少一与所述底座5固定的固定件35,所述指示板3远离所述接触系统2的一侧设置有一与外壳4接触的弹性件36;在继电器通电时,推动杆21与所述指示器3相作用但不连接,推动杆21推动所述指示板3实现指示切换,所述弹性件36与所述外壳4配合作用形成侧位支撑以缓解推动杆21前进的力度进而使动作电压变化小;在继电器断电时,指示板3靠自身弹性实现复位。上述推动杆21与指示器3相作用但不连接,其中的连接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连接、锁付连接、卡接等,锁付连接可以是螺钉锁付或类似连接方式。
47.上述技术方案,指示板3与推动部件分开独立装配,无需与推动部件装配后再一起装配进底座5,实现自动化装配,装配过程更加轻便简单,且是位于继电器的接触系统2与外壳4侧壁之间,指示板3底部设有至少一固定件35与底座5固定,具体的,指示板3与推动杆21是活动接触的,在继电器通电时,推动杆21接触并驱动指示板3,指示板3以固定件35为固定点进行转动形变并产生弹力,弹性件36与外壳4抵触挤压形变产生缓冲弹力,降低了指示板3产生的弹力,使得继电器断电后,推动杆21复位后退,指示板3可以慢慢得到复位,从而回到指示板3初始位置,不需要依靠推动杆21来进行动作复位,避免指示板3晃动幅度过大,保证动作电压参数的平稳性,提高成品合格率。
48.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6为指示板3远离所述接触系统2的一侧倾斜延伸而出的与外壳4接触的弹片,其与指示板3一体成型,保证与外壳4作用的稳定性更好,当然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36与指示板3可以是单独的两个零件,其中弹性件36可以是金属弹性件,例如弹簧等。
4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6的末端设有缓冲凸块37,缓冲凸块37与外壳4配合先接触形成点接触。
50.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36是通过缓冲凸块37与外壳4进行点接触,避免弹性件36与外壳4进行整体面接触,使得电磁继电器吸合后,指示板3与外壳4的接触更加可靠稳定,从而减小了指示板3进行动作复位时的晃动幅度,同时降低了阻力,保证动作电压参数的稳定。
51.参阅图5-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指示板3包括指示板主板31,所
述弹性件36倾斜延伸于所述指示板主板31,所述指示板主板31底部分别延伸出第一安装板33和第二安装板34,所述第一安装板33和所述第二安装板34末端分别形成有与所述指示板主板31长度方向平行的固定件35,所述继电器底座5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固定件35对应的固定部51。
52.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两个固定件35沿竖直方向对应压入底座5对应的两处固定部51,从而实现指示板3的自动装配,对指示板3进行固定,进一步降低指示板3晃动幅度,使得动作电压变化幅度更小。
5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两个固定件35相互靠近的一端形成有滑动斜面351,两组所述固定部51相互靠近的侧壁的顶部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斜面351对应的固定斜面511。
54.上述技术方案,滑动斜面351与固定斜面511相互配合,使两个固定件35能够更简易快速滑入固定部51,同时也可以减少塑料屑的产生,提高指示板3卡接稳定性。
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5主体为圆柱形,所述固定部51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固定件35相配合卡接固定。
56.上述技术方案,围合形成凹槽的一侧壁形成有通孔512,对第一安装板33和第二安装板34进行固定限位,进而将固定件35固定在凹槽内,保证指示板3不会滑脱出凹槽,且在吹灰的过程中也不会随意窜动而发生移位,同时也可以减少塑料屑的产生。
57.如图7-10所示,为指示板3与底座5进行自动化装配的过程,指示板3以竖直压入的方式,装配到底座5中,通过滑动斜面351与固定斜面511对应配合,将固定件35滑入装配到固定部51的凹槽,更好的让指示板3竖直方向压入底座5,提升了装配的流畅度,装配更加简易、便利,装配精度更高,防止发生晃动与偏移,保证继电器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5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指示板主板31背离所述底座5的一侧延伸出一竖杆32,所述竖杆32顶端弯曲形成一指示块38。
59.上述技术方案,指示块38的设置,使得人员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指示板3的位置,了解继电器的工作状态。
6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竖杆32包括竖杆32上段和竖杆32下段,所述竖杆32下段与所述指示板主板31处于同一平面且相对于所述竖杆32上段更靠近所述外壳4。
61.上述技术方案,竖杆32上段相对于竖杆32下段更远离于外壳4,是为了避免指示板3在受到推动杆21驱动时,竖杆32上段与外壳4相接触,影响指示效果。
62.参阅图2-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系统1包括安装在所述底座5上的线圈和衔铁25,所述外壳4顶部对应所述线圈上方安装有按钮6,所述衔铁25为l形,其一端位于所述按钮6与所述线圈之间,且与铁芯活动接触,另一端与所述推动杆21一端相互配合作用,所述外壳4顶部对应所述指示块38形成有可视窗口41,所述接触系统2包括依次排列安装在底座5上的常开静簧片22、动簧片23和常闭静簧片24。
63.上述技术方案,可视窗口41用于对指示块38进行观测,判断常开静簧片22与动簧片23触点是否导通,进而简单判定继电器动作是否异常,当线圈通电后,铁芯吸合衔铁,衔铁作用推动杆21向指示板3方向移动,并使得指示板3转动,指示块38随着指示板3转动二露出在可视窗口41,则常开静簧片22与动簧片23触点已经导通,若指示块38没有出现在可视窗口41,则常闭静簧片24与动簧片23触点导通。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观测指示块38的位置,判断继电器通电模式。当线圈不通电时,也可以通过手工按动按钮6可以使衔铁25完全与铁
芯贴合到一起,从而衔铁25摆动过程中的另一端会使推动杆21向前水平移动,直至将动簧片23与常开静簧片22的触点导通。
6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杆21包括沿运动方向的主杆件211和竖面结构的挡墙212,所述挡墙212用来隔离强弱电,所述主杆件211与所述动簧片23固定配合,所述主杆件211靠近所述挡墙212的一端与所述衔铁25相互配合作用,所述主杆件211远离所述挡墙212的一端与所述指示板3相互配合作用。
65.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下:
66.当线圈通电后产生电磁力时,衔铁25吸向铁芯,衔铁25摆动,其另一端推动推动杆21沿指示板方向移动,推动杆21驱动指示板3,指示板3以固定件35为定点进行转动形变产生弹力,缓冲凸块37与外壳4相抵触挤压,弹性件36弯曲形变产生缓冲弹力,抵消掉部分指示板3转动形变产生的弹力,指示块38随着指示板3的转动露出在外壳4的可视窗口41位置,窗口可以看到指示块38,则继电器处于吸合状态,同时动簧片23和常开静簧片22的触点也已经导通,当线圈停止通电后,衔铁25在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下恢复至初始位置,衔铁25与铁芯分离,推动杆21在衔铁25的带动下也恢复初始位置,朝衔铁25方向移动,指示板3在自身形变产生的弹力的作用下也自动恢复到初始位置,此时常闭静簧片24与动簧片23的触动导通,可视窗口41不能看到指示块38,调试人员通过观察指示块38是否露出可视窗口41来判断动簧片23和常开静簧片22的触点是否导通,线圈通电,衔铁25吸向铁芯后,指示块38必须露出可视窗口41,假如常闭静簧片24与动簧片23粘住了,指示块38就不会露出来,这样就可以简单判定继电器是否存在动作异常。
67.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