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919521发布日期:2023-11-04 01:01阅读:47来源:国知局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1、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 fet)是一种新兴的多栅器件,它一般包括凸出于半导体衬底表面的鳍部,覆盖部分所述鳍部的顶部表面和侧壁的栅极结构,位于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中的源漏掺杂区。与平面式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相比,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具有更强的短沟道抑制能力,具有更强的工作电流。

2、然而,现有技术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仍存在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以提升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衬底,所述衬底包括基底以及位于所述基底上的沟道柱,所述基底包括第一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区上的第二区,所述沟道柱和所述第二区内具有第一离子;位于所述基底表面的第一隔离屏蔽层,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覆盖部分所述沟道柱的侧壁;位于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表面的栅极层,所述栅极层覆盖部分所述沟道柱的侧壁;位于所述栅极层包覆的所述沟道柱内具有第二离子,所述第二离子与所述第一离子不同;位于所述栅极层的表面的第二隔离屏蔽层,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覆盖部分所述沟道柱的侧壁。

3、可选的,所述第一离子包括n型离子,所述第二离子包括p型离子;或所述第一离子包括p型离子,所述第二离子包括n型离子。

4、可选的,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包括:第一屏蔽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屏蔽层表面的第一钝化层。

5、可选的,所述第一屏蔽层的材料包括:铝;所述第一钝化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铝。

6、可选的,所述栅极层的厚度为:2纳米~10纳米。

7、可选的,所述栅极层的材料包括:多晶硅、金属、碳纳米管或石墨烯。

8、可选的,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包括:第二屏蔽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屏蔽层表面的第二钝化层。

9、可选的,所述第二屏蔽层的材料包括:铝;所述第二钝化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铝。

10、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上的介质层,所述介质层覆盖所述沟道柱、第一隔离屏蔽层、栅极层以及第二隔离屏蔽层;位于所述介质层内的第一导电插塞、第二导电插塞以及第三导电插塞,所述第一导电插塞与所述第二区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插塞与所述沟道柱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三导电插塞与所述栅极层连接。

11、相应的,本发明技术方案中还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基底以及位于所述基底上的沟道柱,所述基底包括第一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区上的第二区;在所述沟道柱和所述第二区内注入第一离子;在所述基底表面形成第一隔离屏蔽层,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覆盖部分所述沟道柱的侧壁;采用沉积工艺在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表面形成栅极层,所述栅极层覆盖部分所述沟道柱的侧壁;在形成所述栅极层之后,在所述栅极层包覆的所述沟道柱内注入第二离子,所述第二离子与所述第一离子的电学类型不同;在所述栅极层的表面形成第二隔离屏蔽层,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覆盖部分所述沟道柱的侧壁。

12、可选的,所述基底和所述沟道柱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初始衬底;在所述初始衬底上形成图形化层;以所述图形化层为掩膜刻蚀所述初始衬底,形成所述基底以及位于所述基底上的初始沟道柱;沿垂直于所述初始沟道柱侧壁的方向,对所述初始沟道柱进行刻蚀处理,形成所述沟道柱。

13、可选的,所述图形化层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初始衬底上形成牺牲层;在所述牺牲层的顶部表面和侧壁形成图形化材料层;回刻蚀所述图形化材料层直至暴露出所述牺牲层的顶部表面为止,在所述牺牲层的侧壁形成初始图形化层;去除所述牺牲层以及位于所述牺牲层一侧的所述初始图形化层,形成所述图形化层。

14、可选的,形成所述图形化材料层的工艺包括:原子层沉积工艺。

15、可选的,所述第一离子包括:n型离子或p型离子;所述第二离子包括:p型离子或n型离子。

16、可选的,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基底上形成第一屏蔽层;对所述第一屏蔽层的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形成第一钝化层,以所述第一屏蔽层和所述第一钝化层形成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

17、可选的,所述第一屏蔽层的材料包括:铝;所述第一钝化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铝。

18、可选的,形成所述栅极层的沉积工艺包括:物理气相沉积工艺。

19、可选的,所述栅极层的厚度为:2纳米~10纳米。

20、可选的,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栅极层上形成第二屏蔽层;对所述第二屏蔽层的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形成第二钝化层,以所述第二屏蔽层和所述第二钝化层形成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

21、可选的,在形成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之后,还包括:去除部分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暴露出部分所述栅极层的顶部表面;去除部分所述栅极层,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在所述衬底上形成介质层,所述介质层覆盖所述沟道柱、第一隔离屏蔽层、栅极层以及第二隔离屏蔽层;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第一导电插塞、第二导电插塞以及第三导电插塞,所述第一导电插塞与所述第二区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插塞与所述沟道柱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三导电插塞与所述栅极层连接。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23、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结构中,所述沟道的方向垂直于所述基底的顶部表面,能够有效减小因所述基底底部体硅的结构出现漏电问题。所述栅极层位于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利用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的绝缘性,能够有效减少所述栅极层与源漏掺杂层之间发生短接。而且利用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的电场屏蔽性,能够保证栅极层形成的电场只朝向沟道,进而可快速有效地控制沟道的开关。另外,位于所述栅极层包覆的所述沟道柱内具有第二离子,所述第二离子与所述第一离子不同,使得最终形成的晶体管处于常关状态,进而降低消耗。

24、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形成方法中,通过沉积工艺形成所述栅极层,使得所述栅极层的厚度不依赖先进光刻技术和机台的限制,而且所述栅极层的厚度即为沟道的长度,能够实现10纳米以下短沟道的构建。而且所述沟道的方向垂直于所述基底的顶部表面,能够有效减小因所述基底底部体硅的结构出现漏电问题。通过形成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且所述栅极层位于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利用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的绝缘性,能够有效减少所述栅极层与源漏掺杂层之间发生短接。而且利用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和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的电场屏蔽性,能够保证栅极层形成的电场只朝向沟道,进而可快速有效地控制沟道的开关。另外,在形成所述栅极层之后,在所述栅极层包覆的所述沟道柱内注入第二离子,所述第二离子与所述第一离子的电学类型不同,使得最终形成的晶体管处于常关状态,进而降低消耗。



技术特征:

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子包括n型离子,所述第二离子包括p型离子;或所述第一离子包括p型离子,所述第二离子包括n型离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包括:第一屏蔽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屏蔽层表面的第一钝化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层的材料包括:铝;所述第一钝化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层的厚度为:2纳米~10纳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层的材料包括:多晶硅、金属、碳纳米管或石墨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包括:第二屏蔽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屏蔽层表面的第二钝化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屏蔽层的材料包括:铝;所述第二钝化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铝。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上的介质层,所述介质层覆盖所述沟道柱、第一隔离屏蔽层、栅极层以及第二隔离屏蔽层;位于所述介质层内的第一导电插塞、第二导电插塞以及第三导电插塞,所述第一导电插塞与所述第二区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插塞与所述沟道柱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三导电插塞与所述栅极层连接。

10.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和所述沟道柱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初始衬底;在所述初始衬底上形成图形化层;以所述图形化层为掩膜刻蚀所述初始衬底,形成所述基底以及位于所述基底上的初始沟道柱;沿垂直于所述初始沟道柱侧壁的方向,对所述初始沟道柱进行刻蚀处理,形成所述沟道柱。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形化层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初始衬底上形成牺牲层;在所述牺牲层的顶部表面和侧壁形成图形化材料层;回刻蚀所述图形化材料层直至暴露出所述牺牲层的顶部表面为止,在所述牺牲层的侧壁形成初始图形化层;去除所述牺牲层以及位于所述牺牲层一侧的所述初始图形化层,形成所述图形化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图形化材料层的工艺包括:原子层沉积工艺。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子包括n型离子,所述第二离子包括p型离子;或所述第一离子包括p型离子,所述第二离子包括n型离子。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基底上形成第一屏蔽层;对所述第一屏蔽层的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形成第一钝化层,以所述第一屏蔽层和所述第一钝化层形成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层的材料包括:铝;所述第一钝化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铝。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栅极层的沉积工艺包括:物理气相沉积工艺。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层的厚度为:2纳米~10纳米。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栅极层上形成第二屏蔽层;对所述第二屏蔽层的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形成第二钝化层,以所述第二屏蔽层和所述第二钝化层形成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

2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之后,还包括:去除部分所述第二隔离屏蔽层,暴露出部分所述栅极层的顶部表面;去除部分所述栅极层,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屏蔽层;在所述衬底上形成介质层,所述介质层覆盖所述沟道柱、第一隔离屏蔽层、栅极层以及第二隔离屏蔽层;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第一导电插塞、第二导电插塞以及第三导电插塞,所述第一导电插塞与所述第二区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插塞与所述沟道柱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三导电插塞与所述栅极层连接。


技术总结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其中结构包括:衬底,衬底包括基底以及位于基底上的沟道柱,基底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沟道柱和第二区内具有第一离子;位于基底表面的第一隔离屏蔽层;位于栅极层包覆的沟道柱内具有第二离子;位于第一隔离屏蔽层表面的栅极层;位于栅极层的表面的第二隔离屏蔽层。通过沉积工艺形成栅极层,使得栅极层的厚度不依赖光刻限制。而且沟道的方向垂直,能够有效减小漏电问题。栅极层位于第一隔离屏蔽层和第二隔离屏蔽层,能够有效减少栅极层与源漏掺杂层之间发生短接,以及能够保证栅极层形成的电场只朝向沟道,进而可快速有效地控制沟道的开关。由于第二离子与第一离子不同,使得形成的晶体管处于常关状态,进而降低消耗。

技术研发人员:冯威,吴琼涛,张伟,高长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