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随意拉装置及双向随意拉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74606发布日期:2022-02-08 09:3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双向随意拉装置及双向随意拉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双向随意拉装置及双向随意拉数据线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随意拉装置及双向随意拉数据线。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出门经常携带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等,为了便于充电,人们通常也会携带对应的数据线。目前,传统的数据线一般都是长条线性的数据线,这种数据线容易缠绕甚至打结,因此,市面上出现伸缩数据线。但是,现有双向伸缩数据线在拉伸其中一端时,另一端不会随着对应拉伸,使用起来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双向伸缩数据线在拉伸其中一端时,另一端不会随着对应拉伸,使用起来较为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随意拉装置及双向随意拉数据线。
4.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双向随意拉装置,所述双向随意拉装置包括壳体、轮芯及卡位组件,所述壳体内部中空,所述轮芯及所述卡位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轮芯供线材缠绕并相对所述壳体转动;所述轮芯内部设有弹性件,所述轮芯一侧设有转轮盖,所述卡位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对应所述转轮盖的一侧上并与所述转轮盖配合以限制所述轮芯转动进行定位;所述轮芯外周侧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仅允许一层线材通过;其中,所述第一内侧壁为所述壳体的侧壁与所述轮芯之间的距离最短的部分侧壁。
5.优选地,所述轮芯外周侧与所述壳体的第二内侧壁之间存在过渡空腔,所述过渡空腔的宽度大于所述间隙的宽度;其中,所述第二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内侧壁为相邻的侧壁。
6.优选地,所述第二内侧壁为圆弧形侧壁。
7.优选地,所述第二内侧壁上开设有供线材通过的通孔。
8.优选地,所述通孔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边缘设置成光滑曲面。
9.优选地,所述间隙的宽度为1.5-2.5mm;和/或,所述过渡空腔的宽度为4-10mm。
10.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与轮芯之间,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壳体的部分侧壁界定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或,所述壳体包括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与轮芯之间,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壳体的部分侧壁界定所述第二内侧壁。
11.优选地,所述卡位组件包括弹性装置、连接装置及齿轮,所述转轮盖上设有轮槽;所述连接装置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轮槽相匹配的凸起,另一端抵接所述弹性装置,所述连接装置靠近所述齿轮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所述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之间;所述齿轮相邻两个齿槽深度不同,分别定义为第一齿槽和第二齿槽,所述第一齿槽与所述第一凸块相啮合,所述第二齿槽与所述第二凸块相啮合。
12.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向随意拉数据
线,所述双向随意拉数据线包括线材及上述的双向随意拉装置;所述线材缠绕于所述轮芯上呈多层卷曲后两端均从所述壳体露出。
13.优选地,所述线材露出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为microusb接口、type-c接口、lightning接口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向随意拉装置及双向随意拉数据线,具有以下优点:
15.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包括壳体、轮芯及卡位组件,壳体内部中空,轮芯及卡位组件设于壳体内部,轮芯供线材缠绕并相对壳体转动。其中,轮芯外周侧与壳体的第一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间隙仅允许一层线材通过,可以理解,线材缠绕在轮芯上呈多层卷曲,而间隙仅允许一层线材通过的设置能够使得在放线时,使用者拉伸线材一端,线材在第一内侧壁和轮芯的配合下被排挤,使得线材另一端逐渐远离壳体,也即使用者仅需拉伸线材一端,另一端则会随着拉伸,解决了现有双向伸缩数据线在拉伸其中一端时,另一端不会随着对应拉伸的问题,操作便捷,提高了使用体验。此外,轮芯一侧设有转轮盖,卡位组件设于壳体对应转轮盖的内壁上并与转轮盖配合,能够在放线时限制轮芯转动进行定位,同时在收线时由于轮芯内部弹性件的作用将线材收回,进一步提高了使用体验。
16.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中,轮芯外周侧与壳体的第二内侧壁之间存在过渡空腔,第二内侧壁与第一内侧壁为相邻的侧壁,过渡空腔的宽度大于间隙的宽度,也即线材在过渡空腔内有缓冲的空间,当使用者拉伸线材一端时,线材先在过渡空腔内弯曲并触碰第二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给予线材沿轮芯外周侧与壳体的第一内侧壁之间的间隙方向移动的作用力,同时第一内侧壁和轮芯配合排挤进入间隙的线材,使得线材另一端逐渐远离壳体,过渡空腔与间隙的配合,使得线材的拉伸更加顺滑,减少线材拉伸时的卡顿感。
17.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中,第二内侧壁为圆弧形侧壁,圆弧形侧壁能够与过渡空腔中弯曲的线材相匹配,使得线材在触碰第二内侧壁时,第二内侧壁给予线材的作用力能够使得线材沿轮芯外周侧与第一内侧壁之间的间隙方向准确移动,进一步减少线材拉伸时的卡顿感。
18.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中,第二内侧壁上开设有供线材通过的通孔,可以理解,线材缠绕于轮芯上后通过通孔外露于壳体,通过将通孔设于第二内侧壁上,使得线材在排出壳体时,由于有过渡空腔的存在,使得线材在过渡空腔内有缓冲的空间,线材从轮芯外周侧与第一内侧壁之间的间隙方向被挤出后,通过过渡空腔的缓冲,顺利从通孔逐渐排出。此外,将通孔沿壳体的厚度方向的边缘设置成光滑曲面,一来使得线材与通孔边缘接触时避免被通孔边缘刮花,尤其是使用者拉出线材一端时,线材与通孔边缘作用力较大,光滑曲面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线材被通孔边缘刮花;二来光滑曲面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当使用者拉伸线材一端时,线材在光滑曲面的导向作用下使得线材另一端逐渐远离壳体。
19.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中,通过将轮芯外周侧与第一内侧壁之间的间隙的宽度限制为1.5-2.5mm,在该宽度范围内,既能保证间隙仅允许一层线材通过,又能使得线材在通过间隙时,线材在第一内侧壁和轮芯的配合下被排挤,使得线材另一端逐渐远离壳体。同时,该间隙的宽度范围能够使得壳体的整体外观更加美观,使得双向随
意拉装置更加小巧。
20.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中,通过将轮芯外周侧与壳体的第二内侧壁之间的过渡空腔的宽度限制为4-10mm,在该宽度范围内,既能保证有供线材弯曲的缓冲空间,又能避免该缓冲空间过大造成线材堵塞在该过渡空间中而影响线材的拉伸,提高了拉伸的顺滑程度。此外,该过渡空腔的宽度范围能够使得壳体的整体外观更加美观,使得双向随意拉装置更加小巧。
2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中,当壳体尺寸较大时,可以通过在壳体的侧壁与轮芯之间增加第一挡板,此时第一挡板与壳体的部分侧壁共同界定第一内侧壁,达到将进入间隙的线材排挤出壳体的目的。同理,可以通过在壳体的侧壁与轮芯之间增加第二挡板,此时第二挡板与壳体的部分侧壁共同界定第二内侧壁,达到为进入过渡空腔的线材提供缓冲空间的目的。
2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中,当使用者需要放线时,使用者拉动线材一端,带动转轮盖旋转,同时连接装置上的凸起脱离轮槽并使得连接装置偏离原来的位置,同时弹性装置给予连接装置一个恢复作用力,当使用者松开手时,轮芯内部的弹性件复位,带动轮芯旋转并将被拉伸的线材回收,然而此时弹性装置带动连接装置复位,连接装置上的第二凸块与齿轮的第二齿槽啮合,连接装置被固定,同时连接装置的凸起摆过一定的角度,并且凸起停在转轮盖的轮槽内,使得转轮盖停止转动,最终使得轮芯停止转动,起到定位的作用。
23.当使用者需要收线时,使用者再次拉动线材一端,带动转轮盖再次旋转,同时连接装置上的凸起再次脱离轮槽并使得连接装置再次偏离原来的位置,同时弹性装置给予连接装置一个恢复作用力,当使用者松开手时,轮芯内部的弹性件复位,同时,弹性装置带动连接装置复位,连接装置上的第一凸块与齿轮的第一齿槽啮合,连接装置被固定,然而由于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的深度不同,当连接装置被固定时,连接装置上的凸起摆过的角度大于放线时凸起摆过的角度,并且凸起停在转轮盖的轮槽外,无法阻止转轮盖转动,最终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拉伸的线材全部被收回,实现一次性收线的功能,简单方便,工作效率高。
24.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数据线具有跟上述双向随意拉装置一样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数据线中,线材露出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且输出端口为microusb接口、type-c接口、lightning接口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尤其是多种组合时,使得双向随意拉数据线能够同时为多个外部设备进行充电,极大地提高了双向随意拉数据线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之弹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之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图3中a的放大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之卡位组件与轮芯的配合示
例图。
31.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之连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装置之齿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双向随意拉数据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识说明:
35.1、双向随意拉装置;2、线材;3、双向随意拉数据线;4、线材;
36.11、壳体;13、轮芯;14、卡位组件;41、输入端口;42、输出端口;
37.111、上壳;112、下壳;113、间隙;114、过渡空腔;115、通孔;116、固定柱;131、弹性件;132、转轮盖;141、弹性装置;142、连接装置;143、齿轮;
38.1111、顶盖;1112、第二凹口;1121、底板;1122、第一内侧壁;1123、第二内侧壁;1124、第一凹口;1321、轮槽;1421、凸起;1422、凸柱;1423、第一凸块;1424、第二凸块;1431、第一齿槽;1432、第二齿槽。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41.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42.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随意拉装置1,该双向随意拉装置1包括壳体11、轮芯13及卡位组件14。其中,壳体11内部中空,轮芯13及卡位组件14设于壳体11内部,轮芯13可供线材2缠绕并相对壳体11转动,此时,线材2缠绕于轮芯13上呈多层卷曲后两端均从壳体11露出,轮芯13内部设有弹性件131,弹性件131用于给轮芯13提供回转的恢复力,卡位组件14用于为轮芯13进行定位以防止轮芯13转动。
45.请继续参阅图1,具体地,壳体11由可拆卸连接的上壳111和下壳112拼接形成,上
壳111包括顶盖1111及沿顶盖1111四周延伸的侧壁,下壳112包括底板1121及沿底板1121四周延伸的侧壁。其中,轮芯13置于下壳112中,卡位组件14置于上壳111中,上壳111的侧壁围成的面积略大于下壳112的侧壁围成的面积,上壳111和下壳112拼接时,上壳111的侧壁套设于下壳112的侧壁的外周侧。当然,上壳111和下壳112拼接时,上壳111的侧壁也可以套设于下壳112的侧壁的内周侧,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4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上壳111和下壳112的拼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卡接、粘接或磁吸连接等。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壳111和下壳112通过卡接的形式进行拼接。
47.请结合图1和图2,具体地,弹性件131为发条弹簧,下壳112内设有固定柱116,发条弹簧一端定位在固定柱116上,另一端定位在轮芯13上,轮芯13转动时,发条卷簧能够给予轮芯13恢复作用力以使该轮芯13具有复位的趋势。当然,弹性件131也可以是弹块等具有弹性功能的元件,只要满足轮芯13转动时能够提供恢复作用力以使轮芯13具有复位的趋势即可。
48.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上壳111的侧壁套设于下壳112的侧壁的外周侧为例进行描述,不应对此构成限定。
49.请参阅图3,具体地,下壳112包括两相对的第一内侧壁1122及两相对的第二内侧壁1123,其中,第一内侧壁1122为下壳112的侧壁与轮芯13之间的距离最短的部分侧壁,第一内侧壁1122和第二内侧壁1123为相邻的侧壁。轮芯13外周侧与第一内侧壁1122之间存在间隙113,间隙113仅允许一层线材2通过。可以理解,线材2缠绕在轮芯13上呈多层卷曲,而间隙113仅允许一层线材2通过的设置能够使得在放线时,使用者拉伸线材2一端,线材2在第一内侧壁1122和轮芯13的配合下被排挤,使得线材2另一端逐渐远离壳体11,也即使用者仅需拉伸线材2一端,另一端则会随着拉伸,解决了现有双向伸缩数据线在拉伸其中一端时,另一端不会随着对应拉伸的问题,操作便捷,提高了使用体验。
50.进一步地,轮芯13外周侧与第二内侧壁1123之间存在过渡空腔114,该过渡空腔114的宽度w(如图3所示w)大于间隙113的宽度w(如图3所示w)。通过这种设置,线材2在过渡空腔114内有缓冲的空间,当使用者拉伸线材2一端时,线材2先在过渡空腔114内弯曲并触碰第二内侧壁1123,第二内侧壁1123给予线材2沿轮芯13外周侧与第一内侧壁1122之间的间隙113的方向移动的作用力,同时第一内侧壁1122和轮芯13配合排挤进入间隙113的线材2,使得线材2另一端逐渐远离壳体11,过渡空腔114与间隙113的配合,使得线材2的拉伸更加顺滑,减少线材2拉伸时的卡顿感。
51.当然,作为一种变形,当壳体11尺寸较大时,可以在下壳112的侧壁与轮芯13之间设置第一挡板(未图示),此时第一挡板和下壳112的部分侧壁界定第一内侧壁1122,达到将进入间隙113的线材2排挤出壳体11的目的。同理,可以在下壳112的侧壁与轮芯13之间设置第二挡板(未图示),此时第二挡板和下壳112的部分侧壁界定第二内侧壁1123,达到为进入过渡空腔114的线材2提供缓冲空间的目的。
52.可选地,间隙113的宽度w为1.5-2.5mm,可以理解,通常情况下,线材2的厚度为1.5mm左右,通过对间隙113的宽度进行限制,既能保证间隙113仅允许一层线材2通过,又能使得线材2在通过间隙113时,线材2在第一内侧壁1122和轮芯13的配合下被排挤,使得线材2另一端逐渐远离壳体11。同时,该间隙113的宽度范围能够使得壳体11的整体外观更加美
观,使得双向随意拉装置1更加小巧。具体地,间隙113的宽度w可以为1.5mm、1.6mm、1.7mm、1.8mm、1.9mm、2mm、2.1mm、2.2mm、2.3mm、2.4mm或2.5mm。优选为2mm。
53.可选地,过渡空腔114的宽度w为4-10mm,通过对过渡空腔114的宽度进行限制,既能保证有供线材2弯曲的缓冲空间,又能避免该缓冲空间过大造成线材2堵塞在该过渡空腔114中而影响线材2的拉伸,提高了拉伸的顺滑程度。此外,该过渡空腔114的宽度范围能够使得壳体11的整体外观更加美观,使得双向随意拉装置1更加小巧。具体地,过渡空腔114的宽度w可以为4mm、5mm、6mm、7mm、8mm、9mm或10mm。优选为5mm。
54.请继续参阅图3,具体地,第二内侧壁1123为圆弧形侧壁,圆弧形侧壁能够与过渡空腔114中弯曲的线材2相匹配,使得线材2在触碰第二内侧壁1123时,第二内侧壁1123给予线材2的作用力能够使得线材2沿轮芯13外周侧与第一内侧壁1122之间的间隙113的方向准确移动,进一步减少线材2拉伸时的卡顿感。
55.具体地,壳体11为椭圆体或类椭圆体,即顶盖1111和底板1121位椭圆形或类椭圆形,利用椭圆体或类椭圆体本身的形状特征,在保证整体美观的前提下,当轮芯13置于壳体11内部时,轮芯13与壳体11的相邻内壁之间的距离形成一定差值,其中较大距离的作为过渡空腔114给线材2提供一定的缓冲空间,较小距离的作为间隙113将线材2排挤出壳体,同时椭圆体或类椭圆体内壁为圆弧形曲面,能够减少线材2拉伸时的卡顿感。当然,壳体11也可以为圆柱体、方体或球体等其他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56.请结合图1和图4,进一步地,下壳112的第二内侧壁1123上开设有第一凹口1124,上壳111对应第一凹口1124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口1112;上壳111与下壳112拼接时,第一凹口1124和第二凹口1112界定一通孔115,线材2缠绕于轮芯13上后通过通孔115外露于壳体11。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线材2在排出壳体11时,由于有过渡空腔114的存在,使得线材2在过渡空腔114内有缓冲的空间,线材2从间隙113被挤出后,通过过渡空腔114的缓冲,顺利从通孔115逐渐排出。
57.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通孔115沿壳体11的厚度方向的边缘设置成光滑曲面q(如图5所示q),即第一凹口1124的侧边设置成光滑曲面q,一来使得线材2与通孔115边缘接触时避免被通孔115边缘刮花,尤其是使用者拉出线材2一端时,线材2与通孔115边缘作用力较大,光滑曲面q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线材2被通孔115边缘刮花;二来光滑曲面q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当使用者拉伸线材2一端时,线材2在光滑曲面q的导向作用下使得线材2另一端逐渐远离壳体11。
58.请结合图6-图8,具体地,轮芯13一侧设有转轮盖132,卡位组件14设于壳体11对应转轮盖132的一侧并与转轮盖132配合以限制轮芯13转动进行定位。
59.更具体地,卡位组件14包括弹性装置141、连接装置142及齿轮143,其中,转轮盖132上设有轮槽1321,连接装置142的一端设有与轮槽1321相匹配的凸起1421,另一端通过一凸柱1422抵接弹性装置141,连接装置142靠近齿轮143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凸块1423和第二凸块1424,齿轮143设于第一凸块1423和第二凸块1424之间。齿轮143相邻两个齿槽深度不同,分别定义为第一齿槽1431和第二齿槽1432,第一齿槽1431与第一凸块1423相啮合,第二齿槽1432与第二凸块1424相啮合,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以第一齿槽1431的深度(如图8中所示d)大于第二齿槽1432的深度(如图8中所示d)进行描述,不应构成限定。
6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轮槽1321、第一齿槽1431和第二齿槽1432的数量不作具体限
定,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轮槽1321、第一齿槽1431和第二齿槽1432的数量均为3个,能够实现线材2向外拉伸3个档位,满足使用者对线长的不同需求。
61.可选地,弹性装置141可以为弹簧或弹片。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装置141为两端固定在上壳111上的弹片,弹片中间部分具有弹性作用,连接装置142远离凸起1421一端通过一凸柱1422抵接弹片的中间部分。
62.综上,当使用者需要放线时,使用者拉动线材2一端,带动转轮盖132旋转,同时连接装置142上的凸起1421脱离轮槽1321并使得连接装置142偏离原来的位置,同时弹性装置141给予连接装置142一个恢复作用力,当使用者松开手时,轮芯13内部的弹性件131复位,带动轮芯13旋转并将被拉伸的线材2回收,然而此时弹性装置141带动连接装置142复位,连接装置142上的第二凸块1424与齿轮143的第二齿槽1432啮合,连接装置142被固定,同时连接装置142的凸起1421摆过一定的角度,并且凸起1421停在转轮盖132的轮槽1321内,使得转轮盖132停止转动,最终使得轮芯13停止转动,起到定位的作用。
63.当使用者需要收线时,使用者再次拉动线材2一端,带动转轮盖132再次旋转,同时连接装置142上的凸起1421再次脱离轮槽1321并使得连接装置142再次偏离原来的位置,同时弹性装置141给予连接装置142一个恢复作用力,当使用者松开手时,轮芯13内部的弹性件131复位,同时,弹性装置141带动连接装置142复位,连接装置142上的第一凸块1423与齿轮143的第一齿槽1431啮合,连接装置142被固定,然而由于第一齿槽1431的深度大于第二齿槽1432的深度,当连接装置142被固定时,连接装置142上的凸起1421摆过的角度大于放线时凸起1421摆过的角度,并且凸起1421停在转轮盖132的轮槽1321外,无法阻止转轮盖132转动,最终在弹性件131的作用下,拉伸的线材2全部被收回,实现一次性收线的功能,简单方便,工作效率高。
64.请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随意拉数据线3,用于给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或充电,该双向随意拉数据线3包括线材4及第一实施例中的双向随意拉装置1。其中,线材4缠绕于双向随意拉装置1的轮芯上呈多层卷曲后两端均从双向随意拉装置1的壳体露出。
65.进一步地,线材4露出双向随意拉装置1的壳体一端设有输入端口41,输入端口41用于连接插头或充电端口以接收电源或数据,线材4露出双向随意拉装置1的壳体的另一端设有输出端口42,输出端口42用于为外部设备充电或传输数据。具体地,输入端口41可以为usb接口、type-c接口中的一种;输出端口42可以为microusb接口、type-c接口、lightning接口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尤其是多种组合时,使得双向随意拉数据线3能够同时为多个外部设备进行充电,极大地提高了双向随意拉数据线3的实用性。
6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