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59274发布日期:2022-12-07 03:35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接线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2.连接器为用于连接用电器件(如led灯)和电源线的装置,根据用途的不同还可以分为防水连接器、三防连接器、可拆装连接器等。
3.现有的连接器包括固定端件和活动端件,其中固定端件与电源线连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固定端件还可以安装于墙体、天花板或者其他载体上,以用于将后续的用电器件安装于该载体上;固定端件上具有母针,根据情况,导电母针可以设置为多个,以分别对应零线、火线和地线。
4.使用时,将用电器件的公针针插入固定端件的对应母针上,然后将活动端件安装于固定端件上,此时,活动端件套设于用电器件的外侧,以对用电器件与固定端件之间的连接起到加固作用,并且起到一定的防水防尘作用。
5.当固定端件需安装在较难直接安装的载体上,如天花板上时,那么用电器件与固定端件之间的安装则存在困难,易出现安装不稳固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便于安装,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连接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包括固定端件、中接件和活动端件,其中活动端件与固定端件可拆卸连接;固定端件上设有导电公针,所述固定端件的一端设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用于供所述中接件的一端插入,且所述中接件内设有用于与所述导电公针配合的导电母针,导电母针的远离固定端件的一端用于供用电器件的公针插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固定端件预安装于载体上,如天花板上,然后先将用电器件的公针插入中接件一端的导电母针内,以完成用电器件与中接件的安装,然后登高,以将中接件的另一端插入固定端件上的插接孔内,此时,二者的配合面积较大,连接较为稳固,并且大轴孔对位的形式,较为便捷,最后将活动端件安装于固定端件上,以对用电器件进行保护。
9.综上,将公针母针的较难安装的方式设置为地面预先完成,然后将较易且稳固的大轴孔设置于高处完成,方便快捷。
10.可选的,所述中接件的周面或所述插接孔的孔壁设有防呆凸起,防呆凸起沿中接件与插接孔的插接方向延伸,所述插接孔的孔壁或所述中接件的周面设有用于与防呆凸起相配合的防呆凹槽。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防呆凸起与防呆凹槽的配合,使得中接件在与插接孔配合时且导电公针与导电母针未配合时,中接件能够进行周向调整,以便于完成导电母针与导电公针之间的对位,更进一步提高安装便捷性和准确性。
12.可选的,所述中接件的周面设有一一对应所述导电母针的容纳槽,所述导电母针安装于容纳槽内,各容纳槽沿中接件的虚拟轴心圆周均匀排布设置,且所述容纳槽的开设方向与各导电母针所合围形成虚拟圆相切设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容纳槽,可以实现导电母针的隐藏式安装,并且通过设置导电母针的相对中接件的排布位置和方式,能够减少导电母针的体积对于中接件的直径影响,变相可知,在同一直径或外部尺寸的中接件内部,导电母针的体积可以设置的更大,从而有利于电流的较低损耗和提高公针母针的插接稳固性。
14.可选的,所述导电母针上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位于所述导电母针的远离所述固定端件的一侧,所述螺栓的轴心与各导电母针所合围形成虚拟圆相切设置;所述螺栓的一端伸入所述导电母针的内腔中。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用电器件的公针插入中接件上的导电母针内时,可通过旋紧螺栓,使得螺栓的端部紧压在位于导电母针内的用电器件的公针,即对于用电器件的公针进行二次加固,提高导电母针和用电器件的公针的连接强度;其次,螺栓作为紧固结构,结构简单,效果良好,并且地面加固也可以极大降低螺栓旋紧的较长时间和繁琐操作的影响程度。
16.可选的,所述中接件包括插接主体和安装于插接主体的远离所述固定端件一端的端盖,所述插接主体的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面和所述端盖的朝向所述插接主体的端面共同形成所述容纳槽,所述端盖的端面贯穿开设有与所述导电母针一一对应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容纳槽连通;所述端盖的朝向所述插接主体的端面设有止脱片,所述止脱片用于限制所述导电母针从所述容纳槽的槽口脱离。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插接主体与端盖的配合,以实现导电母针的安装。
18.可选的,所述导电母针上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位于所述导电母针的远离所述固定端件的一侧,所述螺栓的轴心与各导电母针所合围形成虚拟圆相切设置;所述螺栓的一端伸入所述导电母针的内腔中;所述螺栓的螺头抵接于所述止脱片的远离所述导电母针的表面。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螺栓的旋紧,以压紧止脱片,从而对导电母针、端盖、插接主体三者之间的连接进行再次加固,以减少松动发生。
20.可选的,所述通孔的孔壁开设有环槽,所述环槽内设有密封带,密封带的一端与所述端盖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带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密封带围绕所述通孔的轴心设置;所述止脱片与所述端盖滑移设置,所述止脱片的滑移方向与通孔相切设置,所述止脱片与所述密封带的自由端固定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用电器件的公针通过通孔而插入中接件的导电母针内时,此时旋紧螺栓,螺栓的螺头下压止脱片,以带动止脱片进行滑移,而止脱片与密封带的自由端进行固定连接,因此将带动密封带的自由端沿通孔相切方向移动,从而迫使密封带的围绕部位收拢,以紧密包覆于用电器件的公针上,如此一来,密封带能够对端盖的通孔与用电器件的公针之间的间隙进行阻断,从而减少外部水汽或者灰尘进入导电母针与用电器件的公针之间的配合位置处,以减少短路发生。
22.同时,密封带的弹性反作用力将通过止脱片施加于螺栓上,以减少螺栓与导电母针之间的螺纹间隙,以减少螺栓的松动发生。
23.可选的,所述密封带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密封带的窄侧面朝向所述通孔的轴心设置,所述环槽的横截面与所述密封带的横截面相适配。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密封带围绕部位收拢,以紧密包覆于用电器件的公针上时,由于密封带的截面设置,密封带与环槽的槽口之间将发生过盈配合,一来,能够提高密封效果,减少外部水汽通过环槽的槽口间隙而进入导电母针内的情况发生;二来,由于环槽的槽口为收窄结构,而随着密封带的收拢,密封带通过环槽的槽口的体积是逐渐增大的,因此收窄的槽口将会卡嵌于密封带上,以形成自锁,如此一来,则能够大大提高密封带的包裹效果和稳定性。
25.可选的,所述容纳槽的槽口处嵌设有密封条,当所述插接主体的一端插入所述插接孔内时,所述密封条的侧面抵压于所述插接孔的孔壁。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密封条,以对容纳槽的槽口进行密封,以减少外部水汽侵入容纳槽内的情况发生,并且密封条与插接孔的配合为过盈配合,能够提高中接件与插接孔之间的安装稳固性。
27.可选的,所述密封条的外表面嵌设有弹片,所述弹片沿密封条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弹片开设有多个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长孔,各所述长孔沿弹片宽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密封条的外表面的部分结构嵌入所述长孔内;所述密封条的长度方向相对所述插接主体的轴向倾斜设置,且所述密封条至所述插接主体轴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从远离所述固定端件方向逐渐增加;所述止脱片的侧面固定有凸出部,所述密封条的远离固定端件的一端为圆弧端,所述圆弧端同时抵接于端盖的端面和凸出部的表面。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接主体插入插接孔内时,插接孔的孔口边缘处将挤压倾斜的弹片,从而能够较为轻易迫使密封条沿靠近插接主体轴心方向移动,此时,密封条的圆弧端则挤压止脱片上的凸出部,从而带动止脱片滑移,以进一步迫使密封带的收紧,起到进一步加强包裹的效果。
29.并且,由于密封条的外表面的部分结构嵌入长孔内,因此,密封条的部分结构能够外露以与插接孔的孔口边缘处直接的弹性接触,从而确保该接触的紧密性和插接主体的安装稳固性。
30.并且,弹片的设置,也使得密封条更加紧密卡嵌于容纳槽的槽口处。
3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中接件,其与固定端件能够插接配合,使得将公针母针的较难安装的方式设置为地面预先完成,然而较易且稳固的大轴孔可设置于高处完成,方便快捷;2.通过设置导电母针的相对中接件的排布位置和方式,能够减少导电母针的体积对于中接件的直径影响,从而有利于电流的较低损耗和提高公针母针的插接稳固性;3.通过设置与螺栓进行联动配合密封带,利用密封带紧密包覆于用电器件的公针上,密封带能够对端盖的通孔与用电器件的公针之间的间隙进行阻断,从而减少外部水汽或者灰尘进入导电母针与用电器件的公针之间的配合位置处,以减少短路发生。
附图说明
32.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的爆炸图。
34.图3是实施例1的导电公针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是实施例1的中接件的结构爆炸图。
36.图5是实施例1的用于体现导电母针与插接主体配合关系的爆炸图。
37.图6是实施例2的中接件的示意图。
38.图7是实施例2的端盖的局部剖视图。
39.图8是实施例2的用于体现密封带与环槽配合关系的剖视图。
40.图9是实施例3的用于体现密封条与插接主体配合关系的爆炸图。
41.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端件;2、活动端件;3、中接件;10、插接孔;11、中隔片;12、第一螺纹管;13、第二螺纹管;14、导电公针;141、避让槽;15、防呆凸起;21、防护壳体;22、旋盖;23、第三螺纹管;24、形变夹爪;25、胶圈;26、倾斜面;31、插接主体;311、卡接母件;312、容纳槽;313、防呆凹槽;32、端盖;321、卡接子件;322、止脱片;323、通孔;324、滑槽;325、环槽;326、连接杆;327、凸出部;33、导电母针;34、螺栓;35、密封带;36、密封条;361、圆弧端;37、弹片;371、长孔;372、齿槽。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3.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一种连接器。
44.参照图1、图2,连接器包括固定端件1、中接件3和活动端件2,其中固定端件1可以安装于墙体、天花板或者其他载体上,以用于将后续的用电器件安装于该载体上;中接件3用于预先与用电器件进行然后,然后通过中接件3与固定端件1的配合,以实现用电器件与固定端件1的连接;然后再将活动端件2安装于固定端件1上,以对用电器件进行保护和加固。
45.如图2、图3所示,固定端件1包括中隔片11,中隔片11的两侧沿轴向一体成型有第一螺纹管12和第二螺纹管13,其中第一螺纹段用于与载体内的预装的连接结构进行固定,该连接结构可以为螺母等,以将固定端件1安装于载体上。
46.第二螺纹管13的内腔设为插接孔10,中隔片11上设有多个导电公针14,本实施例中的导电公针14设为三个,分别对应零线、火线、地线;导电公针14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一螺纹管12和第二螺纹管13的内腔中,其中导电公针14位于第一螺纹管12内的端部可以与对应的电线固定连接,导电公针14位于第二螺纹管13内的端部成型有避让槽141,避让槽141沿导电公针14轴向延伸设置,使得该端部具有可形变性,以便于后续的过盈配合。
47.如图4、图5所示,中接件3包括插接主体31和端盖32,插接主体31呈类柱体,插接主体31设有一一对应导电公针14设置的导电母针33,导电母针33的一侧面为平面,导电母针33的另一侧面为半圆弧面;插接主体31的周面设有一一对应导电母针33设置的凹槽,凹槽的一端沿插接主体31的轴向贯穿至插接主体31的端面,导电母针33位于凹槽内,且导电母针33的平面侧外露于凹槽的槽口。
48.端盖32的外周设有三个卡接子件321,插接主体31的端部外边缘处设有对应的卡接母件311,通过卡接子件321和卡接母件311的卡接配合,端盖32可安装固定于插接主体31的一端,此时端盖32的端面封堵凹槽的一端,即凹槽的槽面和端盖32的朝向插接主体31的端面共同形成容纳槽312,以容纳导电母针33;并且插接主体31和/或端盖32上设有止脱片
322,止脱片322位于容纳槽312的槽口,以用于限制导电母针33从容纳槽312上脱离。
49.如图5所示,各容纳槽312沿中接件3的虚拟轴心圆周均匀排布设置,且容纳槽312的开设方向与各导电母针33所合围形成虚拟圆相切设置,以便于合理利用插接主体31的空间。
50.插接主体31沿轴向贯穿开设有孔,该孔与导电母针33的内腔连通,端盖32的端面贯穿开设有与导电母针33一一对应的通孔323,以便于外部的公针通过该孔和通孔323与导电母针33进行配合。
51.用电器件的公针可穿过通孔323而与导电母针33进行配合,从而实现用电器件与中接件3之间的安装。
52.导电母针33上还螺纹连接有螺栓34,螺栓34位于导电母针33的远离固定端件1的一侧,螺栓34的轴心与各导电母针33所合围形成虚拟圆相切设置;当电器件的公针穿过通孔323而与导电母针33进行配合时,螺栓34的一端伸入导电母针33的内腔中并抵接于用电器件的公针上,以利用摩擦力对用电器件的公针进行限位。
53.插接主体31的远离端盖32的一端可插接于插接孔10内,该过程中,导电公针14也通过插接主体31上的孔而插入导电母针33内,以实现中接件3与固定端件1之间的直接安装、用电器件与固定端件1之间的间接安装。
54.为了提高对位精度,如图2、图5所示,插接孔10的孔壁凸出构造有防呆凸起15,防呆凸起15沿插接孔10的轴向设置,防呆凸起15的端部相对导电公针14的端部靠近插接孔10的孔口设置,插接主体31的周面设有防呆凹槽313,通过设置防呆凸起15与防呆凹槽313的配合,使得中接件3能够进行周向调整,以便于完成导电母针33与导电公针14之间的对位,更进一步提高安装便捷性和准确性。
55.如图2所示,活动端件2包括防护壳体21和旋盖22,防护壳体21为中空管状结构,防护壳体21的一端内壁设有内螺纹,该内螺纹可以与第二螺纹管13进行配合,实现防护壳体21与固定端件1的安装,此时,防护壳体21套设于用电器件的外侧,以对用电器件进行保护。
56.防护壳体21的远离固定端件1的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三螺纹管23,旋盖22可以与第三螺纹管23螺纹连接,而旋盖22可进一步对用电器件进行保护,以减少外部水汽从防护壳体21的一端侵入的情况发生。
57.并且,第三螺纹管23的远离防护壳体21的一端一体成型有多个形变夹爪24,各形变夹爪24沿第三螺纹管23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设置,各形变夹爪24合围形成的圆形区域内同轴放置有胶圈25。旋盖22的远离防护壳体21的一端的内壁设有倾斜面26,当旋盖22旋紧时,该倾斜面26均匀抵接于各形变夹爪24上,以迫使形变夹爪24靠近第三螺纹管23的轴心方向偏移,以共同迫使胶圈25收紧,而收紧的胶圈25则更加紧箍于用电器件上,以阻止外部水汽通过用电器件与防护壳体21之间的间隙侵入防护壳体21内部。
58.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固定端件1预安装于载体上,如天花板上,然后在地面或低处时,将用电器件(如led灯)的公针插入中接件3一端的导电母针33的一端内,以完成用电器件与中接件3的安装,然后登高,以将中接件3的另一端插入固定端件1上的插接孔10内,此时中接件3的导电母针33的远离用电器件的公针的一端与固定端件1上面的导电公针14相配合,最后依次于固定端件1上安装防护壳体21和旋盖22,以实现防护作用。
5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通过将较难安装的公针母针配合(用电器件(如led灯)
的公针插入中接件3一端的导电母针33的一端内)设置于地面预先完成,然后将较易且稳固的大轴孔(中接件3的另一端插入固定端件1上的插接孔10内,二者的配合面积较大)设置于高处完成,方便快捷。
60.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如下设置,如图6所示,端盖32的朝向插接主体31的端面上开设有滑槽324,滑槽324的开设方向与通孔323相切设置,止脱片322与滑槽324滑移配合,螺栓34的螺头抵接于止脱片322的远离导电母针33的表面,即通过螺栓34的旋紧可带动止脱片322的滑移运动。
61.如图7、图8所示,通孔323的孔壁设有围绕通孔323轴心设置的环槽325,环槽325内设有密封带35,密封带35为橡胶材质,密封带35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密封带35的窄侧面朝向通孔323的轴心设置,环槽325的横截面与密封带35的横截面相适配,即密封带35的内径部位可通过环槽325而伸入通孔323内。
62.密封带35呈围绕述通孔323的轴心设置,其中密封带35的一端与端盖32固定连接,密封带35的另一端作为自由端,止脱片322通过连接杆326与密封带35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从图7可知,密封带35的固定端和自由端沿通孔323的切线方向相离设置,因此当止脱片322带动密封带35的自由端移动时,则可收紧密封带35。
63.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当用电器件的公针通过通孔323而插入中接件3的导电母针33内时,此时旋紧螺栓34,螺栓34的螺头下压止脱片322,以带动止脱片322进行滑移,由于止脱片322与密封带35的自由端固定连接,因此将带动密封带35的自由端沿通孔323相切方向移动,从而迫使密封带35的围绕部位收拢,以紧密包覆于用电器件的公针上,如此一来,密封带35能够对端盖32的通孔323与用电器件的公针之间的间隙进行阻断,从而减少外部水汽或者灰尘进入导电母针33与用电器件的公针之间的配合位置处,以减少短路发生。
64.并且,由于环槽325的槽口为收窄结构,而随着密封带35的收拢,密封带35通过环槽325的槽口的体积是逐渐增大的,因此收窄的槽口将会卡嵌于密封带35上,以形成自锁,如此一来,则能够大大提高密封带35的包裹效果和稳定性。
65.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做出如下设置,如图9所示,容纳槽312的槽口处嵌设有密封条36,密封条36为橡胶材质,密封条36的横截面呈扇形,密封条36可沿插接主体31径向卡入容纳槽312的槽口处,以进行强化密封,减少外部水汽从容纳槽312的槽口处渗入的情况发生。
66.密封条36的长度方向相对插接主体31的轴向倾斜设置,且密封条36至插接主体31轴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从远离固定端件1方向逐渐增加;止脱片322的侧面固定有凸出部327,密封条36的远离固定端件1的一端设为圆弧端361,圆弧端361同时抵接于端盖32的端面和凸出部327的表面。
67.密封条36的外表面粘接覆盖有弹片37,弹片37为不锈钢材质,弹片37开设有多个沿密封条36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长孔371,各长孔371沿弹片37宽度方向间隔排布,长孔371的长侧边开设有多个贯穿设置的齿槽372,各齿槽372沿长孔371长度方向间隔排布设置,密封条36的外表面的部分结构嵌入长孔371内和齿槽372内。
68.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将插接主体31插入插接孔10内,以实现中接件3与固定端件1的配合的过程中,随着插接主体31的插入,插接孔10的孔口边缘处将持续挤压随密封条36倾斜设置的弹片37,从而能够较为轻易挤压密封条36并使其沿靠近插接主体31轴心方向
移动和形变,从而使得密封条36更加紧密嵌入容纳槽312内,以提高密封性,并且随着密封条36的形变,密封条36的圆弧端361将挤压止脱片322上的凸出部327,从而带动止脱片322继续滑移,以进一步迫使密封带35的收紧,起到进一步加强包裹的效果。
69.并且,由于密封条36的外表面的部分结构嵌入长孔371内,因此,密封条36的部分结构能够外露以与插接孔10的孔口边缘处发生直接的弹性接触,该弹性接触具有自锁阻尼效果,以更加稳固卡住插接孔10的孔口,以加强插接主体31与固定端件1的安装稳固性。
7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