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线绞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28754发布日期:2023-01-20 20:15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线绞线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线绞线技术领域,具体是电线绞线机。


背景技术:

2.电缆是一种电能或信号传输装置,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铜丝或其他导电金属丝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因此绞合是大多数多芯电缆生产的重要工序之一,但现有的绞合装置在工作中,经常会在绞合前就出现电线打结的情况,这就需要操作人员进行人工操作再把线分开,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且绞合完毕后需要人工进行手动收线,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加大了工作强度。
3.目前现有国家专利号为cn210378603u的“一种电线电缆生产用绞合装置”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案即通过理线机构整理,并利用收线机构对电线进行收线以完成收纳,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仍旧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该装置的收线方式是直接进行收卷而没有对收线位置进行调节排线,导致电缆会一直在一个位置进行收卷,而不能够有序排列在收卷筒上,导致了收卷筒会出现单位置电线堆积过多,最内层的电线容易在压力下被挤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电线绞线机,利用排线组件与绞线组件相配合,带动电缆沿着中框往复运动,通过往复移动电缆使得电缆能够整齐有序的铺在收卷组件内,防止部分电缆堆积相互挤压将内部的电缆压坏或在磨擦作用下将其刮断的情况发生。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线绞线机,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设有用于辅助电线绞合用的后板、中框以及侧板;收卷组件,所述收卷组件设于所述底板上,用于对电线进行支撑以及绞合后对电线进行收卷;排线组件,所述排线组件设于所述中框内,用于对绞合后的电线进行有序的排线收卷;及绞线组件,所述绞线组件设于所述排线组件内,用于完成对电线的绞线。
6.进一步的,所述收卷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底板上的两根支撑杆,且两个所述支撑杆上均设有“u”型的支撑架;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用于收纳电线的收卷筒;设于所述后板上的装载板,且所述后板与所述装载板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设于所述装载板一侧的多根用于套装铜丝卷的装载杆,且所述装载板朝向所述收卷筒一侧设有可拆卸式的挡板,且所述挡板上开设有三个与所述装载杆相对应的出料口。
7.进一步的,所述排线组件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中框内的排线块,所述排线块内部开设有排线槽,所述中框内设有往复丝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排线块内部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一端表面上设有多个橡胶块,且所述橡胶块位于所述排线槽内部,所述橡胶块远离驱动杆一端开设有u形凹槽;转动连接于所述排线块内部的驱动套筒,所述驱动套筒内部设有于所述往复丝杆相配合的套接口,且所述驱动杆与所述套筒之间设有第一传动带。
8.进一步的,所述绞线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排线槽内部的涡轮,所述涡轮上开设有三个供铜丝穿过的绞线口;转动连接于所述排线块内部与所述涡轮相配套的蜗杆,且所述蜗杆与所述驱动套筒之间套设有第二传动带。
9.进一步的,所述收卷筒两侧均设有圆柱状的支撑块,所述收卷筒上靠近所述侧板一侧的支撑块一侧设有插接块,所述侧板上转动连接有转板,所述转板上开设有插接槽,且所述插接槽与所述插接块相互卡合。
10.进一步的,所述装载板位于所述后板内一侧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后板内转动连接有连动杆,所述连动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且所述转板与所述连动杆之间套设有第三传动带。
11.进一步的,所述中框底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排线块顶部设有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的悬挂架,且所述悬挂架为t字形结构,所述悬挂架两侧底部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滑轮。
12.进一步的,所述绞线口两侧均设有半圆形的倒角,且所述蜗轮为陶瓷材料制成。
13.进一步的,所述转板一侧设有摇杆,所述摇杆远离所述侧板一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把手。
1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线绞线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发明优点在于,利用排线组件与绞线组件相配合,在绞线的过程中,能够随着电缆的绞合,带动电缆沿着中框往复运动,通过往复移动电缆使得电缆能够整齐有序的铺在收卷组件内,防止部分电缆堆积相互挤压将内部的电缆压坏或在磨擦作用下将其刮断的情况发生。
16.其次,利用能够配合转动的收卷组件与绞线组件相配合,防止铜丝在穿过绞线组件之前就旋转绞合,造成难以收卷的情况发生,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17.进一步的,利用易拆卸的收卷组件对电线进行收卷,能够方便使用者对铜线进行安装固定便于出料和对绞线后的电缆进行回收,提高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20.图3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俯视剖面图。
21.图4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侧视剖面图。
22.图5为本发明的装载板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的驱动套筒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的驱动杆结构剖视图。
25.图8为本发明的收卷筒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发明的转板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发明的图2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28.图11为本发明的图4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
29.图1-11中:1-底板;101-支撑杆;102-支撑架;103-收卷筒;104-支撑块;105-插接块;2-后板;201-装载板;202-装载杆;203-挡板;204-出料口;205-第一锥齿轮;206-连动杆;207-第二锥齿轮;3-中框;301-滑槽;302-往复丝杆;4-排线块;401-悬挂架;402-滑轮;
5-排线槽;501-驱动杆;502-橡胶块;503-第一传动带;504-驱动套筒;505-第二传动带;506-蜗杆;507-蜗轮;508-绞线口;6-侧板;601-转板;602-把手;603-插接槽;604-第三传动带。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线绞线机,该电线绞线机可以实现利用排线组件与绞线组件相配合,带动电缆沿着中框往复运动,通过往复移动电缆使得电缆能够整齐有序的铺在收卷组件内,防止部分电缆堆积相互挤压将内部的电缆压坏或在磨擦作用下将其刮断的情况发生。以下对该电线绞线机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予以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11中,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线绞线机,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设有用于辅助电线绞合用的后板2、中框3以及侧板6;收卷组件,收卷组件设于底板1上,用于对电线进行支撑以及绞合后对电线进行收卷;排线组件,排线组件设于中框3内,用于对绞合后的电线进行有序的排线收卷;及绞线组件,绞线组件设于排线组件内,用于完成对电线的绞线。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收卷组件包括:设于底板1上的两根支撑杆101,且两个支撑杆101上均设有“u”型的支撑架102;设于两个支撑架102之间用于收纳电线的收卷筒103;设于后板2上的装载板201,且后板2与装载板201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设于装载板201一侧的多根用于套装铜丝卷的装载杆202,且装载板201朝向收卷筒103一侧设有可拆卸式的挡板203,且挡板203上开设有三个与装载杆202相对应的出料口204。
34.在使用前,使用者需要将单卷的铜丝卷套设在装载杆202上,将铜丝卷上的铜丝牵引并拉扯到穿过出料口204,通过出料口204后插入到绞线口508以及排线槽5内部,铜线在穿过绞线口508后将会被绞成电线,并最终将电线的末端缠绕固定在收卷筒103上,以此在进行绞线以及收卷的过程中,电线将会被收卷在收卷筒103上,以便于工作人员对收卷后的电线进行收纳。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排线组件包括:滑动连接于中框3内的排线块4,排线块4内部开设有排线槽5,中框3内设有往复丝杆302;转动连接于排线块4内部的驱动杆501,驱动杆501一端表面上设有多个橡胶块502,且橡胶块502位于排线槽5内部,橡胶块502远离驱动杆一端开设有u形凹槽;转动连接于排线块4内部的驱动套筒504,驱动套筒504内部设有于往复丝杆302相配合的套接口,且驱动杆501与套筒504之间设有第一传动带503。
36.在使用中,当电线穿过排线槽5时,电线将会与橡胶块502相接触,电线在不断的被收卷到收卷筒103上时,也将不断的在排线槽5内部移动,通过电线与橡胶块502的接触,电线能够带动橡胶块502随着电线的方向移动,而由于橡胶块502位于驱动杆501表面上,因此橡胶块502将不能够随着电线移动,转而会带动驱动杆501向着电线移动的方向进行转动,通过驱动杆501带动第一传动带503与驱动套筒504进行转动,当驱动套筒504转动时,驱动
套筒504内部的套接口将与往复丝杆302进行螺纹转动连接,在螺纹转动连接的驱动下沿着往复丝杆302移动,而往复丝杆302具有能够使驱动套筒504来回移动的特性,使得驱动套筒504能够沿着往复丝杆302进行往复运动,而应用在本装置中,排线块4也将随着驱动套筒504的移动而进行往复运动,此时穿过排线块4的电线也将会在排线块4的带动下沿着收卷筒103的表面进行有序排列收卷,防止电线在收卷过程中相互缠绕在一起难以取出使用或缠绕不均匀导致部分电线被挤压损坏的情况发生;
37.同时,橡胶块502一侧的u形凹槽与电线表面相匹配,利用接触面积越大而摩擦力越大的原理,可以通过增大橡胶块502与电线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电线与橡胶块502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橡胶块502能够受到充分的摩擦力来带动驱动杆501进行转动;
38.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电线与橡胶块502之间的摩擦力,在实际实施时,电线的行动轨迹为穿过绞线口508后贯通排线槽5内部,而橡胶块502就位于排线槽5的上壁处,当电线在穿过排线槽5时自然会将排线槽5内部填满,这样电线接触橡胶块502表面时会因为行进空间被占据而与橡胶块502表面相互挤压,在而利用橡胶块502伸缩性良好的优点,在橡胶块502下方形成弧形的帖合面,借此增大电线与橡胶块50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摩擦力,同时配合前述橡胶块502上的u形凹槽,更进一步地提升摩擦力,以此防止橡胶块502与电线之间的摩擦力过小造成驱动杆501难以转动的情况发生。
39.在一些实施例中,绞线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排线槽5内部的涡轮507,涡轮507上开设有三个供铜丝穿过的绞线口508;转动连接于排线块4内部与涡轮507相配套的蜗杆506,且蜗杆506与驱动套筒504之间套设有第二传动带505。
40.当电线在穿过蜗轮507的同时,由于驱动套筒504被驱动杆501以及第一传动带503驱动进行转动,而驱动套筒504与蜗杆506之间又套设有第二传动带507,因此蜗杆506将会在驱动套筒504与第二传动带507的带动下进行旋转,当蜗杆506旋转时将会与蜗轮507啮合连接,使得蜗轮507也进行转动,而当蜗轮转动507时,穿过蜗轮507上的绞线口508内部的铜丝也将被蜗轮507所带动并进行转动,而转动的三根铜丝就会相互绞合并拧紧在蜗轮507的圆心处,被绞合成一股电线,以此在驱动装置对电线进行收卷的同时将铜丝绞合成电线,同时完成绞合与收卷这两项工作,提高装置的使用便捷性,更是避免了电线在绞合完毕后容易在转运或重新收卷的过程中沾上灰尘的缺点。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收卷筒103两侧均设有圆柱状的支撑块104,收卷筒103上靠近侧板6一侧的支撑块104一侧设有插接块105,侧板6上转动连接有转板601,转板601上开设有插接槽603,且插接槽603与插接块105相互卡合;
42.在使用前,通过圆柱状的支撑块104放置在“u”字形的支撑架102上,此时支撑块104将能够在支撑架102上进行转动,进而对电线进行收卷,同时将支撑块104一侧的插接块105插入插接槽603内部,使得转板601转动时能够带动收卷筒103进行转动,让使用者能够边界的将收卷筒103拆卸以及安装,提高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43.在一些实施例中,装载板201位于后板2内一侧设有第一锥齿轮205,后板2内转动连接有连动杆206,连动杆206上设有与第一锥齿轮205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207,且转板601与连动杆206之间套设有第三传动带604;
44.在使用过程中,当蜗轮507进行转动时,蜗轮507两侧的铜丝都会被卷动并相互绞合,而此时需要将装载板201以及装载板201上的铜丝卷一起转动才能够避免装载板201与
蜗轮507之间的铜丝被绞合;
45.因此,当转板601在把手602的驱动下进行转动时,转板601将会带动第三传动带604进行转动,通过第三传动带604带动连动杆206以及连动杆206上的第二锥齿轮207进行转动,通过第二锥齿轮207与第一锥齿轮205之间的传动,使得第一锥齿轮205将能够带装载板201进行转动,此时装载板201以及其上方装载的铜丝卷也能够以第一锥齿轮205为圆心进行转动,以此配合蜗轮507进行旋转,防止装载板201上的铜丝卷在一起难以完成对蜗轮507的上料。
46.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框3底部开设有滑槽301,排线块4顶部设有与滑槽301滑动连接的悬挂架401,且悬挂架401为t字形结构,悬挂架401两侧底部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滑轮402,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悬挂架401为排线块4进行支撑,防止排线块4从中框3内掉落,而利用悬挂架401底部的滑轮402与滑槽301相接触能够减小悬挂架401与滑槽301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排线块4难以滑动的情况发生。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绞线口508两侧均设有半圆形的倒角,且蜗轮507为陶瓷材料制成,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半圆形的倒角防止绞线口508的边缘与铜丝摩擦导致将铜线刮坏的情况发生,同时利用陶瓷材料制成的蜗轮507其表面也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与较低的摩擦系数,同样能够对铜丝进行防护。
48.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板601一侧设有摇杆,摇杆远离侧板6一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把手602,通过转动的把手602辅助使用者转动转板601进行转动,以此驱动装置中的各个组件相互配合将铜线绞合在一起组成电线电缆。
49.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0.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线绞线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5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