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插接线圈元件的壳体、插接线圈元件和窗玻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88707发布日期:2023-01-12 22:30阅读:24来源:国知局
用于插接线圈元件的壳体、插接线圈元件和窗玻璃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插接线圈元件的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组合的壳体。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壳体的插接线圈元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窗玻璃、尤其是车辆窗玻璃,所述窗玻璃具有插接线圈元件。


背景技术:

2.已知窗玻璃、尤其是车辆窗玻璃越来越多地配备有电连接元件。所述窗玻璃在此具有能导电的结构、例如加热导体或天线导体。借助于电连接元件,所述能导电的结构可以与车辆的电源电压、并且必要时与车载电子装置连接。为了连接所述电连接元件,插接线圈元件例如可以用作配合件。
3.在例如借助于插接线圈元件建立窗玻璃的电连接部与车辆的电源电压或车载电子装置的电触点接通时,电连接部的结构以及必要时插接线圈元件的结构可能容易变形。
4.此外已知风险较大,例如要制造的或已制造的插接线圈连接部可能由于变形而松动。这可能导致在机械损坏的位置上的电触点接通或电流引导可能导致过热并且导致由此引起的电触点接通的窗玻璃的损坏和功能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给出一种用于插接线圈元件的壳体,所述壳体应尽可能最好地保护插接线圈元件。此外,所述壳体应该能简单地制造。
6.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给出一种进一步改进的具有壳体的插接线圈元件。
7.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给出一种窗玻璃、尤其是车辆窗玻璃,所述窗玻璃在电触点接通方面进一步改进。
8.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在用于插接线圈元件的壳体方面通过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实现,在具有壳体的插接线圈元件方面通过权利要求10的技术方案实现,并且在窗玻璃、尤其是车辆窗玻璃方面通过权利要求13的技术方案实现。
9.有利的进一步改进方案由各权利要求得出。
10.本发明的目的尤其是通过一种用于使插接线圈元件电绝缘并且机械稳定的壳体来实现,所述插接线圈元件具有包括绕组体、第一线圈端部和第二线圈端部的线圈,以及用于沿插接方向与连接元件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元件和用于沿插接方向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元件。
11.所述绕组体具有第一绕组体端部和第二绕组体端部。
12.所述第一线圈端部与所述第一绕组体端部间隔开地构造,并且所述第二线圈端部与所述第二绕组体端部间隔开地构造。
13.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一线圈端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元件与第二线圈端部连接。
14.所述壳体还具有:
15.——从壳体开口向外突出的护套区段,所述护套区段至少区段式地包围所述第一连接元件,
16.——第一壳体区段,所述第一壳体区段至少区段式地包围所述第二连接元件,
17.——设置在壳体的外表面上的引导装置,所述引导装置用于在平行于插接方向装配时引导壳体,以及
18.——设置在该外表面上的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用于平行于插接方向锁定壳体。
19.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使插接线圈元件电绝缘并且机械稳定的壳体,使插接线圈元件本身加固。同时使插接线圈元件稳定,以防外部作用的操作或环境影响。
20.尤其是,所述壳体在插接线圈元件的负载位置上引起机械稳定性。附加地,壳体的各个区段有助于插接线圈元件的密封以及电绝缘。
21.所述插接线圈元件基本上构造为具有两个线圈端部的线圈。所述线圈具有包括第一线圈端部和第二线圈端部的绕组体。
22.第一线圈端部在此与第一绕组体端部间隔开地构造。第二线圈端部与第二绕组体端部间隔开地构造。换句话说,给第一线圈端部配置第一绕组体端部,并且给第二线圈端部配置第二绕组体端部。
23.然而,第一绕组体端部不是第一线圈端部。第二绕组体端部不是第二线圈端部。而是在第一绕组体端部与第一线圈端部之间以及在第二绕组体端部与第二线圈端部之间分别构造优选不缠绕的线圈区段或线圈线材区段。
24.优选地,这些线圈区段至少不在绕组体的意义上缠绕。
25.所述两个线圈端部分别与一个连接元件连接。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一线圈端部连接。第二连接元件与第二线圈端部连接。
26.第一连接元件至少区段式地被护套区段包围。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至少在插接方向上完全被护套区段包围。在此,所述护套区段优选不完全贴靠在第一连接元件上。优选地,所述护套区段至少区段式地与第一连接元件间隔开。优选地,所述护套区段这样区段式地与第一连接元件间隔开,从而可以形成插接套筒连接。
27.此外,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区段,所述第一壳体区段至少区段式地包围第二连接元件。
28.优选地,第一壳体区段仅区段式地包围第二连接元件。在本发明的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区段式地不被第一壳体区段包围。
29.第二连接元件可以以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前端部从第一壳体区段向外突出。
30.这能实现第二连接元件的尤其是简化的触点接通。
31.在壳体的外表面上构造有引导装置,所述引导装置用于在平行于插接方向装配时引导壳体。优选地,所述引导装置构造在壳体的壳体底部侧上。作为壳体的壳体底部侧优选应理解为在应用情况下形成壳体的指向窗玻璃的侧的外表面。
32.优选地,所述引导装置构造为壳体的倾斜区段。借助该倾斜部,壳体在装配时首先沿着桥形的接触部件引导。由于倾斜的壳体区段,因此便利于沿插接方向的装配。
33.附加地,所述壳体在所述外表面上具有锁定装置。优选地,该锁定装置构造在壳体的壳体底部侧上。底侧应理解为壳体的在装配状态下指向窗玻璃的方向的侧。
34.锁定装置例如可以在止挡元件的意义下构造。借助于锁定装置优选禁止关于壳体沿插接方向的接着的移动或运动的限制。一旦锁定装置、尤其是止挡元件贴靠在窗玻璃的电连接部的配合件上,则因此阻止壳体连同位于其中的插接线圈元件的尤其是沿插接方向的接着的移动或运动。
35.借助锁定装置有效阻止插接线圈元件的弯曲以及窗玻璃的与插接线圈元件互补地构造的电连接部的弯曲。
36.在壳体底部侧上优选构造有用于安装阻尼元件的阻尼面。所述阻尼元件由软质材料、优选由橡胶材料或由毛毡材料形成。
37.阻尼面可以构造为突出于壳体底部侧的面。这便利于阻尼元件的安装和定位。
38.此外,可以使阻尼面结构化或粗糙地构造,从而可以在阻尼元件与阻尼面之间特别持久地建立特别良好的连接。
39.优选地,阻尼元件借助粘连的连接技术安装在阻尼面上。在此涉及特别简单的连接技术。
40.阻尼元件优选在插接线圈元件与窗玻璃的电连接部连接的状态下贴靠在窗玻璃上、尤其是车辆窗玻璃上。因此,通过构造阻尼元件阻止或至少减轻或最小化壳体的可能的振动以及壳体在窗玻璃上的相互摩擦。
41.所述护套区段优选由收缩软管材料、尤其是由聚烯烃形成。
42.优选由收缩软管材料形成的护套区段一方面保护第一连接元件免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由收缩软管材料构成护套区段引起在壳体的制造过程中保护第一连接元件免受浇注材料(的影响)。
43.优选地,壳体构造为注塑件。在注塑过程之前,将护套区段至少区段式地、优选完全推到第一连接元件上,从而随后在注塑方法中使第一连接元件不被注塑材料涂覆。
44.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装置和锁定装置形成壳体的第二壳体区段。
45.所述第二壳体区段优选构造为基本上楔形的区段。第二壳体区段优选从壳体底部侧伸出。优选地,第二壳体区段由实心材料或单体式材料形成,从而特别稳定地构造所述第二壳体区段。
46.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护套区段与第一绕组体端部之间的区域中可以构造有第三壳体区段,该第三壳体区段包围从第一线圈端部直至第一绕组体端部的线圈线材区段。
47.因此,线圈线材区段不是绕组体的一部分。而是线圈线材的该部分应理解为能实现第一线圈端部与第一绕组体端部间隔开的布置结构的线圈线材区段。尤其是,线圈线材至少一次弯曲约90
°
,从而第一线圈端部构造在第二绕组体端部的高度上。优选地,线圈线材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所述弯曲部成70
°
至100
°
、尤其是75
°
至89
°
的角度。
48.第一连接元件的这种布置结构应理解为在第二绕组体端部的高度上的构造,据此第一连接元件位于相对于绕组体的纵轴线的平行线上,其中,第一连接元件的位置位于相对于绕组体的纵轴线的垂线上,该垂线优选也与第二绕组体端部相交。
49.由于第三壳体区段的构造,尤其是在第一线圈端部与第一绕组体端部之间的连接区段被加固并且附加地被保护免受环境影响。这导致插接线圈结构的有效增强。
50.第一壳体区段优选从第二连接元件出发至少延伸直至第二绕组体端部。因此,在第二绕组体端部与连接元件之间的该连接区段也在结构上增强并且相应地被保护免受环境影响。
51.第一壳体区段至少区段式地包围第二连接元件,从而第二连接元件也在结构上增强。因为第二连接元件不是构造为独立的元件,而是被第一壳体区段相应地支撑,所以由于第一壳体区段的构造而有效地阻止第二连接元件的弯曲。
52.至少区段式地包围第一连接元件的护套区段优选至少区段式地构造在第二绕组体端部的高度上。这尤其是在第一连接元件构造在第二绕组体端部的高度上的情况下得出。关于“在第二绕组体端部的高度上”的位置说明参考与此相关的前面的阐述。
53.护套区段具有接近开口。所述接近开口优选指向插接方向。
54.插接线圈元件的所述两个连接元件优选这样构造,使得所述两个连接元件分别指向插接方向。这能实现插接线圈元件的特别简单的安装,因为通过壳体沿插接方向的运动,不仅第一连接元件、而且第二连接元件在装配运动中关于电连接部、尤其是窗玻璃正确地定位。可能的是,紧接于该装配运动还实施或必须实施另外的装配步骤、例如压接过程。
55.所述壳体优选由塑料、尤其是由聚酰胺形成。特别优选地,所述壳体是塑料注塑件。
56.插接线圈元件的线圈包括由线材、尤其是由铜线制成的导电体的至少一个绕组体。为了增强通过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设置由铁磁材料制成的绕组支架。
57.优选地,第一线圈端部以及第二线圈端部在平行于插接线圈元件的绕组体的中轴线的方向上被引导。优选地,所述两个线圈端部在此指向相同的方向。
58.第一线圈端部可以通过夹紧或通过压接与插接套筒连接,或者由于夹紧或压接而形成插接套筒。
59.而第二连接元件可以构造为扁形插头、优选构造为机动车扁形插头、此外优选构造为标准化的机动车扁形插头。在这种扁形插头上例如可以插上用于车载电子装置的连接线缆。
60.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具有壳体的插接线圈元件。所述插接线圈元件具有包括绕组体、第一线圈端部和第二线圈端部的线圈,以及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绕组体具有第一绕组体端部和第二绕组体端部,并且所述第一线圈端部与第一绕组体端部间隔开地构造,并且所述第二线圈端部与第二绕组体端部间隔开地构造,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一线圈端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元件与第二线圈端部连接,所述壳体是根据本发明的壳体。所述插接线圈元件尤其是用于建立用于车辆窗玻璃的电连接。
61.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元件构造为插接套筒。电连接元件、尤其是车辆窗玻璃的电连接元件优选具有与插接套筒兼容的配合插接连接部、尤其是插接舌。
62.插接线圈元件的第二连接元件优选构造为扁形插头、优选构造为机动车扁形插头、特别优选地构造为标准化的机动车扁形插头。
63.备选地,插接线圈元件的第二连接元件可以构造为扁形插头的配合件、尤其是机动车扁形插头的配合件、特别优选地标准化的机动车扁形插头的配合件。
64.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尤其是用于电缆的电触点接通部。所述电缆例如可以建立与外
部的功能元件、电压源或接收设备的连接。在第二连接元件与电缆之间的连接可以以不同方式实现。这例如通过钎焊、焊接、螺纹连接、通过使用能导电的粘合剂或者借助插接连接实现。
65.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窗玻璃、尤其是车辆窗玻璃,所述窗玻璃至少包括基板和能导电的结构,所述能导电的结构与至少一个电连接元件电触点接通,所述电连接元件与根据本发明的插接线圈元件连接。
66.所述基板优选包含玻璃、特别优选钠钙玻璃。所述基板原则上也可以包含其它玻璃种类、例如石英玻璃或硼硅酸盐玻璃。
67.所述基板优选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基板附加地可以在其表面上具有不透明的不能导电的涂层。尤其是,不透明的不能导电的涂层可以框架状地构造在基板的外边缘上。
68.能导电的结构例如可以通过丝网印刷方法安装到基板上。能导电的结构优选具有5μm至40μm、特别优选5μm至20μm、特别优选10μm至12μm的层厚度。能导电的结构优选包含银、特别优选银颗粒和玻璃料(glasfritten)。
69.窗玻璃可以是单个窗玻璃或由两个或更多个单个窗玻璃组成的复合窗玻璃。
70.以下还在借助附图更详细地阐述的另外的特征和优点方面来描述本发明。
7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看出,下面说明的一些要素不落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如果存在这种差异,本公开内容应理解为仅是辅助的信息,而不是本发明的部分。本发明仅通过各权利要求限定。
附图说明
72.在图中示出:
73.图1a和1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插接线圈元件的不同侧视图;
74.图2至4示出插接线圈元件的根据本发明的壳体的不同视图;
75.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窗玻璃;以及
76.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处于装配状态中的插接线圈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77.在下文中对于相同和相同作用的构件使用同一附图标记。
78.在图1a和1b中示出没有壳体20(参见图2至图4)的所属区段的插接线圈元件10。所述插接线圈元件10具有包括绕组体30和绕组支架14的线圈13。因此,线圈13包括由线材、尤其是由铜线制成的导电体的绕组体30。绕组支架14例如可以由铁磁材料形成。
79.绕组体30具有两个端部,即第一绕组体端部31和第二绕组体端部32。然而,所述线圈13除了绕组体30之外还包括另外的线材区段,从而第一线圈端部15与第一绕组体端部31间隔开地构造。第二线圈端部16同样与第二绕组体端部32间隔开地构造。
80.此外能看出,第一连接元件11与第一线圈端部15连接,第二连接元件12与第二线圈端部16连接。连接元件11(参见图2)构造为插接套筒。而第二连接元件12构造为扁形插头、优选构造为机动车扁形插头。
81.所述两个线圈端部15和16平行于绕组体30的中轴线(未示出)平放地构造。此外,线圈端部15和16指向相同的方向。在示出的情况下,线圈端部15和16分别指向左侧。在观察
图3至4时清楚的是,所述两个线圈端部15和16指向插接方向s。
82.为了能够在一致的方向上同时相同定向的情况下能实现线圈端部15和16的这种平行的布置结构,构造有线圈线材区段19,所述线圈线材区段建立从第一绕组体端部31至第一线圈端部15的连接。为此,所述线圈线材区段19至少弯曲一次。
83.在图1a和1b中还可以看出,第一连接元件11构造在第二绕组体端部32的高度上。这种布置结构同样借助线圈线材区段19建立。
84.第一连接元件11侧向地与绕组体30间隔开,然而在示出的示图中位于第二绕组体端部32的高度上。优选地,第一连接元件位于相对于绕组体30的中轴线的垂线上,其中,该垂线与第二绕组体端部32相交或者仅略微远离该交点。
85.在图2和3中能看出插接方向s。因此,不仅第一连接元件11、而且第二连接元件12在相同的插接方向上装配和插接。
86.在图2和3中能看出插接线圈10的第一连接元件11以及第二连接元件12。示出的壳体20几乎在其整个延伸部上包覆插接线圈10。仅第二连接元件12区段式地未被壳体20包覆。
87.壳体20具有从壳体开口39向外突出的护套区段21。护套区段21至少区段式地包围连接元件11。所述护套区段21这样构造,使得其不完全贴靠在连接元件11上。而是在第一连接元件11与护套区段21之间部分地构成间距,从而能实现插接套筒的构造。
88.护套区段21具有指向插接方向s的接近开口45。因此,例如可以将插接舌插入到插接套筒中,其中,由于护套区段21的构造能实现在插接套筒之内的良好的触点接通。
89.所述壳体20此外具有至少区段式地包围第二连接元件12的第一壳体区段22。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区段22实际上仅区段式地包围第二连接元件12。
90.在壳体20的外表面上构造有引导装置23,以用于在平行于插接方向s装配时引导壳体20。在示出的示例中,引导装置23构造在壳体底部侧40上。
91.如在图4中以侧视图能良好地看出,引导装置23基本上楔形地构造。由于楔形的倾斜面,能够简单地装配插接线圈元件10的壳体20并且将其推到电连接元件上。尤其是,可以将所述引导装置23推到电连接元件7的桥状的接触部件6(参见图5)上。
92.附加地构造有锁定装置24,以用于平行于插接方向s地锁定壳体20。在该情况下,锁定装置24沿插接方向s位于引导装置23上游。
93.锁定装置24例如构造为止挡元件或止挡面。在锁定装置24相应地贴靠在配合元件上时,有效地阻止壳体20或插接线圈元件10的接着的推移。电连接元件7的连接区段9(参见图5)尤其是可以用作锁定装置24的配合元件。
94.示出的护套区段21由收缩软管材料、尤其是由聚烯烃形成。
95.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引导装置23和锁定装置24形成一个共同的壳体区段、在该情况下为第二壳体区段43。
96.此外,在壳体底部侧40上构造有用于安装阻尼元件26的阻尼面25。阻尼元件26由软质材料形成、优选由橡胶材料或由毛毡材料形成。
97.阻尼面25略微突出于壳体底部侧40,从而能特别简单地实现阻尼元件26的装配或紧固。因为能清楚地看出阻尼元件26与阻尼面25的配置,因此确保阻尼元件26在壳体20上的正确定位。
98.在护套区段21与第一绕组体端部31之间的区域中构造有第三壳体区段44。所述第三壳体区段44首要包围线圈线材区段19的区域。因此,尤其是借助所述壳体区段44来保护所述线圈线材区段19并且机械加固该区域。
99.绕组体30基本上被第四壳体区段41包围。
100.能看出,具有不同壳体区段22、41、43和44的壳体20以及借助于护套区段21几乎完全包围或包覆插接线圈元件10。仅第二连接元件12仅区段式地被壳体20包围。
101.壳体20优选由聚酰胺制成并且优选是塑料注塑件。
102.在图5中示出窗玻璃1,在这种情况下为车辆窗玻璃。所述窗玻璃1包括基板3和能导电的结构4。能导电的结构4与电连接元件7电触点接通。电连接元件7基本上包括一个桥状的接触部件6、两个脚部5以及一个插接连接部8。所述插接连接部8借助连接区段9紧固在桥状的接触部件6上或者与所述桥状的接触部件连接。
103.脚部5优选与能导电的结构4连接。这例如可以借助于钎焊连接进行。此外借助导电的粘合剂能实现与能所述导电的结构4的连接。
104.在图6中示出与电连接元件7连接的插接线圈元件10和所属的壳体20。插接连接部8插入到护套区段21中、更确切地说护套区段21的开口45中,从而实现与插接套筒的触点接通。
105.引导装置23贴靠在桥状的接触部件6上,其中,锁定装置24碰撞在连接区段9上,从而阻止壳体20沿插接方向s的接着的运动。
106.而阻尼元件26贴靠在基板(未示出)上。借助于阻尼元件26阻止振动噪声的产生。此外,所述阻尼元件26用作一种对插接线圈元件10和所属的壳体20的支撑件。
107.附图标记列表
[0108]1ꢀꢀꢀꢀꢀ
窗玻璃
[0109]3ꢀꢀꢀꢀꢀ
基板
[0110]4ꢀꢀꢀꢀꢀ
导电结构
[0111]5ꢀꢀꢀꢀꢀ
脚部
[0112]6ꢀꢀꢀꢀꢀ
桥状的接触部件
[0113]7ꢀꢀꢀꢀꢀ
电连接元件
[0114]8ꢀꢀꢀꢀꢀ
插接连接部
[0115]9ꢀꢀꢀꢀꢀ
连接区段
[0116]
10
ꢀꢀꢀꢀ
插接线圈元件
[0117]
11
ꢀꢀꢀꢀ
第一连接元件
[0118]
12
ꢀꢀꢀꢀ
第二连接元件
[0119]
13
ꢀꢀꢀꢀ
线圈
[0120]
14
ꢀꢀꢀꢀ
绕组支架
[0121]
15
ꢀꢀꢀꢀ
第一线圈端部
[0122]
16
ꢀꢀꢀꢀ
第二线圈端部
[0123]
19
ꢀꢀꢀꢀ
线圈线材区段
[0124]
20
ꢀꢀꢀꢀ
壳体
[0125]
21
ꢀꢀꢀꢀ
护套区段
[0126]
22
ꢀꢀꢀꢀ
第一壳体区段
[0127]
23
ꢀꢀꢀꢀ
引导装置
[0128]
24
ꢀꢀꢀꢀ
锁定装置
[0129]
25
ꢀꢀꢀꢀ
阻尼面
[0130]
26
ꢀꢀꢀꢀ
阻尼元件
[0131]
30
ꢀꢀꢀꢀ
绕组体
[0132]
31
ꢀꢀꢀꢀ
第一绕组体端部
[0133]
32
ꢀꢀꢀꢀ
第二绕组体端部
[0134]
39
ꢀꢀꢀꢀ
壳体开口
[0135]
40
ꢀꢀꢀꢀ
壳体底部侧
[0136]
41
ꢀꢀꢀꢀ
第四壳体区段
[0137]
43
ꢀꢀꢀꢀ
第二壳体区段
[0138]
44
ꢀꢀꢀꢀ
第三壳体区段
[0139]
45
ꢀꢀꢀꢀ
接近开口
[0140]sꢀꢀꢀꢀꢀ
插接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