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07037发布日期:2022-03-02 05:2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复合母排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复合母排采用导电材料和绝缘材料的复合结构,将单层或多层导体用高绝缘强度材料封装形成低电感复合结构。
3.在复合母排行业中,由于相对应的叠层母排搭接面之间需要满足爬电距离和空气间隙、以及杂散电感的要求,需对极板进行特殊加工。如图1为目前使用的处理方式,其将第一极板1仅折一道直角弯,将第二极板2同面折两道145度弯,其尺寸控制难度大,并且还通过复杂的定位模具进行热压合封边。这样的工艺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热压不合格率高,成本损失大,且在安装过程中,还需在端子处外配螺栓螺母进行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减省工序、提高工作效率的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以满足工业需求。
5.一种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包括一个第一极板,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极板一侧的第二极板,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极板背向所述第二极板一侧的第一绝缘膜,一个夹设于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第二极板之间的第二绝缘膜,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极板背向所述第一极板一侧的第三绝缘膜。所述第一极板包括一个第一极板主体,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极板主体一端的第一侧板,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背向所述第二极板一侧的第一电搭接面,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搭接面上的第一螺母。所述第二极板包括一个第二极板主体,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极板主体一端的第二侧板,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朝向所述第一极板一侧的第二电搭接面,多个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搭接面上的第二螺母,多个设置在所述侧板主体上的避让孔,以及多个分别设置于所述避让孔内的环形绝缘垫。所述第一绝缘膜包括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极板主体背向所述第二极板一侧的第一绝缘膜主体,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背向所述第二极板一侧的第一侧板绝缘膜。所述第二绝缘膜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极板主体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之间的第二绝缘膜主体,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二侧板绝缘膜。所述第三绝缘膜包括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背向所述第一极板一侧的第三绝缘膜主体,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背向所述第一侧板一侧的第三侧板绝缘膜。所述第一侧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极板主体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二侧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侧板绝缘膜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所述第二侧板绝缘膜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搭接面的高度,且所述第二侧板绝缘膜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所述第二电搭接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当母排搭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极板主体抵接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上,所述第一侧板抵接于所述第二侧板上,且每个所述第一螺母插设于一个所述环形绝缘垫内。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板主体与所述第一侧板的连接位置、所述第二极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位置皆成弧形。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板主体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所述第二极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皆为一体成型。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板主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的长度。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膜主体与所述第一侧板绝缘膜之间、所述第二绝缘膜主体与所述第二侧板绝缘膜之间、以及所述第三绝缘膜主体与所述第三侧板绝缘膜之间皆为一体成型。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膜主体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一极板主体的外轮廓重合,所述第二绝缘膜主体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的外轮廓重合,所述第三绝缘膜主体外轮廓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的外轮廓重合。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侧板绝缘膜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极板、所述第二极板、第一绝缘膜、所述第二绝缘膜、以及所述第三绝缘膜装配在一起。所述第一极板中所述第一极板主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二侧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可以想到是,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第二极板的外轮廓皆成“l”字型,从而便于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第二极板之间装配在一起。且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所述第二电搭接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并且所述第二侧板绝缘膜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搭接面的高度,且所述第二绝缘膜中所述第二侧板绝缘膜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以将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分隔开。当母排搭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极板主体抵接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上,所述第一侧板抵接于所述第二侧板上,且所述第一极板中每个所述第一螺母皆插设于所述第二极板中的一个所述环形绝缘垫内,从而所述第一螺母、所述第二螺母分别导通第一极板、所述第二极板,且便于所述第一极板、以及所述第二极板装配。该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的生产加工工装要求低,可以一次加工成型,提高工作效率,尺寸更容易保证,提高合格率。
附图说明
13.图1为现有技术中复合母排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图1的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图1的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8.如图2至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包括一个第一极板10,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极板10一侧的第二极板20,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极板10背向所述第二极板20一侧的第一绝缘膜30,一个夹设
于所述第一极板10与所述第二极板20之间的第二绝缘膜40,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极板20背向所述第一极板10一侧的第三绝缘膜50。所述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功能模块,如组装组件等等,其应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的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详细说明。
19.所述第一极板10包括一个第一极板主体11,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一端的第一侧板12,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2背向所述第二极板20一侧的第一电搭接面13,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2上的第一螺母14。
20.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1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可以想到的是,所述第一极板10的外轮廓成“l”字型。所述第一电搭接面13用于安装所述第一螺母14,并通过所述第一螺母14实现所述第一极板10的电连接。
21.所述第二极板20包括一个第二极板主体21,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极板主体21一端的第二侧板22,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22朝向所述第一极板10一侧的第二电搭接面23,多个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22上的第二螺母24,多个设置在所述侧板主体22上的避让孔25,以及多个分别设置于所述避让孔25内的环形绝缘垫26。
22.所述第二侧板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21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可以想到是,所述第一极板10与所述第二极板20的外轮廓皆成“l”字型,从而便于所述第一极板10与所述第二极板20之间装配在一起,提高了加工效率。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与所述第一侧板12之间、所述第二极板21与所述第二侧板22之间皆为一体成型,其复合母排在加工时,所述第一极板10、所述第二极板20、所述第一绝缘膜30、所述第二绝缘膜40、以及所述第三绝缘膜50均为展平状态,通过模具定位将各部件粘合为一体,并同时折弯为l型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与所述第一侧板12的连接位置、所述第二极板21与所述第二侧板22的连接位置皆成弧形。
23.所述第二电搭接面23上设置所述第二螺母24,并通过所述第二螺母24可实现所述第二极板20的电连接。所述避让孔25内用于容置所述环形绝缘垫26,且每个所述避让孔25皆插设一个所述环形绝缘垫26,所述环形绝缘垫26用于插设所述第一螺母14,使所述第一极板10于所述第二极板20之间连接稳定。
24.所述第一侧板12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22的高度,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21的长度,所述第二电搭接面23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板12的高度,可以想到的是,所述第一侧板12与所述所述第二侧板22,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21的连接位置皆成台阶状。
25.当复合母排搭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抵接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21上,所述第一侧板12抵接于所述第二侧板22上,且每个所述第一螺母14插设于一个所述环形绝缘垫26内,从而所述第一螺母14、所述第二螺母24分别导通所述第一极板10、所述第二极板20,而且便于复合母排装配。
26.所述第一绝缘膜30包括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背向所述第二极板20一侧的第一绝缘膜主体31,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2背向所述第二极板20一侧的第一侧板绝缘膜32。
27.所述第二绝缘膜40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21之间的第二绝缘膜主体41,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2与所述第二侧板22之间的第二侧板
绝缘膜42。
28.所述第三绝缘膜50包括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21背向所述第一极板11一侧的第三绝缘膜主体51,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22背向所述第一侧板12一侧的的第三侧板绝缘膜52。
29.所述第一绝缘膜主体31与所述第一侧板绝缘膜32之间、所述第二绝缘膜主体41与所述第二侧板绝缘膜42之间、以及所述第三绝缘膜主体51与所述第三侧板绝缘膜52之间皆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绝缘膜30、所述第二绝缘膜40、所述第三绝缘膜50用于保护所述第一极板10、所述第二极板20,且防止所述第一极板10与所述第二极板20之间导电
30.所述第一绝缘膜主体31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的外轮廓重合,所述第二绝缘膜主体41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21的外轮廓重合,所述第三绝缘膜主体51外轮廓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21的外轮廓重合,从而是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所述第二极板主体21之间分隔开。所述第三侧板绝缘膜5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侧板22的高度,以充分的防护所述第二侧板22。
31.其中所述第一侧板绝缘膜32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侧板12的高度,所述第一侧板绝缘膜32与所述第一侧板12之间成台阶状,且所述第一侧板绝缘膜32未覆盖所述第一侧板12的区域,即为所述第一电搭接面13。所述第二侧板绝缘膜42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搭接面23的高度,且所述第二侧板绝缘膜4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板12的高度,从而所述第二侧板绝缘膜42将所述第一侧板12与所述第二侧板22分隔开,且所述第二侧板绝缘膜42未覆盖所述第二侧板22的区域即为所述第二电搭接面23。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极板10、所述第二极板20、第一绝缘膜30、所述第二绝缘膜40、以及所述第三绝缘膜50装配在一起。所述第一极板10中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1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二侧板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21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可以想到是,所述第一极板10与所述第二极板20的外轮廓皆成“l”字型,从而便于所述第一极板10与所述第二极板20之间装配在一起。且所述第一侧板12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22的高度,所述第二电搭接面23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板12的高度,并且所述第二侧板绝缘膜42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搭接面23的高度,且所述第二绝缘膜40中所述第二侧板绝缘膜4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侧板12的高度,以将所述第一侧板12与所述第二侧板22之间分隔开。当母排搭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极板主体11抵接于所述第二极板主体21上,所述第一侧板12抵接于所述第二侧板22上,且所述第一极板10中每个所述第一螺母14皆插设于所述第二极板20中的一个所述环形绝缘垫26内,从而所述第一螺母14、所述第二螺母24分别导通第一极板10、所述第二极板20,且便于复合母排装配。该新型叠层母排搭接结构的生产加工工装要求低,可以一次加工成型,提高工作效率,尺寸更容易保证,提高合格率。
3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