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77393发布日期:2022-03-16 17:42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2.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在锂离子电池中,锂离子在放电操作期间从负极迁移到正极,而锂离子在充电操作期间从正极迁移到负极。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没有记忆效应,并且在不使用期间自然放电速率低,所以锂离子电池广泛地用在便携式电子装置中。
3.另外,由于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越来越多地用在包括电子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飞机等的各种应用领域中。
4.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失控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会传递到其他电芯上,会影响其他电芯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能够防止电芯热失控,避免热量传递到其他电芯上而影响其他电芯的正常运行。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二次电池,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壳体、电芯以及顶板;
7.所述壳体包括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以及底板围合形成的凹腔,所述的电芯位于该凹腔内,顶板盖在凹腔的开口处;
8.所述的第一侧板包括内壳导热层和外壳导热层,内壳导热层与外壳导热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凹槽;
9.所述的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均包括阻燃层、导热层以及位于导热层和阻燃层之间的支撑层,所述支撑层朝向阻燃层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凹槽,且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连通,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中设置有吸热包。
10.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的吸热包内设置有导热液,且该导热液为水、石蜡或者导热油。
11.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的第一凹槽设置在外壳导热层朝向内壳导热层的一面上。
12.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壳体的容腔内设置有一传热组件,传热组件位于靠近第一侧板的一端;
13.所述的传热组件包括移动导热板、弧形弹性板以及接触板,所述弧形弹性板的中部固定在移动导热板上,弧形弹性板的两端朝远离移动导热板的方向弯曲,所述的接触板位于弧形弹性板的一侧,并通过推动杆实现接触板与弧形弹性板的连接;所述电芯放置于凹腔内时,电芯的侧壁与移动导热板相贴合。
14.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柱,所述弧形弹性板的两端压在支撑柱上。
15.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的电芯上设置有电接触点,所述顶板对应于电接触点的位置设置有贯穿的通孔。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均的外壳均可以导热,因此,热量不仅在流向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的过程中会消失,而且热量也会通过外壳导热层散发,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的内壁为阻燃层,可以防止向外散发的热量又传回电芯,有助于电芯的热量进一步散发,防止了电芯因为温度过高而发生爆炸等情况。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二次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二次电池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第一侧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2.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23.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二次电池,具体的,该二次电池包括壳体10、电芯20以及顶板30,结合图2所示,所述壳体10包括由第一侧板101、第二侧板102、第三侧板103、第四侧板104以及底板105围合形成的凹腔,所述的电芯20位于该凹腔内,顶板30盖在凹腔的开口处,电芯20上设置有电接触点201,顶板30对应于电接触点201的位置设置有贯穿的通孔301,通过顶板30和壳体10,实现电芯20的封闭。
24.结合图4所示,对于第一侧板101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的第一侧板101包括内壳导热层1011和外壳导热层1012,内壳导热层1011与外壳导热层1012之间设置有第一凹槽,通过外壳导热层1012与外界实现导热;并且,所述的第一凹槽设置在外壳导热层1012朝向内壳导热层1011的一面上。结合图3所示,对于第二侧板102、第三侧板103以及第四侧板104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具体实施例,具体的,由于第二侧板102、第三侧板103以及第四侧板104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中仅以第二侧板102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二侧板102包括阻燃层1021、导热层1022以及位于导热层1022和阻燃层1021之间的支撑层1023,通过导热层1022实现与外界的导热,通过支撑层1023起到强度支撑作用。所述支撑层1023朝向阻燃层1021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凹槽,且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连通,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中设置有吸热包40;本实施例中,吸热包40内具有导热液,该导热液为石蜡;需
要说明的是,该导热液还可以选择水或者导热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25.由于第一侧板101、第二侧板102、第三侧板103以及第四侧板104均的外壳均可以导热,因此,热量不仅在流向第一侧板101、第二侧板102、第三侧板103第四侧板104的过程中会消失,而且热量也会通过外壳导热层1012散发,第二侧板102、第三侧板103以及第四侧板104的内壁为阻燃层1021,可以防止向外散发的热量又传回电芯20,有助于电芯20的热量进一步散发,防止了电芯20因为温度过高而发生爆炸等情况。
26.结合图2所示,所述壳体10的容腔内设置有一传热组件50,传热组件50位于靠近第一侧板101的一端;所述的传热组件50包括移动导热板501、弧形弹性板502以及接触板503,所述弧形弹性板502的中部固定在移动导热板501上,弧形弹性板502的两端朝远离移动导热板501的方向弯曲,所述的接触板503位于弧形弹性板502的一侧,并通过推动杆505实现接触板503与弧形弹性板502的连接;所述电芯20放置于凹腔内时,电芯20的侧壁与移动导热板501相贴合。并且,所述第一侧板101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柱504,所述弧形弹性板502的两端压在支撑柱504上;由于支撑柱504的存在,可以避免弧形弹性板502挤压到第一侧板101上的吸热包40。当电芯20位于壳体10的凹腔内时,由于弧形弹性板502的作用,电芯20与移动导热板501能够起到良好的接触,起到了良好的导热效果。
27.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