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无机纳米涂层的航空系列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25115发布日期:2022-04-07 02:10阅读:70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电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航空电缆。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公开了一种航天电缆,其专利申请号为:cn201520648414.5,申请日为:2018.08.24,公布号为cn204834157u,公布日为:2015.12.02,该实用新型申请公开一种航空航天用硅橡胶绝缘屏蔽控制电缆,包括多个缆芯单元;缆芯单元自内向外依次包括道题、绕包在导体上的云母带、绕包在云母带上的生料带和硅橡胶绝缘层;电缆沿其长度方向间隔的设有多个带状电缆区,位于带状电缆区的多个缆芯单元沿电缆的宽度方向依次分布,该实用新型的耐热性、耐寒性、介电性都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变得不稳定,需要经常更换,从而增加后期的成本且使用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采用无机纳米涂层的航空系列电缆;该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耐氧化性、耐光抗老化性,通过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绕包张力控制,获得恒张力防线、恒张力收线、恒张力绕包,从而控制节距的漂移量及直径稳定性和搭盖率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采用无机纳米涂层的航空系列电缆,包括电缆本体(1),所述电缆本体(1)呈扁平状设置且内部配合设置有若干组电缆,所述电缆从左到右分别为第一双芯电缆(2)、第一单芯电缆(3)、第二单芯电缆(4)、第一六芯电缆(5)及第二六芯电缆(6),各个电缆的内部配合设置有若干铜线芯(7)且外部绕包有若干层保护层,所述电缆本体(1)外部还配合设置有若干保护层,所述电缆本体(1)外部两端为圆弧边设置。
5.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将绝缘层(8)从左到右绕包于第一双芯电缆(2)内的铜线芯(7)外部,将ptfe复合改性薄膜(15)涂覆于绝缘层(8)的外部,将绝缘套层(9)从右向左绕包于第一单芯电缆(3)内的铜线芯(7)外部,将pi复合改性薄膜(10)涂覆于绝缘套层(9)的外部,将第二单芯电缆(4)依次绕包,将第一六芯电缆(5)内的六根铜线芯(7)围绕设置于铝合金线芯(11)的四周,将无机纳米涂层(16)涂覆于铝合金线芯(11)外部,将铝塑复合层(12)绕包于第一六芯电缆(5)内的铜线芯(7)外部,将第二六芯电缆(6)依次绕包,将第一双芯电缆(2)、第一单芯电缆(3)、第二单芯电缆(4)、第一六芯电缆(5)及第二六芯电缆(6)从左至右依次固定于电缆本体(1)的中心线上并固定,将编织屏蔽层(14)绕包于各个电缆外部并通过填充层(13)填充,将ptfe复合层(17)绕包于编织屏蔽层(14),至此安装完成;在使用时提高了界面结合强度,通过自主研发高精度烧结炉,优化烧结工艺提高适用性和安全可靠性。
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提供一种采用无机纳米涂层的航空系列电缆;该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耐氧化性、耐光抗老化性,通过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绕包张力控制,获
得恒张力防线、恒张力收线、恒张力绕包,从而控制节距的漂移量及直径稳定性和搭盖率稳定性。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双芯电缆(2)内部配合设置有两根铜线芯(7),所述第一双芯电缆(2)内的铜线芯(7)相对称设置于上下两侧,所述第一双芯电缆(2)的铜线芯(7)外部绕包有绝缘层(8),所述绝缘层(8)的外部涂有ptfe复合改性薄膜(15)。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提高电缆本体(1)内部机构的稳定性;所述第一单芯电缆(3)内部配合设置有一根铜线芯(7),所述第一单芯电缆(3)内的铜线芯(7)设置于第一单芯电缆(3)的中心处,该铜线芯(7)的外部配合设置有绝缘套层(9),所述绝缘套层(9)的外部涂有pi复合改性薄膜(10),所述第二单芯电缆(4)的内部结构与第一单芯电缆(3)为相同配置。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提高第一六芯电缆(5)内部的导电效率;所述第一六芯电缆(5)内部配合设置有六根铜线芯(7)且中心处还配合设置有铝合金线芯(11),所述第一六芯电缆(5)内的六根铜线芯(7)围绕着铝合金线芯(11)设置,所述第一六芯电缆(5)内的铜线芯(7)外部绕包有铝塑复合层(12),所述铝合金线芯(11)的外部涂覆有无机纳米涂层(16),所述第二六芯电缆(6)的内部结构与第一六芯电缆(5)为相同配置。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防止电缆本体(1)在使用时内部机构变形;所述第一双芯电缆(2)、第一单芯电缆(3)、第二单芯电缆(4)、第一六芯电缆(5)及第二六芯电缆(6)依次固定于电缆本体(1)的中心线上且与电缆本体(1)之间填充有填充层(13),所述填充层(13)的外部配合设置有编织屏蔽层(14),所述编织屏蔽层(14)的外部配合设置有ptfe复合层(17)。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缆本体(1)的稳定性;所述ptfe复合改性薄膜(15)采用聚四氟乙烯溶液与多种功能添加剂组成的色浆,通过电晕处理和烧结后所形成且外部还涂覆有一层聚酰亚胺薄膜。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防止内部电缆漏电导致意外的发生;所述第一双芯电缆(2)、第一单芯电缆(3)、第二单芯电缆(4)、第一六芯电缆(5)及第二六芯电缆(6)之间预设有间隔且相邻的两根电缆之间采用相反的绕包顺序,所述填充层(13)的外部绕包有ptfe复合层(17)。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了进一步增加电缆本体(1)的使用寿命;所述pi复合改性薄膜(10)采用无机纳米涂层改性,调控微截面浸润性,构建无机纳米尺度互锁结构。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15.图2为第一六芯电缆的截面图。
16.图3为第一双芯电缆的截面图。
17.其中,1电缆本体、2第一双芯电缆、3第一单芯电缆、4第二单芯电缆、5第一六芯电缆、6第二六芯电缆、7铜线芯、8绝缘层、9绝缘套层、10pi复合改性薄膜、11铝合金线芯、12铝塑复合层、13填充层、14编织屏蔽层、15ptfe复合改性薄膜、16无机纳米涂层、17ptfe复合
层。
具体实施方式
18.如图1-3所示,一种采用无机纳米涂层的航空系列电缆,包括电缆本体1,所述电缆本体1呈扁平状设置且内部配合设置有若干组电缆,所述电缆从左到右分别为第一双芯电缆2、第一单芯电缆3、第二单芯电缆4、第一六芯电缆5及第二六芯电缆6,各个电缆的内部配合设置有若干铜线芯7且外部绕包有若干层保护层,所述电缆本体1外部还配合设置有若干保护层,所述电缆本体1外部两端为圆弧边设置,所述第一双芯电缆2内部配合设置有两根铜线芯7,所述第一双芯电缆2内的铜线芯7相对称设置于上下两侧,所述第一双芯电缆2的铜线芯7外部绕包有绝缘层8,所述绝缘层8的外部涂有ptfe复合改性薄膜15,所述第一单芯电缆3内部配合设置有一根铜线芯7,所述第一单芯电缆3内的铜线芯7设置于第一单芯电缆3的中心处,该铜线芯7的外部配合设置有绝缘套层9,所述绝缘套层9的外部涂有pi复合改性薄膜10,所述第二单芯电缆4的内部结构与第一单芯电缆3为相同配置,所述第一六芯电缆5内部配合设置有六根铜线芯7且中心处还配合设置有铝合金线芯11,所述第一六芯电缆5内的六根铜线芯7围绕着铝合金线芯11设置,所述第一六芯电缆5内的铜线芯7外部绕包有铝塑复合层12,所述铝合金线芯11的外部涂覆有无机纳米涂层16,所述第二六芯电缆6的内部结构与第一六芯电缆5为相同配置,所述第一双芯电缆2、第一单芯电缆3、第二单芯电缆4、第一六芯电缆5及第二六芯电缆6依次固定于电缆本体1的中心线上且与电缆本体1之间填充有填充层13,所述填充层13的外部配合设置有编织屏蔽层14,所述编织屏蔽层14的外部配合设置有ptfe复合层17,所述ptfe复合改性薄膜15采用聚四氟乙烯溶液与多种功能添加剂组成的色浆,通过电晕处理和烧结后所形成且外部还涂覆有一层聚酰亚胺薄膜,所述第一双芯电缆2、第一单芯电缆3、第二单芯电缆4、第一六芯电缆5及第二六芯电缆6之间预设有间隔且相邻的两根电缆之间采用相反的绕包顺序,所述填充层13的外部绕包有ptfe复合层17,所述pi复合改性薄膜10采用无机纳米涂层改性,调控微截面浸润性,构建无机纳米尺度互锁结构。
19.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将绝缘层8从左到右绕包于第一双芯电缆2内的铜线芯7外部,将ptfe复合改性薄膜15涂覆于绝缘层8的外部,将绝缘套层9从右向左绕包于第一单芯电缆3内的铜线芯7外部,将pi复合改性薄膜10涂覆于绝缘套层9的外部,将第二单芯电缆4依次绕包,将第一六芯电缆5内的六根铜线芯7围绕设置于铝合金线芯11的四周,将无机纳米涂层16涂覆于铝合金线芯11外部,将铝塑复合层12绕包于第一六芯电缆5内的铜线芯7外部,将第二六芯电缆6依次绕包,将第一双芯电缆2、第一单芯电缆3、第二单芯电缆4、第一六芯电缆5及第二六芯电缆6从左至右依次固定于电缆本体1的中心线上并固定,将编织屏蔽层14绕包于各个电缆外部并通过填充层13填充,将ptfe复合层绕包于编织屏蔽层14,至此安装完成;在使用时提高了界面结合强度,通过自主研发高精度烧结炉,优化烧结工艺提高适用性和安全可靠性。
20.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做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