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39735发布日期:2021-12-29 16:25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断路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2.断路器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关合、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比如专利号为 2016212119533,且专利名称为多断点直流断路器的实用新型,虽然该专利通过对串接结构的改进,从而在不造成产品体积增加及其成本增加的基础上实现多断点串联,并且能够实现同一个断路器在两种接线方式上进行转换。
3.但是该专利实现短接的导体都是硬导体,因而与动静触点连接的时候一般采用螺钉连接,即安装的时候需要打孔和对位,并且还要考虑配件制作的精度等,故安装的时候需要考虑较多精度和实施较多操作,因而费力费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断路器的结构,通过软导体一与b相的静触头连接,且软导体二与a相的动触头连接,即通过软连接比如焊接代替硬连接,从而省时省力,故解决硬连接带来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断路器的结构,包括:
7.基座,其至少设置有两对相互适配的静触头和动触头,分别为a相和b相;
8.短接导体,其包括软导体一、硬导体和软导体二,且硬导体两端分别连接软导体一和软导体二,并且硬导体设置于基座上,所述软导体一与b相的静触头连接,且软导体二与a相的动触头连接。
9.优选地,所述硬导体包括硬导体一和硬导体二,其中硬导体一一端与软导体一连接,且硬导体二一端与软导体二连接;
10.所述硬导体一远离软导体一的一端与硬导体二远离软导体二的一端相互叠放,并有紧固件穿过硬导体一、硬导体二和基座,从而将硬导体一与硬导体二设置于基座上。
11.优选地,所述软导体一与b相的动触头相互平行设置,且动触头位于软导体一上的投影长度至少是动触头长度的一半。
12.优选地,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三对相互适配的静触头和动触头,分别为b相和2个a相,且b相位于两个a相之间,并且b相通过短接导体与其中一个a 相电性连接;
13.所述b相的静触头与软导体一连接,且与b相连接的a相的动触头与软导体二连接。
14.优选地,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动触头转动的驱动组件,且驱动组件包括转动座和用于连接电线的母排,并且母排与动触头电性连接;
15.所述b相和2个a相的动触头均转动设置于转动座上,且与b相的动触头连接的母排和与b相连接的a相的动触头连接的母排是同一个,并且与b相的动触头连接的母排位于与b
相连接的a相下方。
16.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软导体一与b相的静触头连接,且软导体二与a相的动触头连接,即通过软连接比如焊接代替硬连接,从而省时省力。
18.2、本实用新型的硬导体包括硬导体一和硬导体二,因而硬导体是拆卸组合,相比较一体成型即只能适用一种断路器,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更广。
19.3、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在软导体上的投影长度至少是动触头长度的一半,从而使短接导体对于动触头的斥力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短接导体相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2.图3为短接导体相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3.图4为短接导体相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24.图5是电路示意图。
25.附图标记:1

基座;2

静触头;21

触头;22

安装架;3

动触头;
[0026]4‑
短接导体;41

软导体一;42

硬导体;421

硬导体一;422

硬导体二;
[0027]
43

软导体二;5

驱动组件;51

转动座;52

母排;6

a相;7

b相。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
实施例一:如图1

图4所示,一种断路器的结构,包括:基座1和短接导体4,其中基座1至少设置有两对相互适配的静触头2和动触头3,分别为a相 6和b相7。而且静触头2包括触头21和安装架22,其中触头21与动触头3抵接,且安装架22用于与其他部件连接。
[0030]
同时短接导体4包括软导体一41、硬导体42和软导体二43,且硬导体42 两端分别连接软导体一41和软导体二43,并且硬导体42设置于基座1上,而且软导体一41与b相7的静触头2连接即软导体一41与安装架22连接,且软导体二43与a相6的动触头3连接。其中软导体指的是没有外皮且全部是铜丝的软导线。
[0031]
因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软导体一41与b相7的静触头2连接,且软导体二43与a相6的动触头3连接,即通过软连接比如焊接代替硬连接,从而省时省力。这是因为焊接相对于螺钉连接,焊接精度要求会小一点,而且只要一步就是焊接,所以省时省力。
[0032]
其中短接导体4的原理是:如图4和图5所示,首先a相6的静触头2与a 相6的动触头3抵接即触头21与动触头3抵接,然后电流从a相6的静触头2 进入到a相6的动触头3,并沿着软导体二43进入到硬导体42,接着进入到软导体一41,从而进入到b相7的静触头2。
[0033]
同时b相7的静触头2与b相7的动触头3抵接即触头21与动触头3抵接,因而电流从b相7的静触头2进入到b相7的动触头3,此时由于b相7的动触头3的电流方向与软导体一41的电流方向相反,因而当回路中产生大电流时,根据左手定则,软导体一41会对b相7的动触头3产生向外的斥力,有利于提升断路器分断速度。
[0034]
并且为了避免使用者接错线,因而将基座1用于放置b相7静触头2的放置槽侧边设
置有凸边,从而用于区别a相6和b相7的静触头2。
[0035]
如图2

图4所示,软导体一41与b相7的动触头3相互平行设置,且动触头3位于软导体一41上的投影长度至少是动触头3长度的一半。
[0036]
因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多次尝试得知,动触头3位于软导体一41上的投影长度至少是动触头3长度的一半的时候,软导体一41产生的斥力较大,故整体的效果更好并更好地利于提升断路器分断速度。
[0037]
如图2和图4所示,硬导体42的结构:首先硬导体42包括硬导体一421 和硬导体二422,其中硬导体一421一端与软导体一41连接,且硬导体二422 一端与软导体二43连接。
[0038]
同时硬导体一421远离软导体一41的一端与硬导体二422远离软导体二43 的一端相互叠放,并有紧固件穿过硬导体一421、硬导体二422和基座1,从而将硬导体一421与硬导体二422设置于基座1上。其中紧固件优选螺钉或螺栓等。
[0039]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在于:首先基座1上设置有三对相互适配的静触头2和动触头3,分别为b相7和2个a相6,且b相 7位于两个a相6之间,并且b相7通过短接导体4与其中一个a相6电性连接。
[0040]
同时b相7的静触头2与软导体一41连接,且与b相7连接的a相6的动触头3与软导体二43连接。因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b相7可以与左侧的a相 6形成一个回路,或者b相7可以与右侧a相6形成一个回路。
[0041]
如图1

图4所示,基座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动触头3转动的驱动组件5,且驱动组件5包括转动座51和用于连接电线的母排52,并且母排52与动触头 3电性连接。
[0042]
同时b相7和2个a相6的动触头3均转动设置于转动座51上,且与b相 7的动触头3连接的母排52和与b相连接的a相6的动触头3连接的母排52是同一个,并且与b相7的动触头3连接的母排52位于与b相连接的a相6下方。
[0043]
因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b相7与两侧a相中的一个形成一个回路,所以b相7与左侧a相6或b相7与右侧a相6可共用一个母排52,进而减少一个母排52。
[0044]
并且为了母排52的放置,故将与b相7对应的母排52位于与b相连接的a 相6下方,从而使各个部件布局更为合理。
[0045]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同时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因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