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传输型type-c连接器的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19211发布日期:2022-07-02 01:58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传输型type-c连接器的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数据传输型type-c连接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相应的多种针对不同电子产品的连接器应运而生,usb连接器是电连接器中应用最广泛、最普及的连接器之一,绝大数电子设备都配备有usb连接器。目前,usb type-c接头由于其双面可插接口的特点,不像老款usb端口,功率只能单向传输,type-c型端口的功率传输是双向的,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等移动设备,可以用于充电、数据传输等用途。
3.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对机械性能、电气的要求更高,为了保证产品传输大电流的可靠性,及减少各种导电端子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相互串扰,设计端子结构则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技术人提出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即为本案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型type-c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很好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提升电连接器的结构性能。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数据传输型type-c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包括有形成相对上下关系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
7.所述上排端子具有上接地端子、上电源端子及上信号端子,上接地端子具有前端的第一接触部、后端的第一焊接部以及位于第一接触部和第一焊接部之间的第一固定部;上电源端子具有前端的第二接触部、后端的第二焊接部以及位于第二接触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的第二固定部;上信号端子具有前端的第三接触部、后端的第三焊接部以及位于第三接触部和第三焊接部之间的第三固定部;
8.所述下排端子具有下接地端子、下电源端子及下信号端子,下接地端子具有前端的第四接触部、后端的第四焊接部以及位于第四接触部和第四焊接部之间的第四固定部;下电源端子具有前端的第五接触部、后端的第五焊接部以及位于第五接触部和第五焊接部之间的第五固定部;下信号端子具有前端的第六接触部、后端的第六焊接部以及位于第六接触部和第六焊接部之间的第六固定部;
9.所述上排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及第三接触部分别与下排端子的第四接触部、第五接触部及第六接触部形成上下对齐关系,而上排端子的第一焊接部、第二焊接部、第三焊接部与下排端子的第四焊接部、第五焊接部、第六焊接部形成上下间隔错位关系,且上排端子的第一焊接部、第二焊接部、第三焊接部在水平方向排成一排并一起向第一方向偏置,下排端子的第四焊接部、第五焊接部、第六焊接部在水平方向排成一排并一起向第二方向偏置,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
10.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的上排端子有三对上信号端子,下排端子有三对下信号端子,该三对上信号端子和三对下信号端子的结构体形一致,且第三固定部相对第三接触部在水平方向的宽度收窄,第六固定部相对第六接触部在水平方向的宽度收窄。
11.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的上排端子还具有一对上接地端子和一对上电源端子,且该对上接地端子分别设置在上排端子排列方向的首尾处,同时,上接地端子的第一固定部具有朝向排列中心的第一凸缘部;该对上电源端子间隔嵌设在上信号端子中,且该对上电源端子的第二固定部具有朝向所靠近的上接地端子一侧的第二凸缘部;所述的下排端子还具有一对下接地端子和一对下电源端子,且该对下接地端子分别设置在下排端子排列方向的首尾处,同时,下接地端子的第四固定部具有朝向排列中心的第三凸缘部;该对下电源端子间隔嵌设在下信号端子中,且该对下电源端子的第五固定部具有朝向所靠近的下接地端子一侧的第四凸缘部。
12.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上接地端子的第一固定部上设有向下凸伸的第一搭接部;所述下接地端子的第四固定部上设有第二搭接部;该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形成导通连接。
13.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搭接部是第一固定部上延伸构造的弹片,第二搭接部是第四固定部上延伸构造的平台,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之间形成面接导通连接。
14.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的上接地端子的第一固定部上还设有外凸的接地支脚,该接地支脚用于对外接地连接。
15.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上下排端子的排布及形体结构设计,由此获得以下有益效果:
16.1、在有限的空间内加大上下排端子的焊接部之间的焊接位距离,防止连锡,提升组装质量及效率。
17.2、上信号端子和下信号端子的结构体形一致,且第三固定部相对第三接触部在水平方向的宽度收窄,第六固定部相对第六接触部在水平方向的宽度收窄,可有效降低电流途径各段时产生的电势差,减少该端子对自身的干扰。
18.3、上接地端子、上电源端子、下接地端子及下电源端子分布设有相应凸缘部,增加截面积,加大电容,可有效降低阻抗。
19.4、上下排端子结构稳定、可靠,保证电连接器的品质,提升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满足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要求。
20.附图说明:
21.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22.附图2为图1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3.附图3为图1实施例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关系示意图;
24.附图4为图1实施例的上排端子结构示意图;
25.附图5为图1实施例的下排端子结构示意图。
26.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29.参阅图1、2、3、4、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数据传输型type-c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包括有形成相对上下关系的上排端子1和下排端子2,使用时,上排端子1和下排端子2均定位电连接器的绝缘主体上,协作电连接器的其它部件来建立不分正反两面的连接介面,支持usb标准的充电、数据传输、显示输出等功能。
30.所述上排端子1具有上接地端子11、上电源端子12及上信号端子13,当然,根据功能需要还可增加其它功能端子,在此不再一一作图赘述。优选地,上排端子1是在第一片板材上冲制成型,方便制作,且端子之间的位置关系良好,有助于后续组装及使用。上接地端子11具有前端的第一接触部111、后端的第一焊接部112以及位于第一接触部111和第一焊接部112之间的第一固定部113;上电源端子12具有前端的第二接触部121、后端的第二焊接部122以及位于第二接触部121和第二焊接部122之间的第二固定部123;上信号端子13具有前端的第三接触部131、后端的第三焊接部132以及位于第三接触部131和第三焊接部132之间的第三固定部133。所述下排端子2具有下接地端子21、下电源端子22及下信号端子23,当然,根据功能需要还可增加其它功能端子,在此不再一一作图赘述。优选地,下排端子2是在第二片板材上冲制成型,方便制作,且端子之间的位置关系良好,有助于后续组装及使用。下接地端子21具有前端的第四接触部211、后端的第四焊接部212以及位于第四接触部211和第四焊接部212之间的第四固定部213;下电源端子22具有前端的第五接触部221、后端的第五焊接部222以及位于第五接触部221和第五焊接部222之间的第五固定部223;下信号端子23具有前端的第六接触部231、后端的第六焊接部232以及位于第六接触部231和第六焊接部232之间的第六固定部233。所述上排端子的第一接触部111、第二接触部121及第三接触部131分别与下排端子的第四接触部211、第五接触部221及第六接触部231形成上下对齐关系,而上排端子的第一焊接部112、第二焊接部122、第三焊接部132与下排端子的第四焊接部212、第五焊接部222、第六焊接部232在上下方向上形成间隔错位关系,且上排端子的第一焊接部112、第二焊接部122、第三焊接部132在水平方向排成一排并一起向第一方向偏置,下排端子的第四焊接部212、第五焊接部222、第六焊接部232在水平方向排成一排并一起向第二方向偏置,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由此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加大上下排端子的焊接部之间的焊接位距离,防止连锡,提升组装质量及效率。
31.参阅图1、2、3、4、5所示,本实施例进一步是,所述的上排端子有三对上信号端子13,下排端子有三对下信号端子23,该三对上信号端子13和三对下信号端子23的结构体形一致,且第三固定部133相对第三接触部131在水平方向的宽度收窄,第六固定部233相对第六接触部231在水平方向的宽度收窄。该结构不仅可有效降低电流途径各段时产生的电势差,减少该端子对自身的干扰;且成对的上信号端子13之间以及成对的下信号端子23之间间隙增加,改善信号端子之间的阻抗特性,从而符合更好速率的所述电连接器的阻抗要求。
32.参阅图1、2、3、4、5所示,本实施例进一步是,所述的上排端子还具有一对上接地端子11和一对上电源端子12,且该对上接地端子11分别设置在上排端子排列方向的首尾处,同时,上接地端子11的第一固定部113具有朝向排列中心的第一凸缘部114;该对上电源端
子12间隔嵌设在上信号端子13中,且该对上电源端子12的第二固定部123具有朝向所靠近的上接地端子一侧的第二凸缘部124。所述的下排端子还具有一对下接地端子21和一对下电源端子22,且该对下接地端子21分别设置在下排端子排列方向的首尾处,同时,下接地端子21的第四固定部213具有朝向排列中心的第三凸缘部214;该对下电源端子22间隔嵌设在下信号端子23中,且该对下电源端子22的第五固定部223具有朝向所靠近的下接地端子一侧的第四凸缘部224。第一、二、三、四凸缘部的设计,有效增加相应端子该部位的截面积,加大电容,可有效降低阻抗。所述上接地端子11的第一固定部113上设有向下凸伸的第一搭接部115;所述下接地端子21的第四固定部213上设有第二搭接部215;该第一搭接部115与第二搭接部215形成导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搭接部115是第一固定部113上延伸构造的弹片,第二搭接部215是第四固定部213上延伸构造的平台,第一搭接部115与第二搭接部215之间形成面接导通连接。在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组装过程,即可自动实现上接地端子和下接地端子短路连接,接地连接相对简便、可靠,且不影响端子之间的布局,通用性强,能够较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上接地端子和下接地端子在连接器内部短路连接,不外露,不受外力破坏,并且通过弹性搭接,保证短路连接的有效性和耐久性,也优化了产品的组装工序,提升产品组装质量。进一步地,所述的上接地端子11的第一固定部113上还设有外凸的接地支脚116,该接地支脚116用于对外接地连接,增加接地功效。
33.参阅图3所示,下表是本实施例中各端子的定义:
[0034][0035]
经过试验证明,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上下排端子的排布及形体结构设计,由此获得以下有益效果:
[0036]
1、在有限的空间内加大上下排端子的焊接部之间的焊接位距离,防止连锡,提升
组装质量及效率。
[0037]
2、上信号端子和下信号端子的结构体形一致,且第三固定部相对第三接触部在水平方向的宽度收窄,第六固定部相对第六接触部在水平方向的宽度收窄,可有效降低电流途径各段时产生的电势差,减少该端子对自身的干扰。
[0038]
3、上接地端子、上电源端子、下接地端子及下电源端子分布设有相应凸缘部,增加截面积,加大电容,可有效降低阻抗。
[0039]
4、上下排端子结构稳定、可靠,保证电连接器的品质,提升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满足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要求。
[0040]
当然,以上结合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说明,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因此,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