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70292发布日期:2023-02-04 02:24阅读:1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为了进行供电或充电而将机器彼此电连接的连接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在这样的连接器装置中,具备与一方机器电连接的第1连接器部和与另一方机器电连接的第2连接器部,通过第1连接器部内的电极和第2连接器部内的电极电连接,从而能用连接器装置在机器间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896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5.但是,在如上述的连接器装置中,考虑到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采用能装卸的结构,但是,有可能例如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以将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的装卸方向作为中心的假想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从而第1连接器部的电极和第2连接器部的电极不正确地连接。
6.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容许两个连接器部间的旋转方向的偏移的连接器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7.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构成为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能装卸,在所述第1连接器部及所述第2连接器部的至少一方具有长条电极部,所述长条电极部与对方侧电极部电连接,在假想轴线的周围较长地延伸,所述假想轴线在所述第1连接器部和所述第2连接器部的装卸方向延伸并且通过装卸中心。发明效果
8.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能容许两个连接器部间的旋转方向的偏移。
附图说明
9.图1是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连接器部的立体图。图3是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连接器部的立体图。图4是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连接器部的俯视图。图5是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连接器部的俯视图。图6是图5中的6-6线剖视图。图7是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的8-8线剖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装置的致动器的动作的剖视图。图10是图7中的10-10线剖视图。图11是第1端子模块的立体图。图12是第1端子模块的剖视图。图13是第2端子模块的立体图。图14是第2端子模块的剖视图。图15是用于说明连接器装置的电极部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图16是用于说明连接器装置的电极部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0011]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1]构成为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能装卸,在所述第1连接器部及所述第2连接器部的至少一方具有长条电极部,所述长条电极部与对方侧电极部电连接,在假想轴线的周围较长地延伸,所述假想轴线在所述第1连接器部和所述第2连接器部的装卸方向延伸并且通过装卸中心。
[0012]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第1连接器部及第2连接器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在周向较长的长条电极部,从而即使是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在周向偏移地装配的情况,也能在长条电极部的范围内容许。
[0013]
[2]优选地,所述长条电极部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及所述负极端子在所述假想轴线的周围较长地延伸。
[0014]
根据该结构,通过构成长条电极部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各自在假想轴线的周围较长地延伸,从而即使是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在周向偏移地装配的情况,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各自也能在各端子的范围内容许该偏移。
[0015]
[3]优选地,所述正极端子及所述负极端子设置于以所述假想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0016]
根据该结构,通过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设置于以假想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从而与例如各端子为同心圆状且在径向错开地形成的情况比较,能抑制向径向的大型化。
[0017]
[4]优选地,所述正极端子及所述负极端子相互设置于所述假想轴线的周向反侧的位置。
[0018]
根据该结构,通过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相互以假想轴线为中心设置于周向反侧,从而能将两个端子适当分离地配置。
[0019]
[5]优选地,在所述假想轴线上具有用于检测所述第1连接器部和所述第2连接器部的连接的中心电极部。
[0020]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假想轴线上具有用于检测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的连接的中心电极部,从而能抑制向径向的大型化并且检测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的连接。
[0021]
[6]优选地,与所述长条电极部电连接的第1对方侧电极部在所述第1连接器部和
所述第2连接器部没有连接的情况下设置于比与所述中心电极部电连接的第2对方侧电极部突出的位置。
[0022]
根据该结构,在第1连接器部和所述第2连接器部没有连接的情况下,通过第1对方侧电极部比第2对方侧电极部突出,从而第1对方侧电极部和长条电极部先接触,因此在第2对方侧电极部和中心电极部接触的情况下,第1对方侧电极部必然变为与长条电极部接触的状态。因此,例如在第2对方侧电极部和中心电极部接触的情况下,第1对方侧电极部和长条电极部不会变为不接触,因此能在第1对方侧电极部与长条电极部之间实施可靠的供电。
[0023]
[7]优选地,所述第1对方侧电极部和所述第2对方侧电极部构成为在所述第1连接器部和所述第2连接器部的装卸方向上能进退。
[0024]
根据该结构,通过中心电极部和长条电极部构成为在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的装卸方向上能进退,从而在连接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的情况下,能将中心电极部和长条电极部的位置调整到适当的位置。
[0025]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的具体例。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放大或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本说明书中的“平行”、“正交”不仅包括严格为平行、正交的情况,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效果的范围内大致平行、正交的情况。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26]
如图1所示,连接器装置10具有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连接器装置10例如将搭载于车辆的电池和充电装置电连接。连接器装置10构成为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能装卸。
[0027]
(第1连接器部11的结构)图2所示的第1连接器部11例如搭载于车辆侧并与电池电连接。
[0028]
第1连接器部11例如能搭载于车辆底面。此时,第1连接器部11以与第2连接器部12的装卸方向成为与竖直方向(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方式搭载于车辆底面。在以后的说明中,将所述装卸方向及竖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各附图中的xyz轴中的x轴表示第1连接器部11的上下方向,y轴表示与x轴正交的第1连接器部11的前后方向(长度方向),z轴表示与xy平面正交的第1连接器部11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在以下说明中,便利起见,将沿着x轴延伸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x,将沿着y轴延伸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y,将沿着z轴延伸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z。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图2中的x箭头方向设为上方,将y箭头方向设为前方。
[0029]
如图2所示,第1连接器部11具有壳体21、设置于壳体21的第1电极部31、与第1电极部31同样设置于壳体21的第2电极部32、以及设置于壳体21的致动器41。第1电极部31和第2电极部32在左右方向z排列设置。
[0030]
如图2及图4所示,壳体21具有底板部22和装配于底板部22并保持第1电极部31及第2电极部32的保持部23。
[0031]
底板部22构成为呈大致圆板状。在底板部22形成有在上下方向x贯穿的贯穿孔。该贯穿孔中能插通例如用于紧固固定于车辆的螺栓。
[0032]
保持部23例如由树脂等的绝缘构件构成。保持部23具有:大致圆板状的保持主体
部24;引导部25,设置于保持主体部24的外周侧,引导第2连接器部12;以及环形槽部26,设置于保持主体部24与引导部25之间,第2连接器部12的一部分嵌入到环形槽部26。保持主体部24、引导部25以及环形槽部26是一体构成件。
[0033]
如图2所示,保持主体部24在上下方向x的一方侧的大致圆形的端面24a具有用于将第1电极部31的一部分嵌入的第1槽部27和用于将第2电极部32嵌入的第2槽部28。此外,保持主体部24的端面24a在装配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x上面向第2连接器部12侧。在以下说明中,有时以第1中心轴线l1为基准使用周向(旋转方向)、径向进行说明,第1中心轴线l1在保持主体部24的端面24a的中心通过且沿着上下方向x平行。即,在仅记载为“周向”的情况下,是指以第1中心轴线l1为基准的周向,在仅记载为“径向”的情况下,是指以第1中心轴线l1为基准的径向。
[0034]
第1槽部27和第2槽部28形成为向上下方向x凹陷的形状。第1槽部27在端面24a的径向外侧设有两个。在以下说明中,有时以将两个第1槽部27中的一方设为第1槽部27a,将另一方设为第1槽部27b进行区别。
[0035]
两个第1槽部27彼此形成于周向180度的反侧。各第1槽部27构成为从上下方向x观看呈环形扇形。在此,所谓“环形扇形”是将圆环形状以预定的中心角切成扇形的形状。在以下说明中,环形扇形以同样的意思使用。各第1槽部27在周向上相互分离。
[0036]
第2槽部28是端面24a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为从端面24a向上下方向x凹陷的形状。第2槽部28构成为从上下方向x观看呈大致圆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1槽部27隔着第2槽部28形成于周向180度的反侧。
[0037]
保持主体部24在其端面24a中的角部24b形成有倒角部24c。倒角部24c以直径在保持主体部24的上下方向x上从作为顶端侧的端面24a侧到基端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此外,倒角部24c可以是通过从所谓的销角利用后加工进行倒角而形成的情况、和在树脂成形时成形为如预先进行了倒角的形状的情况的任一种。
[0038]
在保持主体部24形成有在上下方向x贯穿的两个贯穿孔24d、24e。两个贯穿孔24d、24e中的一方贯穿孔24d形成于在周向上与一方第1槽部27a的周向中心位置大致一致的位置、且该第1槽部27a的径向外侧。两个贯穿孔24d、24e中的另一方贯穿孔24e形成于在周向上与另一方第1槽部27b的周向中心位置大致一致的位置、且该第1槽部27b的径向外侧。
[0039]
如图7及图8所示,引导部25构成为呈大致圆筒状。更具体地讲,引导部25的径向外侧面25a在从上下方向x观看的情况下形成为圆形,引导部25的径向内侧面25b相对于上下方向x倾斜。径向内侧面25b成为越靠在上下方向x上与第1连接器部11相反的一侧的第2连接器部12侧越向径向外侧扩开的倾斜面。话句话讲,径向内侧面25b成为越靠在上下方向x上与第2连接器部12相反的一侧越向径向内侧逐渐缩窄的倾斜面。因此,在连接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时,第2连接器部12当与引导部25的径向内侧面25b接触时,则被引导部25向环形槽部26引导。
[0040]
如图2所示,环形槽部26形成为相对于引导部25及保持主体部24向上下方向x凹陷的形状。环形槽部26例如从上下方向x观看形成为圆环形。
[0041]
如图4所示,第1电极部31具有正极侧高压端子33和负极侧高压端子36。
[0042]
正极侧高压端子33具有在装配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状态下面向第2连接器部12侧的第1板状部34、和向与第2连接器部12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第2板状部35。
[0043]
如图4所示,第1板状部34构成为从上下方向x观看呈环形扇形。第1板状部34以能嵌入到壳体21的两个第1槽部27a、27b中的一个第1槽部27a的方式形成为:从上下方向x观看的形状为与从上下方向x观看第1槽部27a的形状大致相似的形状,且从上下方向x观看的大小比第1槽部27a稍小。第1板状部34具有在嵌入到第1槽部27a的状态下面向上下方向x的平面部34a。平面部34a在装配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x上面向第2连接器部12侧。
[0044]
如图4所示,第2板状部35在由保持部23保持第1电极部31的状态下位于比第1板状部34靠径向外侧。第2板状部35在周向上形成于第1板状部34的大致中心。第2板状部35在将第1板状部34嵌入到第1槽部27a的状态下,在形成于保持主体部24的两个贯穿孔24d、24e中的一个贯穿孔24d内通过并向与第1板状部34面向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即,本实施方式的正极侧高压端子33构成为:第1板状部34面向正极侧高压端子33的上下方向x的一方侧,第2板状部35位于上下方向x的另一方侧。
[0045]
负极侧高压端子36与正极侧高压端子33同样,具有在装配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状态下面向第2连接器部12侧的第1板状部37、和向与第2连接器部12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第2板状部38。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负极侧高压端子36与正极侧高压端子33为相同形状。
[0046]
如图4所示,第1板状部37与正极侧高压端子33的第1板状部34同样,构成为从上下方向x观看呈环形扇形。即,第1板状部34的径向长度遍及周向成为相等的长度。第1板状部34以能嵌入到壳体21的两个第1槽部27a、27b中的一个第1槽部27b的方式形成为:从上下方向x观看的形状为与从上下方向x观看第1槽部27b的形状大致相似的形状,且从上下方向x观看的大小比第1槽部27b稍小。第1板状部37具有在嵌入到第1槽部27b的状态下面向上下方向x的平面部37a。平面部37a在装配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x上面向第2连接器部12侧。即,负极侧高压端子36的平面部37a和正极侧高压端子33的平面部34a在上下方向x上面向相同方向。
[0047]
如图4所示,第2板状部38在由保持部23保持第1电极部31的状态下位于比第1板状部37靠径向外侧。第2板状部38在周向上形成于第1板状部37的大致中心。第2板状部38在将第1板状部37嵌入到第1槽部27b的状态下,在形成于保持主体部24的两个贯穿孔24d、24e中的一个贯穿孔24e内通过并向与第1板状部37面向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即,本实施方式的负极侧高压端子36与正极侧高压端子33同样,构成为:第1板状部37面向负极侧高压端子36的上下方向x的一方侧,第2板状部38位于上下方向x的另一方侧。
[0048]
第2电极部32在左右方向z上设置于构成第1电极部31的正极侧高压端子33与负极侧高压端子36之间。更具体地讲,第2电极部32在左右方向z上设置于正极侧高压端子33与负极侧高压端子36之间的中心位置。第2电极部32具有与平面部34a、37a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大致圆形的平面部32a。平面部32a与其他的平面部34a、37a面向相同方向。
[0049]
第2电极部32构成为从上下方向x观看呈大致圆形。第2电极部32以能嵌入到壳体21的第2槽部28的方式形成为使从上下方向x观看的大小比第2槽部28稍小。第2电极部32在嵌入到第2槽部28的状态下面向上下方向x。此外,将第2电极部32和第2槽部28的形状设为从上下方向x观看呈大致圆形,也可以为多边形等其他的形状。
[0050]
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致动器41例如是使销构件42以能出没的方
式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装置。致动器41例如是利用电动机等的电动致动器。致动器41固定于构成壳体21的底板部22。致动器41设置成在固定于底板部22的状态下与构成壳体21的保持部23在前后方向y排列。此外,致动器41只要是如上所述使销构件42以能出没的方式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装置,则能利用公知的装置。
[0051]
(第2连接器部的结构)如图3及图5所示,第2连接器部12具有第1电极部51、第2电极部52、以及保持第1电极部51及第2电极部52的壳体121。第1电极部51与第1连接器部11的第1电极部31电连接。第2电极部52与第1连接器部11的第2电极部32电连接。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以第2中心轴线l2为基准使用周向(旋转方向)或径向进行说明,第2中心轴线l2在构成壳体121且嵌合到后述的第1连接器部11的环形槽部26内的筒状突起部133的中心通过,沿着上下方向x平行。即,在仅记载为“周向”的情况下,是指以第2中心轴线l2为基准的周向,在仅记载为“径向”的情况下,是指以第2中心轴线l2为基准的径向。此外,在本例中,在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装配的状态下,第1中心轴线l1和第2中心轴线l2一致。
[0052]
第1电极部51具有两个第1端子模块61。
[0053]
如图10所示,两个第1端子模块61是相同结构,一方与第1连接器部11的正极侧高压端子33电连接,另一方与第1连接器部11的负极侧高压端子36电连接。两个第1端子模块61通过分别与对应的第1板状部34、37接触而成为电连接的状态。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在两个第1端子模块61分别与对应的第1板状部34、37的周向中央位置接触的状态下,使用上下方向x、前后方向y、左右方向z进行说明。另外,两个第1端子模块61分别与对应的第1板状部34、37的周向中央位置接触的状态是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在正规位置连接的状态,在以下说明中有时也以同样的意思使用“正规位置”的表述。
[0054]
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1端子模块61具有支承构件62、收纳于支承构件62的螺旋弹簧63、以及螺旋弹簧63的弹力作用的可动构件64。第1端子模块61具有与充电装置侧电连接的连接构件65、和将连接构件65和可动构件64电连接的可挠导电构件66。
[0055]
螺旋弹簧63例如是压缩螺旋弹簧。螺旋弹簧63能使用圆筒螺旋弹簧、圆锥螺旋弹簧等各种螺旋弹簧。螺旋弹簧63可以是等间距螺旋弹簧及不等间距螺旋弹簧的任一种。本实施方式的螺旋弹簧63采用等间距的圆筒螺旋弹簧。
[0056]
支承构件62具有螺旋弹簧63的端部接触的第1壁部71、从第1壁部71的两侧缘延伸的一对第2壁部72、以及从第1壁部71的与延伸出第2壁部72的两侧缘不同的两侧缘侧延伸的一对限制片73。
[0057]
第1壁部71构成为呈矩形板状。第1壁部71在上下方向x上与螺旋弹簧63的端部接触。
[0058]
一对第2壁部72以相互平行的方式从第1壁部71延伸形成。各第2壁部72具有第1及第2导向部72a,第1及第2导向部72a被嵌入可动构件64的一部分而限制可动构件64的移动方向。这些导向部72a例如是在左右方向z贯穿对应的第2壁部72的贯穿孔。在各第2壁部72中,第1及第2导向部72a在前后方向y排列。第1导向部72a具有纵长的长方形的开口,第2导向部72a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开口。一方第2壁部72的第1导向部72a与另一方第2壁部72的第1导向部72a在左右方向z排列。一方第2壁部72的第2导向部72a与另一方第2壁部72的第2导向部72a在左右方向z排列。支承构件62具有合计四个导向部72a。
[0059]
一对限制片73从第1壁部71的两侧缘侧的大致中央位置延伸形成。一对限制片73例如与一对第2壁部72比较宽度或长度(延伸方向长度)减小。即,限制片73成为与第2壁部72比较容易挠曲的板簧结构。因此,例如在使螺旋弹簧63收纳于支承构件62内时,则限制片73挠曲而容易收纳。一对限制片73向顶端侧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折。因此,收纳螺旋弹簧63时的入口部分扩大,因此容易收纳螺旋弹簧63。
[0060]
可动构件64包括与螺旋弹簧63抵接的弹簧抵接部81、露出到外部的触点部82、以及与可挠导电构件66连接的连接部83。
[0061]
弹簧抵接部81和触点部82均是在相同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其板面面向上下方向x。弹簧抵接部81和触点部82成为相互大致平行的平板形状。弹簧抵接部81和触点部82在上下方向x上分离,相互对置。弹簧抵接部81和触点部82在作为前后方向y的一方侧的后端部由第1板部84连接。第1板部84成为在上下方向x延伸的平板形状。
[0062]
弹簧抵接部81具有从其左缘向左方延伸的第1及第2突起81a和从其右缘向右方延伸的第1及第2突起81a。两个第1突起81a在左右方向z排列,两个第2突起81a在左右方向z排列。两个第1突起81a分别嵌入到对应的第1导向部72a内。两个第2突起81a分别嵌入到对应的第2导向部72a内。本实施方式的弹簧抵接部81具有与导向部72a同数个、即合计四个突起81a。
[0063]
触点部82构成为与和弹簧抵接部81的对置面相反的一侧的平面部82a能与第1电极部31的第1板状部34抵接。平面部82a在装配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状态下与第1电极部31的第1板状部34在上下方向x上抵接。由此,第1连接器部11的第1电极部3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第1电极部51变为电连接的状态。此外,在本例中,设为触点部82在与第1板状部34的抵接部位具有平面部82a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例如进一步具有从平面部82a向上下方向x突出的突部的结构。此时,既可以设为设置一个突部的结构,也可以设为设置多个突部的结构。这样,触点部82只要是与第1电极部31抵接而电连接的结构,则形状等也可以适当变更。
[0064]
连接部83成为与弹簧抵接部81及触点部82大致平行的平板形状。连接部83位于在前后方向y上比弹簧抵接部81及触点部82靠前侧。连接部83的后端部与触点部82的前端部由第2板部85连接。第2板部85与第1板部84同样成为在上下方向x延伸的平板形状。第1板部84与第2板部85在前后方向y上对置。第2板部85在上下方向x上比第1板部84长。第2板部85在上下方向x上从触点部82的前后方向y上的前端部向弹簧抵接部81侧延伸。此时,第2板部85在越过弹簧抵接部81的位置上与连接部83连接。
[0065]
连接构件65与充电装置侧电连接。连接构件65例如能由具有导电性的板状构件构成。
[0066]
可挠导电构件66在可动构件64与连接构件65之间进行连接。即,可挠导电构件66在位置相对改变的可动构件64与连接构件65之间进行连接。可挠导电构件66例如具有可挠性。作为可挠导电构件66的一例,例如通过采用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材编织而形成的编织线,从而能设为具有可挠性的结构。通过这样将可挠导电构件66设为具有可挠性的结构,从而即使是可动构件64在预定范围内移动而改变与所述连接构件65之间的位置的情况,也能追随可动构件64的动作而移位。
[0067]
第2电极部52具有两个第2端子模块91。两个第2端子模块91是相同结构,该两方与
第1连接器部11的第2电极部32电连接。
[0068]
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2端子模块91具有支承构件92、收纳于支承构件92的螺旋弹簧93、以及螺旋弹簧93的弹力作用的可动构件94。第2端子模块91具有与充电装置侧电连接的连接构件95、和将连接构件95和可动构件94电连接的可挠导电构件96。
[0069]
螺旋弹簧93例如是压缩螺旋弹簧。螺旋弹簧93能使用圆筒螺旋弹簧、圆锥螺旋弹簧等各种螺旋弹簧。螺旋弹簧93可以是等间距螺旋弹簧及不等间距螺旋弹簧的任一种。本实施方式的螺旋弹簧93采用等间距的圆筒螺旋弹簧。
[0070]
支承构件92具有螺旋弹簧93的端部接触的第1壁部101、从第1壁部101的两侧缘延伸的一对第2壁部102、以及从第1壁部101的与延伸出第2壁部102的两侧缘不同的两侧缘侧延伸的一对限制片103。
[0071]
第1壁部101构成为呈矩形板状。第1壁部101在上下方向x上与螺旋弹簧93的端部接触。
[0072]
一对第2壁部102以相互平行的方式从第1壁部101延伸形成。各第2壁部102具有第1及第2导向部102a,第1及第2导向部102a被嵌入可动构件94的一部分而限制可动构件94的移动方向。这些导向部102a例如是在左右方向z贯穿对应的第2壁部102的贯穿孔。在各第2壁部102中,第1及第2导向部102a在前后方向y排列。第1导向部102a具有纵长的长方形的开口,第2导向部102a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开口。一方第2壁部102的第1导向部102a和另一方第2壁部102的第1导向部102a在左右方向z排列。一方第2壁部102的第2导向部102a和另一方第2壁部102的第2导向部102a在左右方向z排列。支承构件92具有合计四个第2导向部102a。
[0073]
一对限制片103从第1壁部101的两侧缘侧的大致中央位置延伸形成。一对限制片103例如与一对第2壁部102比较,宽度或长度(延伸方向长度)减小。即,限制片103成为第2壁部102比较容易挠曲的板簧结构。因此,例如在使螺旋弹簧93收纳于支承构件92内时,限制片103挠曲而容易收纳。一对限制片103向顶端侧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折。因此,收纳螺旋弹簧93时的入口部分扩大,因此容易收纳螺旋弹簧93。
[0074]
可动构件94包括与螺旋弹簧93抵接的弹簧抵接部111、露出到外部的触点部112、以及与可挠导电构件96连接的连接部113。
[0075]
弹簧抵接部111和触点部112均是在相同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其板面面向上下方向x。弹簧抵接部111和触点部112成为相互大致平行的平板形状。弹簧抵接部111和触点部112在上下方向x上分离,相互对置。弹簧抵接部111和触点部112在作为前后方向y的一方侧的后端部由第1板部114连接。第1板部114成为在上下方向x延伸的平板形状。
[0076]
弹簧抵接部111具有从其左缘向左方延伸的第1及第2突起111a和从其右缘向右方延伸的第1及第2突起111a。两个第1突起111a在左右方向z排列,两个第2突起111a在左右方向z排列。两个第1突起111a分别嵌入到对应的第1导向部102a内。两个第2突起111a分别嵌入到对应的第2导向部102a内。本实施方式的弹簧抵接部111具有与导向部102a同数个、即合计四个突起111a。
[0077]
触点部112构成为与和弹簧抵接部111的对置面相反的一侧的平面部112a能与第2电极部32的平面部32a抵接。平面部82a在装配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状态下与第2电极部32的平面部32a在上下方向上抵接。由此,第1连接器部11的第2电极部32和第2连接器部12的第2电极部52变为电连接的状态。此外,在本例中,设为触点部112在与平面部
32a的抵接部位具有平面部112a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例如进一步具有从平面部112a向上下方向x突出的突部的结构。此时,既可以设为设置一个突部的结构,也可以设为设置多个突部的结构。这样,触点部112只要是与第2电极部32抵接而电连接的结构,则形状等也可以适当变更。
[0078]
连接部113成为与弹簧抵接部111及触点部112大致平行的平板形状。连接部113位于在前后方向y上比弹簧抵接部111及触点部112靠前侧。连接部113的后端部与触点部112的前端部通过第2板部115连接。第2板部115与第1板部114同样,成为在上下方向x延伸的平板形状。第1板部114与第2板部115在前后方向y上对置。第2板部115在上下方向x比第1板部114长。第2板部115在上下方向x上从触点部112的前后方向y上的前端部向弹簧抵接部111侧延伸。此时,第2板部115在越过弹簧抵接部111的位置上与连接部113连接。
[0079]
连接构件95与充电装置侧电连接。连接构件95例如能由具有导电性的板状构件构成。
[0080]
可挠导电构件96在可动构件94与连接构件95之间进行连接。即,可挠导电构件96在位置相对改变的可动构件94与连接构件95之间进行连接。可挠导电构件96例如具有可挠性。作为可挠导电构件96的一例,例如通过采用由线径小的芯线构成的带包覆部的电线,从而能设为具有可挠性的结构。通过这样将可挠导电构件96设为具有可挠性的结构,从而即使是可动构件94在预定范围内移动而改变与所述连接构件95之间的位置的情况,也能追随可动构件94的动作而移位。
[0081]
在此,第2电极部52与第1电极部51比较被施加的电压低。因此,构成第2电极部52的可挠导电构件96如上所述能采用由线径小的芯线构成的带包覆部的电线。另一方面,第1电极部51与第2电极部52比较被施加的电压高。因此,通过如上所述使用编织线,从而能与高电压对应并且具有可挠性。
[0082]
如图3及图5所示,壳体121具有底板部122和装配于底板部122并保持第1电极部51及第2电极部52的保持部123。
[0083]
底板部122构成为呈大致圆板状。
[0084]
保持部123具有第1保持部124和从第1保持部124向前后方向y延伸的第2保持部125。保持部123例如由树脂等的绝缘构件构成。
[0085]
第1保持部124例如构成为呈圆筒状。第1保持部124例如通过例如螺栓等紧固构件固定于底板部122。第1保持部124具有能将两个第1端子模块61独立地收纳的收纳部131和能将两个第2端子模块91独立地收纳的收纳部132。
[0086]
收纳部131在收纳有构成第1端子模块61的支承构件62的状态下与第1端子模块61的支承构件62在上下方向x上卡合。由此,可限制支承构件62从收纳部131向上下方向x移动。
[0087]
收纳部132在收纳有构成第2端子模块91的支承构件92的状态下与第2端子模块91的支承构件92在上下方向x上卡合。由此,可限制支承构件92从收纳部132在上下方向x移动。
[0088]
收纳于收纳部131的第1端子模块61设置于与收纳于收纳部132的第2端子模块91在上下方向x错开的位置。
[0089]
收纳部131和收纳部132以在左右方向z排列的方式设置。更具体地讲,如图6所示,
在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被拆卸的状态下,第1端子模块61以在上下方向x上比第2端子模块91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分别收纳于收纳部131、132。因此,构成第1电极部51的第1端子模块61的触点部82在上下方向x上位于比构成第2电极部52的第2端子模块91的触点部112靠上方。由此,在装配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时,在第2连接器部12的第1电极部51与第1连接器部11的第1电极部31接触后,第2连接器部12的第2电极部52变为与第1连接器部11的第2电极部32接触。也就是说,在第2连接器部12的第2电极部52与第1连接器部11的第2电极部32接触时,必然变为第2连接器部12的第1电极部51与第1连接器部11的第1电极部31接触的状态。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探测第2电极部32、52彼此的电连接作为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装配,从而变为能供电(充电)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拆卸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情况下,在第2连接器部12的第1电极部51和第1连接器部11的第1电极部31变为不接触状态后,第2连接器部12的第2电极部52和第1连接器部11的第2电极部32变为不接触状态。也就是说,在第2连接器部12的第2电极部52和第1连接器部11的第2电极部32变为不接触状态时,必然变为第2连接器部12的第1电极部51与第1连接器部11的第1电极部31不接触的状态。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探测第2电极部32、52彼此的电连接解除的状态作为第2连接器部12被从第1连接器部11拆卸,从而能作为供电(充电)结束的信号来利用。
[0090]
如图3及图5所示,第1保持部124具有筒状突起部133,筒状突起部133位于收纳部131、132的外侧,在上下方向x上比收纳部131、132突出。筒状突起部133位于收纳部131、132的外侧,构成为在上下方向x上比收纳部131、132突出。筒状突起部133例如构成为在上下方向x上延伸的圆筒状,能嵌入到第1连接器部11的环形槽部26。
[0091]
如图3所示,第2保持部125构成为从第1保持部124向前后方向y的前方侧延伸。第2保持部125在内部收纳有各可挠导电构件66、96和各连接构件65、95。
[009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连接器部12设置有致动器41的销构件42能嵌入的销卡合槽部140。销卡合槽部140形成于装配到底板部122的装配片141。装配片141构成为模仿第1保持部124的筒状突起部133形成圆弧形。装配片141设置于与筒状突起部133在前后方向y上相邻的位置。更具体地讲,装配片141设置于筒状突起部133的后方。装配片141在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装配在正规位置的情况下位于与致动器41在前后方向y上对置的位置。装配片141即使是从正规位置在预定范围偏移的情况,与致动器41的距离也为恒定。
[0093]
销卡合槽部140为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形状,在装配片141的周向的预定范围较长地形成。因此,即使是例如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装配在从正规位置在周向上在预定范围偏移的位置的情况,但只要是形成有销卡合槽部140的范围内,致动器41的销构件42就能嵌入。并且,通过致动器41的销构件42嵌入到销卡合槽部140,从而销卡合槽部140和销构件42在上下方向x上卡合,可抑制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在上下方向x上由于自重等而脱落。
[0094]
但是,当销构件42嵌入到销卡合槽部140,销构件42和销卡合槽部140在上下方向x上接触时,若是仅有一处的接触,则不能稳定地保持该状态。
[0095]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2连接器部12的筒状突起部133嵌入到第1连接器部11的环形槽部26的结构。由此,在以销构件42和销卡合槽部140在作为重力方向的上下方向x上接触的接触位置为基准,产生如第2连接器部12偏移

的动作的情况下,环形槽部26
和筒状突起部133抵接,因此能稳定地保持销构件42和销卡合槽部140的卡合状态。
[0096]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0097]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中,构成为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能装卸。通过第1连接器部11的第1电极部3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第1电极部51连接,能从第2连接器部12对第1连接器部11进行供电。
[009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连接器部11中,构成第1电极部31的第1板状部34、37在周向较长地形成。
[0099]
如图15所示,在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装配在正规位置的情况下,变为第1电极部51位于各第1板状部34、37的周向中心且各第1电极部31与对应的第1电极部51电连接的状态。
[0100]
如图16所示,在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从正规位置在周向偏移地装配的情况下,只要是各第1板状部34、37的周向长度的范围的偏移,则第1电极部31和第1电极部51变为电连接的状态。
[0101]
记载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0102]
(1)通过第1连接器部11具有作为在周向较长的长条电极部的第1电极部31,从而即使是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在作为假想轴线的第1中心轴线l1的周向偏移地装配的情况,也能在第1电极部31的范围内容易该偏移。
[0103]
(2)通过构成第1电极部31的正极侧高压端子33和负极侧高压端子36各自在第1中心轴线l1的周围较长地延伸,从而即使是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在周向偏移地装配的情况,正极侧高压端子33和负极侧高压端子36各自也能在各端子33、36的范围内容许该偏移。
[0104]
(3)通过正极侧高压端子33和负极侧高压端子36设置于以第1中心轴线l1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从而与例如各端子33、36为同心圆状且在径向错开地形成的情况比较,能抑制向径向的大型化。
[0105]
(4)通过正极侧高压端子33和负极侧高压端子36相互以第1中心轴线l1为中心设置于周向反侧,从而能使两个端子33、36适当分离地配置。
[0106]
(5)通过在第1中心轴线l1上具有作为用于检测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连接的中心电极部的第2电极部32、52,从而能抑制向径向的大型化并且检测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连接。
[0107]
(6)在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没有连接的情况下,通过作为第1对方侧电极部的第1电极部51比作为第2对方侧电极部的第2电极部52突出,从而第1电极部51先与第1电极部31接触,因此在第2电极部52与第2电极部32接触的情况下,第1电极部51必然变为与第1电极部31接触的状态。因此,例如在第2电极部52与第2电极部32接触的情况下,第1电极部51不会变为与第1电极部31不接触,因此能在第1电极部51与第1电极部31之间实施可靠的供电。
[0108]
(7)通过第1电极部51和第2电极部52构成为在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装卸方向上能进退,从而在连接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情况下,能将第1电极部51和第2电极部52的位置调整到适当的位置。
[0109]
(8)通过引导部25和保持主体部24的倒角部24c,能将第2连接器部12的筒状突起
部133引导到环形槽部26内。在本例中,引导部25、保持主体部24以及环形槽部26是一体构成件,因此,例如与将引导部25、保持主体部24以及环形槽部26设为例如分体构成件并组装各部的结构比较,能抑制位置偏移的发生。因此,设置于保持主体部24的第1槽部27及第2槽部28与引导部25或环形槽部26的相对位置也不易偏移。其结果是,能将第1连接器部11的各电极部31、32和第2连接器部12的各电极部51、52的定位设为高精度。
[0110]
(其他实施方式)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能按以下变更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变更例能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0111]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设在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被拆卸的状态下,构成第1电极部51的第1端子模块61的触点部82在上下方向x上位于比构成第2电极部52的第2端子模块91的触点部112靠上方,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1端子模块61的触点部82和第2端子模块91的触点部112在上下方向x上设置于相同位置。另外,也可以不在第2连接器部12侧而是在第1连接器部11侧采用同样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在第1连接器部11侧使第1电极部31和第2电极部32在上下方向x错开地配置的结构。
[0112]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为分别使用螺旋弹簧63、93使电极部51、52能在上下方向x移动(进退)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能使用橡胶等除螺旋弹簧以外的弹性构件使电极部51、52移动的结构。
[0113]
另外,也可以各将电极部51、52设为不能移动的结构。另外,也可以仅将第2连接器部12的第1电极部51设为能移动的结构,并将第2连接器部12的第2电极部52设为不能移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在端子模块61、91中省略可动构件64、94或使可动构件64、94能向预定方向移动的导向部72a、102a等结构。同样,能省略在可动构件64、94与连接构件65、95之间进行连接的可挠导电构件66、96。
[0114]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具备第1连接器部11的第2电极部32和第2连接器部12的第2电极部52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省略第2电极部32、52的结构。
[0115]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仅在第1连接器部11具有作为在周向延伸的长条电极部的第1电极部31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仅在第2连接器部12具有周向电极部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在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两方具有长条电极部的结构。
[0116]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连接器部11的第1电极部31的第1板状部34、37设为环形扇形,但是不限于此。第1板状部34、37只要在周向较长即可,例如也可以仅设为扇形。
[0117]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通过电动使致动器41驱动而使销构件42出没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例如使用压缩螺旋弹簧等通过手动使销构件42出没的结构。
[0118]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设致动器41使销构件42进行直线运动,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使销构件进行圆弧运动或旋转运动的致动器。总之,只要是在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一方设置能使销构件出没的致动器,在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的另一方能插入并卡合所述销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则不特别限定销构件出没时的运动(动作)方向。
[0119]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设连接器装置10对车辆(电池)和充电装置进行电连接进行了说明,但是其用途不限于此。作为其他例,也可以用作对机器人和充电装置进行电连接
的连接器装置。另外,不限于对电池的充电,也可以采用例如用作电动机与逆变器之间的连接器装置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优选地,为了供给三相交流电,第1电极部使用三个端子,并使各端子在周向错开120度地配置。
[0120]
本公开包括以下方式。并不用于限定,作为理解的辅助,标注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几个结构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可以省略在以下方式中记述的事项中的一部分,也可以选择或者提取在方式中记述的事项中的几个将其组合。
[0121]
[附记1]本公开的几个方式是连接器装置(10),具备第1连接器部(11)和第2连接器部(12),所述第2连接器部(12)相对于所述第1连接器部(11)能沿着旋转方向相对旋转,所述第1连接器部(11)及所述第2连接器部(12)中至少一方具有沿着所述旋转方向延伸的一个以上长条电极部(31)。[附记2]在几个安装例中,也可以为,所述各长条电极部(31)具有呈圆弧形延伸的正极端子(33)及负极端子(36)。
[0122]
[附记3]在几个安装例中,也可以为,所述正极端子(33)及所述负极端子(36)配置于同一圆周上。
[0123]
[附记4]在几个安装例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连接器部(11)具有所述正极端子(33)及所述负极端子(36),所述第2连接器部(12)具有构成为与所述正极端子(33)及所述负极端子(36)分别电连接的两个端子模块(61)。
[0124]
[附记5]在几个安装例中,也可以为,所述端子模块(61)具有能与所述长条电极部(31)电连接的连接面(平面部82a),所述各长条电极部(31)的周向的长度比所述连接面(82a)的所述周向的长度长。
[0125]
[附记6]在几个安装例中,也可以为,所述各长条电极部(31)的径向的长度比所述连接面(82a)的所述径向的长度短。
[0126]
[附记7]在几个安装例中,也可以为,所述连接面(82a)为矩形。
[0127]
[附记8]在几个安装例中,也可以为,所述第2连接器部(12)具有将所述两个端子模块(61)包围的环形的周壁(筒状突起部133)。
[0128]
[附记9]在几个安装例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连接器部(11)具有能收纳所述周壁(筒状突起部133)的环形槽部(26),所述一个以上长条电极部(31)配置于所述环形槽部(26)的内周侧。
[0129]
[附记10]在几个安装例中,也可以为,所述各端子模块(61)具有构成为与对应的所述长条电极部(31)电连接的触点部(82)、和对所述触点部(82)施力的施力构件(螺旋弹簧63)。附图标记说明
[0130]
l1 第1中心轴线l2 第2中心轴线x 上下方向y 前后方向z 左右方向10 连接器装置
11 第1连接器部12 第2连接器部21 壳体22 底板部23 保持部24 保持主体部24a 端面24b 角部24c 倒角部24d 贯穿孔24e 贯穿孔25 引导部25a 径向外侧面25b 径向内侧面26 环形槽部27 第1槽部27a 第1槽部27b 第1槽部28 第2槽部31 第1电极部(长条电极部)32 第2电极部(中心电极部)32a 平面部33 正极侧高压端子(正极端子)34 第1板状部34a 平面部35 第2板状部36 负极侧高压端子(负极端子)37 第1板状部37a 平面部38 第2板状部41 致动器42 销构件51 第1电极部(第1对方侧电极部、对方侧电极部)52 第2电极部(第2对方侧电极部、对方侧电极部)61 第1端子模块62 支承构件63 螺旋弹簧64 可动构件65 连接构件
66 可挠导电构件71 第1壁部72 第2壁部72a 导向部73 限制片81 弹簧抵接部81a 突起82 触点部82a 平面部83 连接部84 第1板部85 第2板部91 第2端子模块92 支承构件93 螺旋弹簧94 可动构件95 连接构件96 可挠导电构件101 第1壁部102 第2壁部102a 导向部103 限制片111 弹簧抵接部111a 突起112 触点部112a 平面部113 连接部114 第1板部115 第2板部121 壳体122 底板部123 保持部124 第1保持部125 第2保持部131 收纳部132 收纳部133 筒状突起部140 销卡合槽部141 装配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