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池组的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接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72863发布日期:2022-07-23 11:04阅读:91来源:国知局
用于电池组的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接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用于电池组的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接头结构
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2.本技术要求于2020年12月24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20-0183878号的权益,其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以用于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3.以下描述涉及用于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接头结构,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防止冷却水被引入到电池组中的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4.最近,随着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增加,正在积极进行环境友好和节能(fuel-efficient)的其他类型的车辆(即混合动力车辆和电动车辆)的开发以代替使用传统内燃机的内燃机车辆。
5.由于混合动力车辆由两个动力源驱动,在这两个动力源中,传统发动机和由电能驱动的电动机相连,因此混合动力车辆被定位为备选的下一代车辆,由于减少由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提高燃料效率的效果,最近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已经受到关注。
6.通常,在混合动力车辆中,使用以汽油和柴油作为主动力源驱动的发动机和作为辅助动力源的电动机,并且因此混合动力车辆在以预定速度或更高速度行驶时使用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并且在以较低速度行驶时使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源。
7.另外,在电动车辆中,电动机主要用作主动力源。
8.同时,高压电池模块用作驱动电动机所需的电源,并且高压电池模块用作与混合动力车辆和电动车辆的寿命相关的重要因素。
9.因此,应该彻底管理电池以便有效地操作电池。
10.然而,当传统电池长时间使用时,电池会生成热量,并且尤其是在高容量电池的情况下,当电池充电或放电时,因为电流量增加,生成更多的热量。
11.在这种情况下,当所生成的热量没有被充分去除时,电池的性能可能会下降,或者另外,电池可能会着火或爆炸。
12.因此,电池应该基本上被冷却以维持和改善电池的性能。
13.即,电池冷却系统用于环保车辆中以保证安装在环保车辆中的电池的寿命和性能。
14.这种电池冷却系统根据冷却流体被主要划分为使用空气的空气冷却型电池冷却系统、使用冷却水的水冷却型电池冷却系统或使用制冷剂的制冷剂型电池冷却系统。
15.其中,在水冷却型电池冷却系统中,冷却水通过其移动的软管连接部安装在电池组外部以防止冷却水被引入到电池组中。
16.另外,电池冷却系统形成为软管连接部通过冷却块接头耦接到电池组的结构。
17.具体地,软管连接部包括主体部、沿与主体部垂直的方向上形成在主体部的中心处的凸缘部,以及形成在凸缘部的下部部分中的插入槽。
18.软管连接部安装在电池组外部,并且软管连接部的凸缘部通过耦接构件耦接到电池组的上壳体。
19.另外,垫圈耦接到凸缘部的下表面,从而阻止冷却水通过电池组的上壳体与软管连接部的凸缘部之间的间隙(space)泄漏。
20.同时,冷却块接头耦接到插入电池组的上壳体中的软管连接部的插入部的外圆周表面。
21.另外,一对o形环被安装成在插入部的外圆周表面与冷却块接头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22.因此,阻止冷却水通过插入部与接头之间的间隙泄漏。
23.然而,在水冷却型电池冷却系统的上述结构中,由于与冷却块接头接触的o形环的耐久性/损坏/组装公差劣化导致的压缩度不足等问题,冷却水可能会通过插入部与冷却块接头之间的间隙泄漏。
24.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冷却水的泄漏方向朝向电池组的内部,所以冷却水可能被引入到电池组中。
25.在实际开发阶段,存在由于o形环损坏导致冷却水被引入到电池组中的问题。
26.因此,当泄漏的冷却水被引入到电池组中时,存在电池单元之间发生短路并且发生火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27.提供本实用新型内容以简化形式介绍将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进一步描述的一些概念。本实用新型内容不旨在识别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28.在一个总体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池组的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接头结构,该软管连接接头结构包括:上壳体,被配置为密封电池组的上部部分;软管连接部,设置在上壳体的上表面上并且被配置为从外部引入冷却水;以及密封构件,设置在上壳体与软管连接部之间,其中,密封构件包括:支架,与软管连接部的下表面接触并且被配置为阻止冷却水从软管连接部的下表面泄漏;以及垫圈,围绕支架并且与上壳体的上表面接触以阻止冷却水从上壳体的上表面泄漏。
29.上壳体可以包括:第一插入孔,允许上壳体的内部部分和外部部分彼此连通并且软管连接部插入第一插入孔中;以及一对耦接孔,形成在第一插入孔的两侧,并且软管连接部可以包括:连接主体部,被配置为插入第一插入孔中并且形成为柱形形状,并且来自外部的冷却水在连接主体部中流动;凸缘部,形成为当在沿垂直于连接主体部的方向投影到平面上时的菱形形状,并且在该凸缘部中,第一通孔可以形成在对应于一对耦接孔的位置处;以及插入部,形成为柱形形状,从连接主体部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并穿过第一插入孔。
30.支架的上表面可以设置为高于垫圈的上表面,并且凸缘部的下表面可以与支架的上表面接触。
31.支架可以包括:支架主体部;第二插入孔,形成在支架主体部中对应于第一插入孔的位置处;以及第二通孔,形成在支架主体部中对应于一对耦接孔和第一通孔的位置处。
32.垫圈可以包括:垫圈主体部;延伸部,从垫圈的中心部分向上延伸并且插入第二插
入孔中;第三插入孔,形成在延伸部中对应于插入部的位置处并且插入部插入第三插入孔中;第三通孔,形成在垫圈主体部中对应于一对耦接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位置处;第一下凸部,从垫圈主体部的下表面凸出并且与第三插入孔同心;以及第二下凸部,在与第一下凸部向外间隔开的位置处从垫圈主体部的下表面凸出并且与第三插入孔和第一下凸部同心。
33.软管连接接头结构可以包括固定构件,被配置为穿过一对耦接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以将软管连接部耦接到上壳体。
34.第一下凸部可以形成在第三插入孔与第三通孔之间的垫圈主体部的下表面上,并且第二下凸部可以形成在第三通孔与垫圈主体部的圆周表面之间的垫圈主体部的下表面上。
35.第一下凸部和第二下凸部可以与上壳体的上表面接触。
36.在另一总体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池组的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接头结构,该软管连接接头结构包括:上壳体,被配置为密封电池组的上部部分;软管连接部,设置在上壳体的上表面上并且被配置为从外部引入冷却水;密封构件,设置在上壳体与软管连接部之间;以及接头,一端耦接到软管连接部的下端,另一端耦接到冷却块,并且被配置为允许从软管连接部引入的冷却水被引入到冷却块中。
37.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一对o形环可以耦接到软管连接部的外圆周表面。
38.垫圈可以包括:垫圈主体部;延伸部,从垫圈的中心部分向上延伸;第三插入孔,形成在延伸部中对应于软管连接部的位置处并且软管连接部插入第三插入孔中;以及凸出的内圆周表面部,沿着第三插入孔的内圆周表面以带状凸出。
39.o形环可以与接头的内圆周表面接触,并且凸出的内圆周表面部可以与接头的外圆周表面接触。
40.在另一总体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池组的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接头结构,该软管连接接头结构包括:上壳体,用于密封电池组上部部分,该上壳体包括:第一插入孔,被配置为允许上壳体的内部部分和外部部分彼此连通;以及一对耦接孔,形成在第一插入孔的两侧;软管连接部,设置在上壳体的上表面上并且被配置为从外部引入冷却水;密封构件,设置在上壳体与软管连接部之间;以及固定构件,被配置为将软管连接部固定到上壳体。
41.软管连接部可以包括:连接主体部,插入第一插入孔中并且形成为柱形形状,并且来自外部的冷却水在连接主体部中流动;凸缘部,形成为当在沿垂直于连接主体部的方向投影到平面上时的菱形形状,并且在该凸缘部中,第一通孔可以形成在对应于一对耦接孔的位置处;并且固定构件可以包括:组装螺栓,穿过第一通孔并且可以钩挂在凸缘部上;以及耦接部,固定到一对耦接孔并且以螺纹耦接方式耦接到组装螺栓。
42.软管连接部和耦接部可以响应于固定构件被紧固而朝向彼此移动。
43.组装螺栓可以包括:头部,该头部的下表面钩挂在凸缘部的上表面上;以及螺纹部,从头部沿朝向耦接部的方向延伸并且耦接到耦接部。
44.耦接部可以包括:固定部,固定到一对耦接孔;以及耦接槽,从固定部向下延伸并且形成为柱形形状,并且该耦接槽的内圆周表面耦接到螺纹部。
45.本实用新型通过防止冷却水被引入到电池组中来防止容纳在电池组中的电池单
元之间的短路和火灾以保证安装在环保车辆中的电池的寿命和性能。
46.从以下详细描述、附图和权利要求中,其他特征和方面将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47.图1是示出用于电池冷却系统的上壳体和软管连接部耦接的示例的透视图。
48.图2是示出用于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部的透视图的示例。
49.图3是沿着图2所示的线a-a

截取的截面图的示例。
50.图4a至图4d是示出用于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部的组装顺序的组装图的示例。
51.在整个附图和详细描述中,除非另有描述或提供,否则相同的附图参考标号将被理解为指代相同的元件、特征和结构。附图可以不必按比例绘制,并且为了清楚、说明和方便起见,附图中元件的相对大小、比例和描绘可能被夸大。
具体实施方式
52.提供以下详细描述以帮助读者获得对本文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了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本文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和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本文描述的操作顺序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本文阐述的操作顺序,而是如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可以改变,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此外,为了更清楚和简洁,可以省略对已知特征的描述。
53.本文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描述的示例。相反,提供本文描述的示例仅是为了说明在理解了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实现本文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许多可能方式中的一些。
54.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的目的,而不是限制示例。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一(a)”、“一个(an)”和“该(the)”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理解,术语“包括(comprises/comprising)”和/或“包括(includes/including)”在本文中使用时指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55.另外,在组件的描述中,当描述本公开的组件时,在本文中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等的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成元件与另一构成元件区分开的目的,并且构成元件的性质、顺序或次序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当一个构成元件被描述为“连接”、“耦接”或“附接”到另一构成元件时,应当理解,一个构成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附接到另一构成元件,并且中间构成元件也可以“连接”、“耦接”或“附接”到构成元件。
56.当参考附图描述示例时,类似的参考标号指代类似的构成元件,并且将省略与其相关的重复描述。在示例的描述中,当认为这样的描述会导致对本公开的解释产生歧义时,将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相关结构或功能的详细描述。
57.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电池冷却系统的上壳体和软管连接部耦接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部的透视图。图3是沿着图2所示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58.参考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部200(冷却水通过软管连接部200被引入插入多个电池组中的冷却块中以冷却电池组的热
量)的接头结构包括密封电池组的上部部分的上壳体100、耦接到上壳体100的软管连接部200、插入上壳体100中并耦接到软管连接部200的接头300、阻止冷却水通过上壳体100与软管连接部200之间的间隙泄漏的密封构件400以及将软管连接部200固定到上壳体100的固定构件500。
59.上壳体100是密封电池组的上部部分的壳体(case)并且构成容纳诸如电池组和冷却电池组的热量的冷却块的各种组件的外壳(housing)。
60.上壳体100包括软管连接部200插入其中的第一插入孔110和固定构件500穿过的耦接孔120。
61.第一插入孔110是允许上壳体100的内部部分和外部部分彼此连通的孔,并且软管连接部200沿一个方向插入该第一插入孔110中,而接头300沿另一方向插入该第一插入孔110孔中。
62.耦接孔120形成为一对耦接孔120,并且该对耦接孔120形成在第一插入孔110的两侧。
63.软管连接部200是设置在上壳体100上的部件,并且冷却水通过软管连接部200引入。
64.具体地,软管连接部200的一端固定到上壳体100并连接到冷却块,而软管连接部200的另一端连接到软管,冷却水通过该软管被引入。
65.因此,软管连接部200可以允许冷却水通过引入冷却水的软管将冷却水容易地引入到冷却块中。
66.软管连接部200包括构成其主体的连接主体部210、沿垂直方向从连接主体部210延伸并与上壳体100接触的凸缘部220以及插入上壳体100的第一插入孔110中的插入部230。
67.连接主体部210是构成软管连接部200的主体的部件并且设置在上壳体100上对应于第一插入孔110的位置处。
68.另外,连接主体部210形成为柱形形状,并且从外部引入的冷却水在连接主体部210中流动。
69.另外,连接主体部210的一端和另一端是开口的并且一端和另一端中的任一个连接到软管,并且冷却水从软管被引入到连接主体部210中。
70.因此,连接主体部210可以允许从软管引入的冷却水被容易地引入到冷却块中。
71.当投影到平面上时,即当从上方观察时,凸缘部220形成为菱形形状,并且沿垂直于连接主体部210的方向形成在连接主体部210的下部部分上。
72.另外,第一通孔221形成在凸缘部220中对应于耦接孔120的位置处。
73.即,第一通孔221形成为一对通孔221,并且该对通孔221形成在围绕凸缘部220的中心的两侧。
74.另外,在软管连接部200安置在上壳体100上之后,固定构件500穿过第一通孔221。
75.因此,软管连接部200可以通过穿过第一通孔221的固定构件500牢固地固定到上壳体100。
76.插入部230是形成为柱形形状的部件并且从连接主体部210的下表面向下延伸。
77.另外,插入部230穿过第一插入孔110并延伸到上壳体100的内部。
78.插入部230的内径与连接主体部210的内径相同并且与连接主体部210的内部部分连通。
79.因此,从连接主体部210引入的冷却水可以通过插入部230被容易地引入到冷却块中。
80.同时,o形环231和接头300耦接到插入部230的外圆周表面。
81.o形环231形成为一对o形环231,并且该对o形环231设置在软管连接部200(即插入部230的外圆周表面)上,以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间隔一距离。
82.另外,接头300的一端耦接到软管连接部200的下端(即插入部230),并且接头300的另一端耦接到冷却块。
83.接头300允许通过软管连接部200从外部引入的冷却水被容易地引入到冷却块中。
84.特别地,当接头300的一端耦接到插入部230时,o形环231设置在插入部230的外圆周表面与接头30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
85.因此,o形环231可以有效地阻止冷却水通过软管连接部200的插入部230与耦接到软管连接部200的接头300之间的间隙泄漏。
86.密封构件400设置在上壳体100与软管连接部200之间,具体地,设置在上壳体100的上表面与凸缘部220之间。
87.密封构件400包括支架410和垫圈420,支架410的上表面与软管连接部200的上表面接触,支架410容纳在垫圈420并且垫圈420的下表面与上壳体100的上表面接触。
88.支架410与软管连接部200的下表面接触以阻止冷却水从软管连接部200的下表面泄漏。
89.另外,支架410是大致形成为对应于凸缘部220的形状的部件,并且当投影到平面上时,即当从上方观察时,形成为菱形形状。
90.支架410包括构成其主体的支架主体部411、软管连接部200的插入部230插入其中的第二插入孔412和固定构件500穿过的第二通孔413。
91.支架主体部411是构成支架410的主体的部件,并且当投影到平面上时,即当从上方观察时,形成为对应于凸缘部220的菱形形状。
92.第二插入孔412形成在支架本体部411中对应于上壳体100的第一插入孔110的位置处并且可以与第一插入孔110同心。
93.另外,垫圈420的延伸部422穿过第二插入孔412。
94.第二通孔413形成为一对第二通孔413,并且该对第二通孔413形成在支架主体部411中对应于耦接孔120和第一通孔221的位置处并且可以与耦接孔120和第一通孔221同心。
95.另外,穿过上壳体100的耦接孔120的固定构件500穿过第二通孔413。
96.同时,衬套可以设置在第二通孔413与固定构件500之间。
97.因此,在固定构件500穿过第二通孔413的过程中,衬套可以有效地防止第二通孔413的内圆周表面被损坏。
98.另外,衬套可以引导固定构件500的移动方向,使得当固定构件500穿过第二通孔413时固定构件500不会晃动。
99.垫圈420是将支架410容纳在其中、围绕支架410、与上壳体100的上表面接触的部
件,并且可以由弹性材料形成。
100.即,垫圈420阻止通过软管连接部200与接头300之间的间隙泄漏的冷却水从上壳体100的上表面泄漏。
101.垫圈420包括构成其主体的垫圈主体部421、插入第二插入孔412中的延伸部422、形成在延伸部422中并且软管连接部200的插入部230插入其中的第三插入孔423、固定构件500穿过的第三通孔425以及下部部分与上壳体100接触的第一下凸部426和第二下凸部427。
102.垫圈主体部421是构成垫圈420的主体的部件,并且当投影到平面上时,即当从上方观察时,形成为菱形形状,该菱形形状对应于凸缘部220和支架主体部411。
103.延伸部422是从垫圈420的中心部分向上延伸的部件,并且具体地,从垫圈主体部421沿着第二插入孔412的内圆周表面向上延伸。
104.另外,延伸部422形成为柱形形状,并且软管连接部200的插入部230插入其中的第三插入孔423形成在延伸部422中。
105.同时,支架410的上表面形成在比垫圈420的上表面(即,延伸部422的上表面)更高的水平处。
106.因此,支架410的上表面与凸缘部220的下表面接触。
107.因此,支架410可以有效地阻止通过软管连接部200与接头300之间的间隙泄漏的冷却水另外通过凸缘部220与上壳体100之间的间隙泄漏。
108.第三插入孔423形成在延伸部422中对应于上壳体100的第一插入孔110和软管连接部200的插入部230的位置处,并且可以与第一插入孔110和插入部230同心。
109.另外,插入部230沿一个方向插入第三插入孔423中,并且接头300沿另一方向插入第三插入孔423中。
110.凸出的内圆周表面部424形成在第三插入孔423的内圆周表面上。
111.凸出的内圆周表面部424是沿着第三插入孔423的内圆周表面以带状凸出的部件,并且与插入第三插入孔423的接头300的一端的外圆周表面接触。
112.即,o形环231与接头300的内圆周表面接触,并且凸出的内圆周表面部424与接头300的外圆周表面接触。
113.因此,凸出的内圆周表面部424可以有效地阻止冷却水通过接头300与密封构件400之间的间隙泄漏。
114.因此,即使当冷却水通过软管连接部200的插入部230与耦接到软管连接部200的接头300之间的间隙泄漏时,凸出的内圆周表面部424也可以有效地阻止冷却水从接头300的外圆周表面与第三插入孔423之间的间隙泄漏。
115.第三通孔425形成为一对第三通孔425,并且该对第三通孔425形成在垫圈主体部421中对应于耦接孔120、第一通孔221和第二通孔413的位置,并且可以与耦接孔120、第一通孔221和第二通孔413同心。
116.另外,在软管连接部200安置在上壳体100上之后,固定构件500穿过第三通孔425。
117.因此,在以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形成的软管连接部200的接头结构中,包括支架410和垫圈420的密封构件400设置在上壳体100的上表面与凸缘部220的下表面之间。
118.同时,固定构件500穿过第一通孔221、第二通孔413和第三通孔425,并且软管连接
部200通过固定构件500固定到上壳体100。
119.即,插入第一通孔221和第二通孔413中的衬套引导固定构件500的穿过方向。
120.因此,当固定构件500穿过第一通孔221、第二通孔413和第三通孔425时,固定构件500的移动方向可以由第一通孔221和衬套引导,使得固定构件500不会晃动。
121.固定构件500包括组装螺栓510和耦接部520。
122.组装螺栓510穿过第一通孔221并钩挂在凸缘部220的上表面上。
123.组装螺栓510包括头部511和螺纹部512。
124.头部511设置在凸缘部220的上表面上对应于第一通孔221的区域中,并且头部511的下表面钩挂在凸缘部220的上表面上,即第一通孔221的周围区域。
125.另外,当组装螺栓510耦接到上壳体100时,单独的工具装配到头部511的上部部分和圆周。
126.螺纹部512是从头部511沿朝向耦接部520的方向延伸的部件并且以螺纹耦接方式耦接到耦接部520。
127.因此,螺纹形成在螺纹部512的外圆周表面上以螺纹耦接方式耦接到耦接部520。
128.同时,头部511的外径大于螺纹部512的外径。
129.因此,头部511的下表面可以有效地钩挂在第一通孔221的周围区域上。
130.耦接部520的一端是开口的,并且耦接部520的另一端形成为封闭的柱形形状。
131.耦接部520的一端固定到上壳体100的耦接孔120,并且组装螺栓510被插入耦接部520的柱形内部,使得耦接部520和组装螺栓510以螺纹耦接方式耦接。
132.耦接部520包括固定部521和耦接槽522。
133.固定部521耦接到耦接孔120的内圆周表面以将耦接部520固定到上壳体100。
134.固定部521可以以插入方式耦接到耦接孔120的内圆周表面。
135.耦接槽522从固定部521向下延伸并且形成为柱形形状,并且螺纹部512耦接到耦接槽522的内圆周表面。
136.即,对应于螺纹部512的胎面形成在形成为柱形形状的耦接槽522的内圆周表面上。
137.在以上述结构形成的本实用新型的软管连接部200的接头结构中,当耦接到耦接槽522的固定构件500被紧固时,由固定构件500的头部511支撑的凸缘部220被向下挤压,并且因此凸缘部220向下挤压密封构件400。
138.另外,以螺纹耦接方式耦接到固定构件500的螺纹部512的耦接部520被向上挤压,并且因此固定到耦接部520的固定部521的上壳体100向上挤压。
139.即,当固定构件500被紧固时,软管连接部200和耦接部520在相对方向(facing directions)上移动,并且因此设置在软管连接部200与上壳体100之间的密封构件400可以被软管连接部200和上壳体100有效地压缩。
140.第一下凸部426从垫圈主体部421的下表面凸出并且与第三插入孔同心。
141.具体地,第一下凸部426在第三插入孔423与第三通孔425之间从垫圈主体部421的下表面以圆带状凸出。
142.第二下凸部427在与第一下凸部426向外间隔开的位置处从垫圈主体部421的下表面凸出并且与第三插入孔423和第一下凸部426同心。
143.具体地,第二下凸部427在第三通孔425与垫圈主体部421的圆周表面之间从垫圈主体部421以圆带状凸出。
144.即,第三通孔425形成在第一下凸部426与第二下凸部427之间。
145.因此,第一下凸部426和第二下凸部427与上壳体100的上表面接触。
146.另外,当组装螺栓510被紧固使得软管连接部200和上壳体100在相对方向上移动时,设置在软管连接部200与上壳体100之间的密封构件400被软管连接部200和上壳体100压缩,并且因此密封构件400与上壳体100之间的间隙可以被第一下凸部426和第二下凸部427更有效地密封。
147.因此,即使当冷却水通过软管连接部200的插入部230与接头300之间的间隙泄漏时,由于密封构件400与上壳体100之间的间隙被密封构件400的第一下凸出部426和第二下凸出部427密封,因此可以有效地阻止冷却水泄漏到软管连接部200的外部。
148.因此,由于阻止了冷却水被引入到电池组中,因此可以防止电池单元之间的短路和火灾。
149.特别地,垫圈420、凸出内圆周表面部424、第一下凸部426和第二下凸部427形成一个部件。
150.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软管连接部200的接头结构可以允许用于阻止冷却水被引入到电池组中的组装过程被简化。
151.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接头结构的组装过程。
152.图4a至图4d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部的组装顺序的组装图。
153.首先,参考图4a,形成容纳电池组和冷却块的外壳,并且设置密封电池组的上部部分和冷却块的上部部分的上壳体100。
154.在上壳体100中,形成软管连接部200插入其中的第一插入孔110和设置在第一插入孔110的两侧以允许软管连接部200耦接到上壳体100的一对耦接孔120。
155.另外,固定构件500的耦接部520耦接到一对耦接孔120中的每一个,固定构件500的组装螺栓510插入耦接部520中。
156.然后,参考图4b,包括支架410和垫圈420的密封构件400位于上壳体100中形成有第一插入孔110的区域中。
157.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支架410中的第二插入孔412和形成在垫圈420中的第三插入孔423与上壳体100的第一插入孔110同心,并且形成在支架410中的第二通孔413和形成在垫圈420中的第三通孔425与上壳体100的耦接孔120同心。
158.然后,如图4c所示,软管连接部200设置在密封构件400上,软管连接部200的插入部230耦接到接头300。
159.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软管连接部200中的插入部230从第一插入孔110穿过到第三插入孔423,并且形成在软管连接部200的凸缘部220中的第一通孔221与第二通孔413和第三通孔425同心。
160.另外,形成在垫圈420的下部部分中的第一下凸部426和第二下凸部427与上壳体100的上部部分接触。
161.因此,密封构件400设置在上壳体100与凸缘部220之间。
162.另外,在第三插入孔423的内圆周表面上形成为带状的凸出的内圆周表面部424与接头300的外圆周表面接触。
163.因此,可以有效地阻止引入软管连接部200的冷却水通过软管连接部200的插入部230与接头300之间的间隙泄漏。
164.然后,如图4d所示,固定构件500的组装螺栓510插入第一通孔221至第三通孔425和耦接孔120中。
165.在这种情况下,组装螺栓510的头部511钩挂在软管连接部200的凸缘部220的上表面上,并且螺纹部512以螺纹耦接方式耦接到耦接部520的耦接槽522。
166.因此,由于当耦接到耦接槽522的组装螺栓510被紧固时,组装螺栓510的头部511挤压凸缘部220的上表面,因此设置在凸缘部220下方的密封构件400被向下挤压。
167.另外,耦接部520固定到其的上壳体100被向上挤压。
168.即,当组装螺栓510被紧固时,软管连接部200和耦接部520在相对方向上移动,使得设置在软管连接部200与上壳体100之间的密封构件400可以被有效地压缩。
169.因此,即使当冷却水通过软管连接部200的插入部230与接头300之间的间隙泄漏时,由于密封构件400与上壳体100之间的间隙被密封构件400的第一下凸出部426和第二下凸出部427密封,因此可以有效地阻止冷却水泄漏到软管连接部200的外部。
170.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部200的接头结构中,由于支架410的上表面形成在比垫圈420的上表面(即延伸部422的上表面)更高的水平处,并且与凸缘部220的下表面接触,因此支架410可以有效地阻止通过软管连接部200与接头300之间的间隙泄漏的冷却水另外通过凸缘部220与上壳体100之间的间隙泄漏。
171.另外,由于接头300的内圆周表面与o形环231接触,并且接头300的外圆周表面与凸出的内圆周表面部424接触,因此凸出的内圆周表面部424可以有效地阻止冷却水通过接头300与密封构件400之间的间隙泄漏,并且因此即使当冷却水通过软管连接部200的插入部230与耦接到软管连接部200的接头300之间的间隙泄漏时,也可以有效地阻止冷却水通过接头300的外圆周表面与第三插入孔423之间的间隙泄漏。
172.另外,当固定构件500被紧固时,软管连接部200和耦接部520在相对方向上移动,使得设置在软管连接部200与上壳体100之间的密封构件400可以被软管连接部200和上壳体100有效地压缩。
173.另外,即使当冷却水通过软管连接部200的插入部230与接头300之间的间隙泄漏时,由于密封构件400与上壳体100之间的间隙被密封构件400的第一下凸出部426和第二下凸出部427密封,因此可以有效地阻止冷却水泄漏到软管连接部200的外部。
174.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支架的上表面形成在比垫圈的上表面(即延伸部的上表面)更高的水平处,并且支架的上表面与凸缘部的下表面接触,因此具有以下效果:支架可以有效地阻止通过软管连接部与接头之间的间隙泄漏的冷却水另外通过凸缘部与上壳体之间的间隙泄漏。
175.另外,由于接头的内圆周表面与o形环接触,并且接头的外圆周表面与凸出的内圆周表面部接触,因此凸出的内圆周表面部可以有效地阻止冷却水通过接头与密封构件之间的间隙泄漏,并且因此即使当冷却水通过软管连接部的插入部与耦接到软管连接部的接头
之间的间隙泄漏时,也具有有效地阻止冷却水通过接头的外圆周表面与第三插入孔之间的间隙泄漏的效果。
176.另外,由于当固定构件被紧固时软管连接部和耦接部在相对方向上移动,因此设置在软管连接部与上壳体之间的密封构件可以被软管连接部和上壳体有效地压缩。
177.另外,即使当冷却水通过软管连接部的插入部与接头之间的间隙泄漏时,由于密封构件与上壳体之间的间隙被密封构件的第一下凸出部和第二下凸出部密封,因此具有阻止冷却水泄漏到软管连接部的外部的效果。
178.前述描述旨在提供一种用于电池冷却系统的软管连接接头结构,其能够通过防止冷却水被引入到电池组中来防止容纳在电池组中的电池单元之间的短路和火灾。
179.虽然本公开包括具体示例,但是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这些示例中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在此描述的示例仅被认为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出于限制的目的。每个示例中的特征或方面的描述将被视为适用于其他示例中的类似特征或方面。如果以不同的顺序执行所描述的技术,和/或如果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和/或由其他组件或其等同物替换或补充所描述的系统、架构、阻止或电路中的组件,则可以实现合适的结果。
180.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是由详细描述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并且在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所有变化都应被解释为包括在本公开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