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及器件模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13935发布日期:2024-03-05 15:00阅读:14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及器件模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及器件模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为满足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良好装配性与可维修性,通常采用模组化设计。以供电电池为例,模组化的供电电池通过btb(board-to-board)连接器与其他主板或模组进行连接。

2、一种典型的btb连接器由金属端子、保护盔甲和塑胶壳体三部分集成为一个主体,金属端子包括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其中,信号端子位于连接器本体的中间位置,电源正负极端子相对于信号端子对称设置在btb连接器本体的两端。基于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对称分布在连接器本体两端的结构配置,在维修放电时,若btb连接器的公母头旋转180度嵌合,则存在正负极端子短接热熔的风险;另外,在组装偏位的情况下,存在正负极端子短接打火的风险,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及器件模组、电子设备,可有效规避正负极短接风险,为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使用可靠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2、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和设置在第一本体上的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电源端子包括一组第一极端子和两组第二极端子;其中,第一极端子设置在第一本体的中间位置,且第一极端子包括旋转对称设置的接触部;两组第二极端子分别设置在第一本体的两端,位于一端的第二极端子的接触部相对于另一端的第二极端子的接触部旋转对称设置;信号端子包括第一组信号端子和第二组信号端子,第一极端子与一组第二极端子之间设置有第一组信号端子,第一极端子与另一组第二极端子之间设置有第二组信号端子,该第一组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相对于该第二组信号端子的接触部旋转对称设置;其中,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第二极端子的接触部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可以分别呈180°旋转对称设置,且旋转对称轴重合。如此设置,第一连接器与互配连接器(第二连接器)之间组装嵌合不受组装方向的约束,两者以0°方向或180°方向嵌合时,均可实现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有效连接,能够有效规避正负极端子短接的可能性;同时,第一极端子与第二极端子之间配置有信号端子,两者物理距离相对较长,可进一步降低短接风险。以应用于电池模组为例,在维修放电时,可完全规避正负极端子而导致短接热熔的情形。另外,在组装偏位的情况下,可避免正负极端子短接打火而导致的安全问题。

3、与此同时,基于各端子接触部旋转对称设置的结构特点,产线上将第一连接器或第二连接器与相应器件进行组装时,不需要考虑防错装结构或工艺,在合理控制制造工艺成本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提升产线组装效率。

4、示例性的,第一极端子可以为正极端子,相应地第二极端子为负极端子;或者,第一极端子可以为负极端子,相应地第二极端子为正极端子。

5、基于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该第一本体包括顶面和遮挡面,该顶面配置有开口,遮挡面自顶面的开口向下延伸,并形成可置入互配连接器端子的内凹容纳部;遮挡面上包括分别与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相应开设的槽部,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分别内置于相应的槽部内,以减小两者外露面积,且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触点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触点分别经由相应的槽部突出于遮挡面,也即伸出至内凹容纳部中,达成与互配连接器间可靠的电气连接和信号连接。这样,本方案将第一极端子和信号端子的主体部分内置于第一本体内部,仅触点部分外露于内凹容纳部中,基于结构构建了端子之间的合理分隔,可降低短接接触的可能性;另外,在该第一连接器与电池集成为模块化器件,且第二极端子为负极端子的应用场景下,组装插入过程中,接地负极端子先导通,随后正极端子导通,可规避组装打火现象的产生。同时,在互配插拨过程中,遮挡面作为主要插拨配合面,能够进一步避免插拔溃pin。

6、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二极端子包括第一本体面,还包括与第一本体面连接的第二本体面或两个第三本体面;第一本体面包覆于所在端的第一本体的顶面,第二本体面自第一本体面向下延伸包覆于所在端的第一本体的端壁,两个第三本体面分别自第一本体面的两侧向下延伸包覆于所在端的第一本体的侧壁。也就是说,负极端子可包覆于相应的第一本体的两个端部,兼具保护金具的作用,可增加连接器端部的强度,有效避免端部插损。

7、在实际应用中,两个负极端子的第一本体面,可与两者之间的第一本体的顶面齐平;例如但不限于,可采用注塑工艺与第一本体一体成型,或者独立加工后再进行组装固定。

8、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该第二极端子还包括导向部,导向部自第一本体面的内沿向下延伸至内凹容纳部,且与相应侧的遮挡面适配贴合,以便在互配连接器组装嵌合时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供互配连接器调整对齐;与此同时,基于内沿向下延伸形成的导向部,还能够进一步增加连接器端部的强度。

9、示例性的,该导向部可以设置为三个,且分别与相应侧的遮挡面的端面和两个侧面适配贴合。

10、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第一本体的顶面开口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和至少两个第二开口,遮挡面包括自第一开口向下延伸的第一遮挡面,以形成可置入互配连接器侧的第一极端子的第一内凹容纳部,第一极端子的触点经由第一遮挡面上的槽部突出于该第一遮挡面;遮挡面还包括自第二开口向下延伸的第二遮挡面,以形成可置入互配连接器侧的信号端子的第二内凹容纳部,信号端子的触点经由第二遮挡面上的槽部突出于第二遮挡面。由此,将第一极端子和信号端子分别独立分隔遮挡,换言之通过结构细分,可进一步降低将正负极连通的可能性。

11、在实际应用中,该第一本体的顶面开口可以为一个,遮挡面开设的槽部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分别与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对应设置。

12、基于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该第二极端子的包覆第一本体的端壁的第二本体面,和第二极端子的包覆第一本体的侧壁的两个第三本体面中,至少一者设置有凹坑或卡合凸部;凹坑或卡合凸部用于与互配连接器卡合适配,且呈180°旋转对称设置。组装过程中,初始段金属挤压作用力较大并具形变,当相应的卡合凸部与凹坑对正时,该挤压作用力减小后形变得以释放,并可反馈良好的插拨手感。

13、基于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该第一极端子包括顺次弯折延伸形成的固定部和接触部,接触部包括间隔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本体段和第二本体段,以构建形成双触点结构,第一本体段与第一极端子的固定部相连,且第一本体段上设置有第一触点,第二本体段上设置有第二触点,也就是说,第二本体段为弹性臂,可弹性接触与之互配连接器侧的固定端子或弹性端子,可保障电气接触可靠性。与此同时,弹性端子可最大程度内收于第一本体的内部,降低短路风险。

14、进一步地,该第一极端子的第二本体段的宽度尺寸小于第一本体段的宽度尺寸。如此设置,第一遮挡面上适配于该第二本体段的槽部可配置为相对较窄的尺寸,降低短接的可能性。另外,对于该弹性臂侧的第二触点,其与互配侧端子的接触尺寸也相对较小,相较于等截面结构形式的端子,本方案中第二触点的接触尺寸较小,作为弹性臂的第二本体段形变作用力较小,接触阻抗相应较小,可由此获得大通流能力。

15、基于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信号端子包括顺次弯折延伸形成的固定部和接触部,接触部包括间隔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本体段和第二本体段,第一本体段与信号端子的固定部相连,且所述第一本体段上设置有第一触点,第二本体段上设置有第二触点,也即,信号端子的第二本体段为弹性臂,可弹性接触与之互配连接器侧的固定端子或弹性端子,可保障信号接触可靠性。

16、进一步地,位于第一极端子的同一端侧至少设置有两个信号端子,且至少两个信号端子配置为:一部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与另一部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在宽度方向上反向配置。也就是说,其中一部分的第一本体段与另一部分的第二本体段,位于宽度方向的同侧;同时,其中一部分的第二本体段与另一部分的第一本体段,也位于宽度方向的同侧。这样,配置在位于第一极端子的同一端侧的至少两个信号端子,弹性臂形变后所形成作用于互配连接器侧的作用力方向相反,基于作用力大小相同的结构特点,不会产生或者可有效减小偏转力矩,避免互配连接器产生转动趋势,使得各适配端子之间能够保持在可靠且稳定连接关系。

17、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本体和设置在第二本体上的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电源端子包括一组第一极端子和两组第二极端子;信号端子包括第一组信号端子和第二组信号端子;该一组第一极端子设置在第二本体的中间位置,位于所述两组第二极端子之间,且该组第一极端子包括呈180°旋转对称设置的接触部;第二本体包括可容纳至少部分互配连接器的内凹空间,且两组第二极端子分别设置在第二本体的两端,位于一端的第二极端子的接触部相对于另一端的第二极端子的接触部,呈180°旋转对称设置;第一极端子与一组第二极端子之间设置有第一组信号端子,第一极端子与另一端第二极端子之间设置有第二组信号端子,第一组信号端子的接触部,相对于第二组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呈180°旋转对称设置;其中,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第二极端子的接触部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的旋转对称轴重合。与第一方面提供的第一连接器同理,本方案提供的第二连接器与互配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之间组装嵌合不受组装方向的约束,两者以0°方向或180°方向嵌合时,均可实现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有效连接,能够有效规避正负极端子短接的可能性,降低短接风险。

18、示例性的,第一极端子可以为正极端子,相应地第二极端子为负极端子;或者,第一极端子可以为负极端子,相应地第二极端子为正极端子。

19、基于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该第二本体的内凹空间设置有岛部,该岛部自第二本体的向上延伸,第一极端子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形成岛部或配置在岛部上。如此设置,基于岛部结构的良好承载能力,可提高第一极端子和信号端子插装可靠性。

20、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该岛部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岛部和至少两个第二岛部,第一岛部由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形成,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配置在第二岛部上。这样,本方案将第一极端子和信号端子分别配置在相应的岛部,各岛部组装适配可适应性调整适配,能够合理平衡插装作用力,避免插拔溃pin,提高了结构整体可靠性。

21、在实际应用中,该岛部设置可以设置为为一个,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间隔设置在岛部上。

22、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该第二极端子包括两个接触部和固定部,两个接触部对称设置在固定部的两侧,接触部自固定部的侧沿向上延伸形成,且其上具有相向内凸的触点。本方案中,延伸形成第二极端子的接触部为弹性臂,可弹性接触与之互配连接器侧的固定端子或弹性端子,可保障电气接触可靠性。

23、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该第二极端子还包括防护部,防护部自第二极端子的固定部边沿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且包覆相邻岛部的顶面、端面及两侧面的端部区域。由此,可提高该岛部端部区域的强度,有效避免插损。

24、基于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还包括两个防护金属件,且分别配置在第二本体的两端,防护金属件包括端壁防护部和两个侧壁防护部,端壁防护部包覆于第二本体的端壁,两个侧壁防护部分别包覆于第二本体的两侧侧壁。换言之,对于第二本体为班次,防护金属件具有保护金具的作用,可增加连接器端部的结构强度。

25、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该防护金属件还包括接触触点,接触触点可与互配连接器侧的第二极端子接触电连接。由此,在提供金具增强端结构的基础上,防护金属件兼具电流传输功能,可进一步提高大通流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位于同端侧的第二极端子和防护金属件可为一体式结构,换言之,第二极端子可以兼具防护金具功能作用。

26、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该防护金属件的端壁防护部的内侧防护段,和防护金属件的两个侧壁防护部的内侧防护段中,至少一者设置有卡合凸部或凹坑,卡合凸部或凹坑用于与互配连接器卡合适配,且呈180°旋转对称设置。组装过程中,可获得良好的插拨手感。

27、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该防护金属件的侧壁防护部的内侧防护段开设有槽部,该槽部对应于第二极端子的接触部设置,且第二极端子的接触部上的触点可经由槽部突出于伸出该内侧防护段。整体上,可减小长度方向上空间占用,提升结构集成度。

28、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嵌合适配的如前第一方面所述的第一连接器和如前第二方面所述的第二连接器。基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结构特点,可有效规避正负极短接风险,从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安全可靠性要求。

29、本技术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和设置在第一本体上的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该电源端子包括第一极端子和第二极端子;第一本体包括顶面和遮挡面,顶面配置有开口,遮挡面自所述顶面的开口向下延伸,并形成可置入互配连接器侧适配端子的内凹容纳部;遮挡面上包括分别与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相应开设的槽部,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分别内置于相应的所述槽部内,且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触点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触点分别经由相应的所述槽部突出于遮挡面。如此设置,将第一极端子和信号端子的主体部分内置于第一本体内部,仅触点部分外露于内凹容纳部中,基于结构构建了端子之间的合理分隔,可降低短接接触的可能性;另外,在该第一连接器与电池集成为模块化器件,且第二极端子为负极端子的应用场景下,组装插入过程中,接地负极端子先导通,随后正极端子导通,可规避组装打火现象的产生。同时,在互配插拨过程中,遮挡面作为主要插拨配合面,能够进一步避免插拔溃pin。

30、基于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其信号端子设置在第一本体的中间位置,第一极端子和第二极端子分别位于信号端子的两旁侧。由此,基于信号端子的物理阻隔,可进一步降低短接风险。

31、在实际应用中,该开口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遮挡面包括自第一开口向下延伸的第一遮挡面,以形成可置入互配连接器侧的第一极端子的第一内凹容纳部,第一极端子的触点经由第一遮挡面上的槽部突出于所述第一遮挡面;遮挡面还包括自第二开口向下延伸的第二遮挡面,以形成可置入互配连接器侧的信号端子的第二内凹容纳部,信号端子的触点经由第二遮挡面上的槽部突出于所述第二遮挡面;遮挡面还包括自第三开口向下延伸的第三遮挡面,以形成可置入互配连接器侧的第二极端子的第三内凹容纳部,第二极端子的触点经由第三遮挡面上的槽部突出于所述第三挡面。由此,将电源端子及信号端子均分别配置在相应的内凹容纳部中,各类端子之间具有独立配置遮挡阻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32、本技术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本体和设置在第二本体上的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该电源端子包括第一极端子和第二极端子;第二本体的内凹空间设置有岛部,岛部自第二本体的向上延伸,第一极端子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形成岛部或配置在岛部上。如此设置,基于岛部结构的良好承载能力,可提高第一极端子、第二极端子和信号端子插装可靠性。

33、基于第五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其信号端子设置在第二本体的中间位置,第一极端子和第二极端子分别位于信号端子的两侧。由此,基于信号端子的物理阻隔,可进一步降低短接风险。

34、在实际应用中,该岛部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岛部、第二岛部和第三岛部,第一岛部由第一极端子的接触部形成,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配置在第二岛部上,第三岛部由第二极端子的接触部形成。

35、本技术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嵌合适配的如前第四方面所述的第一连接器和如前第五方面所述的第二连接器。

36、本技术实施例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器件模组,包括相连接的器件和连接器,该连接器可以为如前所述的第一连接器,或者可以为如前所述的第二连接器。

37、在具体应用中,该器件模组可以为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功能器件模组。示例性的,该器件为电池,连接器为如前所述的第一连接器。

38、本技术实施例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前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