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板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89232发布日期:2022-10-22 01:04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翘板开关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翘板开关。


背景技术:

2.开关是电路中用于控制电流导通以及中断的电气元件。其中一种常见的开关类型为翘板开关,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将翘板开关的翘板中心支撑于支座上,然后通过内置于过渡件的压缩弹簧为翘板和支座提供接触压力。随着翘板开关的断开和闭合,过渡件的底部会在翘板的两端之间往复滑动,从而带动翘板在支座上来回摆动,进而引起翘板上的触点与对应的触点分离和接触,以断开或者导通电路。
3.然而上述翘板开关中,由于过渡件滑动过程中翘板上各位置的受力并不均匀,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翘板因弹跳而短暂地脱离支座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翘板与支座之间会产生电弧,长期使用容易出现烧蚀和熔焊等问题,从而降低了翘板开关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翘板开关,解决了使用过程中翘板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弹跳的问题,避免了电弧的产生,提高了使用寿命。
5.本技术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翘板开关,所述翘板开关包括底座,以及装配于所述底座的过渡件、翘板组件和接线端子组件;
7.所述过渡件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过渡件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
8.所述翘板组件与所述底座弹性连接,所述翘板组件包括第三抵接部;
9.其中,当所述翘板开关处于开状态时,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相抵,所述接线端子组件与所述翘板组件电导通;当所述翘板开关处于关状态时,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相抵,所述接线端子组件与所述翘板组件电阻断。
10.可选地,所述接线端子组件包括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
11.所述第一端子组件与所述翘板组件电连接;
12.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包括第二端子,第二连接片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二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片电连接,所述第二触点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片上;
13.所述翘板组件包括第一翘板和第三触点;
14.其中,当所述第三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相接触时,所述接线端子组件与所述翘板组件电导通;当所述第三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相分离时,所述接线端子组件与所述翘板组件电阻断。
15.可选地,所述第一翘板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相连,另一端悬空并与所述第二连接片位置对应。
16.可选地,所述翘板组件包括第二翘板和弹性件;
17.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相连或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翘板远离所述第三
抵接部的一侧相连或相抵,以使所述第二翘板的两端悬空。
18.可选地,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件;
19.所述定位件位于所述第二翘板在宽度方向上的侧面,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翘板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20.可选地,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翘板向远离所述弹性件的方向移动。
21.可选地,所述第二翘板上设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从所述第二翘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壁伸出,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卡勾,所述卡勾用于在所述第二翘板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侧勾住所述第一限位件;
22.和/或,
23.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卡扣,所述卡扣位于所述第二翘板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侧,并且所述卡扣在所述底座的底壁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翘板在所述底座的底壁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24.可选地,当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所述卡勾和所述卡扣时,所述卡勾和所述卡扣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翘板的相对两端。
25.可选地,所述卡扣背离所述第二翘板的表面为斜面,所述斜面的倾斜方向为越接近所述底座的底壁,越接近所述第二翘板的中间位置。
26.可选地,所述第三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翘板的中间位置,所述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二翘板的中间位置。
27.可选地,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为凹陷部和凸出部中的一种,所述第三抵接部为凹陷部和凸出部中的另一种。
28.可选地,所述翘板开关还包括按钮,所述按钮与所述过渡件相连;
29.所述第一抵接部所对应的第一定位角的角度是所述按钮的翻转角的角度的1~3倍,所述第一定位角为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曲面顶点到所述过渡件的转动轴线的垂线与所述按钮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
30.和/或,
31.所述第二抵接部所对应的第二定位角的角度是所述按钮的翻转角的角度的1~3倍,所述第二定位角为所述第二抵接部的曲面顶点到所述过渡件的转动轴线的垂线与所述按钮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所述曲面顶点为所述凹陷部所对应的曲面上的最低点,或者为所述凸出部所对应的曲面上的最高点。
32.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角的角度是所述翻转角的角度的2倍,所述第二定位角的角度是所述翻转角的角度的2倍。
33.可选地,所述第一抵接部所对应的第一倾斜角和所述第二抵接部所对应的第二倾斜角满足以下关系中的任意一种:
34.当所述过渡件和所述第二端子徐建位于所述翘板组件的同一侧时,当所述过渡件和所述第二端子徐建位于所述翘板组件的同一侧时,
35.当所述过渡件和所述第二端子徐建位于所述翘板组件的相对两侧时,当所述过渡件和所述第二端子徐建位于所述翘板组件的相对两侧时,
36.其中,γ为所述第一倾斜角,为所述第二倾斜角,θ为所述按钮的翻转角;
37.所述第一倾斜角为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侧的侧壁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斜率所对应的倾斜角,所述第二倾斜角为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侧的侧壁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斜率所对应的倾斜角,所述第一平面为与所述过渡件的转动轴线垂直的平面;
38.其中,当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均为凹陷部时,所述第一侧为远离所述第二端子的一侧;当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均为凸出部时,所述第一侧为靠近所述第二端子的一侧。
3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翘板开关中,在过渡件靠近翘板组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对应于翘板开关的开状态和关状态。当翘板开关处于开状态时,过渡件的第一抵接部会抵靠在翘板组件的第三抵接部上,同时翘板组件与接线端子组件电导通;当翘板开关处于关状态时,第二抵接部会抵靠在翘板组件的第三抵接部上,同时翘板组件与接线端子组件电阻断。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翘板开关,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翘板开关的过渡件是始终抵靠在翘板组件的第三抵接部上的,因此解决了使用过程中翘板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弹跳并短暂地脱离支座的问题,避免了电弧的产生,提高了翘板开关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开关的爆炸图;
4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开关在开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开关在关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开关的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4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开关的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
4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4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开关的第三剖面结构示意图;
48.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开关的第四剖面结构示意图;
49.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开关的第五剖面结构示意图;
50.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渡件和翘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开关的第六剖面结构示意图;
52.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开关的第七剖面结构示意图;
53.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开关的第八剖面结构示意图;
54.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渡件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翘板开关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56.附图标记:
57.1、底座;11、定位件;12、第二限位件;121、卡勾;122、卡扣;14、底壁;141、弹簧固定柱;2、过渡件;21、第一抵接部;22、第二抵接部;
58.3、翘板组件;31、第三抵接部;32、第一翘板;33、第二翘板;331、第一限位件;34、弹性件;35、连接件;36、第三触点;4、接线端子组件;41、第一端子组件;42、第二端子组件;421、第二端子;422、第二连接片;423、第二触点;5、压板;6、按钮。
59.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6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翘板开关,该翘板开关可以为单极开关或者双极开关,其中双极开关例如可以包括两组翘板组件和两组接线端子组件。该翘板开关通常连接在用电设备和外部电源线之间,用于电导通用电设备和外部电源线以及中断用电设备和外部电源线之间的电连接。对应地,翘板开关具有开状态和关状态,其中当翘板开关处于开状态时,用电设备和外部电源线电导通;当翘板开关处于关状态时,用电设备和外部电源线之间的电连接中断。
62.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翘板开关可以包括底座1,以及装配于底座1的过渡件2、翘板组件3和接线端子组件4;过渡件2与底座1转动连接,过渡件2具有第一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翘板组件3与底座1弹性连接,翘板组件3包括第三抵接部31;其中当翘板开关处于开状态时,第三抵接部31与第一抵接部21相抵,接线端子组件4与翘板组件3电导通;当翘板开关处于关状态时,第三抵接部31与第二抵接部22相抵,接线端子组件4与翘板组件3电阻断。
63.参见图1,底座1具有容纳腔,过渡件2、翘板组件3和接线端子组件4均装配在底座1的容纳腔中。底座1的容纳腔具有开口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便于描述,将底座1的与容纳腔的开口端相对的壳壁定义为“底壁”。
64.过渡件2能够相对于底座1转动,其中当翘板开关受到按压时,按压力会传递至过渡件2,从而致动过渡件2相对于底座1转动。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过渡件2抵靠在翘板组件3的第三抵接部31上,并且在过渡件2的相邻两次被致动中,第一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会交替与第三抵接部31相抵。
65.翘板组件3可以包括翘板以及连接在翘板上的第三抵接部31,其中,第三抵接部31可以是三棱柱形、球形、圆柱形等,也可以是与翘板一体成型的结构。
66.随着过渡件2被致动,接线端子组件4能够与翘板组件3电导通,或者与翘板组件3电阻断。其中当接线端子组件4与翘板组件3电导通时,与该翘板开关相连的用电设备可以接入外部供电电路,并从外部供电电路取电;当接线端子组件4与翘板组件3电阻断时,与该翘板开关相连的用电设备与外部供电电路之间断路,因此不能从外部供电电路取电。
67.综上所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过渡件2靠近翘板组件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随着翘板开关被连续按压,过渡件2发生转动,因而第一
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会交替抵靠在翘板组件3的第三抵接部31上。例如参见图2,当翘板开关处于开状态时,过渡件2的第一抵接部21会与第三抵接部31相抵,此时翘板组件3与接线端子组件4电导通;当翘板开关从开状态向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过渡件2发生转动使得第一抵接部21逐渐远离第三抵接部31并且第二抵接部22逐渐接近与第三抵接部31,同时翘板组件3发生转动,从而在翘板开关处于关状态时,参见图3,第二抵接部22会与第三抵接部31相抵,此时翘板组件3与接线端子组件4电阻断。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翘板开关,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翘板开关的过渡件2是始终抵靠在翘板组件3的第三抵接部31上的,因此解决了使用过程中翘板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弹跳并短暂地脱离支座的问题,避免了电弧的产生,提高了翘板开关的使用寿命。
6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接线端子组件4可以包括第一端子组件41和第二端子组件42;第一端子组件41与翘板组件电连接;第二端子组件包括第二端子421、第二连接片422和第二触点;第二端子421和第二连接片422电连接,第二触点423位于第二连接片上;翘板组件3包括第一翘板32和第三触点36;其中,当第三触点36与第二触点423相接触时,接线端子组件4与翘板组件3电导通;当第三触点36与第二触点423相分离时,接线端子组件4与翘板组件3电阻断。
69.第一端子组件41的组成结构与第二端子组件42的组成结构相同或不同。示例性地,第一端子组件41可以包括第一端子、第一连接片以及第一触点,第一端子和第一连接片电连接,第一触点位于第一连接片上;或者,第一端子组件41也可以只包括第一端子和导电件,第一端子通过导电件与第一翘板32连接并电导通。
70.其中,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421分别为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中的一个和另一个。示例性地,第一端子可以是进线端子,进线端子与翘板组件3始终保持电导通状态;第二端子421可以是出线端子。
71.第三触点3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两个,其中当数量为一个时,该第三触点36与第二端子421相对应;当数量为两个时,这两个第三触点36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421分别对应。在接线端子组件4与翘板组件3电导通时,实际上是翘板组件3的第三触点36与对应的第二端子421接触而导通电路;在接线端子组件4与翘板组件3电阻断时,实际上是翘板组件3的第三触点36与对应的第二端子421分离而断开电路。示例性地,第一触点、第二触点423和第三触点36可以采用银材质,从而具有更好的导电性。
7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翘板32的一端与底座1相连,另一端悬空并与第二连接片422的位置对应。
73.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翘板32可以为一端悬空的悬臂式结构,当受到过渡件2的致动时,第一翘板32上悬空的一端可以在压力作用下发生转动,从而远离第二连接片422或与第二连接片422上的第二触点423相接触。
74.第一翘板32可以直接连接在底座1上,也可以间接连接在底座1上。例如参见图4,翘板组件3还可以包括连接件35,连接件35固定在底座1的底壁14上,并与第一翘板32垂直相连,其中,第一翘板32与连接件35相连的部分远离第一翘板32的悬空的一端。如图4所示,进线端子和连接件35可以在第一翘板32的两侧正对设置,并且进线端子与第一翘板32相接触或相连;或者,连接件35也可以为导电材质,进线端子直接连接或抵靠在连接件35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35和第一翘板3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75.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三抵接部31可以位于第一翘板32的中间位置或者更靠近第一翘板32悬空的一端,从而第一翘板32发生转动时的力矩更长,按压时更加轻松和省力。
76.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翘板组件3包括第二翘板33和弹性件34;弹性件34的一端与底座1相连或相抵,另一端与第二翘板33的远离第三抵接部31的一侧相连或相抵,以使第二翘板33的两端悬空。
77.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翘板33为两端悬空的跷跷板式结构。第二翘板3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片的位置对应,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片422的位置对应。当受到过渡件2的致动时,第二翘板33在压力作用下发生转动,表现为第二翘板33的两端分别交替上升和下降,从而第二翘板33的另一端会远离第二连接片422或靠近第二连接片422而与第二触点423相接触。
78.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三抵接部31可以位于第二翘板33的中间位置,弹性件34也抵接在第二翘板33的中间位置,此时弹性件34和第三抵接部31可以在第二翘板33的两侧正对设置;或者,第三抵接部31可以位于弹性件34和第二翘板33对应于第二连接片422的一端之间。上述布置方案下按压第二翘板33时所需要使用的按压力相对更小,因而更加轻松和省力。
79.示例性地,弹性件34可以为弹簧。如图5所示,在底座1上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弹簧固定柱141,弹簧固定柱141的长度小于弹簧的长度,弹簧套设在该弹簧固定柱141上,并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的底壁14和第二翘板33相抵。一般来讲,在翘板开关处于开状态时,弹簧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理解为弹簧所提供的弹力方向)垂直于第二翘板33。可选地,弹簧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塔形等。
8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翘板组件3通过设置在底座1上的多个定位和/或限位件进行定位和装配。如图6所示,底座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件11;至少两个定位件11分别位于第二翘板33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用于限制第二翘板33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81.在图6中示出了两个定位件11,这两个定位件11分别位于第二翘板33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每个定位件11与第二翘板33相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定位件11和第二翘板33之间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只要能够保证第二翘板33不会在该间隙中偏转掉落即可。定位件11用于在第二翘板33的宽度方向上限制第二翘板33的偏移量,使其无法偏移或仅能发生小幅度的偏移,以避免在翘板开关使用过程中第二翘板33从弹性件34上脱落或者在被过渡件2致动时发生歪斜。
82.参见图7,底座1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件12,用于限制第二翘板33向远离弹性件34的方向移动。第二限位件12用于在第二翘板33的厚度方向上限制第二翘板33的移动量,防止其受到过大的弹力而脱离弹性件34,甚至脱离其在底座1上的安装位。
8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翘板33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件331,第一限位件331从第二翘板33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壁伸出;第二限位件12包括卡勾121,卡勾121用于在第二翘板33远离弹性件34的一侧勾住第一限位件331。
84.如图7所示,第二翘板33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两个侧壁,这两个侧壁分别与至少两个定位件11相对或相接触。第一限位件331例如可以为限位轴,限位轴从至少一个宽度方向上的侧壁伸出,当第二翘板33受到弹性件34提供的弹力而向远离弹性件34的方向移动时,限位轴会被对应的卡勾121勾住,从而实现在厚度方向上限制第二翘板33的移动量的目的。同时,由于卡勾121的钩状结构,因此还可以在长度方向上限制第二翘板33的移动量。
85.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限位件12可以包括卡扣122,卡扣122位于第二翘板33远离弹性件34的一侧,并且卡扣122在底座1的底壁14上的正投影和第二翘板33在底座1的底壁14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因此当第二翘板33受到弹性件34提供的弹力而向远离弹性件34的方向移动时,第二翘板33会被卡扣122挡住,从而实现在厚度方向上限制第二翘板33的移动量的目的。
86.其中,当第二限位件12包括卡勾121和卡扣122时,卡勾121和卡扣122分别对应于第二翘板33的相对两端。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第二翘板33的一端连接有限位轴,并与卡勾121对应;第二翘板33的另一端对应于卡扣122,卡勾121和卡扣122位于底座1上的同一高度,从而当第二翘板33受到弹性件34提供的弹力而向远离弹性件34的方向移动时,第二翘板33的两端分别与卡勾121和卡扣122相抵,因而第二翘板33的两端均匀受力,依旧保持平行于底座1的底壁14的状态,不容易歪斜脱落。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当翘板开关处于开状态时,第二翘板33的两端分别与卡勾121和卡扣122相抵。
87.需要说明的是,卡勾121和卡扣122中的至少一种具有弹性,以便于第二翘板33的装配。以卡扣122具有弹性为例,在第二翘板33进入到底座1上的安装位的过程中,卡扣122会在外力作用下避让第二翘板33,从而便于第二翘板33的顺利进入,但是在第二翘板33的退出方向上,卡扣122不会避让,而是起到阻挡和限位的作用。
88.如图8所示,卡扣122背离第二翘板33的表面为斜面,斜面的倾斜方向为越接近底座1的底壁14,则越接近第二翘板33的中间位置。该斜面有助于第二翘板33在装配时顺利进入到底座1上的安装位。
89.可选地,卡扣122朝向第二翘板33的表面可以平行于底座1的底壁14,从而在第二翘板33受到弹性件34提供的弹力而向远离弹性件34的方向移动时,该表面可以起到阻挡的作用。
9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为相同类型的结构,第三抵接部31为与其相适配的结构。例如,第一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为凹陷部和凸出部中的一种,第三抵接部31为凹陷部和凸出部中的另一种。参见图10,第一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均为凹陷部,第三抵接部31为凸出部。通常来讲,凸出部和凹陷部的配合形式相对更加稳定。
91.参见图1、11和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翘板开关还包括压板5和按钮6;压板5装配在底座1的容纳腔内,翘板组件3和接线端子组件4均位于压板5和底座1的底壁14之间,过渡件2可转动地连接在压板5上;按钮6连接在过渡件2远离压板5的一侧。
92.用户可以按压按钮而使翘板开关在开状态和关状态之间切换。如图11所示,当翘板开关处于开状态时,按钮6抵靠在底座1的一侧,第三抵接部31的曲面顶点抵靠在第一抵接部21的曲面顶点上,其中,曲面顶点为凹陷部所对应的曲面上的最低点,或者凸出部所对应的曲面上的最高点。如图12所示,当翘板开关处于关状态时,按钮6抵靠在底座1的另一侧,第三抵接部31的曲面顶点抵接在第二抵接部22的曲面顶点上。
9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抵接部21所对应的第一定位角的角度是按钮6的翻转角的角度的1~3倍,第一定位角为第一抵接部21的曲面顶点到过渡件2的转动轴线的垂线与按钮6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和/或,第二抵接部22所对应的第二定位角的角度是按钮6的翻转角的角度的1~3倍,第二定位角为第二抵接部22的曲面顶点到过渡
件2的转动轴线的垂线与按钮6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
94.为便于描述,在图13中,将按钮6的翻转角标记为“θ”,将第一抵接部21所对应的第一定位角标记为“α”,将第二抵接部22所对应的第二定位角标记为“β”。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按钮6的中心线是指沿按钮6的厚度方向贯穿按钮6的中心线,在图13中通过第一定位角α和第二定位角β之间的点划线表示。
95.其中,第一定位角α和第二定位角β可以相同或不同。但是通常情况下,按钮6在开状态下和关状态下的翻转程度需要保持一致。为实现这一目的,可以设计按钮6的转动轴线经过按钮6的中心线。同时,基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翘板开关的结构,以及在开状态下第三抵接部31的曲面顶点抵靠在第一抵接部21的曲面顶点上,关状态下第三抵接部31的曲面顶点抵接在第二抵接部22的曲面顶点上,还可以设计第一定位角α等于第二定位角β,从而在开状态下和关状态下过渡件2的转动角相同,进而保证了按钮6在开状态下和关状态下的翻转程度是一致的,翻转角均为θ。
9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角α的角度是翻转角θ的角度的2倍,所述第二定位角β的角度是翻转角θ的角度的2倍。
97.基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翘板开关的结构,在按钮的转动中心,以及按钮的两端之间可以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即为按钮6的翻转角θ,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外角即为开状态和关状态下按钮和过渡件所对应的转动角,该转动角的角度为2θ。因此,第一定位角α和第二定位角β的角度均等于按钮6的翻转角θ的角度的2倍,即α=β=2θ,因而定义了第一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的曲面顶点的位置与按钮6的翻转程度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对按钮6的翻转角θ的精确控制。
98.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按钮6的翻转角θ为3.5
°
,第一定位角α为7
°
,第二定位角β为7
°
;第一抵接部21的曲面弧度所对应的角度为106
°
,第二抵接部22的曲面弧度所对应的角度是130
°
,第一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之间的过渡角的角度是120
°
,第三抵接部31的曲面弧度所对应的角度是103
°
。上述角度的角度公差可以根据需求设定,例如为1
°
、2
°
、5
°
、10
°
等。
9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过渡件2和接线端子组件4可以位于翘板组件3的同一侧,也可以位于翘板组件3的相对两侧。其中,在第一种情况下,当过渡件2和第二连接片422位于翘板组件3的同一侧时,第一抵接部21比第二抵接部22更远离所述翘板组件3;在第二种情况下,当过渡件2和第二连接片422位于翘板组件3的相对两侧时,第一抵接部21比第二抵接部22更靠近翘板组件3。
100.对于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如图15所示,当过渡件2和第二端子组件42位于翘板组件3的同一侧时,第一抵接部21所对应的第一倾斜角和第二抵接部22所对应的第二倾斜角满足以下关系:
[0101][0102]
其中,γ为第一倾斜角,为第二倾斜角,θ为按钮6的翻转角。第一倾斜角为第一抵接部21位于第一侧的侧壁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斜率所对应的倾斜角,第二倾斜角为第二抵接部22位于第一侧的侧壁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斜率所对应的倾斜角,第一平面为与过渡件2的转动轴线垂直的平面;其中,当第一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均为凹陷部时,第一侧为远离第二端子组件42的一侧;当第一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均为凸出部时,
第一侧为靠近第二端子组件42的一侧。
[0103]
对于上述的第二种情况,当过渡件2和第二端子组件42位于翘板组件3的相对两侧时,第一抵接部21所对应的第一倾斜角和第二抵接部22所对应的第二倾斜角满足以下关系:
[0104][0105]
其中,γ为第一倾斜角,为第二倾斜角,θ为按钮6的翻转角。第一倾斜角为第一抵接部21位于第一侧的侧壁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斜率所对应的倾斜角,第二倾斜角为第二抵接部22位于第一侧的侧壁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的斜率所对应的倾斜角,第一平面为与过渡件2的转动轴线垂直的平面;其中,当第一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均为凹陷部时,第一侧为远离第二端子组件42(例如第二触点423)的一侧;当第一抵接部21和第二抵接部22均为凸出部时,第一侧为靠近第二端子组件42(例如第二触点423)的一侧。
[0106]
当第一倾斜角和第二倾斜角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保证在翘板开关处于关状态时,第二翘板33处于倾斜状态,并且第二翘板33上的触点与第二触点423分离。
[0107]
综上所述,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翘板开关中,过渡件2为一体成型结构,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过渡件2,无需组装摆片组件或弹子弹簧组件,防止摆片组件或者弹子弹簧组件装配时脱落,有助于实现自动化装配,减少了装配工作量以及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由于该结构中过渡件2始终是抵靠在翘板组件3的第三抵接部31上,因此翘板受力更加均衡,翘板上触点与对应的连接片上的触点之间的接触更牢靠,避免了因翘板弹跳而烧蚀银点的现象,有效提升了开关性能。
[0108]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本技术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0109]
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