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调节组件及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28118发布日期:2022-03-12 13:20阅读:91来源:国知局
耦合调节组件及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耦合调节组件及具有该耦合调节组件的滤波器。


背景技术:

2.滤波器为频率选择装置。在滤波器的腔体中,有的相邻两谐振杆之间需设置耦合筋进行耦合。
3.在实现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创造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为满足耦合带宽要求,耦合筋的高度设置较高时,耦合筋与滤波器的盖板之间的距离将变得较短,导致调节螺杆的调节范围较小,影响滤波器的调试及性能指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耦合调节组件,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耦合筋高度较高导致调节螺杆调节范围较小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耦合调节组件,所述耦合调节组件包括:腔体;第一谐振杆,所述第一谐振杆设置于所述腔体的内部;第二谐振杆,所述第二谐振杆设置于所述腔体的内部;以及耦合件,所述耦合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一谐振杆与所述腔体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谐振杆;所述耦合件上设有用于供调谐螺杆穿设的避位结构。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的内部底壁上凸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谐振杆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凸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一谐振杆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凸部的顶部之间,或,所述第一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一谐振杆的底部与所述腔体的内部底壁之间。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谐振杆的底部连接于所述腔体的内部底壁,所述第一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一谐振杆的底部与所述腔体的内部底壁之间。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耦合调节组件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依次穿设所述第一谐振杆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并与所述腔体相连接。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二谐振杆与所述腔体之间。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的内部底壁上凸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谐振杆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凸部;所述第二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二谐振杆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凸部的顶部之间,或,所述第二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二谐振杆的底部与所述腔体的内部底壁之间。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谐振杆的底部连接于所述腔体的内部底壁,所述第二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二谐振杆的底部与所述腔体的内部底壁之间。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耦合调节组件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依次穿设所述第二谐振杆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并与所述腔体相连接。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位结构为通孔、缺口或弯曲结构;和/或,所述耦合件包括主体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并朝所述腔体的内部底壁方向弯折的第一弯折部、连接
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并朝所述腔体的内部底壁方向弯折的第二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避位结构设于所述主体部上。
14.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波器,所述滤波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耦合调节组件;盖板,盖设于所述腔体的开口;第一调谐螺杆,穿设于所述盖板并延伸至所述腔体的内部,且所述第一调谐螺杆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谐振杆的位置相对应;第二调谐螺杆,穿设于所述盖板并延伸至所述腔体的内部,且所述第二调谐螺杆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谐振杆的位置相对应;以及第三调谐螺杆,穿设于所述盖板并延伸至所述腔体的内部,且所述第三调谐螺杆的位置与所述避位结构的位置相对应。
15.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耦合调节组件,通过设置腔体、耦合件、设置于腔体内部的第一谐振杆和第二谐振杆,且耦合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限位于第一谐振杆与腔体之间,使得将第一谐振杆安装于腔体上的同时即可完成与第一连接部的安装,利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谐振杆的安装配合,更加便捷,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二谐振杆,从而使得第一谐振杆与第二谐振杆可通过耦合件进行耦合;并且,通过在耦合件上设置供调谐螺杆穿设的避位结构,使得调谐螺杆能够穿设于避位结构而进行调节,调节范围不受限于耦合件的高度,可提高调谐螺杆的调谐范围。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相关技术中滤波器的截面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耦合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耦合调节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图4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截面示意图;
24.图7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截面示意图。
2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6.01、耦合筋;02、调节螺杆;
27.10、耦合调节组件;11、腔体;12、第一谐振杆;13、第二谐振杆;14、耦合件;140、避位结构;141、第一连接部;142、第二连接部;143、主体部;144、第一弯折部;145、第二弯折部;111、第一凸部;112、第二凸部;15、第一紧固件;16、第二紧固件;
28.100、滤波器;20、盖板;30、第一调谐螺杆;40、第二调谐螺杆;50、第三调谐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
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3.滤波器为频率选择装置。在滤波器的腔体中,有的相邻两谐振杆之间需设置耦合筋进行耦合。耦合筋通常与腔体一体成型。
34.请参阅图1,在实现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创造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为满足耦合带宽要求,耦合筋01的高度设置较高时,耦合筋01与滤波器的盖板之间的距离将变得较短,导致与耦合筋01的位置相对应的调节螺杆02的调节范围较小。在调试滤波器时,由于与耦合筋01的位置相对应的调节螺杆02调节范围受限,因此需要通过调节其他位置的调节螺杆以影响此处,导致调试时间增加,影响滤波器的调试及性能指标。
35.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提出采用独立的耦合件并在耦合件上设置避让结构以对调节螺杆进行避让的方案。但是,发明人发现上述方案中,耦合件的安装不便,难以便捷地与谐振杆相安装配合而实现相邻两谐振杆之间的耦合。
36.基于此,为解决耦合筋高度较高导致调节螺杆调节范围较小的技术问题,实现在便于耦合件安装的情况下提高调节螺杆的调节范围,发明人提出了以下方案。
37.请参阅图2、图3及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耦合调节组件10,应用于滤波器上,耦合调节组件10包括腔体11、第一谐振杆12、第二谐振杆13以及耦合件14,其中:
38.腔体11具有空腔和连通于空腔的开口,能够容纳第一谐振杆12、第二谐振杆13以及耦合件14。腔体11的空腔与滤波器的盖板相配合后可形成谐振腔,谐振腔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在谐振腔具有多个时,滤波器可以通过多个谐振腔相互之间的耦合而进行工作。第一谐振杆12和第二谐振杆13可以分别设于不同的谐振腔中。
39.第一谐振杆12设置于腔体11的内部。第一谐振杆12可以包括底部和由底部四周朝一侧延伸形成的筒形的侧部。第一谐振杆12的底部可以连接于腔体11;第一谐振杆12的侧部围合形成的空间形成调谐腔,能够与调谐螺杆相配合而进行调谐。当然,第一谐振杆12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结构的谐振杆。
40.第二谐振杆13设置于腔体11的内部。第二谐振杆13可以包括底部和由底部四周朝
一侧延伸形成的筒形的侧部。第二谐振杆13的底部可以连接于腔体11;第二谐振杆13的侧部围合形成的空间形成调谐腔,能够与调谐螺杆相配合而进行调谐。当然,第二谐振杆13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结构的谐振杆,第二谐振杆13也可以与腔体11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41.耦合件14用于实现第一谐振杆12与第二谐振杆13之间的耦合。耦合件14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第一连接部141限位于第一谐振杆12与腔体11之间,即第一连接部141位于第一谐振杆12与腔体11之间且被第一谐振杆12与腔体11所限位;第二连接部142连接于第二谐振杆13。耦合件14上设有用于供调谐螺杆穿设的避位结构140。耦合件14即与腔体11为分体成型设置。
4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耦合调节组件10,通过设置腔体11、耦合件14、设置于腔体11内部的第一谐振杆12和第二谐振杆13,且耦合件14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第一连接部141限位于第一谐振杆12与腔体11之间,使得将第一谐振杆12安装于腔体11上的同时即可完成与第一连接部141的连接,且第一谐振杆12安装时可无需选择特定的方向,即从各方向安装于腔体11上时均可将第一连接部141限位于第一谐振杆12与腔体11之间,安装快捷,利于第一连接部141与第一谐振杆12的安装配合,使得耦合件14的安装更加便捷;且第一连接部141限位于第一谐振杆12与腔体11之间,占用谐振腔的空间较小;第二连接部142连接于第二谐振杆13,从而使得第一谐振杆12与第二谐振杆13可通过耦合件14进行耦合;并且,通过在耦合件14上设置供调谐螺杆穿设的避位结构140,使得调谐螺杆能够穿设于避位结构140而进行调节,调节范围不受限于耦合件14的高度,可提高调谐螺杆的调谐范围,此时,为满足耦合带宽的需求,即使将耦合件14的高度设置较高,也不对调谐螺杆的调谐造成限制。
43.可以理解,耦合件14可以是耦合片结构(如图3所示),也可以是耦合杆结构,但不限于此,能够实现第一谐振杆12与第二谐振杆13之间的耦合的结构件均可。
44.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耦合件14包括主体部143、连接于主体部143的一端并朝腔体11的内部底壁方向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44、连接于主体部143的另一端并朝腔体11的内部底壁方向弯折的第二弯折部145、连接于第一弯折部144的第一连接部141、连接于第二弯折部145的第二连接部142。第一连接部141可以朝第一谐振杆12方向弯折,以利于限位于第一谐振杆12与腔体11之间;第二连接部142可以朝第二谐振杆13方向弯折,以利于与第二谐振杆13相连接。避位结构140设于主体部143上。
45.如此设置,主体部143、第一弯折部144及第二弯折部145即大致形成门型结构,可根据所需的耦合带宽要求设置该门型结构的高度。避位结构140设于主体部143上,以便于与调谐螺杆相配合。
46.需要说明的是,耦合件14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耦合件14可以不具有弯折部位,例如大致呈水平状或直线状。可选地,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耦合件14可以具有多个弯折部位,耦合件14可以呈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结构。
47.在一个实施例中,避位结构140为通孔、缺口或弯曲结构。在避位结构140为通孔时,即贯穿耦合件14的相对两表面,例如上下两表面,图3即示例性地示出了该种情况。在避位结构140为缺口时,不仅贯穿耦合件14的相对两表面,还贯穿耦合件14的一侧部。在避位结构140为弯曲结构时,可以大致呈弧形结构,弯曲内侧即可供调谐螺杆穿设。
48.如此设置,通孔、缺口、弯曲结构均可供调谐螺杆穿设,而不妨碍调谐螺杆的调谐。
并且,通孔、缺口、弯曲结构易于加工。
49.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腔体11的内部底壁上凸设有第一凸部111,第一谐振杆12的底部连接于第一凸部111。可选地,第一凸部111可以是凸台结构,第一谐振杆12的底部可以连接于第一凸部111的顶部,第一连接部141限位于第一谐振杆12的底部与第一凸部111的顶部之间。此时第一谐振杆12、第一连接部141及第一凸部111可通过螺钉、螺栓等紧固件相连接固定,但不限于此。
50.如此设置,在安装第一谐振杆12时,可先将第一连接部141置于第一凸部111的顶部,然后再将第一谐振杆12压设于第一连接部141上,从而将第一连接部141限位于第一谐振杆12与第一凸部111之间,即在第一谐振杆12安装的同时即完成第一连接部141与第一谐振杆12之间的安装配合,安装便捷,无需对第一谐振杆12进行特殊结构设计以使其与耦合件14相配合,可直接采用通用的谐振杆,也无需选择特定方向安装第一谐振杆12;且第一连接部141占用谐振腔的空间较小。
5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141与第一谐振杆12及腔体11的配合方式不限于此。可选地,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第一凸部111可以是杆状结构,第一凸部111可以依次穿设于第一连接部141和第一谐振杆12的底部而与第一谐振杆12相连接(例如第一凸部111可以与第一谐振杆12相螺纹配合,但不限于此),此时,第一连接部141即限位于第一谐振杆12的底部与腔体11的内部底壁之间。如此设置,同样能够达到上述的技术效果。
52.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凸部111,可选地,请参阅图7,第一谐振杆12的底部可以直接连接于腔体11的内部底壁,第一连接部141限位于第一谐振杆12的底部与腔体11的内部底壁之间。此时第一谐振杆12、第一连接部141及腔体11可通过紧固件相连接固定,但不限于此。如此设置,同样能够达到上述的技术效果,利于第一连接部141的便捷安装。
53.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5及图7,耦合调节组件10包括第一紧固件15,第一紧固件15依次穿设第一谐振杆12和第一连接部141并与腔体11相连接,例如与腔体11相螺纹连接,此时第一紧固件15可以是螺栓、螺钉、螺杆等。此时,第一谐振杆12的底部可开设供第一紧固件15穿设的通孔,第一连接部141上可相应开设供第一紧固件15穿设的通孔。
54.如此设置,通过第一紧固件15依次穿设第一谐振杆12和第一连接部141并与腔体11相连接,不仅可使第一谐振杆12、第一连接部141及腔体11之间安装配合牢固,而且安装方便快捷。
55.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第二连接部142限位于第二谐振杆13与腔体11之间,即第二连接部142位于第二谐振杆13与腔体11之间且被第二谐振杆13与腔体11所限位。此时,第二谐振杆13即与腔体11为分体成型而相连接。
56.如此设置,第二连接部142限位于第二谐振杆13与腔体11之间,使得将第二谐振杆13安装于腔体11上的同时即可完成与第二连接部142的连接,且第二谐振杆13安装时可无需选择特定的方向,即从各方向安装于腔体11上时均可将第二连接部142限位于第二谐振杆13与腔体11之间,安装快捷,利于第二连接部142与第二谐振杆13的安装配合,进一步提高了耦合件14的安装便捷度;且第二连接部142限位于第二谐振杆13与腔体11之间,占用谐振腔的空间较小。
57.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腔体11的内部底壁上凸设有第二凸部
112,第二谐振杆13的底部连接于第二凸部112。可选地,第二凸部112可以是凸台结构,第二谐振杆13的底部可以连接于第二凸部112的顶部,第二连接部142限位于第二谐振杆13的底部与第二凸部112的顶部之间。此时第二谐振杆13、第二连接部142及第二凸部112可通过螺钉、螺栓等紧固件相连接固定,但不限于此。
58.如此设置,在安装第二谐振杆13时,可先将第二连接部142置于第二凸部112的顶部,然后再将第二谐振杆13压设于第二连接部142上,从而将第二连接部142限位于第二谐振杆13与第二凸部112之间,即在第二谐振杆13安装的同时即完成第二连接部142与第二谐振杆13之间的安装配合,安装便捷,无需对第二谐振杆13进行特殊结构设计以使其与耦合件14相配合,可直接采用通用的谐振杆,也无需选择特定方向安装第二谐振杆13;且第二连接部142占用谐振腔的空间较小。
59.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部142与第二谐振杆13及腔体11的配合方式不限于此。可选地,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第二凸部112可以是杆状结构,第二凸部112可以依次穿设于第二连接部142和第二谐振杆13的底部而与第二谐振杆13相连接(例如第二凸部112可以与第二谐振杆13相螺纹配合,但不限于此),此时,第二连接部142即限位于第二谐振杆13的底部与腔体11的内部底壁之间。如此设置,同样能够达到上述的技术效果。
60.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凸部112,可选地,请参阅图7,第二谐振杆13的底部可以直接连接于腔体11的内部底壁,第二连接部142限位于第二谐振杆13的底部与腔体11的内部底壁之间。此时第二谐振杆13、第二连接部142及腔体11可通过紧固件相连接固定,但不限于此。如此设置,同样能够达到上述的技术效果,利于第二连接部142的便捷安装。
61.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5及图7,耦合调节组件10包括第二紧固件16,第二紧固件16依次穿设第二谐振杆13和第二连接部142并与腔体11相连接,例如与腔体11相螺纹连接,此时第二紧固件16可以是螺栓、螺钉、螺杆等。此时,第二谐振杆13的底部可开设供第二紧固件16穿设的通孔,第二连接部142上可相应开设供第一紧固件15穿设的通孔。
62.如此设置,通过第二紧固件16依次穿设第二谐振杆13和第二连接部142并与腔体11相连接,不仅可使第二谐振杆13、第二连接部142及腔体11之间安装配合牢固,而且安装方便快捷。
63.可以理解,第一连接部141可以直接与第一谐振杆12相接触而电性导通,第二连接部142可以直接与第二谐振杆13相接触而电性导通,此时第一谐振杆12与第二谐振杆13可通过耦合件14形成感性耦合,图5即示例性地示出了该种情况。当然,第一连接部141与第一谐振杆12之间也可以通过设置绝缘结构而相绝缘,第二连接部142与第二谐振杆13之间也可以通过设置绝缘结构而相绝缘连接,此时第一谐振杆12与第二谐振杆13可通过耦合件14形成容性耦合。
64.应理解,耦合调节组件10除包括腔体11、第一谐振杆12、第二谐振杆13以及耦合件14等元件之外,还可以包括其他元件,其他元件可采用现有滤波器的腔体内的元件,为描述简要而未赘述。
65.请参阅图4至图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滤波器100,滤波器100包括盖板20、第一调谐螺杆30、第二调谐螺杆40、第三调谐螺杆5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耦合调节组件10,其中:
66.盖板20盖设于腔体11的开口,以与腔体11的空腔围合形成谐振腔。
67.第一调谐螺杆30穿设于盖板20并延伸至腔体11的内部,第一调谐螺杆30可与盖板20相螺纹连接,但不限于此;且第一调谐螺杆30的位置与第一谐振杆12的位置相对应,以能够与第一谐振杆12相配合而调谐。
68.第二调谐螺杆40穿设于盖板20并延伸至腔体11的内部,第二调谐螺杆40可与盖板20相螺纹连接,但不限于此;且第二调谐螺杆40的位置与第二谐振杆13的位置相对应,以能够与第二谐振杆13相配合而调谐。
69.第三调谐螺杆50穿设于盖板20并延伸至腔体11的内部,第三调谐螺杆50可与盖板20相螺纹连接,但不限于此;且第三调谐螺杆50的位置与避位结构140的位置相对应,以能够与耦合件14相配合的调谐,且第三调谐螺杆50可以穿设避位结构140而不影响调谐范围。
70.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100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耦合调节组件10,因而其同样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耦合调节组件10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71.可以理解,滤波器100除包括盖板20、第一调谐螺杆30、第二调谐螺杆40、第三调谐螺杆50以及耦合调节组件10等元件之外,还包括其他元件,其他元件可采用现有滤波器的元件,为描述简要而未赘述。
72.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