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线、数据传输充电组件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84763发布日期:2022-10-12 12:34阅读:65来源:国知局
数据线、数据传输充电组件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线、数据传输充电组件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子设备如手机上一般设有usb接口,usb接口可用于充电和数据交换。在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或数据交换时,需要采用usb充电线的插头插接于usb接口。然而,现有的usb充电线采用铜缆进行充电和数据传输,用户在使用usb充电线的过程中线缆的传输速度较慢、且衰耗较大等问题,从而无法给电子设备及时充电或进行数据交换,使用不方便,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输速度快、且消耗能量少的数据线、数据传输充电组件及电子装置。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线,包括电路板组件及传输线缆,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对充电接口;所述传输线缆包括光纤数据线及一对电源线,所述光纤数据线包括光纤线及套设于所述光纤线的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位于一对所述电源线与所述光纤线之间;其中,一对所述电源线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光纤线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之间通过所述屏蔽层隔离,所述光纤线用于进行数据传输,一对所述充电接口用于对外部设备进行充电。
5.本技术的数据线采用光纤线进行数据传输,采用光纤线传输相较于采用铜线等金属介质传输宽带较大,且光纤传输距离远,时延极低,丢包率和误码率均低,传输数据稳定高效;其次,光纤数据传输属于无阻力传输,消耗能量少,传输速度快;且所述光纤线的受电磁干扰和串扰的影响较少;还有,所述光纤线不会因为受潮而容易损坏,用户的使用体验不会受到影响。
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主板、电池以及数据传输充电机构;所述数据传输充电机构包括电连接于所述主板的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光纤接收器,以及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对充电端子;所述光纤接收器用于接收光纤数据线传输的数据,所述充电端子能电性连接于充电接口以给所述电池充电。
7.本技术的电子装置的光纤接收器能接收光纤数据线传输的数据,使数据传输稳定高效;所述充电端子能连接于充电接口以给所述电池充电,方便充电。
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充电组件,包括数据线及数据传输充电机构,所述数据线包括第一电路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对充电接口,以及传输线缆,所述传输线缆包括光纤数据线及一对电源线,一对所述电源线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数据传输充电机构,所述数据传输充电机构包括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光纤接收器,
以及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对充电端子;当所述数据线与所述数据传输充电机构配合使用时,所述光纤数据线与所述光纤接收器连接能进行数据传输,一对充电接口分别与一对充电端子抵顶能进行充电。
9.本技术的无线传输充电机构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给电池进行无线充电、电子装置通过无线传输充电机构与外部天线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在给电池进行无线充电的同时电子装置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因此,通过所述无线传输充电机构就能实现充电和数据传输,使用方便,用户体验较佳。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是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和数据线配合连接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图1中的电子装置和数据线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图1中的电子装置与数据线分离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4是图2中的电子装置与数据线分离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5是图4中的数据线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16.图6是图5中的数据线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7是图5中的数据线的进一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8是图6中的数据线的进一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9是图4中的数据线的局部剖视图;
20.图10是图3中的数据线的其中一立体剖视图;
21.图11是图3中的数据线的另一立体剖视图;
22.图12是图3中的电子装置的数据传输充电组件分解背板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13是图12中的电子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14是图12中的电子装置的数据传输充电组件的进一步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25.图15是图14中的电子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16是图14中的电子装置的数据传输充电组件的更进一步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27.图17是图16中的电子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8是图3中的电子装置的其中一局部立体剖视图;
29.图19是图4中的电子装置的其中一局部立体剖视图;
30.图20是图3中的电子装置与数据线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31.图21是图4中的电子装置与数据线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32.图22是图1中的电子装置与数据线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33.图23是图2中的电子装置与数据线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地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连接元件间接地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地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连接元件连接到另一元件上。
37.请一并参阅图1-图6,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线100和电子装置300的配合使用,以使数据线100能给电子装置300进行数据传输及充电。数据线100包括电路板组件20、传输线缆40及外壳60,电路板组件20包括第一电路板22及连接于第一电路板22的一对充电接口24;传输线缆40包括光纤数据线42及一对电源线46,光纤数据线42包括光纤线421及套设于光纤线421的屏蔽层423,屏蔽层423位于一对电源线46与光纤线421之间;其中,一对电源线46电性连接于第一电路板22,光纤线421与第一电路板22之间通过屏蔽层423隔离,光纤线421用于进行数据传输,一对充电接口24用于对外部设备如电子装置300进行充电。当数据线100与电子装置300配合使用时,以给电子装置300进行充电、电子装置300通过光纤线421与外部装置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在给电子装置300进行充电的同时电子装置300通过光纤线421与外部装置进行数据传输。
38.本发明中的电子装置300例如是,但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慧手表、vr头戴显示器、车载显示器等其它任何具有充电电池的电子产品。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300为手机,电子装置300包括壳体31、设于壳体31内的主板32、电池33及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电性连接于主板32。当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与数据线100配合使用时,一对充电接口24通过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给电池33进行充电、主板32通过光纤线421和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的配合与外部装置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在给电池33进行充电的同时主板32通过光纤线421和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的配合与外部装置进行数据传输。
39.现有的数据线的内部线路是采用铜线等金属介质,然而采用铜线的数据线在使用时宽带有限,一般情况下该数据线的最高宽带也只能达到100mbps,且衰耗较大;其次,采用金属介质进行数据传输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使速率的波动情况较大;另外,现有的数据线在遇到下雨天气或者雷击天气,线路容易受潮,或者有源设备容易遭到破坏,用户的使用体验受到极大的影响;还有,铜线的线路障碍节点较多,容易出现线路障碍,且用户对线路障碍的查修也比较困难。而本发明的数据线100采用光纤线421进行数据传输,将光纤高速数据传输应用至手机等电子产品中,采用光纤线421传输相较于采用铜线等金属介质传输宽带较大,目前光纤宽带能达到1000mbps,后续可以达到10gbps以上,且光纤传输距离
远,时延极低,丢包率和误码率均低,传输数据稳定高效;其次,光纤数据传输属于无阻力传输,消耗能量少,传输速度快;另外,由于光纤线421是绝缘体的缘故,因此受电磁干扰和串扰的影响较少;还有,光纤线421不会因为受潮而容易损坏,用户较佳的使用体验不会受到影响。
40.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传输线缆40还包括套设于屏蔽层423的保护层425,一对电源线46设置于保护层425内,电源线46的其中一端部外露出保护层425面朝第一电路板22的端面4250而形成连接端460,连接端460电连接于第一电路板22;电源线46相对的另一端外露出保护层425背离第一电路板22的端面而电连接于充电电源。具体的,保护层425沿光纤线421的轴向设有线槽,电源线46容置于所述线槽中,电源线46相对的两端分别外露出保护层425相对的两端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线46与保护层425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电源线46相对的两端分别外露出保护层425相对的两端面。屏蔽层423靠近连接端460的一端沿光纤线421的轴向外露出端面4250,即屏蔽层423及光纤线421延伸保护层425的端面4250。光纤线421靠近连接端460的端部外露出屏蔽层423而形成数据传输端426,数据传输端426用于传输数据。
41.第一电路板22是软硬结合板,具体地,第一电路板22包括一对硬性第一电路板221及连接于一对硬性第一电路板221之间的柔性第一电路板223。本实施例中,硬性第一电路板221呈矩形,柔性第一电路板223呈矩形,柔性第一电路板223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对硬性第一电路板221。一对充电接口24连接于第一电路板22的同端,具体地,一对充电接口24分别锡焊于一对硬性第一电路板221的同端,且每一充电接口24电连接于对应的硬性第一电路板221;优选地,一对充电接口24分别位于柔性第一电路板223相对的两侧,即一对充电接口24关于柔性第一电路板223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口24是焊接于硬性第一电路板221上的连接器母座。
42.本实施例中,屏蔽层423为套设于光纤线421的屏蔽管,一对硬性第一电路板221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所述屏蔽管的外径,使得屏蔽层423能容置于一对硬性第一电路板221之间的间隔中,且柔性第一电路板223折弯后贴合于屏蔽层423的外周面。将屏蔽层423置于一对硬性第一电路板221之间能减少第一电路板22加屏蔽层423的整体厚度,即减少了硬性第一电路板221的厚度与柔性第一电路板223之差的厚度,从而减少了屏蔽层423和第一电路板22占用外壳60的内部空间,方便外壳60内的其他元件的布局和减少外壳60的整体体积,符合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其次,一对硬性第一电路板221夹持屏蔽层423有利于将光纤线421定位于第一电路板22;另外,光纤线421与第一电路板22之间通过屏蔽层423隔离,能防止光纤线421与第一电路板22之间相互干扰。
4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22也可以是整张的硬性电路板,光纤数据线42的屏蔽层423外周面贴合地所述硬性电路板的表面,且一对电源线46电连接于所述硬性电路板,一对充电接口24焊接于所述硬性电路板。
4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22也可以是整张的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中板贴合于光纤数据线42的屏蔽层423外周面,且一对电源线46电连接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一对充电接口24定位于外壳60中且电连接于所述柔性电路板。
45.如图5-图8所示,外壳60包括定位框62、连接于定位框62的第一定位板64及第二定位板66;定位框62为矩形框,具体地,定位框62包括平行间隔的两个第一侧壁621及平行间
隔的两个第二侧壁623,两个第一侧壁621分别与两个第二侧壁623相互连接围成矩形的收容空间624。电路板组件20容置于外壳60的收容空间624内,且第一电路板22定位于定位框62。具体地,外壳60的内表面设有定位槽625,硬性第一电路板221定位于定位槽625中。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侧壁623的内表面分别设有定位槽625,两个硬性第一电路板221远离柔性第一电路板223的一侧分别定位于两个第二侧壁623的定位槽625。定位槽625沿第二侧壁623的长度方向延伸,并穿通定位框62相对的两端。优选地,两个定位槽625分别设于两个第二侧壁623的内表面中部,两个定位槽625相互正对。具体地,第二侧壁623内表面凸设有相互间隔的两个凸条626,凸条626沿第二侧壁623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凸条626之间围成定位槽625。凸条626相对的两端分别延伸至靠近定位框62相对的两端,从而在定位框62相对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定位空间627及第二定位空间628,第一定位空间627及第二定位空间628均连通收容空间624;第一定位板64及第二定位板66分别定位于第一定位空间627及第二定位空间628中。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框62可以是但不限于条形框、半圆形框体、半椭圆形框体等。
47.在一些产施例中,第二侧壁623的内表面可以直接开设有定位槽625,定位槽625相对的两端分别穿通第二侧壁623相对的两端面,硬性第一电路板221插设于定位槽625中。
48.外壳60的外表面设有定位部629,定位部629用于将外壳60定位至外部设备如电子装置300。具体地,外壳60的外表面靠近第一定位空间627处设有定位部629。本实施例上,两个第二侧壁623的外表面靠近第一定位空间627处分别设有定位部629。定位部629可以是但不限于定位凹槽、定位凸起等。本实施例中,定位部629为圆形的定位凹槽。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板64及第二定位板66均为矩形板,第一定位板64开设第一定位孔642及两个第二定位孔644,第一定位孔642位于两个第二定位孔644之间;优选地,第一定位孔642位于第一定位板64的中部,两个第二定位孔644位于第一定位板64相对两端,即两个第二定位孔644关于第一定位孔642的轴心线对称设置。第一定位孔642用于定位光纤线421的数据传输端426,第二定位孔644用于定位充电接口24。第二定位板66的中部设有穿线孔662。
49.数据线100还包括磁吸组件70,磁吸组件70定位于外壳60内,磁吸组件70用于将外壳60定位至外部设备如电子装置300。本实施例中,磁吸组件70设于靠近第一定位板64处。在其他实施例中,磁吸组件70也可以设于外壳60的其他位置。具体地,磁吸组件70包括第一磁吸件72及屏蔽件74,屏蔽件74包裹第一磁吸件72,屏蔽件74用于聚磁和屏蔽磁力线。第一磁吸件72设有第一通孔721,屏蔽件74设有第二通孔741,当屏蔽件74套接于第一磁吸件72时,第一通孔721正对第二通孔741,光纤数据线42穿设于第一通孔721及第二通孔741。第一磁吸件72可以采用钕铁硼强力磁铁;屏蔽件74可以采用坡莫合金制成,所述坡莫合金具有较高的弱磁场导磁率。第一磁吸件72可以是但不限于矩形磁块、圆形磁块或多边形磁块等,屏蔽件74可以是但不限地矩形框、圆形框或多边形框等。本实施例中,第一磁吸件72为矩形磁块,屏蔽件74为矩形框;具体地,屏蔽件74包括矩形的屏蔽背板742及围设于屏蔽背板742周围的屏蔽侧板745,屏蔽背板742与屏蔽侧板745围成用于收容第一磁吸件72的固定空间746。当第一磁吸件72容置于屏蔽件74的固定空间746内时,第一磁吸件72除背离屏蔽背板742的表面外其他外表面均被屏蔽件74覆盖,从而使得屏蔽件74对第一磁吸件72具有聚磁及屏蔽磁力线的效果,增加了第一磁吸件72背离屏蔽背板742的表面方向的磁力,且能减少
磁力对其他器件的干扰。
50.在其他实施例中,屏蔽件74还可以采用软磁合金硅钢片、坡莫合金、非晶或纳米晶合金制成。
51.请一并参阅图5-图11,组装数据线100时,将传输线缆40的数据传输端426穿过第二定位板66的穿线孔662,使第二定位板66套设于传输线缆40的保护层425;将屏蔽层423靠近端面4250的一端容置于一对硬性第一电路板221之间,且使一对电源线46的连接端460分别焊接于一对硬性第一电路板221,此时,屏蔽层423被夹持于一对硬性第一电路板221之间,且屏蔽层423伸出第一电路板22,柔性第一电路板223贴合于屏蔽层423的外表面;将一对充电接口24分别焊接于一对硬性第一电路板221远离连接端460的一端,此时,充电接口24与数据传输端426位于第一电路板22的同一端,即充电接口24与数据传输端426位于背离连接端460的一端,数据传输端426相较于充电接口24远离第一电路板22;优选地,一对充电接口24关于光纤线421的轴心线对称设置;将两个硬性第一电路板221从远离定位部629的一端插入定位框62的两个定位槽625中,直至硬性第一电路板221全部容置于定位框62的收容空间624中;将第二定位板66定位于定位框62的第二定位空间628中,具体地,第二定位板66与定位框62之间可以通过但不限于卡接、胶接等方式连接;将第一磁吸件72定位于屏蔽件74的固定空间746中,使第一通孔721与第二通孔741正对,第一磁吸件72与屏蔽件74之间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胶接、卡接等方式连接;将磁吸组件70套设于屏蔽层423且容置于定位框62的收容空间624,具体地,传输线缆40的数据传输端426依次穿过第二通孔741及第一通孔721,直至磁吸组件70套设于屏蔽层423;将第一定位板64定位于定位框62的第一定位空间627中,第一定位板64与定位框62之间可以通过但不限于卡接或胶接等方式连接。此时,电路板组件20定位于外壳60的收容空间624,数据传输端426及充电接口24外露出外壳60;具体地,磁吸组件70被第一定位板64与硬性第一电路板221夹持而定位,第一磁吸件72没有覆盖屏蔽件74的侧面朝向第一定位板64,第二定位板66抵顶硬性第一电路板221背离充电接口24的端面,数据传输端426外露出第一定位板64,屏蔽层423套设于屏蔽层423,两个充电接口24分别定位于两个第二定位孔644中,且充电接口24背离第一电路板22的端面外露出对应的第二定位孔644。
52.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12-图17,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包括电连接于主板32的第二电路板351、电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51的光纤接收器352,以及电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51的一对充电端子353;光纤接收器352用于接收光纤数据线传输的数据,充电端子353能电性连接于充电接口24以给电池33充电。壳体31背面设有安装空间312,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安装于安装空间312内;壳体31的侧壁对应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处设有插入孔313,插入孔313连通安装空间312,数据线100穿过插入孔313连接于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具体地,安装空间312位于壳体31的背面靠近其中一侧壁处,安装空间312包括安装区域3121及定位区域3122,安装区域3121相较于定位区域3122远离插入孔313,定位区域3122连通插入孔313。壳体31在定位区域3122与安装区域3121之间设有支撑板314,支撑板314的中部设有支撑槽3142,支撑板314于支撑槽3142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通孔3143,支撑槽3142及通孔3143均连通安装区域3121及定位区域3122。壳体31于安装区域3121周围设有若干定位柱315,每一定位柱315沿其轴向设有定位孔3152。壳体31于定位区域3122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接槽316,每一卡接槽316连通定位区域3122。壳体31于安装空间312的周围设有若干定位孔317,本实施例中,
壳体31于背离每一卡接槽316处设有定位孔317。
53.本实施例中,插入孔313设于壳体31的底壁。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入孔313也可以设于壳体31的侧壁、顶壁或背壁。
54.第二电路板351设有第一安装口3512及第二安装口3514,具体地,第二电路板351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口3512及两个第二安装口3514,第一安装口3512用于定位光纤接收器352,第二安装口3514用于定位充电端子353。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口3512位于第二电路板351一侧的中部,两个第二安装口3514位于第一安装口3512相对的两侧,即第一安装口3512位于两个第二安装口3514之间。第二电路板351还设有若干连接孔3515,若干连接孔3515位于第二电路板351的周围。第二电路板351上设有控制芯片3517等电子器件,控制芯片3517用于解析数据线100传输的光纤数据及对充电接口24进行充电控制。
55.光纤接收器352包括安装壳3521及设于安装壳3521内的接收器3523,安装壳3521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槽3525,第一连接槽3525穿通安装壳3521相对两端面。充电端子353包括座体3531及设于座体3531的导电端3532,座体3531设有第二连接槽3534。光纤接收器352定位于第二电路板351的第一安装口3512,具体地,安装壳3521容置于第一安装口3512中,且第二电路板351于第一安装口3512相对两侧分别插接于安装壳3521的两个第一连接槽3525中,以使光纤接收器352固定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51,光纤接收器352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51。在其他实施例中,光纤接收器352也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胶接、螺接或卡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51,且光纤接收器352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51。两个充电端子353分别定位于第二电路板351的两个第二安装口3514中,具体地,每一充电端子353的座体3531容置于对应的第二安装口3514中,且第二电路板351插接于第二连接槽3534,且导电端3532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51。在其他实施例中,充电端子353也可以通过但不限于卡接、焊接或胶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51,且充电端子353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51。此时,光纤接收器352与一对充电端子353位于第二电路板351的同侧,光纤接收器352及充电端子353电性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51;优选地,一对充电端子353关于光纤接收器352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56.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还包括定位件355,定位件355连接于壳体31内,定位件355用于定位与电子装置300配合使用的数据线100。本实施例中,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包括两个定位件355,两个定位件355分别定位于壳体31的两个卡接槽316。当数据线100从插入孔313插入并与光纤接收器352连接后,两个定位件355分别抵顶于数据线100的两个定位部629,以使数据线100定位于电子装置300。
57.如图16及图17所示,定位件355包括连接部3551及设于连接部3551的限位部3553,连接部3551用于卡接于卡接槽316,限位部3553用于抵顶数据线100的外壳60。限位部3553可以是但不限于定位凸起、定位凹槽等。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551为矩形的连接框,限位部3553是设于所述连接框内具有弹性的定位凸起;具体地,限位部3553包括弧形的弹性片及设于所述弹性片中部的凸包,所述弹性片位于所述连接框内,且所述弹性片相对的两端连接于连接框,所述弹性片及所述凸包均凸出所述连接框。
58.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还包括第二磁吸件357,第二磁吸件357用于与数据线100的第一磁吸件72相互吸附,以使数据线100可拆卸地连接于电子装置300。第二磁吸件357定位于支撑板314,第二磁吸件357与支撑板314之间通过卡槽与卡条的配合定位,所述卡槽设于
第二磁吸件357和支撑板314中的一者,所述卡条设于第二磁吸件357和支撑板314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第二磁吸件357容置于支撑板314的支撑槽3142中,第二磁吸件357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卡槽3571,支撑板314向支撑槽3142凸设卡条;当第二磁吸件357定位于支撑槽3142中时,支撑板314的两个卡条分别卡接地第二磁吸件357的两个卡槽3571,以使第二磁吸件357固定连接于支撑板314。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磁吸件357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卡条,支撑板314于支撑槽3142相对的两侧面分别设有卡槽;当第二磁吸件357定位于支撑槽3142中时,第二磁吸件357的两个卡条分别卡接于支撑板314的两个卡槽中,以使第二磁吸件357固定连接于支撑板3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磁吸件357与壳体31也可以通过嵌件注塑成型连接于一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磁吸件357也可以设于壳体31的其他任意一位置,数据线100的磁吸组件70也可以设于外壳60定位框62的任意位置,只需满足当数据线100与电子装置300配合使用时磁吸组件70与第二磁吸件357相互吸附。第二磁吸件357的中部开设有穿孔3573,穿孔3573用于数据线100的光纤线的穿过。
59.本实施例中,第二磁吸件357为矩形的磁块,当数据线100与电子装置300配合使用时,第二磁吸件357与第一磁吸件72之间的极向相反。
6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磁吸件357可以是但不限于圆形磁块、多边形磁块或椭圆形磁块等。
61.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吸件72为磁铁,第二磁吸件357也可以是铁块;或者第一磁吸件72为磁铁、第二磁吸件357为磁铁;或者第一磁吸件72的铁块,第二磁吸件357为磁铁。
62.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还包括封盖件358,封盖件358用于覆盖壳体31的安装空间312。封盖件358包括封盖板3582及设于封盖板3582的若干定位块3584,封盖板3582对应安装空间312,若干定位块3584分别对应壳体31上的若干定位孔317对应。本实施例中,封盖板3582一端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定位块3584。
63.请一并参阅图12-图19,组装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至壳体31时,将第二磁吸件357插入支撑板314的支撑槽3142中,以使第二磁吸件357固定连接于壳体31,穿孔3573正对插入孔313且穿孔3573连通安装区域3121及定位区域3122;将两个定位件355的连接部3551分别卡接于两个卡接槽316,并通过点胶固定,使每一定位件355的限位部3553的凸包朝向定位区域3122;将第二电路板351放置于壳体31的安装区域3121内,使两个充电端子353分别插入支撑板314的两个通孔3143而伸入定位区域3122中,且接收器3523正对第二磁吸件357的穿孔3573;将若干锁固件354分别穿过第二电路板351的若干连接孔3515锁固于对应的定位孔3152中,以使第二电路板351固定连接于壳体31,第二电路板351电性连接于电子装置300的主板;将封盖件358覆盖至安装空间312,且使定位块3584卡接于对应的定位孔317中,以使封盖件358定位于壳体31。封盖件358能防止外部的灰尘等杂物进入安装区域3121而损坏第二电路板351。
64.请一并参阅图20-图23,当数据线100与电子装置300配合使用时,将数据线100具有数据传输端426的一端插入电子装置300的插入孔313中,使数据传输端426穿过穿孔3573后与光纤接收器352电性连接,且一对充电接口24分别抵顶第二电路板351的一对充电端子353。此时,第一磁吸件72与第二磁吸件357相互吸附,同时,两个限位部3553弹性变形分别卡入定位框62的两个定位部629,使得外壳60稳定地定位于电子装置300;光纤线421与光纤
接收器352组成光纤通信模块,作为高速数据传输通道,由手机副板上的mcu进行数据解析,即可进行高速数据传输;一对充电接口24与一对充电端子353分别抵顶以组合成触点充电系统,即可进行充电,无需传统的数据线;定位件355与对应的定位部629卡接且第一磁吸件72与第二磁吸件357相互磁吸固定,能确保数据线100与电子装置300连接的可靠性。由于一对充电接口24及一对充电端子353分别关于光纤线421的轴心线对称设置,因此,数据线100能正反使用,使用更方便;另外,数据线100通过光纤线421进行数据传输,使得传输数据稳定高效,输距离远,时延极低,丢包率和误码率均低,且光纤数据传输属于无阻力传输,消耗能量少。
65.所述正反使用是指数据线100相对于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在0度角时,数据线100能正常使用;当数据线100相对于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转动180度后,数据线100与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连接后仍然能正常使用。
66.当数据线100使用完成后,朝远离电子装置300的方向拉数据线100,使两个限位部3553弹性变形而分别脱离两个定位部629,第一磁吸件72与第二磁吸件357相互远离,使得数据传输端426脱离光纤接收器352,充电接口24脱离充电端子353,直至数据线100移出定位区域3122即可。
6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充电组件,所述数据传输充电组件包括数据线100及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数据线100包括第一电路板221、连接于第一电路板221的一对充电接口24,以及传输线缆40,传输线缆40包括光纤数据线42及一对电源线46,一对电源线46电连接于第一电路板221;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包括第二电路板351、电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51的光纤接收器352,以及电连接于第二电路板351的一对充电端子353;当数据线100与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配合使用时,光纤数据线42与光纤接收器352连接能进行数据传输,一对充电接口24分别与一对充电端子353抵顶能进行充电;即能实现充电、高速数据传输或充电和高速数据传输一并进行,使用方法,提升用户体验。
68.优选地,数据线100还包括外壳60,第一电路板22定位于外壳60内,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还包括定位件355,外壳60与定位件355之间通过定位部与限位部的配合可拆卸连接,所述定位部设于外壳60和定位件355中的一者,所述限位部设于外壳60和定位件355中的另一者。具体地,所述定位部可以是设于定位件355上的弹性凸起,所述限位部可以是设于外壳60的定位凹槽;或者所述定位部可以是设于定位件355上的定位凹槽,所述限位部可以是设于外壳60的弹性凸起,当数据线100与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配合使用时,所述弹性凸起卡接于所述定位凹槽,以使数据线100稳定地连接于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
69.优选地,数据线100还包括第一磁吸件72,第一磁吸件72定位于外壳60;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还包括第二磁吸件357,当数据线100与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配合使用时,第一磁吸件72与第二磁吸件357相互吸附,以使数据线100可拆卸地连接于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方便数据线100与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的连接与拆卸。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纤数据线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增加,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71.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线100与数据传输充电机构35之间也可以通过无线高频充电模块以达到更佳充电效果。
72.以上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