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11988发布日期:2022-01-01 01:00阅读:71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线端连接模块及板端连接模块,以应用于可插拔式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电连接器是电子装置内不可缺少的组件,其使得电子装置内的电子组件得以传输电力或信号。通常,电连接器采用线端连接模块与板端连接模块进行可插拔式的电性连接。
3.在可插拔式的电性连接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线端连接模块与板端连接模块之间连接的防止误操作、快速对准或组装连接速度等问题,以及组装连接后的稳定性等问题。
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进行了改进,进而增强了产业上的实施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改善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6.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板端连接模块及线端连接模块。板端连接模块包括板端本体、壳体及板端端子组。所述板端本体具有相对的板端顶面及板端底面、相对的板端第一端及板端第二端。所述板端本体的所述板端底面及所述板端第一端设有插接容置部,所述插接容置部于所述板端本体的两个侧壁形成板端导引部及板端镂空部。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板端本体并包覆所述板端顶面、所述板端底面及所述板端本体的两个侧壁。所述壳体对应于所述板端镂空部处设有弹性固定部。所述板端端子组设置于所述板端本体中,并分别于所述插接容置部及所述板端第二端显露出所述板端端子组的第一端及所述板端端子组的第二端。线端连接模块包含线端本体及线端端子组。所述线端本体具有相对的线端顶面及线端底面、相对的线端第一端及线端第二端。所述线端本体的所述线端顶面及所述线端第一端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于所述线端本体的两个侧壁形成线端导引部及固定凹槽。所述线端导引部对应于所述板端导引部,所述固定凹槽对应于所述弹性固定部。所述线端端子组设置于所述线端本体中,并于所述线端顶面显露出所述线端端子组的第一端及所述线端端子组的第二端,所述线端端子组的第一端邻近于所述线端第一端,所述线端端子组的第二端邻近于所述线端第二端。其中,当所述线端连接模块插接于所述板端连接模块时,所述线端端子组接触所述板端端子组,且所述弹性固定部嵌入所述固定凹槽。
7.优选地,所述线端端子组包含一对线端正负极端子及至少一线端信号端子。在所述线端端子组的第二端的位置,所述一对线端正负极端子的端部宽部大于所述至少一线端信号端子的端部宽部;在所述线端端子组的第一端的位置,所述一对线端正负极端子形成一或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所述至少一线端信号端子形成一个第二连接端子。
8.优选地,所述线端正负极端子及所述至少一线端信号端子分别包含平面部、回弯折部及接触部。所述平面部邻近于所述线端端子组的第二端,所述回弯折部邻近于所述线端端子组的第一端,所述回弯折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平面部及所述接触部,且所述回弯折部由所述线端底面至所述线端顶面的方向呈u字形状回转弯折;所述接触部突出于所述插接部的顶面。
9.优选地,所述线端本体对应于所述一对线端正负极端子及所述至少一线端信号端子具有多个端子容置部,且所述端子容置部对应于所述回弯折部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截面形状为弧状。
10.优选地,所述线端本体对应于所述一对线端正负极端子及所述至少一线端信号端子具有多个端子容置部,且所述端子容置部对应于所述回弯折部及所述接触部设有第一让位部。
11.优选地,所述线端本体的顶面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线端端子组的第一端及所述线端端子组的第二端之间。
12.优选地,所述板端本体的所述板端底面设有多个定位柱,所述多个定位柱分别邻近于所述板端本体的两个侧壁。
13.优选地,所述定位柱的周围设有第二让位部。
14.优选地,所述板端第一端或所述线端第一端设有导引斜部。
15.优选地,所述插接容置部邻近于所述板端第一端的位置设有一插接固定凹部,所述插接部对应于所述插接固定凹部设有一插接固定凸部,当所述线端连接模块插接于所述板端连接模块时,所述插接固定凸部嵌入所述插接固定凹部。
16.以下将以具体的实施例配合附图详加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易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特征、及其优点。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第二爆炸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板端连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线端连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1:电连接器;10:板端连接模块;11:板端本体;111:板端顶面;112:板端底面;
26.113:板端第一端;114:板端第二端;115:插接容置部;1151:插接固定凹部;116:板端导引部;117:板端镂空部;
27.118:定位柱;1181:第二让位部;1191:板端导引斜部;1192:本体开口;12:壳体;
28.121:弹性固定部;122:定位部;123:壳体固定部;13:板端端子组;131:阶梯部;
29.20:线端连接模块;21:线端本体;211:线端顶面;212:线端底面;213:线端第一端;
30.214:线端第二端;215:插接部;2151:线端导引部;2152:固定凹槽;2153:插接固定
凸部;
31.216:端子容置部;2161:限位部;217:第一让位部;218:止挡部;219:线端导引斜部;
32.22:线端端子组;221:线端正负极端子;222:线端信号端子;2231:第一连接端子;
33.2232:第二连接端子;2241:平面部;2242:回弯折部;2243:接触部;a:连接区。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利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现将本实用新型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附图,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未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后的真实比例与精确配置,故不应就所附附图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特此说明。
35.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描述为“连接于”、“设置于”或“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设置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此外,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其顺序或者其方向关系。
36.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为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组件以相同的附图标号来说明。
37.请一并参阅附图1~7。其中,附图1和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第二爆炸结构示意图。附图3至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组合后的相关示意图。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板端连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线端连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1,包含板端连接模块10以及线端连接模块20。
38.一方面,板端连接模块10主要应用于设置在一电路板上并与该电路板电性连接。板端连接模块10包括板端本体11、壳体12及板端端子组13。板端本体11可为塑料材质所制成,其具有相对的板端顶面111及板端底面112、相对的板端第一端113及板端第二端114。其中,板端本体11的板端底面112及板端第一端113设有插接容置部115,而插接容置部115在板端本体11的两个侧壁形成板端导引部116及板端镂空部117。
39.其中,板端端子组13设置于板端本体11中,并分别于插接容置部115及板端第二端114显露出板端端子组13的第一端及板端端子组13的第二端(如附图2所示)。进一步,板端端子组13可包括板端正极端子、板端负极端子及一个或多个板端信号端子。其中,插接容置部115中的板端端子组13的第一端(板端正极端子、板端负极端子及板端信号端子的第一端)主要用于与线端连接模块20电性连接,而板端第二端114的板端端子组13的第二端(板端正极端子、板端负极端子及板端信号端子的第二端)主要用于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40.另外,板端本体11的板端底面112并邻近于板端第二端114及板端本体11的两个侧壁的位置可设有定位柱118,定位柱118用于使板端连接模块10设置于电路板时的定位。其中,定位柱118的周围可设有一第二让位部1181。第二让位部1181的设置,可避免板端连接模块10设置于电路板时与电路板所可能产生的干涉问题。
41.壳体12设置于板端本体11并包覆板端顶面111、板端底面112及板端本体11的两个侧壁,该壳体12对应于板端镂空部117处设有弹性固定部121。也就是说,壳体12会包覆板端
本体11的板端顶面111及两侧边,而弹性固定部121位于板端镂空部117的位置。优选地,壳体12可为金属材质所制成,从而可增加抗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的能力。
42.进一步,请参照附图6,其中,壳体12可设有定位部122及壳体固定部123,板端本体11也相应地设有对应的结构。因此,壳体12可藉由定位部122的导引而便于组装至板端本体11,而藉由壳体固定部123而稳定的固定于板端本体11。进一步,板端本体11的板端顶面111上可设有多个本体开口1192,藉由本体开口1192的设置可显露出板端端子组13,从而可达到减重、散热等效果。另外,板端端子组13的第一端,其端部可设有一阶梯部131,其可提供板端端子组13设置于板端本体11的制程过程中的定位功能,例如板端端子组13利用塑料成型的包覆射出成型而设置于板端本体11中,在包覆射出成型的制程过程中,其能提供适当的定位能力。
43.另一方面,线端连接模块20主要应用于连接一线材,以与该线材电性连接。线端连接模块20包括线端本体21及线端端子组22。其中,线端本体21可为塑料等材质所制成,线端本体21具有相对的线端顶面211及线端底面212、相对的线端第一端213及线端第二端214。
44.其中,线端本体21的线端顶面211及线端第一端213设有插接部215,而插接部215于线端本体21的两个侧壁形成线端导引部2151及固定凹槽2152。其中,线端导引部2151对应于板端导引部116,固定凹槽2152对应于弹性固定部121。也就是说,在组装完成时,插接部215会容置于插接容置部115中,而弹性固定部121会嵌入固定凹槽2152中。而在插接(或组装)的过程中,板端导引部116与线端导引部2151会相互配合导引,操作人员快速的将线端连接模块20插接(或组装)至板端连接模块10,并且基于板端导引部116与线端导引部2151的配置,若操作人员插接(或组装)方向有误,亦会起到防止误操作的作用。
45.进一步,插接容置部115邻近于板端第一端113的位置设有一插接固定凹部1151,与其相应的,插接部215对应于插接固定凹部1151设有一插接固定凸部2153;因此,当线端连接模块20插接于板端连接模块10时,不仅是弹性固定部121会嵌入固定凹槽2152中,该插接固定凸部2153嵌入该插接固定凹部1151,从而更进一步增加线端连接模块20插接(或组装)至板端连接模块10后的稳定性。
46.其中,线端端子组22设置于线端本体21中,并于线端顶面211显露出线端端子组22的第一端及线端端子组22的第二端(如附图1及附图7所示),此时,线端端子组22的第一端邻近于线端第一端213,线端端子组22的第二端邻近于线端第二端214。
47.进一步,线端端子组22包含一对线端正负极端子221(例如线端正极端子与线端负极端子)及至少一线端信号端子222。其中,线端信号端子222的数量对应于板端端子组13的信号端子的数量,而二者的信号端子的数量则可视实际运用时所需的数量而加以配置。
48.就端子的结构详细来说,所述一对线端正负极端子221及至少一线端信号端子222分别包含一平面部2241、一回弯折部2242及一接触部2243。平面部2241位于邻近于线端端子组22的第二端的位置,而回弯折部2242位于邻近于线端端子组22的第一端的位置,且回弯折部224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平面部2241及接触部2243。其中,回弯折部2242由线端底面212至线端顶面211的方向呈u字型状弯折,接触部2243突出于插接部215的顶面(如附图7所示)。
49.另外,线端本体21对应于线端正负极端子221及线端信号端子222具有多个端子容
置部216,例如两个端子容置部216对应于线端正负极端子221,而四个端子容置部216对应于四个线端信号端子222等。在端子容置部216中,对应于回弯折部2242设有一限位部2161,而限位部2161的截面形状为弧状。藉由限位部2161的配置,其可适当地限制接触部2243的自由度,且具有导引移动的功效。又,端子容置部216对应于回弯折部2242及接触部2243的位置设有一第一让位部217。第一让位部217可为贯通的开口或盲槽等等,其可提供回弯折部2242及接触部2243在形变时的空间,而避免发生干涉等问题。
50.进一步,在线端端子组22的第二端的位置,线端正负极端子221的端部宽部大于至少一线端信号端子222的端部宽部。且在线端端子组22的第一端的位置,线端正负极端子221形成一个或多个第一连接端子2231,至少一线端信号端子222形成一第二连接端子2232。也就是说,线端正负极端子221(例如线端正极端子与线端负极端子)与线材连接(例如焊接)的一端的宽度大于线端信号端子222与线材连接(例如焊接)的一端的宽度。而线端正负极端子221(例如线端正极端子与线端负极端子)的另一端可延伸形成一个或多个第一连接端子2231。其中,第一连接端子2231的数量则可视实际运用时所需的数量而加以配置。藉由线端正负极端子221使用大面积的端部宽度,其可有效的增加电性负荷的耐性,并兼具散热功效。
51.另外,线端本体21的顶面设有一止挡部218。止挡部218位于线端端子组22的第一端及线端端子组22的第二端之间,以将线端本体21的顶面区分别与线材连接的连接区a及能与板端连接模块10有实质接触的接连区。因此,在线端正负极端子221(例如线端正极端子与线端负极端子)与线材连接(例如焊接)的过程中,或线端信号端子222与线材连接(例如焊接)的过程中,可避免接连区被例如焊钖、焊接渣等异物所污染或影响,或是线端端子组22的第一端(例如回弯折部2242及接触部2243)被例如焊钖、焊接渣等异物所污染或影响。
52.进一步,板端端子组13与线端端子组22中的端子,其材质可为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所制成,或者是,金属材质再使用例如电镀等方式以形成导电性良好的端子。
53.在组装时,可将线端本体21的线端第一端213对准板端本体11的板端第一端113(即插接部215对准插接容置部115),即可将线端连接模块20插接至板端连接模块10中。进一步,板端第一端113或线端第一端213可设有一导引斜部。举例来说,板端第一端113(或是插接容置部115的开口)可设有板端导引斜部1191,而线端第一端213(或是插接部215)可设有线端导引斜部219。藉由板端导引斜部1191及线端导引斜部219的配置,而可使将线端连接模块20插接至板端连接模块10的过程中更为方便与顺畅。其中,导引斜部也可以是r角(或称周角,英文为round angle)。
54.如附图4所示,当线端连接模块20插接于板端连接模块10时,弹性固定部121会扣合于固定凹槽2152中,线端端子组22的第一端接触板端端子组13的第一端,即接触部2243由于回弯折部2242的弹性形变及弹性恢复力而接触并顶抵于板端端子组13的第一端,从而达到使线材间接电性连接电路板的目的。
55.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说明,而非为限制性条件。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