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布线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44017发布日期:2022-12-30 21:05阅读:27来源:国知局
电池布线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池布线模块。


背景技术:

2.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中,在作为行驶驱动用的电源而搭载的高电压的二次电池装配有电池布线模块。专利文献1的电池布线模块具备与二次电池电连接的电线和收纳该电线的壳体。电池布线模块的壳体具有沿电线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壳体主体和与多个壳体主体分别对应的多个罩。各壳体主体具有供电线穿过的槽状的电线插通部,各罩分别覆盖对应的壳体主体的电线插通部。罩对穿过壳体主体的电线插通部的电线进行保护。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在二次电池沿电线的长度方向热膨胀时,各壳体主体以及各罩追随二次电池的热膨胀而沿电线的长度方向移动,因此二次电池与电池布线模块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较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6156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4.在专利文献1的电池布线模块中,各罩经由铰链而相对于各壳体主体一体地设置。然而,有时因设计的制约等而无法将各罩一体地设置于各壳体主体。在该情况下,各罩相对于壳体主体成为相独立的部件,因此若各罩为相互不同的形状,则部件管理变得烦杂。在近年来的车辆中,存在二次电池变得大型的倾向,若伴随二次电池的大型化而壳体主体的数量变多,则在罩相对于壳体主体不是一体的结构中,罩的数量也变多,部件管理变得特别烦杂。
5.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进行部件管理的电池布线模块。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6.本公开的电池布线模块是组装于二次电池的电池布线模块,具备:电线,其与所述二次电池电连接;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电线,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主体,其具有供所述电线穿过的第一电线插通部;第二壳体主体,其具有供所述电线穿过的第二电线插通部;第一罩,其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主体,覆盖所述第一电线插通部;以及第二罩,其组装于所述第二壳体主体,覆盖所述第二电线插通部,所述第一罩和所述第二罩是相互相同的形状。发明的效果
7.根据本公开,能提供一种能够容易进行部件管理的电池布线模块。
附图说明
8.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在该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中拆下第一罩~第三罩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放大地示出该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放大地示出该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用于说明该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中的第一罩~第三罩的组装方式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9.[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0]
本公开的电池布线模块构成为,[1]一种电池布线模块,组装于二次电池,具备:电线,其与所述二次电池电连接;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电线,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主体,其具有供所述电线穿过的第一电线插通部;第二壳体主体,其具有供所述电线穿过的第二电线插通部;第一罩,其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主体,覆盖所述第一电线插通部;以及第二罩,其组装于所述第二壳体主体,覆盖所述第二电线插通部,所述第一罩和所述第二罩是相互相同的形状。
[0011]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罩和第二罩呈相互相同的形状,所以第一罩和第二罩在部件管理上不会作为不同的部件来处理,其结果,能够容易地进行部件管理。
[0012]
[2]所述第一电线插通部具有第一底壁部、从所述第一底壁部伸出的一对第一侧壁部、以及沿所述电线的插通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多个第一被卡止部,所述第二电线插通部具有第二底壁部、从所述第二底壁部伸出的一对第二侧壁部、以及沿所述电线的插通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多个第二被卡止部,所述第一罩具有分别卡止于所述多个第一被卡止部的多个第一卡止部,所述第二罩具有分别卡止于所述多个第二被卡止部的多个第二卡止部,所述多个第一被卡止部的配置间隔与所述多个第二被卡止部的配置间隔设定为相互相等。
[0013]
根据该结构,多个第一被卡止部的配置间隔与多个第二被卡止部的配置间隔相互相等,因此即使将第一罩和第二罩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也能够分别适当地卡止于第一电线插通部和第二电线插通部。
[0014]
[3]所述第一电线插通部具有第一底壁部和从所述第一底壁部伸出的一对第一侧壁部,所述第二电线插通部具有第二底壁部和从所述第二底壁部伸出的一对第二侧壁部,所述一对第一侧壁部彼此的间隔与所述一对第二侧壁部彼此的间隔设定为相互相等。
[0015]
根据该结构,一对第一侧壁部彼此的间隔与一对第二侧壁部彼此的间隔相互相等,因此即使将第一罩和第二罩设为相同的形状,也能够分别利用第一罩和第二罩来适当地覆盖第一电线插通部和第二电线插通部。
[0016]
[4]所述第一壳体主体具有多个所述第一电线插通部,所述第一罩与所述多个第一电线插通部分别对应地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壳体主体具有多个所述第二电线插通部,所述第二罩与所述多个第二电线插通部分别对应地设置多个,各所述第一罩以及各所述第二罩全部是相同的形状。
[0017]
根据该结构,各第一罩和各第二罩全部是相同的形状,因此即使在第一罩及第二罩的数量变多的壳体的结构中,也能够容易地进行部件管理。
[0018]
[5]所述第一罩以及所述第二罩分别具有标记部,该标记部示出相对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壳体主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主体的组装方向。
[0019]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第一罩和第二罩是相同的形状的结构中,利用分别设置于第一罩以及第二罩的标记部,也能够不会弄错第一罩的组装方向以及第二罩的组装方向地进行组装。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第一罩及第二罩的组装作业。
[0020]
[6]所述标记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罩的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罩的表面。
[0021]
根据该结构,标记部分别设置于第一罩的表面以及第二罩的表面,因此在第一罩以及第二罩的组装作业时,容易通过目视来确认标记部。
[0022]
[7]所述壳体具备:第三壳体主体,其具有供所述电线穿过的多个第三电线插通部;以及多个第三罩,所述多个第三罩组装于所述第三壳体主体,分别覆盖所述多个第三电线插通部,所述多个第三罩彼此是相互相同的形状。
[0023]
根据该结构,由于多个第三罩是相互相同的形状,所以壳体除了具备第一罩以及第二罩之外,还具备多个第三罩,从而罩的总数变多,即使在该壳体的结构中,也能够容易进行部件管理。
[0024]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电池布线模块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夸张或简化地示出。另外,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示例,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25]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10例如组装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所搭载的二次电池bt。二次电池bt向未图示的车辆的行驶用马达供给电力。另外,二次电池bt根据充电状态、车辆的运转状态来从行驶用马达、发电用马达接受电力的供给。
[0026]
二次电池bt具备多个电池单元c。二次电池bt通过在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电池单元c而例如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电池布线模块10装配于二次电池bt的一侧面。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二次电池bt中装配电池布线模块10的一侧的面作为上表面,对于二次电池bt,将电池布线模块10侧作为上方来进行说明。另外,附图中的相互正交的xyz轴中的x轴表示电池布线模块10的壳体12的长边方向x,y轴表示壳体12的宽度方向y,z轴表示壳体12的高度方向z。各电池单元c沿壳体12的长边方向x排列设置。
[0027]
如图1及图2所示,电池布线模块10具备与二次电池bt电连接的多个电线11、以及收纳电线11的壳体12。另外,图1中省略了电线11的图示。
[0028]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10例如具备被壳体12支承的多个母线13。各母线13例如沿壳体12的长边方向x在壳体12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排列配置有多个。在各母线13连接有设置于各电池单元c的上表面的未图示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
[0029]
如图2所示,各母线13分别与对应的电线11电连接。各电线11沿长边方向x插通壳体12的内部。多个电线11中的一部分从设置于壳体12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部的第一电线导出部14被导出至壳体12外,其余的多个电线11从设置于壳体12的长边方向x的另一端部的第二电线导出部15被导出至壳体12外。
[0030]
(壳体12)如图1所示,壳体12具备:沿壳体12的长边方向x排列的第一壳体主体21、第二壳体
主体22以及第三壳体主体23;以及分别与第一壳体主体21、第二壳体主体22以及第三壳体主体23对应的第一罩24、第二罩25以及第三罩26。第三壳体主体23在壳体12的长边方向x上配置于第一壳体主体21与第二壳体主体22之间。另外,第三罩26在壳体12的长边方向x上位于第一罩24与第二罩25之间。此外,第一壳体主体21具有上述的第一电线导出部14,第三壳体主体23具有上述的第二电线导出部15。
[0031]
第一壳体主体21与第一罩24相互分体形成。第二壳体主体22与第二罩25相互分体形成。第三壳体主体23与第三罩26相互分体形成。另外,第一壳体主体21、第二壳体主体22以及第三壳体主体23相互分体形成。另外,第一罩24、第二罩25以及第三罩26相互分体形成。此外,第一壳体主体21、第二壳体主体22、第三壳体主体23、第一罩24、第二罩25以及第三罩26例如由合成树脂构成。
[0032]
(第一壳体主体21)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主体21具有供电线11穿过的槽状的第一电线插通部31。另外,图2是将第一罩24、第二罩25以及第三罩26拆下后的状态下的电池布线模块10的俯视图。
[0033]
第一电线插通部31沿壳体12的长边方向x延伸。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主体21例如具有在壳体12的宽度方向y上排列的两个第一电线插通部31。两个第一电线插通部31通过第一连结部32相互连结。
[0034]
各第一电线插通部31具有第一底壁部33、从第一底壁部33向上方伸出的一对第一侧壁部34、以及设置于各第一侧壁部34的多个第一被卡止部35。一对第一侧壁部34彼此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第一电线插通部31通过第一底壁部33以及各第一侧壁部34而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槽状。在各第一侧壁部34之间插通电线11。
[0035]
多个第一被卡止部35设置为从各第一侧壁部34的外侧面突出。另外,设置于一方的第一侧壁部34的各第一被卡止部35与设置于另一方的第一侧壁部34的各第一被卡止部35在壳体12的长边方向x上相互设置于相同的位置。
[0036]
(第二壳体主体22)第二壳体主体22具有供电线11穿过的槽状的第二电线插通部41。第二电线插通部41沿壳体12的长边方向x延伸。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主体21例如具有在壳体12的宽度方向y上排列的两个第二电线插通部41。两个第二电线插通部41通过第二连结部42相互连结。
[0037]
各第二电线插通部41具有第二底壁部43、从第二底壁部43向上方伸出的一对第二侧壁部44、以及设置于各第二侧壁部44的第二被卡止部45。一对第二侧壁部44彼此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第二电线插通部41通过第二底壁部43以及各第二侧壁部44而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槽状。在各第二侧壁部44之间插通电线11。
[0038]
多个第二被卡止部45设置为从各第二侧壁部44的外侧面突出的方式设置。另外,设置于一方的第二侧壁部44的各第二被卡止部45与设置于另一方的第二侧壁部44的各第二被卡止部45在壳体12的长边方向x上相互设置于相同的位置。
[0039]
(第三壳体主体23)第三壳体主体23具有供电线11穿过的槽状的第三电线插通部51。第三电线插通部51沿壳体12的长边方向x延伸。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壳体主体23例如具有在壳体12的宽
度方向y上排列的两个第三电线插通部51。两个第三电线插通部51通过第三连结部52相互连结。另外,上述的第一电线插通部31、第二电线插通部41以及第三电线插通部51沿壳体12的长边方向x排列设置。
[0040]
各第三电线插通部51具有第三底壁部53、从第三底壁部53向上方伸出的一对第三侧壁部54、以及设置于各第三侧壁部54的多个第三被卡止部55。一对第三侧壁部54彼此在宽度方向y上对置。第三电线插通部51通过第三底壁部53以及各第三侧壁部54而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槽状。另外,第三电线插通部51向上方开口。在各第三侧壁部54之间插通电线11。
[0041]
多个第三被卡止部55设置为从各第三侧壁部54的外侧面突出。另外,设置于一方的第三侧壁部54的各第三被卡止部55与设置于另一方的第三侧壁部54的各第三被卡止部55在壳体12的长边方向x上相互设置于相同的位置。
[0042]
(第一罩24)如图1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罩24与第一壳体主体21中的两个第一电线插通部31对应地设置有两个。第一罩24以覆盖第一电线插通部31的上方的方式组装于第一壳体主体21。第一罩24具有卡止于第一电线插通部31的第一被卡止部35的第一卡止部61。第一卡止部61与第一电线插通部31的多个第一被卡止部35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止部61在沿着第一电线插通部31的开口方向的方向、即高度方向z上卡止于第一被卡止部35。由此,第一罩24组装于第一电线插通部31。另外,第一卡止部61设置于第一罩24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
[0043]
(第二罩25)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罩25与第二壳体主体22中的两个第二电线插通部41对应地设置有两个。第二罩25以覆盖第二电线插通部41的上方的方式组装于第二壳体主体22。第二罩25具有卡止于第二电线插通部41的第二被卡止部45的第二卡止部71。第二卡止部71与第二电线插通部41的多个第二被卡止部45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止部71在沿着第二电线插通部41的开口方向的方向、即高度方向z上卡止于第二被卡止部45。由此,第二罩25组装于第二电线插通部41。另外,第二卡止部71设置于第二罩25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
[0044]
(第三罩26)如图1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罩26与第三壳体主体23中的两个第三电线插通部51对应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罩26是相互相同的形状。第三罩26以覆盖第三电线插通部51的上方的方式组装于第三壳体主体23。第三罩26具有卡止于第三电线插通部51的第三被卡止部55的第三卡止部81。第三卡止部81在沿着第三电线插通部51的开口方向的方向、即高度方向z上卡止于第三被卡止部55。由此,第三罩26组装于第三电线插通部51。此外,第三卡止部81设置于第三罩26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
[0045]
第一罩24向壳体12的长边方向x的第三壳体主体23侧延伸,第一罩24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部位于第三电线插通部51的上方。设置于第一罩24的长边方向x的该端部的第一卡止部61卡止于多个第三被卡止部55中的一部分。第三罩26的靠第一罩24侧的端部位于第一罩24的下侧。
[0046]
第二罩25向壳体12的长边方向x的第三壳体主体23侧延伸,第二罩25的长边方向x
的一端部位于第三电线插通部51的上方。设置于第二罩25的长边方向x的该端部的第二卡止部71卡止于多个第三被卡止部55中的一部分。第三罩26的靠第二罩25侧的端部位于第二罩25的下侧。
[0047]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2具有共计六个覆盖电线11所插通的部位的罩。而且,该六个罩中的两个第一罩24和两个第二罩25全部为相同的形状。即,各第一罩24和各第二罩25是同一部件。因此,在壳体12的长边方向x上,第一罩24的多个第一卡止部61的配置间隔与第二罩25的多个第二卡止部71的配置间隔相互相等。
[0048]
另外,如图2所示,在壳体12的长边方向x上,第一电线插通部31的多个第一被卡止部35的配置间隔与第二电线插通部41的多个第二被卡止部45的配置间隔相互相等。另外,第一电线插通部31中的一对第一侧壁部34彼此的宽度方向y的间隔与第二电线插通部41中的一对第二侧壁部44彼此的宽度方向y的间隔相互相等。
[0049]
如图1所示,在各第一罩24以及各第二罩25例如分别设置有一个标记部91。标记部91设置于各第一罩24的表面24a以及各第二罩25的表面25a。第一罩24的表面24a例如是第一罩24的上表面。另外,第二罩25的表面25a例如是第二罩25的上表面。标记部91示出在俯视时、即在沿高度方向z观察时的第一罩24的组装方向以及第二罩25的组装方向。标记部91构成为通过呈凹状或凸状地形成于第一罩24的表面24a以及第二罩25的表面25a而能够目视确认。另外,标记部91呈具有方向性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俯视时呈三角形。
[0050]
在第三罩26的表面26a设置有标记部92。第三罩26的表面26a例如是第三罩26的上表面。标记部92示出在俯视时、即在沿高度方向z观察时的第三罩26的组装方向。标记部92构成为通过呈凹状或凸状地形成于第三罩26的表面26a而能够目视确认。第三罩26的标记部92例如呈与第一罩24及第二罩25的标记部91不同的形状。另外,标记部91呈具有方向性的形状。
[0051]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52]
如图5所示,在进行将电线11组装于壳体12的作业时,将第一壳体主体21~第三壳体主体23配置在作业台s上。此时,凸出设置于作业台s的上表面的插入部sa分别向一对第一电线插通部31之间、一对第二电线插通部41之间、一对第三电线插通部51之间插入。另外,图5中省略了电线11的图示。
[0053]
在将电线11收纳于第一壳体主体21~第三壳体主体23之后,组装第一罩24~第三罩26。
[0054]
在此,在组装第一罩24以及第二罩25时,基于设置于插入部sa的上表面的预定位置的多个对方侧标记部sb来组装第一罩24以及第二罩25。对方侧标记部sb呈与第一罩24以及第二罩25的标记部91对应的形状。例如,对方侧标记部sb在俯视时呈与标记部91相同的形状及相同的大小。在组装第一罩24时,使第一罩24的标记部91与对方侧标记部sb相对。另外,在组装第二罩25时,使第二罩25的标记部91与对方侧标记部sb相对。由此,能够不会弄错呈相互相同的形状的第一罩24及第二罩25的组装方向地进行组装。
[0055]
另外,在组装各第三罩26时,基于设置于插入部sa的上表面的预定位置的多个对方侧标记部sc来组装各第三罩26。对方侧标记部sc呈与第三罩26的标记部92对应的形状。例如,对方侧标记部sc在俯视时呈与标记部92相同的形状及相同的大小。在组装各第三罩26时,使标记部92与对方侧标记部sc相对。由此,能够不会弄错呈相互相同的形状的两个第
三罩26的组装方向地进行组装。
[0056]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0057]
(1)由于各第一罩24和各第二罩25是相互相同的形状,所以第一罩24和第二罩25在部件管理上不会作为不同的部件来处理,其结果,能够容易地进行部件管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三罩26呈相互相同的形状,因此虽然壳体12所具备的电线11用的罩为六个,但作为该罩的部件的种类,能够抑制为两种。
[0058]
(2)第一电线插通部31具有第一底壁部33、从第一底壁部33伸出的一对第一侧壁部34、以及沿电线11的插通方向设置于第一侧壁部34的多个第一被卡止部35。第二电线插通部41具有第二底壁部43、从第二底壁部43伸出的一对第二侧壁部44、以及沿电线11的插通方向设置于第二侧壁部44的多个第二被卡止部45。第一罩24具有分别卡止于多个第一被卡止部35的多个第一卡止部61,第二罩25具有分别卡止于多个第二被卡止部45的多个第二卡止部71。而且,多个第一被卡止部35的配置间隔与多个第二被卡止部45的配置间隔设定为相互相等。根据该结构,多个第一被卡止部35的配置间隔与多个第二被卡止部45的配置间隔相互相等,因此即使将第一罩24和第二罩25设为相同的形状,也能够分别适当地卡止于第一电线插通部31和第二电线插通部41。
[0059]
(3)第一电线插通部31中的一对第一侧壁部34彼此的间隔与第二电线插通部41中的一对第二侧壁部44彼此的间隔设定为相互相等。根据该结构,即使将第一罩24和第二罩25设为相同的形状,也能够分别利用第一罩24和第二罩25适当地覆盖第一电线插通部31和第二电线插通部41。
[0060]
(4)第一壳体主体21具有多个第一电线插通部31,第一罩24与多个第一电线插通部31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多个。另外,第二壳体主体22具有多个第二电线插通部41,第二罩25与多个第二电线插通部41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多个。根据该结构,各第一罩24和各第二罩25全部是相同的形状,因此即使在第一罩24及第二罩25的数量变多的壳体12的结构中,也能够容易地进行部件管理。
[0061]
(5)第一罩24及第二罩25分别具有示出相对于对应的第一壳体主体21或第二壳体主体22的组装方向的标记部91。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第一罩24与第二罩25呈相同的形状的结构中,利用分别设置于第一罩24及第二罩25的标记部91,也能够不会弄错第一罩24的组装方向以及第二罩25的组装方向地进行组装。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第一罩24及第二罩25的组装作业。
[0062]
(6)标记部91分别设置于第一罩24的表面24a以及第二罩25的表面25a。根据该结构,标记部91分别设置于第一罩24的表面24a以及第二罩25的表面25a,因此在第一罩24及第二罩25的组装作业时,容易通过目视来确认标记部91。
[0063]
(7)壳体12具备:第三壳体主体23,其具有供电线11穿过的多个第三电线插通部51;以及多个第三罩26,其组装于第三壳体主体23,分别覆盖多个第三电线插通部51。而且,多个第三罩26彼此是相互相同的形状。根据该结构,壳体12除了具备第一罩24以及第二罩25之外,还具备多个第三罩26,从而罩的总数变多,在该壳体12的结构中,也能够容易地进行部件管理。
[0064]
本实施方式能够如下变更来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来实施。
[0065]
·
壳体12中的壳体主体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根据二次电池bt的长边方向x的大小等来适当地变更。
[0066]
·
上述实施方式的壳体12具有共计六个覆盖电线11所插通的部位的罩、即第一罩24~第三罩26,但该罩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根据二次电池bt的长边方向x的大小等来适当地变更。
[0067]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第一罩24和各第二罩25是相互相同的形状,但不限于此,只要多个第一罩24中的至少一个和多个第二罩25中的至少一个呈相同的形状即可。
[0068]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沿电池单元c的排列设置方向形成的壳体12的长边方向x上布设电线11,但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沿壳体12的宽度方向y布设电线11。附图标记说明
[0069]
10 电池布线模块11 电线12 壳体13 母线14 第一电线导出部15 第二电线导出部21 第一壳体主体22 第二壳体主体23 第三壳体主体24 第一罩24a 表面25 第二罩25a 表面26 第三罩26a 表面31 第一电线插通部32 第一连结部33 第一底壁部34 第一侧壁部35 第一被卡止部41 第二电线插通部42 第二连结部43 第二底壁部44 第二侧壁部45 第二被卡止部51 第三电线插通部52 第三连结部53 第三底壁部54 第三侧壁部
55 第三被卡止部61 第一卡止部71 第二卡止部81 第三卡止部91 标记部92 标记部bt 二次电池c 电池单元s 作业台sa 插入部sb 对方侧标记部sc 对方侧标记部x 壳体12的长边方向y 壳体12的宽度方向z 壳体12的高度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