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34160发布日期:2022-06-08 06:2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为便于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display,oled)显示模组进行导热,通常在显示模组的背光面设置有散热膜层。
3.目前,散热膜层通常为内缩的矩形片状结构,紧贴在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上,透明盖板覆盖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使得显示面板位于透明盖板和散热膜层之间。
4.然而,在进行铜棒测试时,铜棒摩擦会产生静电,感应出的电荷从透明盖板的侧边导向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上,由于散热膜层和显示面板之间无导通途径使得电荷耗散,因此形成长时间静电荷感应并引起电荷的累积,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导致电场过大,造成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tft)的电子束在显示面板和散热膜层的界面上,引起tft正偏,造成显示模组边缘区域发绿,影响显示模组的质量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透明盖板因铜棒测试摩擦造成的显示模组边缘区域发绿的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7.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透明盖板、显示面板和散热膜层;
8.所述透明盖板覆盖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表面,所述显示面板的面积小于所述透明盖板的面积,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显示面板出射光线的表面;
9.所述散热膜层覆盖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表面上,且所述散热膜层的边缘位置至少部分与所述透明盖板的内表面接触,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表面,所述透明盖板的内表面为所述透明盖板和所述显示面板接触的表面,所述散热膜层可导电。
10.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电路板和芯片封装层;
11.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散热膜层的表面上;
12.所述芯片封装层包括绝缘膜层和导电膜层,所述绝缘膜层覆盖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上,所述导电膜层覆盖在所述绝缘膜层上,其中,所述导电膜层包括铜层。
13.可选的,所述散热膜层包括中心区和周边区;
14.所述周边区位于所述中心区的边缘位置,且所述周边区所在的平面和所述中心区所在的平面相交;
15.所述中心区覆盖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表面上,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中心区、所述周边区和所述透明盖板形成的空腔中。
16.可选的,所述周边区包括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
17.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所述第一区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的外侧并向所述透明盖板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区位于所述第二侧边的外侧并向所述透明盖板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三区位于所述第三侧边的外侧并向所述透明盖板的方向弯折,其中,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为所述显示面板平行的两个长边,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一侧边垂直。
18.可选的,所述中心区还包括圆弧区;
19.所述圆弧区位于中心区的四个角处,所述圆弧区沿第一方向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为圆弧形,且每个所述圆弧区的投影与相邻的所述显示面板的边角处的边缘之间具有间距,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
20.可选的,每个所述圆弧区的投影与相邻的所述显示面板的边角处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均为第一数值,所述第一数值大于或者等于0.1mm,且小于或者等于1mm。
21.可选的,所述第一区的两端与相邻的所述圆弧区之间、所述第二区的两端与相邻的所述圆弧区之间、所述第三区的两端与所述与相邻的所述圆弧区之间均具有延伸部;
22.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在所述显示面板上。
23.可选的,所述第一区的两端与相邻的所述圆弧区之间的所述延伸部的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二区的两端与相邻的所述圆弧区之间的所述延伸部的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三区的两端与相邻的所述圆弧区之间的所述延伸部的长度为第三长度;
24.所述第一长度、所述第二长度和所述第三长度均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10mm,其中,所述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为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和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侧边平行的长度,所述第二长度为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和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三侧边平行的长度。
25.可选的,所述第一区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投影与显示面板的第一侧边之间的间隙为第二数值,所述第二区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投影与显示面板的第二侧边之间的间隙为第三数值,所述第三区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投影与显示面板的第三侧边之间的间隙为第四数值,其中,所述第二数值、所述第三数值和所述第四数值均大于或者等于0.1mm,且小于或者等于5mm。
26.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电路板和芯片封装层,所述中心区还包括底边,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四侧边;
27.所述第四侧边为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电路板或者所述芯片封装层的一边,所述底边为靠近所述电路板或者所述芯片封装层的一边,所述底边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四侧边远离所述芯片封装层一侧。
28.可选的,所述底边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和所述第四侧边之间的间隔为第五数值,其中,所述第五数值大于或者等于0.1mm,且小于或者等于1mm。
29.可选的,所述散热膜层包括绝缘层和导电层;所述绝缘层贴合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表面设置,所述导电层覆盖所述绝缘层;在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所述导电层暴露部分所述绝缘层。
30.可选的,在所述第一区,所述绝缘层有至少一个第一暴露区域,在所述第二区,所述绝缘层有至少一个第二暴露区域,在所述第三区,所述绝缘层有至少一个第三暴露区域;
31.在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暴露区域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侧边的三分之一,在平行于所述第三侧边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暴露区域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区的长度;
32.在平行于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暴露区域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侧边的三分之一,在平行于所述第三侧边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暴露区域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区的长度;
33.在平行于所述第三侧边的方向上,所述第三暴露区域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侧边的三分之一,在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上,所述第三暴露区域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区的长度。
3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
3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透明盖板的覆盖在显示面板的第一表面,显示面板的面积小于透明盖板的面积,散热膜层覆盖在显示面板的第二表面上,且散热膜层的边缘位置至少部分与透明盖板的内表面接触,因此使得散热膜层直接和透明盖板进行接触,又由于散热膜层可导电,因此铜棒测试中产生的电荷就可以沿着散热膜层传递到透明盖板上,使得电荷被导出,避免电荷的累积导致的造成显示模组边缘区域发绿,以提升显示模组的质量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7.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39.图3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尺寸示意图;
4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4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膜层和显示面板的装配示意图;
4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膜层包括的绝缘层和导电层的装配示意图。
44.附图标记:
45.10:透明盖板;20:显示面板;30:散热膜层;40:电路板;50:芯片封装层;201:第一侧边;202:第二侧边;203:第三侧边;204:第四侧边;301:绝缘层;302:导电层;303:圆弧角;304:中心区;305:周边区;501:绝缘膜层;502:导电膜层;3011:泡棉;3012:网格胶层;3013:聚酰亚胺薄膜;3021:第一暴露区域;3022:第二暴露区域; 3023:第三暴露区域;3041:底边;3051:第一区;3052:第二区;3053:第三区。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7.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4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模组包括透明盖板10、显示面板20和散热膜层30;透明盖板10覆盖在显示面板20的第一表面,显示面板20的面积小于透明盖板10的面积,其中,第一表面为显示面板20出射光线的表面;散热膜层30覆盖在显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上,且散热膜层30的边缘位置至少部分与透明盖板10的内表面接触,其中,第二表面为显示面板20和第一表面相对的表面,透明盖板10的内表面为透明盖板10和显示面板20接触的表面,散热膜层30可导电。
49.其中,透明盖板10主要用于保护显示面板20,并用于光线通过。透明盖板10应具有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若需要控制显示模组的整体的重量,可以适当降低透明盖板10的厚度和透明盖板10的密度。
50.透明盖板10的覆盖在显示面板20的第一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为显示面板2出射光线的表面。显示面板20的面积小于透明盖板10的面积,在显示面板20和透明盖板10均为矩形板的情况下,显示面板20的长边小于透明盖板10的长边,显示面板20的短边小于透明盖板10的短边,以使透明盖板10的边缘位置和显示面板20之间无重叠区域。
51.散热膜层30通常设置在显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上,在进行铜棒测试时,铜棒摩擦会产生电荷,感应出的电荷从透明盖板10的侧边导向显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上。为使铜棒测试感应产生的电荷可以导出透明盖板1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膜层30覆盖在显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上,且散热膜层30的边缘位置至少部分与透明盖板10的内表面接触,这样,在铜棒摩擦时产生的电荷就可以沿着散热膜层30并通过接地的cu导出,进而避免静电荷累积造成的显示模组边缘区域发绿,使得显示模组的质量和用户的使用体验的得到提升。
5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透明盖板10的覆盖在显示面板20的第一表面,显示面板20的面积小于透明盖板10的面积,散热膜层30覆盖在显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上,且散热膜层30的边缘位置至少部分与透明盖板10 的内表面接触,因此使得散热膜层30直接和透明盖板10进行接触,又由于散热膜层可导电,因此铜棒测试中产生的电荷就可以沿着散热膜层30传递到透明盖板10上,使得电荷被导出,避免电荷的累积导致的造成显示模组边缘区域发绿,以提升显示模组的质量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53.可选的,如图2所示,显示模组还包括电路板40和芯片封装层50;电路板40设置在散热膜层30的表面上;芯片封装层50包括绝缘膜层501和导电膜层502,绝缘膜层501覆盖在电路板40的表面上,导电膜层502覆盖在绝缘膜层501上,其中,导电膜层502为包括铜层。
54.具体的,电路板40为柔性电路板40的一种,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可挠性的印刷电路板,以使电路板40 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芯片封装层50主要用于封装主要用于封装电路板40,使得电路板40的表面具有绝缘性能。
55.需要说明的是,绝缘膜层501覆盖在电路板40的表面上,以使电路板 40的电路与外界灰尘和潮湿相隔绝,并且能够降低电路板40在挠曲期间的应力。此外,绝缘膜层501可以为聚酰亚胺和聚酯材料形成的薄膜,使得绝缘膜层501具有较高的柔韧性,并且具有承受焊接温度的能力。导电膜层 502可以为导电铜层,由于导电铜层的阻抗较低,有利于电荷的快速导出,从而有利于改善铜棒测试时显示模组边缘区域发绿的现象。
56.可选的,如图4和图5所示,散热膜层30包括中心区304和周边区 305;周边区305位于中心区304的边缘位置,且周边区305所在的平面和中心区304所在的平面相交;中心区304覆盖在显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上,显示面板20位于中心区304、周边区305和透明盖板10形成的空腔中。
57.需要说明的是,中心区304所在的平面和显示面板20所在的平面平行设置,使得中心区304和显示面板20叠放,使得中心区304贴合在显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上,进而可以通过中心区304对显示面板20以及电路板40 等部件进行散热。周边区305所在的平面和中心区304所在的平面相交,即周边区305所在的平面和显示面板20所在的表面相交,进而使得周边区305 的端部可以和透明盖板10接触,进而通过周边区305传递铜棒测试时产生的电荷。此外,周边区305绕设在显示面板20的周侧,使得显示面板20可以位于周边区305、中心区304以及透明盖板10形成的空腔中。周边区305 可以通过中心区304弯折形成,也可以是独立的各个导热片固定连接在中心区304的各个侧边上,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58.可选的,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周边区305包括第一区3051、第二区3052和第三区3053;显示面板20包括第一侧边201、第二侧边202和第三侧边203,第一区3051位于第一侧边201的外侧并向透明盖板10的方向弯折,第二区3052位于第二侧边202的外侧并向透明盖板10的方向弯折,第三区3053位于第三侧边203的外侧并向透明盖板10的方向弯折,其中,第一侧边201和第二侧边202为显示面板20平行的两个长边,第三侧边203 和第一侧边201垂直。
59.具体的,在中心区304为矩形散热片的情况下,中心区304的三个侧边可以分别向透明盖板10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区3051、第二区3052和第三区 3053,由第一区3051位于第一侧边201的外侧,第二区3052位于第二侧边 202的外侧,第三区3053位于第三侧边203的外侧,其中外侧指的是,显示面板远离中心区的一侧。因此第一区3051和第二区3052平行设置,第三区 3053位于第一区3051和第二区3052之间。这样,通过第一区3051、第二区3052和第三区3053可以将铜棒测试产生的电荷传导到透明盖板10上,使得电荷传递的途径较为均匀的分布于显示面板20的周侧,有利于热量和电荷的传递。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区3051所在的平面、第二区3052所在的平面可以为连续的矩形面,也可以为不连续的矩形面,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60.可选的,如图3所示,中心区304还包括圆弧区303,圆弧区303位于中心区304的四个角处,圆弧区303沿第一方向在显示面板20上的投影为圆弧形,且每个圆弧区的投影与相邻的显示面板20的边角处的边缘之间具有间距,其中,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显示面板20的方向。
6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个圆弧区303的投影与相邻的显示面板20的边角处的边缘之间具有间距,因此使得中心区304的四个角处存在缺口,即散热膜层30在圆弧区303所在的位置和透明盖板不接触,因此使得检测人员可以透过散热膜层30的四个圆弧区303所在
的位置观察到内部的显示面板 20的安装位置,这样,可以通过中心区304包括的四个圆弧区303判断散热膜层30和显示面板20的贴合程度,有利于散热膜层3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安装精度的检测。
62.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圆弧区303沿第一方向在显示面板20上的投影为可以为如图1所示的圆弧形,也可以为如图5所示的锯齿形,或者也可以为如图4所示的波浪形,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63.可选的,如图3所示,每个圆弧区303的投影与相邻的显示面板20的边角处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均为第一数值,第一数值大于或者等于0.1mm,且小于或者等于1mm。
64.具体的,由于每个圆弧区303的投影与相邻的显示面板20的边角处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均间隔0.1mm至1mm,优选0.45mm,使得散热膜层30在保护显示面板20的同时,使得散热膜层30可以和更好的与显示面板20进行贴合。其中,第一数值如图3中的a1、a2、a3、a4、a5和a6所示。
65.可选的,如图3所示,第一区3051的两端与相邻的圆弧区303之间、第二区3052的两端与相邻的圆弧区303之间、第三区3053的两端与相邻的圆弧区303之间均具有延伸部,延伸部沿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在显示面板上。
66.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延伸部沿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在显示面板上,因此使得延伸部所在的位置和透明盖板10不接触,因此使得检测人员可以透过散热膜层的四个圆弧区303所在的位置观察到内部的显示面板10的安装位置,进而增加检测人员可观察的范围,进一步的优化对散热膜层3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安装精度的检测。
67.进一步的,通过上述方式在中心区304的四个角处设置延伸部,使得显示面板20触在四个角外还存在外露的部分,进而可以通过第一区3051的两端与相邻的圆弧区303之间、第二区3052的两端与相邻的圆弧区303之间、第三区3053的两端与相邻的圆弧区303之间均具有延伸部来判断显示面板 20和散热膜层30之间是否完全贴合。具体的,在工作人员进行检查时,可以直接通过检测散热膜层30在四个角处是否和显示面板20完全贴合,若散热膜层30在四个角处和显示面板20完全贴合,则可以判断散热膜层30整体和显示面板20完全贴合,若散热膜层30在四个角处伸出于显示面板20 的边缘位置,则可以判断散热膜层30整体和显示面板20未贴合。
68.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3051的两端与相邻的圆弧区303之间的延伸部的长度为第一长度,第二区3052的两端与相邻的圆弧区303之间的延伸部的长度为第二长度,第三区3053的两端与相邻的圆弧区303之间的延伸部的长度为第三长度;第一长度、第二长度和第三长度均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10mm,其中,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为延伸部沿第一方向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和显示面板的第一侧边201平行的长度,第二长度为延伸部沿第一方向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和显示面板的第三侧边203平行的长度。
6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长度如图3中的b1和b5所示,第二长度如图3 中的b4和b6所示,第三长度如图3中的b2和b3所示。这样,在第一长度、第二长度和第三长度均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10mm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工作人员可观测的范围的同时,不会对第一区3051、第二区3052以及第三区3053对电荷传递造成影响。
70.可选的,如图3所示,第一区3051在显示面板上投影与显示面板20的第一侧边201之间的间隙为第二数值,第二区3052在显示面板20上投影与显示面板20的第二侧边202之
间的间隙为第三数值,第三区3053在显示面板20上投影与显示面板20的第三侧边203之间的间隙为第四数值,其中,第二数值、第三数值和第四数值均大于或者等于0.1mm,且小于或者等于 5mm。
71.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区3051在显示面板上投影与显示面板20的第一侧边201之间的间隙、第二区3052在显示面板20上投影与显示面板20的第二侧边202之间的间隙、第三区3053在显示面板20上投影与显示面板20 的第三侧边203之间的间隙控制在大于或者等于0.1mm,且小于或者等于 5mm的数值范围之内,可以使得第一区3051、第二区3052和第三区3053 和显示面板20的侧边之间的间隙保持在预设数值范围之内的同时,可以保证第一区3051、第二区3052和第三区3053与透明盖板10的接触位置位于透明盖板10的边缘和显示面板20的侧边之间,且有利于散热膜层30和显示面板30之间的贴合。其中,第二数值如图3中的c1所示,第三数值如图 3中的c3所示,第四数值如图4中的c2所示。
72.可选的,如图3和图6所示,显示模组还包括电路板40和芯片封装层 50,中心区304还包括底边3041,显示面板20还包括第四侧边204;第四侧边204为显示面板20靠近电路板40或者芯片封装层50的一边,底边3041 为靠近电路板40或者芯片封装层50的一边,底边3041在显示面板20上的投影位于第四侧边204远离芯片封装层一侧。
73.具体的,在第四侧边204为显示面板20靠近电路板40或者芯片封装层 50的一边,底边3041为靠近电路板40或者芯片封装层50的一边的情况下,使得中心区304的底边3041向沿远离透明盖板边缘的方向内缩,使得散热膜层30的设置不会影响电路板40、芯片封装层50设置的同时,且方便第一区3051、第二区3052和第三区3053的弯折,同时降低散热膜层30的加工制造成本。
74.此外,底边3041在显示面板20上的投影和第四侧边204之间的间隔为第五数值,其中,第五数值大于或者等于0.1mm,且小于或者等于1mm。这样,使得,在保证给电路板40、芯片封装层50的设置预留空间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证中心区304的散热面积。其中,第五数值如图3中的d所示。
75.可选的,如图3和图7所示,散热膜层30包括绝缘层301和导电层 302;绝缘层301贴合显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设置,导电层302覆盖绝缘层 301,在第一区3051,第二区3052和第三区3053,导电层302暴露部分所述绝缘层302。
76.具体的,绝缘层301可以包括泡棉3011、网格胶层3012和聚酰亚胺薄膜3013,泡棉3011覆盖在显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上,网格胶层3012设置在聚酰亚胺薄膜3013和泡棉3011之间。其中,泡棉3011可以为低密度泡棉层,具有很多的小孔,有利于热量的快速散热的同时,可以给显示面板 20提供一定的缓冲,进而有利于降低在在设置散热膜层30时对显示面部的损坏。导电层302可以为导电铜层,导电铜层覆盖聚酰亚胺薄膜3013上,这样,在保证各层紧密贴合的同时,可以通过导电层302传递电荷。此外,由于在第一区3051,第二区3052和第三区3053,导电层302暴露部分所述绝缘层301,因此使得导电层302相对于绝缘层301向远离显示面板20的边缘的方向内缩,进而避免导电层302的设置对显示模组内部的信号传递的影响。
77.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在第一区3051,绝缘层302有至少一个第一暴露区域3021,在第二区3052,绝缘层302有至少一个第二暴露区域3022,在第三区3053,绝缘层303有至少一个第三暴露区域3023;在平行于第一侧边201的方向上,第一暴露区域3021的长度小于或
者等于第一侧边201 的三分之一,在平行于第三侧边203的方向上,第一暴露区域302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区3051的长度;在平行于第二侧边202的方向上,第二暴露区域3022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侧边302的三分之一,在平行于第三侧边203的方向上,第一暴露区域302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区3052的长度;在平行于第三侧边203的方向上,第三暴露区域3023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三侧边203的三分之一,在平行于第一侧边201的方向上,第三暴露区域3023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三区3052的长度。
78.具体的,第一暴露区域3021的长度如图3中的e1所示,第二暴露区域 3022的长度如图3中的e4所示,第三暴露区3023的长度如图3中的e2和 e3所示,第一暴露区3021的长度可以等于第二暴露区3022的长度,具体可以使得第一暴露区3021的长度和第二暴露区3022的长度位于8mm至 10mm之间,进而保证导电层302的设置不会对显示模组的信号传递的造成影响,第一暴露区3021的长度、第二暴露区3022的长度以及第三暴露区 3023的长度依据信号传递器件的设计确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79.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透明盖板10的覆盖在显示面板20的第一表面,显示面板20的面积小于透明盖板10的面积,散热膜层30覆盖在显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上,且散热膜层30的边缘位置至少部分与透明盖板10的内表面接触,因此使得散热膜层30直接和透明盖板10进行接触,又由于散热膜层可导电,因此铜棒测试中产生的电荷就可以沿着散热膜层30传递到透明盖板10上,使得电荷被导出,避免电荷的累积导致的造成显示模组边缘区域发绿,以提升显示模组的质量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80.本技术还保护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该显示装置所局部的有益效果和上述显示模组所具备的有益效果一致,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81.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82.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可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83.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84.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原理及实现方式,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