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接触组件的弹性臂免受磕碰的保护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67642发布日期:2022-11-12 05:29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保护接触组件的弹性臂免受磕碰的保护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弹性接触臂的接触套管或组件。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接触组件,该接触组件具有保护构件,以防止接触臂的磕碰(stubbing),同时提供用于接地的改进的电路径。


背景技术:

2.连接器,尤其是同轴连接器,用于可释放地连接同轴电缆。同轴连接器具有同轴电缆的优点,特别是低电磁影响和良好的电屏蔽。同轴连接器还具有对应于所连接的同轴电缆的阻抗的阻抗,以避免在同轴连接器和同轴电缆之间的过渡点处的反射现象。
3.同轴连接器设计成用于提供预定的特性阻抗,以确保rf信号的无反射传输。当将同轴连接器与配合的同轴连接器配合时,经常会导致阻抗不匹配,从而导致通过同轴连接器传输的信号劣化。此外,对于许多已知的连接器,由于诸如磕碰等问题,将同轴连接器与配合同轴连接器配合会对连接器或配合连接器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该同轴连接器通过配合连接器为接地提供改进的电气路径。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要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当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配合时,该同轴连接器减少了磕碰的可能性。
5.这些问题通过用于端接电缆的电缆组件解决。电缆组件包括电缆组件配合端和电缆组件电缆接收端。金属外壳定位为靠近电缆组件的电缆组件配合端。金属外壳具有配合的接触接合部分。由介电材料制成的外壳位于金属外壳中。壳体具有壳体配合端和相对的壳体导体接收端。端子接收开口从壳体配合端延伸。壳体从靠近电缆组件配合端朝向电缆组件电缆接收端延伸。弹性接触臂设置在金属外壳的配合接触接合部分上。弹性接触臂从靠近电缆组件配合端延伸。弹性接触臂的前端靠近电缆组件配合端设置,并与从电缆组件配合端延伸的电缆组件的保护部分协作,以防止当电缆组件配合到配合组件时弹性接触臂的前端被碰断。
附图说明
6.现在将参照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7.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带有示例性金属外壳的示例性电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
8.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
9.图3为图1的金属外壳的放大透视图。
10.图4为沿图1中线4-4截取的横截面图。
11.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第一替代示例性金属外壳的第一替代示例性电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
12.图6为图5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
13.图7为沿图5的线7-7截取的横截面图。
14.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第二替代示例性金属外壳的第二替代示例性电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
15.图9为图8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
16.图10为沿图8的线10-10截取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如图1和4所示,电连接器组件10与电缆12电连接和机械连接。电缆12可以在存储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印刷电路板(pcb)、模数转换器、连接器和其他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在各种实施例中,电缆12可以支持100mbps和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缆12可以支持大约4.25gbps到大约25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电缆12也可以在高于或低于这些示例性速率的数据传输速率下使用。如图4所示,电缆12具有电缆护套14、编织屏蔽16、金属化箔18和两个中心导体20、22。电缆12的一端去除了电缆护套14。导体20、22的电介质24、26也被去除,从而暴露出导体20、22的一部分。
18.电连接器组件10具有电缆组件配合端30和电缆组件电缆接收端31。连接器组件10包括第一金属外壳32、第二金属外壳34和第三金属外壳35。
19.第一金属外壳32具有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36和第二金属外壳接收部分40。
20.第二金属外壳34具有第一金属外壳接收部分42和导体过渡部分44。
21.绝缘壳体50位于电连接器组件10中。壳体50由介电材料制成。如图4所示,壳体50具有配合端52和相对的导体接收端54。端子接收开口56从配合端52延伸到导体接收端54。端子接收开口56的尺寸适于通过导体接收端54接收端子60(图2和4)。端子60电连接到电缆12的导体20、22的暴露端。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两个端子接收开口56,然而可以使用其他数量和配置的端子接收开口。
22.绝缘壳体50具有从其侧面72延伸的安装突起70。每个安装突起都具有第一壳接合表面74和第二壳接合表面76。
23.如图4所示,组装时,绝缘壳体50位于第一金属外壳32的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36和第二金属外壳接收部分40中。安装突起70的第一外壳接合表面74接合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36的内部过渡壁78,以正确定位壳体50,并防止壳体50进一步移动到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36中。
24.第二金属外壳34的第一金属外壳接收部分42的端部80位于第一金属外壳32的第二金属外壳接收部分40内。第一金属外壳32的一个或多个闩锁82与第二金属外壳34的一个或多个开口84协作,以将第二金属外壳34固定到第一金属外壳32。或者,第二金属外壳34通过粘合剂或其他已知的附接方法固定到第一金属外壳32。在该位置,第二金属外壳34的端部80接合安装突起70的第二外壳接合表面76,以正确定位壳体50并防止壳体50移动到第二金属外壳34中。
25.如图2和4所示,电连接器组件10的端子60端接至电缆12的导体20、22的末端,例如通过压接。然而,可以使用将端子60端接到导体20、22的其他方法。在所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端子60是具有插座部分62的母端子。然而,也可以使用其它结构的端子,包括但不限于母插孔端子。随着端子60适当地端接到导体20、22,端子60通过导体过渡部分44插入到端子
接收开口56中。
26.参见图3,第一金属外壳32的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36具有弹性接触臂86,其从第二金属外壳接收部分40延伸至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36的导电保护构件或部分88。保护构件88定位成靠近电缆组件配合端30并从其延伸。保护构件88围绕壳体50的配合端52,但是不覆盖端子接收开口56。保护构件88具有朝向电缆组件10的纵向轴线92成锥形的外表面90。当配合连接器配合到连接器组件10时,外表面90的锥形形状用作引入表面。
27.弹性接触臂86具有前端94,其靠近电缆组件配合端30并与保护构件88协作。如图3所示,弹性接触臂86的前端94一体形成并附接到第一金属外壳32的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36的保护构件88上。弹性接触臂86的后端95远离电缆组件配合端30定位,并且一体形成并附接到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36的内部过渡壁78。弹性接触臂86是弓形的,其中弹性接触臂86的中心段96比弹性接触臂86的前端94或保护构件88离电缆组件10的纵向轴线92更远。在各种实施例中,中心段96可以具有扩大的接触段,当配合连接器配合到连接器组件10时,该接触段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来接合配合连接器。
28.弹性接触臂86和弓形中心段96的使用提供了配合连接器(未示出)和连接器组件10之间的增加的连接。此外,由于弹性接触臂86在两端被支撑,因此弹性接触臂86提供了第一金属外壳32的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36的增强的结构完整性。
29.当连接器组件10与配合连接器配合时,弹性接触臂86的弓形中心段96与配合连接器的腔(未示出)接合,导致弓形中心段96朝向电缆组件10的纵向轴线92弹性变形。当前端94和后端95被固定时,弓形中心段96阻止弓形中心段96的向内运动,从而导致力被施加到配合连接器。固定的前端94和后端95还导致弓形中心段96的中心比弓形中心段96的端部变形更多,导致弓形中心段96变得更平,从而为配合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10之间的电连接或通路提供更多的连接点和表面。此外,当前端94连接到导电保护构件88时,弹性接触臂86和导电保护构件88的整个长度提供了电路径,从而有助于高速传输和更好的emi性能,这与现有连接器形成对比,在现有连接器中,接触臂是固定的或不可变形的并且不在两端连接到导电构件,导致接触臂被电隔离,因此,emi性能没有提高。
30.由于弹性接触臂86的前端94一体附接到保护构件88上,前端94的自由边缘不自由或不暴露,因此当配合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10配合时,不能与配合连接器接合。此外,与具有带自由浮动端表面的接触臂86的现有技术相比,当配合连接器最初配合到连接器组件10时,以及当配合连接器在外表面90和接触臂86上移动时,一体形成的保护构件88的外表面90用作引入表面。由此最小化或防止了弹性接触臂86上的配合连接器的磕碰。
31.图5至图7示出了电连接器110的替代实施例。电连接器组件110电连接并机械连接到电缆12。电连接器组件110具有电缆组件配合端130和电缆组件电缆接收端131。连接器组件110包括第一金属外壳132、第二金属外壳134和第三金属外壳135。如图6所示,第一金属外壳132具有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136和第二金属外壳接收部分140,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136也是壳体保持部分。第二金属外壳134具有第一金属外壳接收部分142、导体过渡部分144和第三金属外壳协作部分146。
32.绝缘壳体150位于电连接器组件110中。壳体150由介电材料制成。如图6和7所示,壳体150具有配合端152和相对的导体接收端154。端子接收开口156从配合端152延伸到导体接收端154。端子接收开口156的尺寸适于通过导体接收端154接收端子160(图2)。端子
160电连接到电缆12的导体20、22的暴露端。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两个端子接收开口156,然而可以使用其他数量和配置的端子接收开口。
33.绝缘壳体150具有凹部166,其从靠近配合端152处朝向导体接收端154延伸。靠近凹部166设置有凸起的突起或区域167(图7)。保护构件188设置在壳体150的配合端152。保护构件188由介电材料制成,并且与壳体150一体模制。保护构件188围绕壳体150的配合端152,但是不覆盖端子接收开口156。如图7所示,保护构件188具有带有肩部191的外表面190,肩部191限定了弹性臂接收腔193。
34.第一金属外壳132的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136具有从第二金属外壳接收部分140延伸的弹性接触臂186。弹性接触臂186具有前端194,前端194靠近电缆组件配合端130并与保护构件188协作。弹性接触臂186的前端194具有弯曲或弓形接触段196,其中弹性接触臂186的弯曲的接触段196比弹性接触臂186的前端194或保护构件188离电缆组件110的纵向轴线192更远。
35.在将绝缘壳体150装配到第一金属外壳132的过程中,第一金属外壳132的弹性接触臂186的前端194通过壳体150的凸起区域167弹性变形,远离纵向轴线192。继续插入允许前端194移动超过凸起区域167,允许弹性接触臂186朝向它们的无应力位置返回。在该位置,前端194位于凹部166中,从而将壳体150保持在第一金属外壳132中。在该位置,前端194也位于保护构件188的弹性臂接收腔193中,肩部191位于弹性接触臂186的前端194上方。
36.弹性接触臂186和弯曲的接触段196的使用提供了配合连接器(未示出)和连接器组件110之间的增加的连接。此外,由于弹性接触臂186的自由端194由壳体150支撑,弹性接触臂186朝向电缆组件110的纵向轴线192的运动受到限制,从而提供第一金属外壳132的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136的增强的结构完整性。
37.当连接器组件110与配合连接器配合时,弹性接触臂186的弯曲的接触段196与配合连接器的腔(未示出)接合,导致弯曲的接触段196朝向电缆组件110的纵向轴线192变形。当前端194被壳体150支撑时,弯曲的接触段196被阻止向内移动,从而导致弯曲的接触段196向配合连接器施加力。由于前端194被阻止移动,弯曲的接触段196在配合发生时变形。弯曲的接触段196的变形导致弯曲的接触段196变得更平,从而为配合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110之间的电连接或通路提供更多的连接点和表面。
38.由于弹性接触臂186的前端194受到保护构件188的保护或庇护,前端194的自由边缘不会自由或暴露,因此,当配合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110配合时,不会与配合连接器接合,从而在连接器组件110与配合连接器配合时,最小化或防止弹性接触臂186的磕碰。
39.图8至图10示出了电连接器210的第二替代实施例。电连接器组件210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到电缆12。电连接器组件210具有电缆组件配合端230和电缆组件电缆接收端231。连接器组件210包括第一金属外壳232和第二金属外壳234。如图9所示,第一金属外壳232具有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236和第二金属外壳接收部分240。第二金属外壳234具有第一金属外壳接收部分242。
40.绝缘壳体250位于电连接器组件210中。壳体250由介电材料制成。如图9和10所示,壳体250具有配合端252和相对的导体接收端254。端子接收开口256从配合端252延伸到导体接收端254。端子接收开口256的尺寸适于通过导体接收端254接收端子260(图9)。端子260电连接到电缆12的导体20、22的暴露端。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两个端子接收开口
256,然而可以使用其他数量和配置的端子接收开口。
41.绝缘壳体250具有从靠近配合端252朝向导体接收端254延伸的凹部266。如图10所示,凸起的突起或区域267设置成靠近凹部266。保护构件288设置在壳体250的配合端252。保护构件288由介电材料制成并且与壳体250一体模制。保护构件288围绕壳体250的配合端252,但是不覆盖端子接收开口256。保护构件288具有朝向电缆组件10的纵向轴线292成锥形的外表面290。当配合连接器配合到连接器组件210时,外表面290的锥形形状用作引入表面。
42.第一金属外壳232的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236具有从第二金属外壳接收部分240延伸的弹性接触臂286。弹性接触臂286具有前端294,前端294靠近电缆组件配合端230并与保护构件288协作。在一个实施例中,前端294接收在保护构件288的凹部266中。弹性接触臂286的前端294具有弯曲或弓形的接触段296。弹性接触臂286的弯曲的接触段296比弹性接触臂286的前端294或保护构件288离电缆组件210的纵向轴线292更远。
43.在将绝缘壳体250装配到第一金属外壳232的过程中,由于壳体250的宽度大于弹性接触臂286前端294之间的开口,弹性接触臂286的前端294通过壳体250弹性变形远离纵向轴线292。继续插入允许前端294移动到凹部266中,允许弹性接触臂286朝向它们的无应力位置返回。在该位置,前端294位于凹部266中,从而将壳体250保持在第一金属外壳232中。
44.弹性接触臂286和弯曲的接触段296的使用提供了配合连接器(未示出)和连接器组件210之间的增加的连接。此外,由于弹性接触臂286的自由端294由壳体250支撑,弹性接触臂286朝向电缆组件210的纵向轴线292的运动受到限制,从而提供了第一金属外壳232的配合连接器接收部分236的增强的结构完整性。
45.当连接器组件210与配合连接器配合时,弹性接触臂286的弯曲的接触段296与配合连接器的腔(未示出)接合,导致弯曲的接触段296朝向电缆组件210的纵向轴线292变形。当前端294被壳体250支撑时,弯曲的接触段296被阻止向内移动,从而导致弯曲的接触段296向配合连接器施加力。由于前端294被阻止移动,弯曲的接触段296在配合发生时变形。弯曲的接触段296的变形导致弯曲的接触段296变得更平,从而为配合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210之间的电连接或通路提供更多的连接点和表面。
46.由于弹性接触臂286的前端294受到保护构件288的保护或庇护,前端294的自由边缘不会自由或暴露,因此当配合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210配合时,不能与配合连接器接合。此外,当配合连接器配合到连接器组件10时,由于外表面290充当引入表面,弹性接触臂86的磕碰被最小化或防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