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电缆铝护套防护带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31735发布日期:2022-06-25 10:29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电缆铝护套防护带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电缆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电缆铝护套防护带收放装置。


背景技术:

2.电缆是由一根或多根相互绝缘的导体和外包绝缘保护层制成的,将电力或信息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导线,是供电设备与用电设备之间的桥梁。电缆按照其耐压等级大致可划分为低压电缆、中压电缆、高压电缆和超高压电缆。其中高压电缆和超高压电缆生产过程中,电缆线芯外层一般需纵包裹一层铝护套,并进行扎纹处理,如cn201616294u、cn206104600u中所述的高压电缆铝护套。高压电缆穿套铝护套的过程中,铝护套需要随着高压电缆一起行进,行进过程中容易出现铝护套与设备发生摩擦或下垂与地面发生摩擦的现象,而铝护套又不耐磨,为防止铝护套磨损,生产人员想到了行进中在铝护套外侧垫衬防护带进行防护,铝护套完成穿套进行缠盘时,再将防护带脱离收起,但是,由于目前缺乏相应的防护带收放装置,使得这一想法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压电缆铝护套防护带收放装置,使得对行进中的铝护套外侧垫衬防护带进行防护的想法能够得以实施。
4.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高压电缆铝护套防护带收放装置,包括防护带、用于防护带放卷的缠卷筒一、用于防护带收卷的缠卷筒二、用于防护带放卷的放卷小车、用于防护带收卷的收卷小车;所述放卷小车包括底盘一,所述底盘一上方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抬举所述缠卷筒一的换筒轴组件一和从动轴组件;所述收卷小车包括底盘二,所述底盘二上方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抬举所述缠卷筒二的换筒轴组件二和主动轴组件;所述换筒轴组件一包括换筒轴一和固设在底盘一上方的支撑架一,所述换筒轴一可滑动地水平设置在支撑架一的顶端,所述支撑架一上部固定安装有伸缩驱动器一,所述伸缩驱动器一的伸缩端与所述换筒轴一同轴固接,换筒轴一的右端可进出地同轴穿设在缠卷筒一内;所述换筒轴组件二包括换筒轴二和固设在底盘二上方的支撑架二,所述换筒轴二可滑动地水平设置在支撑架二的顶端,所述支撑架二上部固定安装有伸缩驱动器二,所述伸缩驱动器二的伸缩端与所述换筒轴二同轴固接,换筒轴二的右端可进出地同轴穿设在缠卷筒二内;所述从动轴组件包括从动轴和固设在底盘一上方的从动轴支架,所述从动轴可转动地水平设置在从动轴支架的顶端,从动轴的左端同轴穿设在缠卷筒一内,从动轴的右端同轴设置有制动轮,所述制动轮上摩擦设置有刹车装置;所述主动轴组件包括主动轴和固设在底盘二上方的主动轴支架,所述主动轴可转动地水平设置在主动轴支架的顶端,主动轴的左端与缠卷筒二同轴固接,主动轴的右端传动连接有动力电机。
6.进一步地,所述刹车装置为倒置的u形刹车皮带,其两端分别连接有调节螺杆,调节螺杆外侧套设有压缩弹簧,调节螺杆的下端穿过固定在从动轴支架上的拉紧座,且调节
螺杆的下端配合设置有调节螺母。
7.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电机通过减速机与所述主动轴相连接,主动轴支架侧方设置有电控箱,动力电机与电控箱电连接。防护带可采用塑料布带、橡胶皮带或尼龙织带等。
8.进一步地,所述底盘一和底盘二下方分别布设有多个滚轮一和滚轮二,优选底盘四角设置滚轮,滚轮可采用滚珠轴承或万向脚轮制作。
9.进一步地,所述伸缩驱动器一和伸缩驱动器二均为气缸,所述支撑架一和支撑架二上相对应地设置有控制气阀一和控制气阀二。
10.进一步地,所述换筒轴一、换筒轴二分别通过轴套一和轴套二对应地与支撑架一和支撑架二滑动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分别通过轴承座一和轴承座二对应地与主动轴支架和从动轴支架转动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缠卷筒一下方设置有上料板一,所述上料板一前侧通过铰链一与底盘一可转动连接,上料板一后侧下方设置有托杆一,所述托杆一通过套管一与上料板可转动连接,底盘一上方通过支点部一可转动连接有撬杆一,所述撬杆一的后端与托杆一相连接,撬杆一的前端固设有脚踏一。
13.进一步地,所述缠卷筒二下方设置有上料板二,所述上料板二前侧通过铰链二与底盘二可转动连接,上料板二后侧下方设置有托杆二,所述托杆二通过套管二与上料板可转动连接,底盘二上方通过支点部二可转动连接有撬杆二,所述撬杆二的后端与托杆二相连接,撬杆二的前端固设有脚踏二。
14.本发明还包括能够使其正常使用的其它组件,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手段,另外,本发明中未加限定的装置或组件,如:缠卷筒、轴套、轴承座、气缸、控制气阀、刹车皮带、减速机、动力电机及电控箱内控制系统设置等,均采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6.本发明提供的高压电缆铝护套防护带收放装置,包括放卷小车和收卷小车,能够实现对防护带的放卷作业和收卷作业,使得铝护套外侧垫衬防护带进行防护的想法能够得以实施,保护铝护套免受磨损。
附图说明
17.图1为实施例1中高压电缆铝护套防护带收放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晰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
21.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仅为便于描述。
22.实施例
23.如图1-3所示,一种高压电缆铝护套防护带收放装置,包括防护带1、用于防护带放
卷的缠卷筒一2、用于防护带收卷的缠卷筒二3、用于防护带放卷的放卷小车、用于防护带收卷的收卷小车;所述放卷小车包括底盘一4,所述底盘一上方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抬举所述缠卷筒一的换筒轴组件一和从动轴组件;所述收卷小车包括底盘二5,所述底盘二上方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抬举所述缠卷筒二的换筒轴组件二和主动轴组件;所述换筒轴组件一包括换筒轴一6和固设在底盘一上方的支撑架一7,所述换筒轴一可滑动地水平设置在支撑架一的顶端,所述支撑架一上部固定安装有伸缩驱动器一8,所述伸缩驱动器一的伸缩端与所述换筒轴一同轴固接,换筒轴一的右端可进出地同轴穿设在缠卷筒一内;所述换筒轴组件二包括换筒轴二9和固设在底盘二上方的支撑架二10,所述换筒轴二可滑动地水平设置在支撑架二的顶端,所述支撑架二上部固定安装有伸缩驱动器二11,所述伸缩驱动器二的伸缩端与所述换筒轴二同轴固接,换筒轴二的右端可进出地同轴穿设在缠卷筒二内;所述从动轴组件包括从动轴12和固设在底盘一上方的从动轴支架13,所述从动轴可转动地水平设置在从动轴支架的顶端,从动轴的左端同轴穿设在缠卷筒一内,从动轴的右端同轴设置有制动轮14,所述制动轮上摩擦设置有刹车装置;所述主动轴组件包括主动轴15和固设在底盘二上方的主动轴支架16,所述主动轴可转动地水平设置在主动轴支架的顶端,主动轴的左端与缠卷筒二同轴固接,主动轴的右端传动连接有动力电机17。
24.所述刹车装置为倒置的u形刹车皮带18,其两端分别连接有调节螺杆19,调节螺杆外侧套设有压缩弹簧20,调节螺杆的下端穿过固定在从动轴支架上的角钢制作的拉紧座21,且调节螺杆的下端配合设置有调节螺母22。
25.通过旋拧调节螺母进退可调整刹车皮带的松紧,进而实现对从动轴转动阻尼的调节,防止从动轴由于旋转惯性造成防护带过松或过紧。
26.所述动力电机通过减速机23与所述主动轴相连接,主动轴支架侧方设置有电控箱24,动力电机与电控箱电连接。
27.主动轴的左端固接有锥形顶尖,在外力作用下顶进缠卷筒二中心孔,即完成主动轴与缠卷筒二之间过盈配合顶紧,动力电机带动主动轴旋转,带动缠卷筒二转动,缠卷在其外的防护带采用塑料布带,在缠卷筒二的拉动作用下,从放卷小车到收卷小车,进而拉动从动轴的缠卷筒一旋转,即放开防护带。
28.所述底盘一和底盘二四角下方设置有四个滚轮一25和滚轮二26,各滚轮均采用滚珠轴承制作,以便于小车移动。
29.所述伸缩驱动器一和伸缩驱动器二均为气缸,所述支撑架一和支撑架二上相对应地设置有控制气阀一27和控制气阀二28。
30.所述换筒轴一、换筒轴二分别通过轴套一29和轴套二30对应地与支撑架一和支撑架二滑动连接。
31.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分别通过轴承座一31和轴承座二32对应地与主动轴支架和从动轴支架转动连接。
32.所述缠卷筒一下方设置有上料板一33,所述上料板一前侧通过铰链一34与底盘一可转动连接,上料板一后侧下方设置有托杆一35,所述托杆一通过套管一36与上料板可转动连接,底盘一上方通过支点部一37可转动连接有撬杆一38,所述撬杆一的后端与托杆一相连接,撬杆一的前端固设有脚踏一39。
33.所述缠卷筒二下方设置有上料板二40,所述上料板二前侧通过铰链二与底盘二可
转动连接,上料板二后侧下方设置有托杆二,所述托杆二通过套管二与上料板可转动连接,底盘二上方通过支点部二可转动连接有撬杆二41,所述撬杆二的后端与托杆二相连接,撬杆二的前端固设有脚踏二42。
34.本发明的作用原理如下:
35.更换拆取缠卷筒时,脚踩撬杆撬起上料板,垫在缠卷筒下,通过控制气缸动作带动换筒轴回缩,从缠卷筒内抽出,松脚放下上料板,即可取下缠卷筒。更换装载缠卷筒时,将缠卷筒滚到上料板上,脚踩撬杆撬起上料板,升起缠卷筒,使换筒轴对准缠卷筒两端的中心孔,再控制气缸动作带动换筒轴伸出插入缠卷筒内,松脚放下上料板,缠卷筒被抬起,即完成缠卷筒装载。高压电缆穿设铝护套的生产过程中,防护带垫设在铝护套外侧,随电缆和铝护套一起同步行进,从放卷小车的缠卷筒放开,再收卷到收卷小车的缠卷筒上。
3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不偏离所说明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