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称重传感器接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00557发布日期:2022-03-17 03:0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称重传感器接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称重传感器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称重传感器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

2.称重传感器实际上是一种将质量信号转变为可测量的电信号输出的装置。称重传感器按转换方法分为光电式、液压式、电磁力式、电容式、磁极变形式、振动式、陀螺仪式、电阻应变式等8类,以电阻应变式使用最广。
3.在称重传感器的实际运用前,需要将称重传感器与测量单位进行接线处理,现有的接线还依靠人工进行接线,降低了工作效率,且接线牢固性较差,不利用称重传感器进行正常的工作测量。
4.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称重传感器接线结构,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称重传感器接线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称重传感器接线结构,包括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二接线部活动连接,还包括: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分别安装在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内,所述夹持组件用于对线路进行夹持;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分别安装在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内,所述接线组件用于对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内的线路进行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电动螺纹轴、第一连接座、转杆、夹持件和第二连接座,所述电动螺纹轴通过支座活动安装在固定座上,所述电动螺纹轴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座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与移动座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座活动安装在固定座上,所述转杆的一端与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转杆通过第二连接座与移动座转动连接,所述转杆的另一端上固定安装有夹持件。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接线组件包括固定件、第二弹簧、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弹簧,所述固定件分别固定在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内,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线部内的固定件和第一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分别与第二接线部内的固定件和第二连接件相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接线部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二接线部上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接线部通过连接组件与第二接线部活动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移动件、卡销和第一弹簧,所述移动件活动安装在滑槽内,所述卡销和第一弹簧活动安装在安装槽内,且所述卡销和第一弹簧活动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经电动螺纹轴转动带动第一连接座进行移动,第一连接座的移动带动了移动座在固定座上进行转动,移动座的转动带动了安装在固定座上的三组转杆进行向心转动,夹持件通过转杆的向心运动的方式实现了对线路的夹持,且使得线路与固定件紧密连接;
14.当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紧密贴合后,第一连接件在第二弹簧的弹性力下进行横向移动,第二连接件在第一连接件的抵压下进行移动,经第三弹簧的弹性力,使得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紧密贴合,且固定架、第二弹簧、第三弹簧、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采用导电率较好材质制成,方便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内线路进行联通;
15.通过夹持组件可以对线路进行有效的夹持,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掉落,进而对称重测量产生影响;通过接线组件可以有效的对线路进行连接,保证连接的通畅性,提高了接线结构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称重传感器接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1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第一接线部,11-安装槽,2-第二接线部,21-滑槽,3-连接组件,31-移动件,32-卡销,33-第一弹簧,4-夹持组件,41-电动螺纹轴,42-支座,43-第一连接座,44-转杆,45-夹持件,46-第二连接座,5-线路,6-接线组件,61-固定件,62-第二弹簧,63-第一连接件,64-第二连接件,65-第三弹簧,7-移动座,8-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2.如图1至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称重传感器接线结构,包括第一接线部1和第二接线部2,所述第一接线部1与第二接线部2活动连接,还包括:夹持组件4,所述夹持组件4分别安装在第一接线部1和第二接线部2内,所述夹持组件4用于对线路5进行夹持;接线组件6,所述接线组件6分别安装在第一接线部1和第二接线部2内,所述接线组件6用于对第一接线部1和第二接线部2内的线路5进行连接。
23.通过夹持组件4可以对线路5进行有效的夹持,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掉落,进而对称重测量产生影响;通过接线组件6可以有效的对线路5进行连接,保证连接的通畅性,提高了接线结构的实用性。
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部1和第二接线部2均由一种导电率较差的材质制成。
25.如图1和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夹持组件4包括电动螺纹轴41、第一连接座43、转杆44、夹持件45和第二连接座46,所述电动螺纹轴41通过支座42活动安装在固定座8上,所述电动螺纹轴4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座43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
43与移动座7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座7活动安装在固定座8上,所述转杆44的一端与固定座8转动连接,所述转杆44通过第二连接座46与移动座7转动连接,所述转杆44的另一端上固定安装有夹持件45。
26.经电动螺纹轴41转动带动第一连接座43进行移动,第一连接座43的移动带动了移动座7在固定座8上进行转动,移动座7的转动带动了安装在固定座7上的三组转杆44进行向心转动,夹持件45通过转杆44的向心运动的方式实现了对线路5的夹持,且使得线路5与固定件61紧密连接。
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座43和第二连接座46优先采用的是一种滑动座,所述夹持件45优先采用的是一种滚动轮,方便对线路5进行有效的夹持。
28.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接线组件6包括固定件61、第二弹簧62、第一连接件63、第二连接件64和第三弹簧67,所述固定件61分别固定在第一接线部1和第二接线部2内,所述第二弹簧6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线部1内的固定件61和第一连接件63相连接,所述第三弹簧67分别与第二接线部2内的固定件61和第二连接件64相连接。
29.当第一接线部1和第二接线部2紧密贴合后,第一连接件63在第二弹簧62的弹性力下进行横向移动,第二连接件64在第一连接件63的抵压下进行移动,经第三弹簧65的弹性力,使得第一连接件63与第二连接件64紧密贴合,且固定架61、第二弹簧62、第三弹簧65、第一连接件63和第二连接件64均采用导电率较好材质制成,方便第一接线部1和第二接线部3内线路5进行联通。
30.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架61、第二弹簧62、第三弹簧65、第一连接件63和第二连接件64均采用导电率较好材质制成,且第二弹簧62自身的弹性力大于第三弹簧65的弹性力,所述第一连接件63采用的是一种圆柱结构的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64优先采用的是一种圆球结构的连接件。
31.如图1至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接线部1上开设有安装槽11,所述第二接线部2上开设有滑槽21,所述第一接线部1通过连接组件3与第二接线部2活动连接。
32.如图1和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连接组件3包括移动件31、卡销32和第一弹簧33,所述移动件31活动安装在滑槽21内,所述卡销32和第一弹簧33活动安装在安装槽11内,且所述卡销32和第一弹簧33活动连接。
33.当第一接线部1与第二接线部2进行连接时,卡销32在第一弹簧33的弹性力下进行移动,从而对安装在滑槽21内的移动件31进行抵压,使得移动件31在滑槽21内进行滑动,且卡销32的一端进入到滑槽21内,实现了第一接线部1和第二接线部2的紧密连接。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簧33可以采用满足弹性力的弹性片进行替代,所述移动件31优选采用的是一种滚珠,所述卡销32采用的是一种t型结构的卡销32。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36.经电动螺纹轴41转动带动第一连接座43进行移动,第一连接座43的移动带动了移动座7在固定座8上进行转动,移动座7的转动带动了安装在固定座7上的三组转杆44进行向心转动,夹持件45通过转杆44的向心运动的方式实现了对线路5的夹持,且使得线路5与固定件61紧密连接;
37.当第一接线部1与第二接线部2进行连接时,卡销32在第一弹簧33的弹性力下进行
移动,从而对安装在滑槽21内的移动件31进行抵压,使得移动件31在滑槽21内进行滑动,且卡销32的一端进入到滑槽21内,实现了第一接线部1和第二接线部2的紧密连接;
38.当第一接线部1和第二接线部2紧密贴合后,第一连接件63在第二弹簧62的弹性力下进行横向移动,第二连接件64在第一连接件63的抵压下进行移动,经第三弹簧65的弹性力,使得第一连接件63与第二连接件64紧密贴合,且固定架61、第二弹簧62、第三弹簧65、第一连接件63和第二连接件64均采用导电率较好材质制成,方便第一接线部1和第二接线部3内线路5进行联通
39.以上就是该称重传感器接线结构的工作原理。
40.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