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管道扰流装置及超充电缆液冷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74910发布日期:2022-11-05 04:27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小径管道扰流装置及超充电缆液冷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超级充电站充电电缆冷却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小径管道扰流装置及超充电缆液冷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主选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在汽车市场上的占比逐渐增大。但是与传统的燃油车加注燃油作为燃油车储能的方式相比,大部分新能源汽车采用充电的方式作为储能所需要的充电时间都较长;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时间慢的问题,现有技术中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是建立超级充电站,超级充电站相比于常规的充电站充电的功率更高,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新能源汽车充更多的电,减少充电等待的时间。
3.相应的,超级充电站的充电功率提高以后连接新能源汽车与充电站之间的充电电缆需要承受较大的充电功率,使得充电电缆的电芯产生大量的热量。在采用超级充电站进行充电过程中需要对充电电缆内部进行散热处理,以防止由于充电电缆自身温度过高而发生事故。
4.现有技术中通过随充电电缆内部铺设的冷流管对充电电缆进行降温,通过冷流管内部流通的冷却液与电缆内部进行热交换,带走电缆内部所产生的热量,对电缆进行降温处理,避免电缆内部温度过高。
5.由于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时,需要驾驶员将充电枪从充电桩内取出,然后再把充电枪插入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口,充电电缆本身为了承受更大功率的电流,需要将电芯的截面做得更大,重量更重,在移动充电枪时,需要拖动较重的电缆。
6.充电电缆自身的重量也限制了充电电缆内所铺设的冷流管的直径,若是冷流管做得过大,会使力气小的驾驶员难以移动;若是冷流管做得过小,则冷流管与充电电缆内部的接触面积小,造成冷却液与充电电缆内部的热交换不充分。


技术实现要素:

7.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径管道扰流装置,包括:壳体、扰流腔体以及扰流片;所述扰流腔体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扰流腔体还包括进液口以及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以及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扰流腔体的相对两端;其中,所述进液口至所述出液口的方向为液体流动方向;所述扰流片包括迎流部、扰流部以及偏转轴;其中,所述迎流部和所述扰流部设置于所述扰流片的长度方向;其中,所述偏转轴设置于所述迎流部和所述扰流部之间靠近于所述迎流部一侧;且,
所述偏转轴垂直于所述扰流片的长度方向,并凸出于所述扰流片的表面;所述扰流腔体内开设有安装轴孔,所述偏转轴可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轴孔中,使所述扰流部朝向所述出液口一端。
8.进一步地,所述扰流片具有沿偏转轴轴线方向的宽度方向,所述扰流片还具有垂直于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厚度方向;所述扰流片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扰流片厚度方向的尺寸。
9.进一步地,在扰流片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刨切平面内,所述迎流部远离所述扰流部的一端具有圆弧形截面,且所述圆弧形截面的开口方向朝向扰流部的末端;所述扰流部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具有对称的第一弧形收口截面,且两侧第一弧形收口截面的开口方向指均指向对侧的第一弧形收口截面一侧;其中,两侧第一弧形收口截面靠近所述扰流部的一端相交;其中,两侧第一弧形收口截面靠近所述迎流部的一端与所述圆弧形截面的开口两侧分别相交。
10.进一步地,在扰流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刨切平面内,所述扰流片在宽度方向端部的两侧具有第二弧形收口截面,且所述第二弧形收口截面的开口方向指均指向对侧的第二弧形收口截面一侧;其中,两侧第二弧形收口截面远离所述扰流片的一端相交;所述扰流部两端具有弧形过度角,通过所述弧形过度角减少所述扰流部远离迎流部一端的面积。
11.进一步地,所述扰流腔体在垂直于液体流动方向的截面为圆形;且,所述扰流腔体的圆形截面直径大于所述进液口及所述出液口的直径。
12.进一步地,所述扰流腔体在液体流通方向具有第一弧形侧壁以及第二弧形侧壁;所述第一弧形侧壁与所述第二弧形侧壁相连接,形成导流节点;所述第一弧形侧壁与所述进液口相连,所述第二弧形侧壁与所述出液口相连;所述第一弧形侧壁由所述进液口一端向所述导流节点一端逐渐向远离扰流腔体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弧形侧壁由所述导流节点一端向所述出液口一端逐渐向靠近扰流腔体方向延伸;所述安装轴孔开设于所述导流节点处。
13.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节点到所述进液口的距离l1小于所述导流节点到所述出液口的距离l2。
14.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部以及第二壳部;所述第一弧形侧壁以及所述进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部上;所述第二弧形侧壁以及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壳部上;所述第一壳部上具有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二壳部上具有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对接固定形成导流节点;所述第一壳部上开设有第一半轴孔,所述第二壳部上开设有第二半轴孔,所述第一半轴孔可所述第二半轴孔共同组成安装轴孔。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上分别设置有限位块以及限位槽,所述限位块可插入所述限位槽中,限制所述第一壳部和所述第二壳部相对旋转;所述限位块和所述限位槽至少为两组。
16.进一步地,有第一焊接斜面以及第二焊接斜面;所述第一焊接斜面和所述第二焊接斜面共同组成焊接槽;通过所述焊接槽对所述第一壳部与所述第二壳部进行焊接固定。
17.进一步地,在扰流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偏转轴的轴线距离扰流片两侧边的距离为分别为l3、l4;其中,l3》l4。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侧壁上垂直于安装轴孔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抑流斜面,所述抑流斜面设置于所述出液口和所述导流节点之间,且在所述导流节点到所述出液口方向上逐渐向所述扰流腔体内部延伸,直至与所述出液口平齐;所述扰流片上偏转轴的轴线与扰流片侧边的距离为l4的一侧朝向所述抑流斜面安装。
1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进液口一侧设置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通过所述进液口与所述扰流腔体连通;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出液口一侧设置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通过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扰流腔体连通;其中,所述进液管的外侧套设有进液套管,所述进液套管远离所述进液口的一端到所述进液口的距离为l5,所述进液管远离所述进液口的一端到所述进液口的距离为l6,l5》l6;其中,所述出液管的外侧套设有出液套管,所述出液套管远离所述出液口的一端到所述出液口的距离为l7,所述出液管远离所述出液口的一端到所述出液口的距离为l8,l7》l8。
2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超充电缆液冷循环系统,包括上述的小径管道扰流装置,还包括冷流管,所述小径管道扰流装置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连接于两组冷流管之间。
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提供一种小径管扰流装置及超充电缆液冷循环系统,小径管道扰流装置安装在用于对充电电缆内部进行冷却的冷流管中部。在对冷却管道内部通入冷却液进行降温时,通过扰流装置将冷却管道内部的有序流动的冷却液扰乱,使位于冷却管道内壁处的热交换后的温度较高的冷液与位于冷却管道中间温度较低的冷却液混合,降低靠近冷却管道侧边的冷却液的温度,使在不改变冷却管道直径的情况下,提高与充电电缆内部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另一视角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液体流动方向上壳体的剖切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绕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扰流片宽度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扰流片厚度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扰流片长度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另一视角的液体流动方向上壳体的剖切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二壳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壳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壳部和第二壳部的连接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冷流管和进液管的连接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扰流片的宽度方向上端面为直角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壳体1、安装轴孔11、第一半轴孔111、第二半轴孔112、第一壳部12、第一对接面121、限位槽122、第一焊接斜面123、第二壳部13、第二对接面131、限位块132、第二焊接斜面133、进液管14、进液套管15、出液管16、出液套管17;扰流腔体2、进液口21、出液口22、第一弧形侧壁23、第二弧形侧壁24、导流节点25、抑流斜面26;扰流片3、迎流部31、圆弧形截面311、扰流部32、第一弧形收口截面321、第二弧形收口截面33、弧形过度角34、偏转轴35;冷流管4。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实施例1:参照图1-图13,一种小径管道扰流装置,包括:壳体1、扰流腔体2以及扰流片3;所述扰流腔体2开设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其中,所述扰流腔体2还包括进液口21以及出液口22,所述进液口21以及所述出液口22设置于所述扰流腔体2的相对两端;其中,所述进液口21至所述出液口22的方向为液体流动方向;所述扰流片3包括迎流部31、扰流部32以及偏转轴35;其中,所述迎流部31和所述扰流部32设置于所述扰流片3的长度方向;其中,所述偏转轴35设置于所述迎流部31和所述扰流部32之间靠近于所述迎流部31一侧;且,所述偏转轴35垂直于所述扰流片3的长度方向,并凸出于所述扰流片3的表面;所述扰流腔体2内开设有安装轴孔11,所述偏转轴35可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轴孔11中,使所述扰流部32朝向所述出液口22一端。
26.在发明人对冷区管道内的冷却液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冷却液快速移动时,在冷流管4侧壁的约束下,冷却液有序的在管道中流动,贴近管道侧壁处的冷却液通过冷流管4的中转,与充电电缆内部进行热交换,温度逐渐升高,与充电电缆内部之间的温差逐渐减小,
造成热交换的效率降低。而位于冷流管4中间的冷却液由于具有冷流管4侧壁之间距离较远,与冷流管4侧壁之间接触少,热交换进行程度低,在持续的流动后,温度低于靠近冷流管4侧壁处的温度。由于热交换进行程度低,位于冷流管4中间的冷却液会以相对较低的温度回流,无法得到利用。
2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小径管道扰流装置,通过设置在扰流腔体2中的扰流片3在扰流腔体2中摆动,使原来有序流动的冷却液的有序状态被打乱,将靠近冷流管4侧壁的高温冷却液与处于冷流管4中间的低温冷却液进行混合,降低冷流管4侧壁处热交换后的冷却液的温度,将冷流管4内的冷源都用于到热交换,提高冷流管4中热交换效率。不用通过提高冷流管4的直径的方式来提高热交换效率,还可有效的降低充电电缆的重量。
28.扰流片3通过偏转轴35与扰流腔体2之间转动连接,而偏转轴35设置在扰流片3的长度方向上靠近迎流部31的一侧,但是并非为靠近扰流部32的末端,在向进液口21中通入冷却液首先与扰流片3的迎流部31接触,迎流部31的末端与偏转轴35之间间隔有一定距离,使得扰流片3在冷却液的冲刷下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会向垂直于液体的流动方向及偏转轴35轴线的方向上来回摆动,而与偏转轴35之间具有较长距离的扰流部32在摆动时会将有序流动的冷却液引导向指向扰流腔体2侧壁的方向,使位于冷流管4中间的冷却液和靠近冷流管4侧壁的冷却液之间产生流动方向交叉,将有序的冷却液流动方向扰乱,以使冷却液混合。连续摆动的绕流片时两侧的冷却液间歇的交叉混合,使一侧位于冷却液中间位的温度低的冷却液更容易进入到对侧的靠近冷流管4侧壁一侧。
29.并且,较长一侧的扰流部32仅在指向出液口22的方向发生偏转,不会出现旋转,始终朝向出液口22的一侧。
30.实施例2:参照图4、图5,进一步地,所述扰流片3具有沿偏转轴35轴线方向的宽度方向,所述扰流片3还具有垂直于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厚度方向;所述扰流片3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扰流片3厚度方向的尺寸。
31.扰流片3通过旋转将摆动方向两侧的冷却液流向进行引导,在偏转轴35的轴线长度方向尺寸越大,则偏转的引导范围越大。厚度方向的尺寸越大则会阻挡冷却液的流动,减缓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增大送液泵的阻力。
32.将厚度方向的尺寸设置为小于宽度方向的尺寸可在提高扰流效果的同时还降低对冷却液的流动阻力。
33.实施例3:参照图5,进一步地,在扰流片3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刨切平面内,所述迎流部31远离所述扰流部32的一端具有圆弧形截面311,且所述圆弧形截面311的开口方向朝向扰流部32的末端;所述扰流部3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具有对称的第一弧形收口截面321,且两侧第一弧形收口截面321的开口方向指均指向对侧的第一弧形收口截面321一侧;其中,两侧第一弧形收口截面321靠近所述扰流部32的一端相交;其中,两侧第一弧形收口截面321靠近所述迎流部31的一端与所述圆弧形截面311的开口两侧分别相交。
34.迎流部31处在与冷却液接触后,将进液口21处进入的冷却液从圆弧形截面311的
两侧分开。而在厚度方向上圆弧形截面311的两侧范围大,迎流部31所受到的冷却液的冲击力的朝向指向偏转轴35的轴线方向之外,提高扰流片3的不稳定性,使扰流片3更容易发生偏转。
35.圆弧形截面311表面所组成的圆弧形状使与迎流部31接触的冷却液沿圆弧形截面311向出液口22一侧流动,沿着圆弧表面将冷却液引导向扰流片3厚度方向的两侧,避免对冷却的流动方向进行直接的阻挡,减少对冷却液的流动阻力。
36.由迎流部31一端向扰流部32一端逐渐收口相交的扰流部32,离迎流部31一端越远则厚度方向两第一弧形收口截面321距离越近直至相交,使得在扰流片3被冷却液带动进行往复的偏转时,厚度方向上扰流部32的末端对冷却液的迎流阻挡范围小,从而让导流片具有更大的偏转角度,使位于冷流管4中间的冷却液和靠近冷流管4侧壁的冷却液之间的流动交叉角度更大,提高冷却液的混合均匀度。
3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扰流部32厚度方向均具有圆弧形截面311以及第一弧形收口截面321,但在扰流片3不同位置的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刨切平面内圆弧形截面311以及第一弧形收口截面321的截面形状及尺寸可相同或是不同,也即在扰流片3的宽度方向上,扰流片3的表面可具有形状变化,如实施例4中所示的结构。
38.实施例4:参照图6、图7,进一步地,在扰流片3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刨切平面内,所述扰流片3在宽度方向端部的两侧具有第二弧形收口截面33,且所述第二弧形收口截面33的开口方向指均指向对侧的第二弧形收口截面33一侧;其中,两侧第二弧形收口截面33远离所述扰流片3的一端相交;所述扰流部32两端具有弧形过度角34,通过所述弧形过度角34减少所述扰流部32远离迎流部31一端的面积。
39.通过第二弧形收口截面33,消除扰流片3宽度方向两端的90度夹角,避免扰流片3宽度方向的两端出现竖直面,如图13所示,若是扰流片3的端部采用竖直面,在扰流片3摆动时偏转轴35与安装轴孔11之间的活动间隙会使扰流片3在厚度方向上出现偏转,此时若偏转后的一侧的竖直面出现摆动方向的前方边缘突出,而竖直面与运动方向之间存在一个较小的夹角,在扰流片3摆动后夹角的部分空间较小,在液体张力的作用下,冷却液充满这个空间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此时在扰流片3摆动时这个夹角的间隙处会出现短暂的空腔,冷区液中溶解的空气在此聚集产生气泡,而在流动的冷却液中出现的气泡则会增加冷却液在冷流管4中流动的阻力,降低冷却液的流动速度。
40.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弧形收口截面33在扰流片3表面星辰弧形的表面,避免竖直面的存在,并且扰流片3厚度方向的两侧均有弧形收口存在,在扰流片3摆动时冷却液容易与露出部位更大的弧形表面接触,快速的对流动摆动后的空间充满,减少气泡的产生。
41.在扰流片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第二弧形收口截面33还可与垂直于液体流动方向截面为圆形的扰流腔体2相配合,越靠近扰流壳体1边缘处的冷却液的流动空间越小,通过设置第二弧形收口截面33可减小对应位置的扰流片3的面积,与边缘处的冷却液动能相匹配,减少对冷却液的流动阻力。
42.弧形过度角34减少扰流部32上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交角面积,防止在扰流部32转动至靠近绕流腔体侧壁时与绕流腔体侧壁相接触碰撞。
43.实施例5:参照图9、图10,进一步地,所述扰流腔体2在垂直于液体流动方向的截面为圆形;且,所述扰流腔体2的圆形截面直径大于所述进液口21及所述出液口22的直径。
44.圆形截面的扰流腔体2与圆形的冷流管4相匹配,避免异形的扰流管道与圆形的冷流管4相对接后的接口处所出现凸起的阻挡面,而降低冷却液的流动速度。
45.扰流片3安装于扰流腔体2中,对冷却液的流动方向进行扰动,在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对冷却液的流动会存在阻挡,将扰流腔体2垂直与液体流动方向上的范围增大,使扰流腔体2中保持与冷却管相同或略大于冷流管4的冷却液流通通道,避免在扰流腔体2内因冷却液流通通道过小而增加冷却液流动时的阻力。
46.实施例6:参照图3,进一步地,所述扰流腔体2在液体流通方向具有第一弧形侧壁23以及第二弧形侧壁24;所述第一弧形侧壁23与所述第二弧形侧壁24相连接,形成导流节点25;所述第一弧形侧壁23与所述进液口21相连,所述第二弧形侧壁24与所述出液口22相连;所述第一弧形侧壁23由所述进液口21一端向所述导流节点25一端逐渐向远离扰流腔体2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弧形侧壁24由所述导流节点25一端向所述出液口22一端逐渐向靠近扰流腔体2方向延伸;所述安装轴孔11开设于所述导流节点25处。
47.扰流腔体2内的直径大于进液口21以及出液口22的直径,与进液口21和出液口22相连时,采用第一弧形侧壁23和第二弧形侧壁24的小径段连接进液口21和出液口22,而大径端在导流节点25处连接,使冷却液在弧形腔体中时,被扰流片3分隔沿后第一弧形侧壁23向扰流腔体2周围扩散,而在到达引流节点后在第二弧形侧壁24的引导下收拢,汇集到出液口22处,弧形的过度引导减少冷区液在扰流腔体2中所收到的阻力。
48.实施例7:参照图8,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节点25到所述进液口21的距离l1小于所述导流节点25到所述出液口22的距离l2。
49.扰流片3安装在扰流腔体2内,而扰流片3上的迎流部31相比于扰流部32距离偏转轴35更近,偏转轴35安装于导流节点25处的位置,导流节点25离进液口21的距离越近,则第一弧形侧壁23在液体流动方向上的长度越短,在冷却液从进液口21到第一弧形侧壁23的范围内时,即可与迎流部31相接触,从迎流部31的两侧流走,并推动扰流片3偏转。刚出进液口21没有在扰流腔体2内被分散的冷却液的流速更快,具有更大的力来推动扰流片3偏转,增大扰流片3偏转的角度。
50.实施例8:参照图1、图2、图8、图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壳部12以及第二壳部13;所述第一弧形侧壁23以及所述进液口21设置于所述第一壳部12上;所述第二弧形侧壁24以及所述出液口22设置于所述第二壳部13上;所述第一壳部12上具有第一对接面121,所述第二壳部13上具有第二对接面131,
所述第一对接面121和所述第二对接面131对接固定形成导流节点25;所述第一壳部12上开设有第一半轴孔111,所述第二壳部13上开设有第二半轴孔112,所述第一半轴孔111可所述第二半轴孔112共同组成安装轴孔11。
51.充电电缆中的冷流管4的直径小,扰流腔体2的直径仅比冷流管4的略大,其实际尺寸也较小,在制造时具有较小尺寸的壳体1难以一次制造成型,并且还要安装绕流片。
52.本实施例中将壳体1分为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3,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3可单独制造,从导流节点25处间隔,可分别对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1单独浇筑成型,或是对其进行切削加工,然后再组装成壳体1。
53.在两个壳部上分别开设半轴孔,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3组装在一起时,首先将偏转轴35连通扰流片3一起放置在其中一个半轴孔中,第一半轴孔111和第二半轴孔112共同组成安装轴孔11将偏转轴35固定在其中,然后再将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3焊接在一起,即组成完整的壳部。对壳部进行分体制造的方式可提高壳体1的尺寸精度,特别是绕流腔体的侧壁上,提高精度可减少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的阻力。
54.实施例9:参照图9、图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面121和所述第二对接面131上分别设置有限位块132以及限位槽122,所述限位块132可插入所述限位槽122中,限制所述第一壳部12和所述第二壳部13相对旋转;所述限位块132和所述限位槽122至少为两组。
55.在将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3进行对接时,第一半轴孔111和第二半轴孔112之间的重合度对偏转轴35的转动具有较大的影响,若是第一半轴孔111和第二半轴孔112之间有偏转,两个半轴孔重合时对不齐,有突出边,增大偏转轴35与安装轴孔11之间的摩擦力,甚至对偏转轴35夹紧,阻碍偏转轴35转动,工作人员还难以对是否对其进行检查。
56.本实施例中通过可相互插接的插接块以及插接槽对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3进行连接,通过插接块和插接槽的连接,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1之间具有唯一的确定连接位置,连接时不会相对旋转。
57.实施例10:参照图9、图10、图11,进一步地,有第一焊接斜面123以及第二焊接斜面133;所述第一焊接斜面123和所述第二焊接斜面133共同组成焊接槽;通过所述焊接槽对所述第一壳部12与所述第二壳部13进行焊接固定。
58.通过焊接的方式可提高金属的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并且对尺寸较小的壳体1上使用焊接的方式不会增加壳体1的体积,便于将绕流装置以及冷流管4铺设在充电电缆中。
59.在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3上预先开设焊接斜面,第一壳部12和第二壳部13对接在一起时,第一焊接斜面123和第二焊接斜面133共同组成的焊接槽可提高对连接焊接的焊接面积,使焊料对所有的连接缝隙进行填充,防止在使用时出现漏液。
60.实施例11:参照图7,进一步地,在扰流片3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偏转轴35的轴线距离扰流片3两侧边的距离为分别为l3、l4;其中,l3》l4。
61.在绕流片的厚度方向上,偏转轴35设置在非厚度方向中点的位置上,进一步的提
高偏转轴35的不稳定性,在受到流动的冷却液推动时,扰流部32向距离l3一侧偏转,而在这一侧偏转到尽头后,扰流部32上l3一侧所受到的冷却液的推动力最大,使绕流片反向向l4一侧转动,惯性作用下扰流部32越过中间位置转动l4一侧,动力用尽后又在冷却液的推动下转向l3一侧,一直往复。
62.由于偏转轴35的轴线方向偏移,扰流片3向l3一侧转动的距离大于向l3一侧转动的距离。
63.实施例12:参照图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侧壁23上垂直于安装轴孔1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抑流斜面26,所述抑流斜面26设置于所述出液口22和所述导流节点25之间,且在所述导流节点25到所述出液口22方向上逐渐向所述扰流腔体2内部延伸,直至与所述出液口22平齐;所述扰流片3上偏转轴35的轴线与扰流片3侧边的距离为l4的一侧朝向所述抑流斜面26安装。
64.抑流斜面26对绕流腔体内的其中一侧的冷却液进行提前引导,增大具有抑流斜面26所引导的冷却液与对侧的冷却液的汇集角度,从而使低温的冷却液和高温的冷却液进行无序的混合,提高混合的均匀性。
65.抑流斜面26和偏转轴35均设置在安装后的抑流腔体和扰流片3的同一侧,使扰流片3转动时扰流部32和抑流斜面26之间的距离最近,而抑流斜面26上所引导的冷却液将绕流片向对侧推动,使扰流部32向对侧转动的距离更大,转动时扰流部32对对侧的阻挡越大,具有绕流斜面一侧的冷却液更容易流向对侧的侧壁处,使低温和高温的冷却液进行充分混合。
66.实施例13:参照图8、图12,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靠近所述进液口21一侧设置有进液管14,所述进液管14通过所述进液口21与所述扰流腔体2连通;所述壳体1靠近所述出液口22一侧设置有出液管16,所述出液管16通过所述出液口22与所述扰流腔体2连通;其中,所述进液管14的外侧套设有进液套管15,所述进液套管15远离所述进液口21的一端到所述进液口21的距离为l5,所述进液管14远离所述进液口21的一端到所述进液口21的距离为l6,l5》l6;其中,所述出液管16的外侧套设有出液套管17,所述出液套管17远离所述出液口22的一端到所述出液口22的距离为l7,所述出液管16远离所述出液口22的一端到所述出液口22的距离为l8,l7》l8。
67.在于冷流管4进行连接时,将冷流管4从进液管14套与出液管16套中插入,冷流管4的外壁与进液管14套以及出液管16套的内壁之间摩擦配合进行固定。
68.而进液管14以及出液管16的末端与冷流管4道的端部对接,使进液管14道以及出液管16道的内腔与冷流管4的内腔直接接触对接,避免冷却液说流通的管道内腔直径变化,对冷却液的流动产生阻力,消耗冷却液流动的动能。
69.实施例14:参照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超充电缆液冷循环系统,包括实施例1-13中的小径
管道扰流装置,还包括冷流管4,所述小径管道扰流装置的进液口21和出液口22连接于两组冷流管4之间。
70.小径管道扰流装置和与之相连的冷流管共同组成冷却管道,冷却管道包裹在充电电缆的外壳之中,对充电电缆内部进行冷却降温。
71.一组冷却管道上可设置多组小径管道扰流装置,对冷却液流通的路径上都进行扰流混合,提高冷却液的热交换效率。
7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小径管道扰流装置的偏转轴35朝向不同,多组小径管道扰流装置对冷却管道内的冷却液进行多角度的绕流混合。
73.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中心”、“顶”、“底”、“顶部”、“底部”、“内”、“外”、“内侧”、“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其中,“里侧”是指内部或围起来的区域或空间。“外围”是指某特定部件或特定区域的周围的区域。
74.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以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75.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组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76.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7.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
“‑”
和“~”表示的是两个数值之同的范围,并且该范围包括端点。例如:“a-b”表示大于或等于a,且小于或等于b的范围。“a~b'' 表示大于或等于a,且小于或等于b的范围。
78.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7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