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01803发布日期:2023-03-17 22:23阅读:22来源:国知局
端子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一种端子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日本实用新型公报昭58-02149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端子连接结构,在该端子连接结构中,利用螺栓(外螺纹构件)和螺母来连接具有螺栓插孔的端子板和压接端子。在该端子连接结构中,压接端子配置在端子板的上方侧,并且螺栓从端子板的下方侧插入并贯穿。
3.此时,在端子板与螺栓之间配置有限制螺栓的角头旋转的保持金属件。在保持金属件上形成有卡止于螺栓的角头的侧部的止转片,防止螺栓的角头因螺母紧固时输入的扭矩而旋转。
4.在日本实用新型公报昭58-021492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利用由金属制成的止转片来限制螺栓的角头旋转,因此能够将紧固固定时的螺母的紧固扭矩设定得较高。但是,由于保持金属件介于端子板与螺栓之间,因此存在部件件数增加、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使用外螺纹构件和内螺纹构件而被紧固于连接侧端子的端子中,将紧固固定时的紧固扭矩设定得较高,同时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
6.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端子是使用外螺纹构件和内螺纹构件而被紧固于连接侧端子的端子,该端子包括:与所述连接侧端子重叠地配置的平板状的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相连并一体地形成的一对限制壁部;其中,所述连接侧端子与所述连接部重叠地配置,所述外螺纹构件插入并贯穿所述连接侧端子及所述连接部,该外螺纹构件与所述内螺纹构件螺纹连接,由此所述端子被紧固于所述连接侧端子,所述一对限制壁部与所述外螺纹构件的侧面或所述内螺纹构件的侧面接近并相对地配置,限制所述外螺纹构件或所述内螺纹构件在螺纹连接时的旋转。
7.根据本公开,端子具有与连接侧端子重叠地配置的平板状的连接部、以及与连接部相连并一体地形成的一对限制壁部。通过使外螺纹构件插入并贯穿重叠的连接侧端子和连接部并使该外螺纹构件与内螺纹构件螺纹连接,端子与连接侧端子被紧固。在此,设置于端子的一对限制壁部被构成为,与外螺纹构件的侧面或内螺纹构件的侧面接近并相对地配置,限制外螺纹构件或内螺纹构件在螺纹连接时的旋转。这样,上述结构的端子一体地形成有一对限制壁部,在与连接侧端子紧固固定时,该一对限制壁部对外螺纹构件和内螺纹构件中的一方的旋转进行限制。因此,由于这些部位由相同材料一体地成形为一个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同时能够利用端子的强度来对外螺纹构件或内螺纹构件的旋转进行限制。由此,能够将紧固固定时的紧固扭矩设定得较高,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
附图说明
8.基于以下附图来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在附图中:
9.图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装置的一部分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
10.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的仰视图;
11.图3是示出了沿着图2的iii-iii线剖切的剖面的端子台的剖视图;
12.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的分解图;
13.图5a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的基台部的平面侧立体图;
14.图5b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的基台部的底面侧立体图;
15.图5c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的基台部的仰视图;
16.图6a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的端子的平面侧立体图;
17.图6b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的端子的底面侧立体图;
18.图6c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的端子的俯视图;
19.图7a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第一变形例的平面侧立体图;
20.图7b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第一变形例的一对限制壁部的一个示例的局部俯视图;
21.图7c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第一变形例的一对限制壁部的一个示例的局部俯视图;
22.图8a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第二变形例的平面侧立体图;
23.图8b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第二变形例的一对限制壁部的一个示例的局部俯视图;
24.图8c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第二变形例的一对限制壁部的一个示例的局部俯视图;
25.图9a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第三变形例的平面侧立体图;
26.图9b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第三变形例的局部俯视图;
27.图10是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的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28.图11是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的剖面的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第一实施方式]
[0030]
以下,参见图1~图6c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上下、左右以及前后的箭头所示的方向分别定义为电子装置1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为了容易观察附图,有时省略一部分的附图标记。
[0031]
如图1及图2所示,电子装置1包括壳体2、容纳在壳体2的内部的电路基板3、以及安装于壳体2的多个端子台4。电路基板3包括在绝缘基板的表面和内部实施了导体的配线图案而得到的配线基板3a、以及安装于配线基板3a的多个电子部件。在配线基板3a上,作为多个电子部件的一个示例,安装有包含cpu等多个电路元件的未图示的控制部、以及多个半导体元件3b。控制部与多个半导体元件3b通过形成于配线基板3a的配线图案电连接。多个半导体元件3b可以通过控制部的控制来构成整流电路的整流元件、逆变电路的开关元件等。
[0032]
壳体2是向上开口的箱状构件,作为一个示例,由铝、铁等金属形成。壳体2包括前壁部2a、后壁部2b、左壁部2c、右壁部2d以及底壁部2e。在壳体2的后壁部2b上形成有多个端子台安装部5。端子台安装部5是沿前后方向贯穿后壁部2b并向上开口的槽部。在多个端子台安装部5处分别安装有端子台4。
[0033]
端子台4具有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基台部40以及设置于基台部40的端子6。在端子6的顶端侧(后端侧)连接有连接侧端子7。端子6与连接侧端子7通过使用埋设在基台部40中的内螺纹构件8a和与内螺纹构件8a螺纹连接的外螺纹构件8b进行紧固固定而被连接(参见图3)。
[0034]
基台部40呈在装置下方侧开口的箱状,具有构成前方侧的壁部的纵壁部42。纵壁部42是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的纵壁状,在纵壁部42的左右两侧的侧面上形成有与端子台安装部5嵌合的槽部43。如图1和图2所示,纵壁部42在安装于壳体2的状态下,成为壳体2的后壁部2b的一部分并将壳体2的内外划分出来。
[0035]
图5a示出了从平面侧观察端子台4的基台部40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在纵壁部42的中央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纵壁部42的u字形状的贯穿槽44。如图4所示,端子6的第一连接部61与一对限制壁部64从基台部40的前方侧插入纵壁部42的贯穿槽44。
[0036]
图5c示出了从底面侧观察基台部40的仰视图。如该图所示,在基台部40的内部设置有矩形块状的台部45,在该台部埋设有内螺纹构件8a。台部45具有凹成六边形状的方孔46,在方孔46的内部埋设有内螺纹构件8a。如图4所示,内螺纹构件8a由六角螺母构成,具有六边形状(六棱柱状)的扭矩输入部81以及贯穿并形成于扭矩输入部81的轴中心的内螺纹部82。扭矩输入部81的侧面包括沿周向配置的六个扭矩输入面81a。
[0037]
在台部45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前后延伸的侧槽47。对于埋设于方孔46的内螺纹构件8a,六边形状的扭矩输入部81的配置于面对面的位置的两个扭矩输入面81a分别面向左右的侧槽47而配置。插入并贯穿到纵壁部42的贯穿槽44中的端子6的一对限制壁部64插入到左右的侧槽47中并与它们嵌合(参见图3)。由此,后述的一对限制壁部64成为与扭矩输入部81的配置于面对面的位置的两个扭矩输入面81a接近并相对地配置的状态。
[0038]
图6a示出了从平面侧观察端子6的立体图,图6b示出了从底面侧观察端子6的立体图,图6c示出了端子6的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端子6是将一张金属板弯曲加工而形成的。端子6具有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61、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接部61的一端侧(在图2中为前端侧)的第二连接部62。
[0039]
第一连接部6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平板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厚度。在第一连接部61的后端侧的位置处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穿的通孔63。一对限制壁部64设置为与该第一连接部61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连接。一对限制壁部64是通过将第一连接部61的左右两端向上方侧折弯为大致直角而与第一连接部61一体地形成的。由此,第一连接部61和一对限制壁部64经由弯曲成r状的弯曲部66连接。在端子6中,第一连接部61、弯曲部66和一对限制壁部64构成具有大致u字形状的截面的板体。
[0040]
第二连接部62是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且前后方向较长的长条的板片,该第二连接部相对于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61大致呈直角地立起。在端子6保持于端子台4的情况下,第二连接部62的前端设置成从基台部40的纵壁部42向前方侧突出。因此,如图1及图2所示,当将端子台4安装于壳体2时,第二连接部62向容纳于壳体2的配线基板3a侧突出。第二连接
部62在被夹在配线基板3a的上表面上安装的夹子状连接端子32之间的情况下,通过钎焊或熔焊而与配线基板3a电连接。
[0041]
如图4所示,端子6的第一连接部61与一对限制壁部64一起插入到形成于基台部40的纵壁部42的贯穿槽44,由此保持于基台部40。在这种状态下,如图3所示,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61被配置成从下方侧覆盖设置于基台部40的内螺纹构件8a。形成于第一连接部61的通孔63与内螺纹构件8a的内螺纹部82同轴地配置。并且,与第一连接部61一体地形成的一对限制壁部64插入到在基台部40的内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槽47,从两侧将内螺纹构件8a的侧面夹入。由此,内螺纹构件8a的扭矩输入部81所具有的多个扭矩输入面81a中,配置于面对面的位置的两个扭矩输入面81a与一对限制壁部64接近并相对地配置。具体地,一对限制壁部64以将与扭矩输入面81a的表面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板厚方向的状态从第一连接部61延伸,一对限制壁部64的宽度方向的侧面分别与两个扭矩输入面81a接近并相对地配置。
[0042]
此外,两个扭矩输入面81a与一对限制壁部64接近并相对地配置的状态包括两个扭矩输入面81a与一对限制壁部64在接近的位置分离的状态、以及两个扭矩输入面81a与一对限制壁部64抵接的状态这两种状态。
[0043]
如图6a至图6c所示,在端子6中,在将第一连接部61与一对限制壁部64相连的弯曲部66上形成有椭圆形的凹部68。凹部68包括贯穿并形成于弯曲部66的通孔。如上所述,当端子6的第一连接部61被配置成从下方侧覆盖内螺纹构件8a时,内螺纹构件8a的扭矩输入部81的角部81b插入弯曲部66的凹部68(参见图3)。另外,这里所说的扭矩输入部81的角部81b是指,在扭矩输入部81的构成侧面的扭矩输入面81a的轴向端形成的角部。
[0044]
在弯曲部66上形成凹部68,并且将内螺纹构件8a(扭矩输入部81)的角部81b插入到凹部68的内侧的目的在于,不管端子6的板厚如何,都使一对限制壁部64与扭矩输入面81a接近并相对。即,在基台部40的内部,弯曲成r状的弯曲部66的内侧面与扭矩输入部81的角部81b相对地配置。在此,在一般的弯曲加工中,弯曲部66的r的大小(曲率的大小)与端子6的板厚成比例地增大。因此,若将端子6的板厚设定得较大,则为了避免扭矩输入部81的角部81b与弯曲部66的干扰,需要将形成于限制壁部64与扭矩输入面81a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大。限制壁部64与扭矩输入面81a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越大,越允许紧固扭矩引起的内螺纹构件8a的旋转,因此从有效地限制内螺纹构件8a的旋转的观点出发,优选将限制壁部64与扭矩输入面81a之间的间隙设定得尽可能小。
[0045]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弯曲部66上形成凹部68,并且将内螺纹构件8a(扭矩输入部81)的角部81b插入到凹部68的内侧,由此能够使角部81b的突起向凹部68的内侧退避,从而能够使限制壁部64容易地接近扭矩输入面81a。由此,无论端子6的板厚如何,都可以将一对限制壁部64配置成接近扭矩输入面81a。此外,通过将端子6的板厚设定得较大,能够成为也可以应对大电流电路的端子结构。
[0046]
根据上述结构的端子6,连接侧端子7从基台部40的下方侧与第一连接部61重叠,外螺纹构件8b从连接侧端子7的下方侧插入并贯穿于第一连接部61。作为一个示例,连接侧端子7包括安装于电缆90的前端的压接端子,连接侧端子7在与端子6连接的前端部具有供外螺纹构件8插入并贯穿的通孔72。作为一个示例,外螺纹构件8b由六角螺栓构成。外螺纹构件8b具有通过工具施加紧固扭矩的头部84和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的轴部86。通过使
外螺纹构件8b的轴部86插入并贯穿第一连接部61的通孔63和连接侧端子7的通孔72,并使轴部86与内螺纹构件8a的内螺纹部82螺纹连接,由此端子6与连接侧端子7被紧固固定。
[0047]
在上述紧固固定时,若对外螺纹构件8b施加紧固扭矩,则由于从外螺纹构件8b传递的紧固扭矩的作用,内螺纹构件8a趋于旋转。此时,从端子6延伸的一对限制壁部64与配置于内螺纹构件8a的扭矩输入部81的周向的两个扭矩输入面81a抵接,从而限制内螺纹构件8a的旋转。这样,端子6的第一连接部61与一对限制壁部64由一张金属板一体地形成为一个部件。其结果是,即使向内螺纹构件8a的扭矩输入部81输入致使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基台部40损坏的过量的扭矩,内螺纹构件8a的旋转受一对限制壁部64限制,从而也能够避免基台部40的损坏。由此,能够将紧固固定时的紧固扭矩设定得较高。
[0048]
(作用以及效果)
[0049]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在容纳配线基板3a的壳体2上安装有端子台4,并且在端子台4上设置有端子6。该端子6具有与连接侧端子7重叠地配置的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61、以及与第一连接部61相连并一体地形成的一对限制壁部64。通过使外螺纹构件8b插入并贯穿连接侧端子7及第一连接部61,并使该外螺纹构件8b与内螺纹构件8a螺纹连接,由此端子6与连接侧端子7被紧固。在此,设置于端子6的一对限制壁部64构成为与内螺纹构件8a的侧面接近并相对地配置,限制内螺纹构件8a在螺纹连接时的旋转。这样,在上述结构的端子6上一体地形成有一对限制壁部64,在与连接侧端子7的紧固固定时,该一对限制壁部64限制内螺纹构件8a的旋转。因此,由于这些部位由相同材料一体地成形为一个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同时能够利用端子6的强度来限制内螺纹构件8a的旋转。由此,能够将紧固固定时的紧固扭矩设定得较高,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
[005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螺纹构件8a由六角螺母构成,具有六边形状的扭矩输入部81。因此,在六边形状的扭矩输入部81的配置于周向的侧面的多个扭矩输入面81a中,端子6的一对限制壁部64与配置于面对面的位置的两个扭矩输入面81a接近并相对地配置。即,一对限制壁部64以夹着扭矩输入部的相对的侧面(扭矩输入面81a)的方式接近并相对地配置。由此,在有效地阻止扭矩输入部81的旋转的位置处配置一对限制壁部64,能够有效地提高紧固扭矩。
[005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61与一对限制壁部64经由弯曲部66相连,能够将内螺纹构件8a(扭矩输入部81)的角部81b插入到形成于弯曲部66的凹部68。由此,能够与端子6的板厚无关地使一对限制壁部64与扭矩输入面81a接近地配置。此外,通过将端子6的板厚设定得较大,能够成为也可应对大电流电路的端子结构。
[005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限制壁部64被设为板体从第一连接部61延伸,该板体的板厚方向被设为与接近并相对的内螺纹构件8a的扭矩输入面81a的表面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由此,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61和一对限制壁部64将端子6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并能够抑制由紧固扭矩引起的第一连接部61的翘曲。
[0053]
(端子的第一变形例)
[0054]
以下,参见图7a至图7c,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6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在该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100中,一对限制壁部106a仅配置在与内螺纹构件8a的扭矩输入面81a接近并相对的位置。
[0055]
如图7a所示,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100具有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102、与第一连接部102的前端侧相连地设置的第二连接部104、以及从第一连接部102的左右两端部向上延伸的一对限制壁部106a。由于第一连接部102的结构和第二连接部10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接部61及第二连接部62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0056]
如图7b所示,一对限制壁部106a从第一连接部102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侧臂状地延伸。在各限制壁部106a中,内螺纹构件8a的与扭矩输入部81相对的宽度方向的侧面被设定为与接近并相对的扭矩输入面81a相同的大小。在该结构中,当通过施加紧固扭矩而使内螺纹构件8a趋于向图7b示的箭头方向旋转时,壁部106a的侧面与扭矩输入面81a抵接,能够限制内螺纹构件8a的旋转。由此,能够实现端子100的小型化及轻质化,并且能够将紧固固定时的紧固扭矩设定得较高。
[0057]
另外,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将一对限制壁部的大小设定为小于扭矩输入面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c所示的一对限制壁部106b所述,优选一对限制壁部106b与内螺纹构件8a的设置于扭矩输入面81a的周向端的两个角部81c接近并相对地配置。这两个角部81c位于六边形状的扭矩输入部81的对角,当通过施加紧固扭矩而使内螺纹构件8a趋于旋转时,一对限制壁部106b与扭矩输入部81的角部81c抵接,能够限制内螺纹构件8a的旋转。由于角部81c位于扭矩输入部81的离旋转中心最远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微小的力限制扭矩输入部81的旋转。这样,通过使一对限制壁部相对于紧固扭矩的方向的配置最优化,能够将一对限制壁部形成得更小。
[0058]
(端子的第二变形例)
[0059]
以下,参见图8a至图8c,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6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该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200的特征在于,一对限制壁部206a构成为板体,该板体的板厚方向被设为沿着内螺纹构件8a的扭矩输入面81a的表面方向的方向,由此提高了限制壁部206a的相对于紧固扭矩的方向的强度。
[0060]
如图8a所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200具有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202、与第一连接部202的前端侧相连地设置的第二连接部204、以及与第一连接部202的左右两端部相连地设置的一对限制壁部206a。由于第一连接部202的结构和第二连接部20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部61及第二连接部62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0061]
一对限制壁部206a形成于一对伸出部208的前端,该一对伸出部是从第一连接部202的左右两端部向左右外侧伸出而形成的。一对限制壁部206a是通过将左右的伸出部208的前端向上方折弯成直角而形成的。由此,当在一对限制壁部206a之间配置内螺纹构件8a时,各限制壁部206a的面向板厚方向的端面与内螺纹构件8a的扭矩输入部81的配置于面对面的位置的两个扭矩输入面81a接近并相对。
[0062]
当通过施加紧固扭矩而使内螺纹构件8a趋于向图8b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时,限制壁部206a与扭矩输入面81a抵接,从而限制内螺纹构件8a的旋转。限制壁部206a通过以面向板厚方向的端面承受内螺纹构件8a的旋转,能够确保相对于紧固扭矩方向的强度。
[0063]
此外,在图8a及图8b所示的一个示例中,设为使限制壁部206a的端面与扭矩输入面81a的中央接近并相对的结构,但也可以如图8c所示的限制壁部206b所述,设为使限制壁部206b的端面与设置于扭矩输入面81a的周向端的两个角部81c接近并相对的结构。根据该
结构,与图7c所示的变形例同样,能够以微小的力有效地限制内螺纹构件8a的旋转,因此能够以与图8b所示的限制壁部206a同样的板厚将紧固扭矩进一步设定得更高。
[0064]
(端子的第三变形例)
[0065]
以下,参见图9a和图9b,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6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该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300的特征在于,具有被设置为与第一连接部302相连的三个限制壁部306。
[0066]
如图9a所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300包括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302、被设置为与第一连接部302的前端侧相连的第二连接部304以及三个限制壁部306。由于第一连接部302的结构和第二连接部30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接部61及第二连接部62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0067]
三个限制壁部306包括从第一连接部302的左右两端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限制壁部306a以及被设置成与一个第一限制壁部306a的顶端相连的一个第二限制壁部306b。一对第一限制壁部306a从第一连接部302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侧臂状地延伸。当内螺纹构件8a的扭矩输入部81配置在一对第一限制壁部306a之间时,呈六边形状的扭矩输入部81的配置在面对面的位置的两个扭矩输入面81a与第一限制壁部306a接近并相对。
[0068]
在一个第一限制壁部306a上设置有从顶端以与第一连接部302相对的方式延伸的连结壁部308。该连结壁部308与内螺纹构件8a的扭矩输入部81的轴向的端面相对地配置。覆盖扭矩输入部81的侧面的第二限制壁部306b从连结壁部308的端部垂下。第二限制壁部306b沿着扭矩输入部81的周向与第一限制壁部306a并列地配置,与第一限制壁部306a同样地与一个扭矩输入面81a接近并相对地配置。
[0069]
在第一限制壁部306a与第二限制壁部306b之间,通过形成狭缝状的凹部310而形成有较小的间隙。内螺纹构件8a的设置在扭矩输入面81a的周向端的角部81c插入到该凹部310的内侧。由此,由于在第一限制壁部306a与第二限制壁部306b之间不形成r状的弯曲变形部,因此能够将第一限制壁部306a的侧面和第二限制壁部306b的侧面配置为更接近扭矩输入面81a。
[0070]
根据上述结构,端子300的限制壁部306a、306b与内螺纹构件8a的配置在扭矩输入部81的周向的多个扭矩输入面81a中的三个扭矩输入面81a分别接近并相对地配置。由此,当通过施加紧固扭矩,扭矩输入部81趋于向图9b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时,三个限制壁部306a、306b与扭矩输入面81a抵接,能够限制内螺纹构件8a的旋转。
[0071]
[第二实施方式]
[0072]
以下,参见图10和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400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400的特征在于,在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基台部40中埋设有外螺纹构件500。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4相同。
[0073]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螺纹构件500由六角螺栓构成,具有六边形状(六棱柱状)的扭矩输入部502以及在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的轴部504。扭矩输入部502的侧面由沿周向配置的六个扭矩输入面502a构成。
[0074]
在端子台400中,外螺纹构件500的扭矩输入部502埋设在形成于基台部40的台部
45的方孔46中。端子6和连接侧端子7从下方侧与外螺纹构件500重叠,外螺纹构件500的轴部504插入并贯穿端子6的通孔63和连接侧端子7的通孔72。通过配置在连接侧端子7的下方侧的内螺纹构件8a与外螺纹构件500的轴部504螺纹连接,端子6与连接侧端子7被紧固固定。
[0075]
在上述结构中,端子6的一对限制壁部64与外螺纹构件500的扭矩输入部502的侧面(扭矩输入面502a)接近并相对地配置。并且,若外螺纹构件500因施加紧固扭矩而旋转,则一对限制壁部64与扭矩输入面502a抵接,从而限制外螺纹构件500的旋转。由此,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400中,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台4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0076]
[补充说明]
[0077]
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组合、变形。
[0078]
另外,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采用了内螺纹构件和端子被一体化为端子台的结构,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根据需要,内螺纹构件和端子能够与端子台分离且独立地构成。
[0079]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采用了内螺纹构件和端子通过外插(outsert)成形而与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基台部一体化的结构,但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通过嵌入(insert)生成而与基台部一体化的结构。
[0080]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外螺纹构件与内螺纹构件的扭矩输入部81、502形成为六边形状,但本公开不限于此。扭矩输入部为多边形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由四角螺栓和四角螺母构成外螺纹构件和内螺纹构件而使扭矩输入部形成为四边形状的结构。
[0081]
此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内螺纹构件由六角螺母构成,但不限于此,例如内螺纹构件也可以由六角盖形螺母构成。
[0082]
另外,一对限制壁部接近并相对的侧面不限于形成为多边形状的结构,只要是在外螺纹构件或内螺纹构件的侧面形成与一对限制壁部接近并相对的至少两个侧面的结构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