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48511发布日期:2023-02-03 22:19阅读:28来源:国知局
充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充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在电动汽车等车辆搭载有充电连接器,该充电连接器与电桩侧的外部充电连接器连接而接受充电。在这样的充电连接器和外部充电连接器的连接部分具备连接端子。
3.作为这样的充电连接器,已知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专利文献1记载的充电连接器具备嵌装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筒状部。在筒状部的内部设置有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的多个端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8313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5.在此,当从端子延伸出的电线变粗时,则难以弯曲。在该情况下,期望将难以弯曲的电线避免与外装构件(例如保护器、护线套)的干涉,并且能布线于外装构件内。
6.因此,以提供如下充电连接器为目的:能避免电线相对于外装构件的干涉,并且能将该电线布设于外装构件内。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7.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搭载于车辆,与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相对于所述充电连接器插拔,所述充电连接器使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具备:多个第1端子;比所述第1端子粗的第2端子;壳体主体,具有开口部,其能供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插拔;和多个端子收纳部,所述多个端子收纳部在从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收纳所述多个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止动体,相对于所述端子收纳部装配于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壳体主体一起保持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多条第1电线,与所述多个第1端子分别电连接;第2电线,与所述第2端子电连接,比所述第1电线粗;电线保持部,在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时离开所述第2端子的位置,以所述第2电线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沿着与所述第2端子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保持所述第2电线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以及外装构件,将所述第1端子、所述第2端子、所述止动体以及所述电线保持部从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第2电线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位于所述第2端子与所述电线保持部之间,从所述第2端子的长度方向朝向与所述第2端子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发明效果
8.根据本公开,能避免电线相对于外装构件的干涉,并且能将该电线布设于外装构件内。
附图说明
9.图1是将具备充电连接器的车辆与外部电源一起示出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式的俯视图。图3是将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从背面示出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主视图。图6是沿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将壳体和各电线的布线从背面示出的说明图。图8是将壳体和盖构件与各电线及护线套的电线引出口一起从侧面示出的说明图。图9是将壳体的一部分和盖构件以分解的状态从背面放大示出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0011]
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如下。
[0012]
(1)充电连接器搭载于车辆,与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相对于所述充电连接器插拔,所述充电连接器使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具备:多个第1端子;比所述第1端子粗的第2端子;壳体主体,具有能插拔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开口部和多个端子收纳部,所述多个端子收纳部在从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收纳所述多个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止动体,相对于所述端子收纳部装配于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壳体主体一起保持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多条第1电线,与所述多个第1端子分别电连接;第2电线,与所述第2端子电连接,比所述第1电线粗;电线保持部,在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离开所述第2端子的位置,以所述第2电线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沿着与所述第2端子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保持所述第2电线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以及外装构件,将所述第1端子、所述第2端子、所述止动体以及所述电线保持部从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第2电线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位于所述第2端子与所述电线保持部之间,从所述第2端子的长度方向向与所述第2端子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
[0013]
根据本公开,第2电线由电线保持部保持为弯曲的状态。能避免第2电线相对于外装构件的干涉,并且能将该第2电线布设于外装构件内。由此,例如能容易实施护线套等外装构件的装配。另外,电线保持部因为在离第2端子远的位置保持第2电线,所以与保持弯曲部整体的构成比较,可实现构成的简化。
[0014]
(2)也可以为,在所述电线保持部且在隔着壁部与所述第2电线隔开的位置设置有引导所述第1电线中的至少一个的引导部。根据本公开,第1电线也被设置于电线保持部的引导部引导,所以第1电线的车辆内的布设路径集中并简化。因为第2电线以隔着壁部与第1电线隔开的状态被保持,所以电线保持部能够将该第2电线牢固地保持于一定位置。
[0015]
(3)也可以为,所述引导部具有保持槽,所述保持槽在与所述第1电线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沿着所述第1电线的长度方向延伸。根据本公开,能够容易地将第1电线向
引导部配置。
[0016]
(4)也可以为,在所述壳体主体一体形成有沿着所述第2电线延伸的臂部,所述电线保持部与所述臂部一体形成,进一步具备盖构件,所述盖构件以将保持于所述电线保持部的所述第2电线覆盖的方式能装卸地装配于所述电线保持部。根据本公开,因为在壳体的臂部设置有电线保持部,所以能够使电线保持部离开第2端子。另外,通过在电线保持部装配盖构件,从而可防止第2电线的脱离。
[0017]
(5)所述外装构件也可以具有可挠性。根据本公开,因为护线套具有可挠性,所以能够容易安装护线套。另外,即使是所述第2电线的弯曲部抵接于护线套的情况,也能够缓缓地按压第2电线的弯曲部。
[0018]
(6)所述外装构件具有将所述多条第1电线和所述第2电线一起向外侧引出的引出口,所述电线保持部将所述第2电线向所述引出口的方向引导,所述引导部将所述第1电线向所述引出口的方向引导。根据本公开,能够简化保持第1电线和第2电线的构成。
[0019]
(7)也可以进一步具备:电源端子,与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中向所述电池供应电力的端子连接;中继端子,装配于所述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与所述电源端子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电力线,经由所述中继端子与所述电源端子电连接,在与所述电源端子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根据本公开,因为具备在与电源端子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中继端子,所以能够使电力线向与电源端子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避免与车辆内的其他部件的干涉。
[0020]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21]
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构成的一部分放大或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平行”、“正交”不仅包括严格为平行、正交的情况,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及效果的范围内大致平行、正交的情况。
[0022]
[实施方式1]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进行说明。图1是将具备充电连接器10的车辆1与外部电源9一起示出的示意图。
[0023]
《关于车辆1》车辆1包括车身2、电池3、pcu(power control unit:动力控制单元)4、电动发电机5、充电器6以及充电连接器10。
[0024]
电池3是二次电池,例如是锂离子电池。pcu4包括逆变器及转换器。电动发电机5是具有作为驱动用马达和发电机的功能的旋转电机。pcu4将从电池3供应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并向电动发电机5供应。电动发电机5利用从pcu4供应的交流电力(或者直流电力)驱动,使驱动轮驱动。另外,在车轮减速时等,电动发电机5发电。pcu4将通过电动发电机5发出的交流电力变换成直流电力,对电池3充电。
[0025]
车身2是构成车辆1的外观的部分。在车身2设置有盖。当盖打开时,充电连接器10露出到外部。设置充电连接器10的位置为任意。例如,充电连接器10既可以设置于车身2的
前部,也可以设置于侧部的后方部分。
[0026]
充电器6与充电连接器10及电池3连接。充电器6例如将从充电连接器10供应的交流电力变换成直流电力,或者将从充电连接器10供应的直流电力进行电压变换,并向电池3供应。
[0027]
作为车辆1中的电池3的充电方式,一般有普通充电及快速充电。快速充电通过使比普通充电大的电流流动,从而能够以比普通充电短的时间进行充电。假设普通充电使用家庭用电源或者与其等同的外部电源。在快速充电中,假设使用例如充电桩等专用电源。假设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10是与快速充电对应的充电连接器进行说明。
[0028]
《车辆1中的充电连接器10》充电连接器10使用于车辆1具备的电池3的充电。充电连接器10搭载于车辆1。在充电连接器10可插拔与车辆1的外部电源9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7。具体地,充电连接器10通过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嵌合,从而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端子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销状的端子与充电连接器10的筒状的端子嵌合连接。此外,也可以在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筒状的端子嵌合连接充电连接器10的销状的端子。外部充电连接器7经由变换器8与外部电源9连接。
[0029]
变换器8调整从外部电源9供应的电力电流及电压等,并向电池3供应。车辆1通过利用电池3的电力驱动马达而行驶。车辆1既可以是作为驱动源仅具备马达的电动汽车,也可以是具备马达和发动机的混合动力汽车。
[0030]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及其组装方式的俯视图。充电连接器10构成为能够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参照图1)嵌合并电连接。充电连接器10例如装配于装配部100,装配部100设置于车辆1中的车身2。图2中示出装配部100的一例。装配部100例如是构成车身2的面板102的一部分形成为向车辆内侧凹陷的凹状的部分。该面板102的凹部的开口形成能接纳外部充电连接器的开口部。在装配部100中的底部的面板102形成有贯穿孔104。
[0031]
在充电连接器10的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上的车辆1的外侧设置有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连接部分。连接部分包括外部充电连接器7插入并电连接的部分。充电连接器10中的包括连接部分的一部分将贯穿孔104贯穿而在面板102的外侧露出。充电连接器10的另一部分配置于比面板102靠车辆的内侧。通常,在装配部100设置有车身侧盖106。车身侧盖106利用铰链等能开闭地装配于面板102。在车身侧盖106关闭的状态下,车身侧盖106将面板102的开口部覆盖。在车身侧盖106打开的状态下,充电连接器10露出,能从外部向充电连接器10接入。
[0032]
在本公开中,如图2所示,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中的x方向为与充电连接器10将面板102的贯穿孔104贯穿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充电连接器10和外部充电连接器7在x方向连接。在本说明书中,将x方向表述为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y方向是一对电源端子的排列方向。z方向是与x方向及y方向的两方正交的方向。例如,在充电连接器10设置于车辆1的侧面的情况下,x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y方向是车辆的前后方向,z方向成为竖直方向。例如在充电连接器10设置于车辆1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的情况下,x方向是车辆的前后方向,y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z方向成为竖直方向。
[0033]
《关于整体构成》除图2之外,还一边参照图3至图6一边对充电连接器10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图3
是将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从背面示出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主视图。图6是沿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另外,图7是将壳体30和各电线的布设从背面示出的说明图。此外,在图4中省略电力线41。
[0034]
充电连接器10具备壳体30、各端子11~14、各电线41~43、盖构件15、16、止动体60、盖单元80、以及作为外装部件的护线套90。
[0035]
《关于端子11~14》如图4、图5以及图6所示,端子例如包括一对电源端子11、信号端子12、接地端子13以及中继端子14。电源端子11、信号端子12以及接地端子13收纳于壳体30。电源端子11、信号端子12以及接地端子13在充电时与上述的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端子(未图示)连接。更具体地,一对电源端子11与从车辆1的外部侧向电池3供应电力的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端子连接。另外,信号端子12与在车辆1的外部侧与车辆1的控制部(pcu4)之间传输信号的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端子连接。
[0036]
如图4及图5所示,各端子11~14的数量、种类根据充电连接器10的规格适当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电源端子11、六个信号端子12以及一个接地端子13。中继端子14夹在电源端子11与电力线41(参照图5)之间。并且,中继端子14将电源端子11和电力线41电连接。中继端子14设置有与电源端子11相同的数量(在此为两个)。各端子11~14例如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弯曲加工)而形成。
[0037]
《关于各电线》如图6所示,各电线的一端部例如与各端子11~14电连接。各电线的另一端部从护线套90向外部延伸出。在充电连接器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各电线的另一端部与搭载于车辆的另外的机器连接。这样的机器根据电线的种类等适当设定,例如可假设电池、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等。电线的数量及种类与各端子11~14的数量及种类对应。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各电线40包括两条电力线41、六条信号线42以及一条地线43。另外,各电线也包括与测量端子温度的传感器连接的电线等。电力线41的一端部与中继端子14连接。电力线41经由中继端子14与电源端子11连接(参照图7)。信号线42的一端部与信号端子12连接。地线43的一端部与接地端子13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端子12是第1端子的一例,信号线42是第1电线的一例。接地端子13是比信号端子12粗的第2端子的一例,地线43是比信号线42粗的第2电线的一例。
[0038]
各电线是包覆电线。包覆电线具有芯线和将芯线覆盖的包覆部。芯线例如通过金属制的多根线材绞合而形成。包覆部例如通过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在芯线的周围被挤压成形而形成。作为各电线,可以使用粗细相互不同的多种电线。各电线的粗细根据容许电流值等来设定。通常,为了增大容许电流值,需要增大导体截面积,相应地,电线的粗细变粗。另外,电线的粗细通常与电线的弯曲难度具有相关关系,随着电线变粗,电线变得难以弯曲。例如,在容易弯曲的电线和难以弯曲的电线弯曲相同的角度量时,难以弯曲的电线的曲率半径大于容易弯曲的电线的曲率半径,相应地,需要大的配置空间。
[0039]
如图7所示,在本例中,电力线41比信号线42、地线43粗。因此,电力线41比信号线42、地线43难弯曲。另外,地线43比信号线42粗。因此,地线43比信号线42难弯曲。特别是近年,出于快速充电的要求,在电力线41流过大电流,因此电力线41的大径化正在进展。作为
电力线41,例如采用70平方~95平方或者这以上的尺寸的电线。另外,根据近年的快速充电的要求,为了容许大电流,地线43的大径化也正在进展。作为地线43,例如采用20平方或者这以上的尺寸的电线。此外,接地端子13比信号端子12粗。
[0040]
《关于中继端子14及电力线41》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一对中继端子14装配于电源端子11各自中与和外部充电连接器7连接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也就是与开口部36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各中继端子14例如在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如图7至图9所示,一对电力线41以在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各中继端子14。通过这样的构成,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x方向)上的充电连接器10的空间缩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中继端子14及电力线41设为在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构成,但是不限于正交的方向,也可以在交叉的方向延伸。但是,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x方向)上的充电连接器10的省空间化的观点出发,优选是在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构成。这样,因为具备在与电源端子11的长度方向(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中继端子14,所以能够使电力线41向与电源端子11的长度方向(x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避免与车辆1内的其他部件干涉。
[0041]
另外,电力线41与中继端子14连接,从中继端子14直线状延伸到电力线保持部37。当电力线41这样直线状延伸时,则通过中继端子14的延伸方向能够限制电力线41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说,通过中继端子14,电力线41的布线方向的自由度升高。电力线41在护线套90内从电力线保持部37进一步直线状延伸,从护线套90的电线引出口95引出。通过电力线41在护线套90内直线状延伸,从而不必在护线套90内设置收纳弯曲的电力线41的空间,可实现充电连接器10的小型化。
[0042]
《关于壳体30》图7是示出壳体30和中继端子14的后视图。图8是示出壳体30和中继端子14的侧视图。此外,在图7及图8中,各电线用虚拟线表示。
[0043]
如图2~图8所示,壳体30例如利用合成树脂形成。壳体30包括壳体主体31和车辆装配部32。在壳体主体31形成有一对电源端子收纳部33、多个信号端子收纳部34以及接地端子收纳部35。一对电源端子收纳部33分别能收纳一对电源端子11。多个信号端子收纳部34分别能收纳多个信号端子12。接地端子收纳部35能收纳接地端子13。各端子收纳部33、34、35分别形成为能收纳对应的各端子11、12、13的筒状。
[0044]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端子收纳部33在y方向并列,一对电源端子11也在y方向并列。这样的电源端子11的配置关系由充电规格决定。多个信号端子收纳部34及多个信号端子12以电源端子11的中心轴的排列方向为边界,在与该电源端子11的轴方向及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成两侧而配置。接地端子13及接地端子收纳部35位于以电源端子11的中心轴的排列方向为边界的一侧。信号端子12及接地端子13的配置关系也同样由充电规格决定,按此形成信号端子收纳部34及接地端子收纳部35。
[0045]
另外,壳体主体31具有外框部36。外框部36形成为将上述各端子收纳部33、34、35的周围包围的筒状。在各端子收纳部33、34、35的中间部,各端子收纳部33、34、35及外框部36由例如平板状的连结部连接(参照图5及图6)。外框部36中比该平板状的连结部靠车辆外
侧部分构成能插拔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开口部36a(参照图5及图6)。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上述电源端子收纳部33、信号端子收纳部34以及接地端子收纳部35位于开口部36a的内侧。在壳体主体31的前方装配盖单元80。在壳体主体31的后方(也就是相对于壳体主体31与开口部36a相反的一侧)装配止动体60。
[0046]
车辆装配部32是用于将充电连接器10装配于装配部100(参照图1)的部分。车辆装配部32形成为在壳体主体31的轴方向中间部向外框部36的周围突出的板状。车辆装配部32利用例如螺钉等装配于装配部100。
[0047]
如图7及图8所示,壳体30进一步具备电力线保持部37和地线保持部38。即,电力线保持部37及地线保持部38包含于壳体30。包括电力线保持部37及地线保持部38的壳体30通过一体成型形成。在电力线保持部37、地线保持部38这样与壳体30一体成型的情况下,与电力线保持部37、地线保持部38是分体部件的情况比较,在能削减加工工数、部件数量的方面是有益的。另外,即使电力线保持部37由于车辆的振动而振动,电力线保持部37也与固定于车辆的壳体主体31以相同相位振动。因此,可抑制如下:由于保持于壳体主体31的中继端子14和电力线保持部37的振动的相位偏差的原因,电力线41绕中继端子14振动。
[004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的臂部39从外框部36朝向y方向突出。臂部39在电力线41及地线43延设的方向延伸(参照图7)。电力线保持部37在臂部39中设置于沿着臂部39的突出方向的顶端部。另外,同样,地线保持部38也设置于臂部39。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31一体形成有臂部39,在臂部39的顶端部一体形成有地线保持部38。能够掌握为壳体30是壳体主体31、臂部39以及地线保持部38由相同的树脂通过模具一体成型的构件。另外,也可以在臂部39的顶端部进一步一体形成有电力线保持部37。
[0049]
《关于电力线保持部37》图9是将电力线保持部37和地线保持部38从背面斜向放大示出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及图7所示,电力线保持部37例如设置于臂部39的顶端部(离开外框部36的位置)。由此,电力线保持部37能够在沿着插拔方向观看离开端子14的位置保持电力线。另外,电力线保持部37以将两条电力线41(参照图7)分别固定的方式设置有两个。
[0050]
电力线保持部37保持从电源端子11延伸的电力线41的中间部。通过这样的构成,电力线保持部37和电源端子11分离地配置。由此,即使电力线41中保持于电力线保持部37的部分或者电力线保持部37振动,该振动也不易传递到电源端子11。由此,电源端子11自身难以振动,可抑制电源端子11和壳体主体31摩擦。此外,电力线保持部37与电源端子11之间的优选距离例如为80mm~100mm。在大于80mm的情况下,可有效地抑制电力线41的振动向电源端子11传递。另外,在小于100mm的情况下,不必提高电力线保持部37支承电力线41的重量所需要的强度,因此壳体的制造成本降低。
[0051]
电力线保持部37在电力线41的长度方向上在不同的至少两个以上位置接触电力线41以保持电力线41(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线保持部37具有与电力线41的多个接触部371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电力线保持部37分别具有一对接触部371、372(或者373、374)(以下,关于“接触部373、374”,与接触部371、372的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52]
更具体地,电力线保持部37具有底部37a和从该底部37a的两侧部立设的一对侧壁部37b。一对侧壁部37b的间隔与电力线41的直径相同或者比该直径大。一对侧壁部37b的突出尺寸与电力线41的直径相同或者比该直径大。在底部37a与一对侧壁部37b之间形成能收
纳电力线41的槽状的空间。
[0053]
如图9所示,接触部371、372以在电力线41的延伸方向上改变位置的方式设置在一对侧壁部37b的内表面。在此,接触部371形成于一方侧壁部37b的内表面,接触部372形成于另一方侧壁部37b的内表面。由此,接触部371、372相对于电力线41能够沿着其长度方向在不同的位置上相互从反侧接触。在该情况下,接触部371、372在电力线41的长度方向上在不同的位置上将一对侧壁部37b的顶端缘间的距离缩短,因此与一对接触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的情况比较,能够容易地将电力线41插入到一对侧壁部37b之间。接触部371、372也可以形成于相同的侧壁部37b的内表面。
[0054]
接触部371、372形成为从侧壁部37b的内表面突出的形状。接触部371、372的突出端部和与该接触部371、372对置的侧壁部37b的内表面的距离设定得比电力线41的直径小。由此,电力线41在配置于一对侧壁部37b间的状态下,利用接触部371、372防脱。
[0055]
另外,电力线保持部37中由底部37a和侧壁部37b形成的部分具有沿着电力线41的周向的弧形面(参照图8)。接触部371、372的弧形面中离底部37a远的一侧的端部从与底部37a相反的一侧与电力线41相接。在一对侧壁部37b的突出方向上,电力线41被夹在底部37a与弧形面的顶端部之间,在该方向上定位保持在一定位置,可有效地抑制该方向上的电力线41的振动。此外,当一对侧壁部37b的距离与电力线41的直径相同或者比其小时(当稍小时),则电力线41在连接一对侧壁部37b的方向上也被定位,可有效地抑制该方向的振动。
[0056]
另外,因为接触部371、372在电力线41的长度方向上以不同的两点与电力线41接触,所以可抑制将电力线41作为介质传递的横向振动的传递。例如在电力线以一点接触被保持的情况下,有可能以该接触部位为节点的振动会传递。在电力线在其长度方向以不同的两点接触而被保持的情况下,有可能以任一点为节点的振动也能够被另一方保持部位抑制传递。因此,可有效地抑制电力线41的振动向电源端子11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沿着电力线41的长度方向在预定范围延伸的一对侧壁部37b夹持电力线41,从而可抑制连接一对侧壁部37b的方向上的振动。另外,两个接触部371、372从与底部37a相反的一侧与电力线41接触。由此,一对侧壁部37b立起的方向上的振动在电力线41的长度方向上以不同的两点有效地得到抑制。此外,该接触部371、372的(中央部的)两点间的距离从有效抑制振动传递的观点出发最好为20mm程度。
[0057]
《关于盖构件15》如图4及图8所示,盖构件15能装卸地装配于臂部39、电力线保持部37。盖构件15将电力线41覆盖,抑制电力线41从电力线保持部37脱离。利用盖构件15和电力线保持部37覆盖电力线41的周围整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两个电力线保持部37设置一个盖构件15。盖构件15按压两条电力线41。如图4所示,盖构件15具备与形成于电力线保持部37的突起部375嵌合的卡合部151。
[0058]
更具体地,在一对侧壁部37b的至少一个的外表面形成有突起部375(也参照图9)。在此,在两个电力线保持部37中,在位于内侧的两个侧壁部37b的对置面形成有突起部375。
[0059]
盖构件15具有覆盖部15a和一对侧壁部15b。覆盖部15a形成为将两个电力线保持部37中与底部37a相反的一侧的开口覆盖的板状。一对侧壁部15b从覆盖部15a的两侧部向该覆盖部15a的一方主面侧突出。一对侧壁部15b能够盖到两个电力线保持部37中位于最外侧的侧壁部37b的外表面上。
[0060]
在覆盖部15a的宽度方向中间部突出板状的卡合部15c(参照图8)。在卡合部15c形成有上述突起部375能嵌入的卡合孔。
[0061]
并且,覆盖部15a将两个电力线保持部37的开口覆盖,且一对侧壁部15b盖到两外侧的侧壁部37b上。此时,通过卡合部15c弹性变形,从而突起部375能够与形成于该卡合部15c的卡合孔卡合。另外,通过使卡合部15c弹性变形,能够解除突起部375相对于形成于该卡合部15c的卡合孔的卡止。由此,盖构件15相对于电力线保持部37能装卸地装配。此外,盖构件15和电力线保持部37的固定方法能够适用包括其他公知方法的各种方法。盖构件15和电力线保持部37也可以利用铰链等能开闭地装配。另外,盖构件15也可以按各电力线保持部37作为各不相同的两个盖构件15来装配。
[0062]
《关于地线保持部38》如图4及图7所示,地线保持部38例如在臂部39的一侧部的延伸方向中间部以向该臂部39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因此,臂部39设置于离开外框部36的位置。由此,地线保持部38沿着插拔方向观看能够在离开接地端子13的位置保持地线43。
[0063]
地线保持部38保持从接地端子13延伸的地线43的中间部。通过这样的构成,地线保持部38和接地端子13分离地配置。由此,即使地线43中保持于地线保持部38的部分或者地线保持部38振动,该振动也难以传递到接地端子13。由此,接地端子13自身难以振动,可抑制接地端子13和壳体主体31摩擦。此外,地线保持部38与接地端子13之间的优选距离例如为50mm~70mm。在大于50mm的情况下,可有效地抑制地线43的振动向接地端子13传递。另外,在小于70mm的情况下,不必提高地线保持部38支承地线43的重量所需要的强度,因此壳体30的制造成本降低。地线保持部38与接地端子13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比电力线保持部37与电源端子11之间的距离短。这是因为:地线43多数情况比电力线41细,振动不会如电力线41的情况那样成为问题。
[0064]
地线保持部38在地线43的长度方向上在不同的至少两个以上位置接触地线43以保持地线43(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地线保持部38具有与地线43的一对接触部381、382。
[0065]
更具体地,地线保持部38具有底部38a和从该底部38a的两侧部立设的一对侧壁部38b。一对侧壁部38b的间隔与地线43的直径相同或者比该直径大。一对侧壁部38b的突出尺寸与地线43的直径相同或者比该直径大。在底部38a与一对侧壁部38b之间形成能收纳地线43的槽状的空间。
[0066]
如图9所示,接触部381、382以在地线43的延伸方向上改变位置的方式设置在一对侧壁部38b的内表面。在此,接触部381形成于一方侧壁部38b的内表面,接触部382形成于另一方侧壁部38b的内表面。由此,接触部381、382相对于地线43能够沿着其长度方向在不同的位置上相互从反侧接触。在该情况下,接触部381、382在地线43的长度方向上在不同的位置将一对侧壁部38b的顶端缘间的距离缩短,因此与一对接触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的情况比较,能够将地线43容易地插入到一对侧壁部38b之间。接触部381、382也可以形成于相同的侧壁部38b的内表面。
[0067]
接触部381、382形成为从侧壁部38b的内表面突出的形状。接触部381、382的突出端部和与该接触部381、382对置的侧壁部38b的内表面的距离设定得比地线43的直径小。由此,地线43在配置于一对侧壁部38b间的状态下,利用接触部381、382防脱。
[0068]
另外,地线保持部38中由侧壁部38b和接触部381、由侧壁部38b和接触部382形成的部分的侧视剖面形状具有沿着地线43的周向的弧形面(参照图8)。接触部381、382的弧形面中离底部38a远的一侧的端部从与底部38a相反的一侧与地线43相接。在一对侧壁部38b的突出方向上,地线43被夹在底部38a与弧形面的接触部381、382之间,在该方向上定位保持在一定位置,从而该方向上的地线43被牢固地固定。此外,当一对侧壁部38b的距离与地线43的直径相同或者比其小时(当稍小时),则地线43在连接一对侧壁部38b的方向上也被定位,该方向上的地线43被牢固地固定。此外,由于地线43的近年的大径化倾向,使得充电连接器10外的地线43的振动不传递到接地端子13的对策也成为课题,但是这样的构成也具有抑制地线43的振动传递的效果。
[0069]
另外,因为接触部381、382在地线43的长度方向上以不同的两点与地线43接触,所以与电力线保持部37同样,能够将地线43更可靠地固定。另外,可抑制以地线43为介质传递的横向振动的传递。例如在地线43以一点接触被保持的情况下,有可能以该接触部位为节点的振动会传递。在地线43在其长度方向以不同的两点接触而被保持的情况下,有可能以任一点为节点的振动也能够被另一方保持部位抑制传递。因此,可有效地抑制地线43的振动向接地端子13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沿着地线43的长度方向在预定范围延伸的一对侧壁部38b夹持地线43,从而可抑制连接一对侧壁部38b的方向上的振动。另外,两个接触部381、382在地线保持部38的竖直方向(z方向)及地线43的延伸方向(y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由此,与是仅在竖直方向不同的配置(也就是两个接触部381、382在地线43的延伸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在竖直方向对置的配置)的情况比较,地线43向地线保持部38的嵌入变得容易。另外,两个接触部381、382从与底部38a相反的一侧与地线43接触。由此,一对侧壁部38b立起的方向上的振动在地线43的长度方向上由不同的两点有效抑制。此外,该接触部381、382的(中央部的)两点间的距离从有效抑制振动传递的观点出发最好为20mm程度。
[0070]
如上,通过地线43被地线保持部38保持,从而在后面说明的护线套90内,地线43保持为弯曲状态。由此,地线43难以与外装构件(车辆1内的其他部件)干涉。由此,例如能容易实施外装构件的装配。另外,电线的保持结构能简化。
[0071]
《关于盖构件16》如图4、图8以及图9所示,盖构件16能装卸地装配于地线保持部38。盖构件16将地线43覆盖,抑制地线43从地线保持部38脱离。利用盖构件16和地线保持部38覆盖地线43的周围整体。盖构件16按压地线43。如图4及图9所示,盖构件16具备与形成于地线保持部38的突起部383嵌合的卡合部16b。
[0072]
更具体地,如图9所示,在一对侧壁部38b的至少一个的外表面(在此为两外表面)形成有突起部383。盖构件16具有覆盖部16a、一对卡合部16b、在与覆盖部16a对置的面侧形成的作为引导部的保持槽16d。如图7所示,保持槽16d在与信号线4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x方向)开口。另外,保持槽16d沿着信号线42的长度方向(y方向)形成。保持槽16d的深度及宽度根据由保持槽16d引导的电线的种类、数量而变更。保持槽16d的深度及宽度也可以是能收纳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条)信号线42的大小。在充电连接器10收纳多个信号端子12。因此,与信号端子12连接的多条信号线42向车辆1内引出。因为这样引出多条电线,所以车辆1内的电线的布设容易复杂化。因此,从简化的布设的观点出发,优选与信号端子12连接的信号线42中更多的信号线42被保持槽16d引导。此外,因为这样形成有保持槽16d,所以
在组装电线的作业中,通过作业者可直觉地判断出保持槽16d是电线布设部位。因此,当形成这样的保持槽16d时,作业性提高。
[0073]
一对卡合部16b从覆盖部16a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突出(参照图9)。在卡合部16b形成有突起部383能嵌入的卡合孔16c。
[0074]
覆盖部16a形成为将地线保持部38中与底部38a相反的一侧的开口覆盖的板状。被地线保持部38和覆盖部16a包围的空间和在其相反侧的面形成的保持槽16d隔开覆盖部16a的板厚量。也就是说,覆盖部16a是将由地线保持部38保持的地线43和由保持槽16d保持的信号线42隔开的壁部的一例。覆盖部16a中地线保持部38侧的面也可以具有如与地线43的周面对应的弧形槽。一对卡合部16b从覆盖部16a的两侧部向该覆盖部16a的一方主面侧突出。一对卡合部16b与地线保持部38中形成于侧壁部38b的外表面的一对突起部383卡合。在地线保持部38中,利用一对卡合部16b卡合与卡合部16b各自对应的突起部383,因此地线43被地线保持部38和盖构件16以包围周围的形式保持。另外,覆盖部16a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延长部16e也可以从一对侧壁部38b中形成有接触部381、382的部分的外侧相接。由此,在盖构件15盖上的状态下,接触部381、382难以向外移位,可抑制地线43从地线保持部38脱出。另外,在这样的地线保持部38和盖构件16卡合时,首先,一对卡合部16b盖在侧壁部38b的外侧。此时,通过卡合部16b弹性变形,从而突起部383能与形成于该卡合部16b的卡合孔16c卡合。另外,通过使卡合部16b弹性变形,从而能够解除突起部383相对于形成于该卡合部16b的卡合孔16c的卡止。由此,盖构件16相对于地线保持部38能装卸地装配。一对卡合部16b和一对突起部383的卡合部位最好配置于在侧壁部38b与臂部39或者辅助杆39a之间形成的间隙39b。由此,一对卡合部16b和一对突起部383的卡合状态难以解除。此外,盖构件16和地线保持部38的固定方法能够适用包括其他公知方法的各种方法。盖构件16和地线保持部38也可以利用铰链等能开闭地装配。
[0075]
这样,相对于盖构件16,在地线保持部38且隔着壁部与地线43隔开的位置设置有引导信号线42的引导部,所以多条电线集中地布设,电线的布设路径简化。另外,因为地线43以隔着壁部与信号线42隔开的状态被保持,所述地线保持部38能够将地线43牢固地保持于一定位置。另外,因为能隔着壁部与地线43隔开地布设,并且能布设于地线43的附近,所以能够从外装构件的同一电线引出口95引出。由此,外装构件的外侧的电线的布设路径也简化。
[0076]
《关于弯曲部43a》地线43具有位于接地端子13与地线保持部38之间的弯曲部43a。如图2所示,通过弯曲部43a,地线43从接地端子13的长度方向(x方向)向与接地端子13的长度方向(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弯曲。地线43多数情况与电力线41比较为细径,可挠性高。因此,在地线43的情况下,不会如电力线41那样利用中继端子14,延伸方向能变更。因此,利用该弯曲部43a向与接地端子13的长度方向(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的地线43被地线保持部38如上所述在与接地端子13正交的方向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弯曲部43a,地线43向与接地端子13的长度方向(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弯曲,弯曲的方向不限于正交的方向。只要是交叉的方向即可。但是,优选地线43的延伸方向与护线套90的电线引出口95方向一致。
[0077]
这样,通过弯曲部43a,在离接地端子13远的位置保持地线43,因此与保持弯曲部
整体的构成比较,特别是在电线的布设面中可实现构成的简化。
[0078]
《关于弯曲部42a》信号线42与地线43同样具有位于信号端子12与盖构件16之间的弯曲部42a。另外,信号线42也与地线43同样,不会利用中继端子14,延伸方向能变更。因此,通过该弯曲部42a,向与信号端子12交叉的方向(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弯曲的信号线42被盖构件16的保持槽16d如上所述在与接地端子13交叉的方向保持。
[0079]
《止动体60》如图4及图6所示,止动体60抑制各端子11等从壳体30脱离。止动体60包括端子按压部61(参照图6)和肋65、66。端子按压部61按压收纳于壳体30的端子11、12的后方。由此,抑制端子11、12从壳体30向后方脱离。也就是说,止动体60与壳体主体31一起保持端子11、12。端子按压部61包括后方盖部62和多个突出筒部63。
[0080]
后方盖部62将外框部36的后方的开口部封闭。在后方盖部62形成有多个贯穿孔62a(参照图7)。多个贯穿孔62a形成于与各端子收纳部33、34、35对应的位置。通过与电源端子11对应的贯穿孔,电源端子11及中继端子14一边接触一边螺钉紧固。中继端子14配置于后方盖部62的背面上。从与信号端子12及接地端子13对应的贯穿孔引出信号线42及地线43。
[0081]
如图6所示,多个突出筒部63从后方盖部62朝向前方(壳体30侧)突出。多个突出筒部63形成于与各端子收纳部33、34、35对应的位置。各突出筒部63与各贯穿孔62a连通。各突出筒部63的顶端插入到对应的端子收纳部33、34、35,从后方按压对应的各端子11、12、13。
[0082]
如图4所示,在壳体30及止动体60设置有卡止部30p、60p。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作为卡止部,设置有形成于壳体30的卡止突起和形成于止动体60的卡止片。通过卡止片与卡止突起卡止,从而壳体30及止动体60维持为相互装配的状态。
[0083]
《关于护线套90》如图4及图6所示,护线套90将壳体30及盖构件15、16从与开口部36a(参照图5及图6)相反的一侧覆盖。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护线套90将壳体30和盖构件15、16从车辆1的内侧覆盖。如图3及图4所示,护线套90包括第1保护部91和第2保护部94。第1保护部91将壳体30的外框部36(配置于外框部36的内侧的电源端子11、信号端子12以及接地端子13)和中继端子14覆盖。护线套90也将按压这些端子11、12、13的止动体60覆盖。第2保护部94将电力线保持部37、地线保持部38以及盖构件15、16覆盖。护线套90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形成。护线套90例如为乙烯-丙烯-二烯烃橡胶等的弹性体制。
[0084]
在护线套90的壳体引出口92的外表面装配有捆绑带98。护线套90利用捆绑带98装配于包括电力线保持部37及地线保持部38的壳体30。
[0085]
如图5所示,在第2保护部94形成有电线引出口95。通过电线引出口95,从电源端子11经由中继端子14(参照图4及图6)连接的电力线41的另一端部向护线套90的外部延伸出。在一个护线套90设置有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中两个电线引出口95设置成用于两条电力线41。在两个电线引出口95分别穿过一条电力线41。在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中剩余的一个电线引出口95集中地穿过信号线42、地线43。这些信号线42、地线43是被地线保持部38、盖构件16的保持槽16d引导的各电线40。
[0086]
此外,信号线42多数情况使用比电力线41细径的电线。因此,也难以产生如电力线
41那样向端子传递振动的问题。因此,在信号线42中,也有可能不是沿着盖构件16的保持槽16d,而是沿着地线保持部38的外侧的路径布设。在该情况下,如果经由地线保持部38的侧壁部38b布设,则地线保持部38能够将地线43牢固地保持于一定位置。
[0087]
[附记]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端子及第1电线是信号端子12及信号线42,比它们粗的第2端子及第2电线是接地端子13及地线43的例子。但是,第1端子及第1电线、比它们粗的第2端子及第2电线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为,第1端子及第1电线是信号端子12及信号线42,比它们粗的第2端子及第2电线是电源用的端子及电力线。
[0088]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力线保持部37和地线保持部38采用与壳体30一体形成的构成,但是电力线保持部37和地线保持部38也可以由与壳体30分体的构件构成。在该情况下,电力线保持部37和地线保持部38也可以利用螺钉紧固、嵌合结构等装配于壳体30。在该情况下也从抑制振动从电力线41向电源端子11传递的观点出发,电力线保持部37和电源端子11的距离最好分离某种程度(例如80mm~100mm程度)附图标记说明
[0089]
1 车辆2 车身3 电池5 电动发电机6 充电器7 外部充电连接器8 变换器9 外部电源10 充电连接器11 电源端子12 信号端子13 接地端子14 中继端子15 盖构件15a 覆盖部15b 侧壁部15c 卡合部16 盖构件16 覆盖部16a 覆盖部16b 卡合部16c 卡合孔16d 保持槽16e 延长部30 壳体
30p 卡止部31 壳体主体32 车辆装配部33 电源端子收纳部34 信号端子收纳部35 接地端子收纳部36 外框部36a 开口部37 电力线保持部37 地线保持部37a 底部37b 侧壁部38 地线保持部38a 底部38b 侧壁部39 臂部39a 辅助杆39b 间隙41 电力线42 信号线42a 弯曲部43 地线43a 弯曲部60 止动体60p 卡止部61 端子按压部62 后方盖部62a 贯穿孔63 突出筒部65 肋66 肋80 盖单元90 护线套91 第1保护部92 壳体引出口94 第2保护部95 电线引出口98 捆绑带100 装配部
102 面板104 贯穿孔106 车身侧盖371、372、373、384 接触部375 突起部381、382 接触部383 突起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