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释放静电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52354发布日期:2023-02-18 04:20阅读:20来源:国知局
可释放静电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释放静电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在的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产品使用usb 3.1等高速信号作动的模块时,时常影响到天线模块的传输能力,导致天线模块的吞吐量(throughput)降低。于现有技术中,大多利用导电材料或吸波材来屏蔽usb 3.1等rfi噪声源,以避免噪声干扰到天线模块作动。在壳体为塑胶材质搭配溅镀的笔记本电脑产品中,也会在壳体溅镀上切割槽线隔离usb3.1等噪声源去影响到天线模块。但现有技术中的结构会导致天线区域附近遭受静电放电攻击时,静电无法向外宣泄而造成笔记本电脑产品发生问题。
3.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新的可释放静电的电子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有效释放静电效果的电子装置。
5.本发明的可释放静电的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天线设置区及静电导引结构。天线设置区设置于壳体的内部。静电导引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区域、第二导电区域、非导电区域及放电单元。第一导电区域设置于壳体的内表面,且天线设置区设置于第一导电区域。第二导电区域设置于壳体的内表面。非导电区域用以间隔第一导电区域及第二导电区域。放电单元位于第一导电区域,具有尖端,尖端朝向第二导电区域延伸,使尖端与第二导电区域的间距小于或等于非导电区域的宽度,但尖端不接触于第二导电区域,借以释放第一导电区域的静电。
6.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第一导电区域及该第二导电区域为溅镀于该壳体的金属层,该非导电区域为该壳体上未溅镀金属层的区域。
7.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放电单元为一平面金属层。
8.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壳体于该第一导电区域的位置成形一立体结构,该放电单元的该尖端覆盖于该立体结构。
9.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壳体内还包括一第三导电区域,该第三导电区域设置于该放电单元的上方但不接触于该放电单元,该尖端与该第三导电区域的间距小于该立体结构至该第三导电区域的距离。
10.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立体结构包含多个蜂巢状突出结构。
11.根据本发明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尖端的角度介于15到45度之间。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出提出一种可释放静电之的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天线设置区及静电导引结构。天线设置区系设置于壳体之的内部。静电导引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区域、第二导电区域、非导电区域及放电单元。第一导电区域系设置于壳体之的内表面,且天线设置区设置于第一导电区域。第二导电区域系设置于壳体之的内表面。非导电区域系用以间隔第一导电区域及第二导电区域。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可以在避免信号
干扰的情况下有效地释放第一导电区域的静电,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的可释放静电的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14.图2为本发明的静电导引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15.图3a为本发明的静电导引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16.图3b为本发明的静电导引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17.图4为本发明的静电导引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18.附图标记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能让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较佳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
20.以下请参考图1为本发明的可释放静电的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21.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产品。电子装置1供一使用者使用。电子装置1包括上壳体2a及下壳体2b,上壳体2a及下壳体2b之间还可以包括内层2c。上壳体2a及下壳体2b的材质皆可以为塑胶,以减轻电子装置1的重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内层2c以设置电子元件,所以可以为印刷电路板、金属或是塑胶等材质,可视用途或重量等需求做调整,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22.接着请参考图2为本发明的静电导引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23.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还可包括天线设置区3及静电导引结构10a。静电导引结构10a包括第一导电区域21、第二导电区域22、非导电区域31及放电单元40a。第一导电区域21设置于下壳体2b的内表面,且该天线设置区设置3于该第一导电区域21。以图1为例,可以通过天线设置区3内的连接端口3a连接到天线模块(图未示),本发明并不限制天线模块的设置方式,但天线设置区3不会超出第一导电区域21的范围。第二导电区域22亦设置于下壳体2b的内表面,但第一导电区域21及该第二导电区域22之间具有非导电区域31,使得非导电区域31可以间隔该第一导电区域21及该第二导电区域22,让第一导电区域21及第二导电区域22不会接触而导电。该第一导电区域21及该第二导电区域22都可以为溅镀方式设置于下壳体2b内表面的平面金属层,该非导电区域30则为该下壳体2b上未溅镀金属层的区域。但第一导电区域21及第二导电区域22也可以用贴附金属材质的方式设置于下壳体2b上,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第二导电区域22可以设置其他需高速、大流量传输的模块,例如usb 3.1传输模块等,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种模块。由于非导电区域31隔开了第一导电区域21及第二导电区域22,所以第一导电区域21及第二导电区域22上的电路单元不会互相干扰。
24.放电单元40a位于该第一导电区域21上。放电单元40a为平面金属层,其外观类似于三角形,具有一尖端41a。该尖端41a朝向该第二导电区域22延伸,使该尖端41a与该第二导电区域22的间距小于或等于该非导电区域30的宽度。尖端41a越接近第二导电区域22,释放静电的效果越佳,但该尖端41a不接触于该第二导电区域22。该尖端41a的角度介于15到45度之间。利用设置于天线设置区3附近的放电单元40a可以有效地朝向第二导电区域22释放第一导电区域21的静电。
25.接着请一并参考图3a为本发明的静电导引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及图3b为本发明的静电导引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26.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下壳体2b的内表面于第一导电区域21的位置可以突起形成一立体结构。立体结构的外观类似三角柱状。放电单元40b及其尖端41b可以利用溅镀或贴附金属薄片的方式覆盖于立体结构上。上壳体2a及下壳体2b之内包括一第三导电区域23,该第三导电区域23设置于该放电单元40b的上方但不接触于该放电单元40b,且尖端41b与第三导电区域23的间距小于立体结构至第三导电区域23的距离。第三导电区域23可以溅镀或贴附金属薄片的方式设置于内层2c的下方。所以放电单元40b可以通过尖端41b有效地朝第二导电区域22释放静电,也可以通过放电单元40b的高度朝向第三导电区域23释放静电。
27.最后请参考图4为本发明的静电导引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8.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静电导引结构10c的立体结构为一连续蜂巢状突出结构,使得放电单元40c的外观类似蜂巢状,并呈现多个尖端41c。此种连续立体结构不仅可以利用多个尖端41c分别朝向第二导电区域22及第三导电区域23释放静电,也能同时增加下壳体2b结构强度,解决下壳体2b太软的问题。但本发明并不限制连续立体结构仅能为蜂巢状,也可以为连续排列的三角柱状。
29.由上述的说明可知,本发明的电子装置1可以在避免信号干扰的情况下有效地释放第一导电区域21的静电,明显优于现有技术的设计。
30.需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仅例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为避免赘述,并未详加记载所有可能的变化组合。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上述各模块或元件未必皆为必要。且为实施本发明,亦可能包含其他较细节的公知模块或元件。各模块或元件皆可能视需求加以省略或修改,且任两模块间未必不存在其他模块或元件。上述仅为实施例,而非限制于实施例。不脱离本发明基本架构者,皆应为本专利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而应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