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箱结构及能源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04883发布日期:2022-05-31 08:52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箱结构及能源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箱结构及能源供给系统,属于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电池箱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通常,电池箱设有电池箱体和收容于电池箱体中的多个电池。
3.在实际应用中,电池箱大多会遇到很多温度交变的情况,然而,目前的电池箱的冷却方式多数采用风冷,几乎不采用液冷方式进行降温冷却,从而会使得温度场均匀性差,整体冷却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首要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箱结构,以通过液冷的方式提高对电池组的冷却效果。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源供给系统。
6.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电池箱结构,包括:
8.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底壳和上盖,所述底壳的顶部向内凹陷,以形成凹陷部,所述上盖扣盖在所述凹陷部的顶部,以配合所述底壳共同形成密封的容纳腔;
9.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容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池组的外壁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用于盘绕液体管道的盘绕空间,所述底壳的外壁上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盘绕空间相连通,所述底壳上还设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电池组电连接。
10.其中较优地,还包括增高嵌套,所述增高嵌套呈环形并设置于所述底壳与所述上盖之间,所述增高嵌套的第一端与所述上盖的底部连接,所述增高嵌套的第二端与所述底壳的顶部连接,以增大所述容纳腔的容积。
11.其中较优地,所述箱体为玻璃钢箱体,所述玻璃钢箱体的外侧包覆有绝缘膜。
12.其中较优地,所述底壳的内壁朝向所述底壳的顶部延伸出环形挡边,所述环形挡边与所述底壳的外壁之间开设有环形防水槽,所述环形防水槽内用于安装密封条,以封堵所述底壳与所述上盖之间的缝隙。
13.其中较优地,所述电池组为多个,所述凹陷部的底部设有至少一块隔板,以将所述凹陷部分隔为至少两个安装区域,各所述安装区域内均用于安装所述电池组。
14.其中较优地,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串联或并联的软包电池,所述软包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封装膜和电极引线,所述电极组件封装在所述封装膜内,所述电极引线电连接于所述电极组件并延伸出所述封装膜外。
15.其中较优地,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串联或并联的硬壳电池,所述硬壳电池包括电极组件、电池壳体和电池顶盖,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电池顶盖密封连
接于所述电池壳体,所述电池顶盖设有电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电连接于所述电极组件。
16.其中较优地,所述凹陷部的底部还设有环氧树脂板,所述电池组放置于所述环氧树脂板上。
17.其中较优地,所述底壳外侧的四周围设有多个加强肋。
18.一种能源供给系统,包括所述的电池箱结构。
19.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结构及能源供给系统,通过在箱体内预留有供液体管道盘绕的盘绕空间,从而能够配合底壳上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共同完成对电池组的液冷,以适应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并提高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箱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箱结构的爆炸图;
23.图3图1沿a-a界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5.图5为软包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硬壳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进行详细具体的说明。
28.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箱结构,包括:箱体1和容置于箱体1内的电池组2。
29.在本实施例中,箱体1包括底壳11和上盖12,其中,底壳11大致呈矩形形状,底壳11的顶部向内凹陷,从而形成凹陷部111;上盖12大致呈矩形形状,通过将上盖12扣盖在凹陷部111的顶部,以封堵凹陷部111的顶部开口,从而使得上盖12配合底壳11共同形成密封的容纳腔101(参照图3所示),该容纳腔101用于为电池组2提供容置空间。同时,底壳11上还设有电源接口112,该电源接口112与电池组2电连接,以进行供电。此外,底壳11外侧的四周围设有多个加强肋110,具体的,在底壳11的每一个外侧面上均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加强肋110,该加强肋110等间距设置,且呈三角板状,从而利用该加强肋11提高底壳11的结构强度。
30.在本实施例中,箱体1为玻璃钢箱体,玻璃钢箱体的外侧包覆有绝缘膜。采用玻璃钢材质制作箱体1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玻璃钢具有轻质高强的优点,从而有利于减轻整个电池箱结构的配重;第二、玻璃钢具有耐腐蚀性,可适用于恶劣环境,提高使用的安全性;第三、玻璃钢热性能好,比现有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更稳定;第四、玻璃钢的加工多样化,从而使得箱体1的可设计性更强;第五、零配件采用市场标准件,成本可控且易采购。
31.电池组2容置于该容纳腔101内,同时,电池组2的外壁与容纳腔10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盘绕空间,该盘绕空间用于盘绕液体管道,从而使得液体管道能够盘绕在电池组2的外侧,通过向液体管道内通入冷却液来实现对电池组2的液冷。相应地,底壳11的外壁上开设有进液口113和出液口114,进液口113和出液口114均与盘绕空间相连通,其中,进液口113
用于与外部供液装置连通,以通过进液口113将冷却液通入液体管道内,当液体管道内的冷却液与电池组2发生热交换后,温度升高的冷却液会从出液口114流出至外界,以完成热交换过程。
32.由此,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箱结构不仅结构更加简洁,整体密封性较好,有利于提高电池箱结构使用的安全性;而且能够通过液冷的方式对电池组2进行降温,从而能够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提高了电池箱结构的适用性。
33.参照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凹陷部111的底部还设有环氧树脂板13,该环氧树脂板13呈矩形形状,电池组2放置于环氧树脂板13上,从而能够避免电池组2的底部被氧化腐蚀,以对电池组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容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环氧树脂板13还可以适应性地替换为其他耐腐蚀性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34.继续参照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池箱结构还包括增高嵌套3,该增高嵌套3呈环形并设置于底壳11与上盖12之间,增高嵌套3的第一端(即图2中的上端)与上盖12的底部连接,增高嵌套3的第二端(即图2中的下端)与底壳11的顶部连接,以增大容纳腔101的容积。由此,当电池组2整体较高时,可通过该增高嵌套3增大容纳腔101的容积,以与电池组2相匹配,从而避免了再次开模生产新的底壳11和上盖12,减少了开模成本,同时能够根据电池组2的高度自行设计增高嵌套3的高度,以适应不同高度的电池组2。
35.参照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底壳11的内壁115朝向底壳11的顶部延伸出环形挡边116,从而使得环形挡边116的高度略高于底壳11的外壁117,同时,在环形挡边116与底壳11的外壁117之间开设有环形防水槽118,该环形防水槽118具有设定深度,该深度可根据需要自行设定。通过在环形防水槽118内安装密封条,从而可以封堵底壳11与上盖12之间的缝隙,以提高底壳11与上盖12之间的密封性;同时,由于该环形防水槽118位于底壳11的内壁与外壁之间,且底壳11的内壁的高度略高于底壳11的外壁的高度,因此,即使底壳11与上盖12之间的缝隙进入部分的液体,也不会流入容纳腔101内,从而保证了电池组2使用的安全性。
36.在一实施例中,电池组2为多个(本实施例中为两个电池组2),凹陷部111的底部设有至少一块隔板14(本实施例中为一块隔板14),以将凹陷部111分隔为至少两个安装区域110(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安装区域110),各安装区域110内均用于安装电池组2。由此,通过隔板14能够将凹陷部111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安装区域110,每一个安装区域110的尺寸均与一个电池组2的尺寸相对应,从而更加便于电池组2的组装,并能够提高电池组2组装后的稳定性。
37.参照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池组2包括多个串联或并联的软包电池20,软包电池20包括电极组件201、封装膜202和电极引线203,电极组件201封装在封装膜202内,电极引线203电连接于电极组件201并延伸出封装膜202外。具体组装时,通过将多个软包电池20的电极引线203相互串联或相互并联即可组装成该电池组20。
38.参照图6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池组2包括多个串联或并联的硬壳电池30,硬壳电池30包括电极组件301、电池壳体302和电池顶盖303,电极组件301收容于电池壳体302内,电池顶盖303密封连接于电池壳体302,电池顶盖303设有电极端子304,电极端子304电连接于电极组件301。具体组装时,通过将多个硬壳电池30的电极端子304相互串联或相互并联即可组装成该电池组20。
39.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能源供给系统,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箱结构,同时,该能源供给系统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检测装置、反馈装置等结构,以配合电池箱结构共同完成能量供给。
4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箱结构及能源供给系统,通过在箱体1内预留有供液体管道盘绕的盘绕空间,从而能够配合底壳11上的进液口113和出液口114,共同完成对电池组2的液冷,以适应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并提高冷却效果;同时,利用玻璃钢制作箱体1,从而能够减轻整个电池箱结构的配重、提高散热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通过设置防水槽117,不仅能够提高底壳11与上盖12的密封性,还能够避免电池组2内进入液体,以保证电池组2使用的安全性。
41.上面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内容的前提下对它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将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侵犯,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