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板、电池包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51677发布日期:2023-12-03 02:11阅读:27来源:国知局
换热板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电池组件,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板、电池包和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组件,对电动汽车的长期稳定运行起着关键的作用。

2、现有技术中,采用水通入口琴管后对电池进行冷却或加热,但由于口琴管只能从固定的入口通入水流,并从固定的出口将水流排出,也就是口琴管在加热或者冷却操作时均采用同样的水流流向,使得口琴管等换热组件容易导致电池局部位置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降低了电池使用的稳定性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板、电池包和车辆的新技术方案,能够解决传统换热板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2、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板,应用于电池,所述换热板包括:

3、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连通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流道;

4、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换热,所述流道用于流通工质,

5、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冷却时,所述工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入所述流道并从第二接口流出,

6、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加热时,所述工质从所述第二接口流入所述流道并从第一接口流出。

7、可选地,包括:

8、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冷却时,所述工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入,并优先流经第一类区域;

9、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加热时,所述工质从所述第二接口流入,并优先流经第二类区域;

10、其中,所述第一类区域用于与电池极柱区域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类区域用于与电池的非极柱区域对应设置。

11、可选地,所述流道包括与第一接口连接的第一段流道以及与所述第二接口连接的第二段流道;

12、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冷却时,所述工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入,并先后流经所述第一段流道和第二段流道后,从所述第二接口流出,并且所述第一段流道中流经所述第一类区域的流道长度大于流经所述第二类区域的流道长度,所述第二段流道中流经所述第一类区域的流道长度小于流经所述第二类区域的流道长度;

13、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加热时,所述工质从所述第二接口流入,并先后流经所述第二段流道和第一段流道后,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出,并且所述第二段流道中流经所述第一类区域的流道长度小于流经所述第二类区域的流道长度,所述第一段流道中流经所述第一类区域的流道长度大于流经所述第二类区域的流道长度。

14、可选地,所述第一段流道长度与所述第二段流道长度的比值的范围为0.5-5。

15、可选地,所述第二类区域宽度与所述第一类区域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8。

16、可选地,所述第一类区域宽度与电池长度的比值范围为0.1-0.4,所述第二类区域宽度与电池长度的比值范围为0.1-0.6。

17、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板的同侧。

18、可选地,所述换热板包括进出口总成,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位于所述进出口总成。

19、可选地,所述换热板包括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所述流道分布于所述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

20、第一类区域包括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

21、第二类区域包括第一分域,所述第一分域位于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之间;

22、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换热时,所述工质在所述第一分区、第一分域和第二分区中进行至少1次循环流动;

23、所述第一类区域用于与电池极柱区域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类区域用于与电池的非极柱区域对应设置。

24、可选地,所述第一类区域包括第四子区;

25、所述第二类区域包括第二分域;

26、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冷却时,所述工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经所述第四子区、第二分域和第四子区,并从所述第四子区流入所述第二接口;

27、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加热时,所述工质从所述第二接口流经所述第四子区、第二分域和第四子区,并从所述第四子区流入所述第一接口。

28、可选地,所述第一类区域包括第四子区和第二子区;

29、所述第二类区域包括第二分域,所述第二分域位于所述第四子区和第二子区之间;

30、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冷却时,所述工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入所述第四子区、第二分域和所述第二子区,并由所述第二子区流回所述第二分域和所述第四子区后流入所述第二接口;

31、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加热时,所述工质从所述第二接口流入所述第四子区、第二分域和所述第二子区,并由所述第二子区流回所述第二分域和所述第四子区后流入所述第一接口。

32、可选地,所述换热板包括第一换热模块和第二换热模块,所述第一换热模块和第二换热模块均包括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

33、所述第一类区域包括第三子区、第一子区、第四子区和第二子区;

34、所述第二类区域包括第一分域和第二分域;

35、所述第一分域位于所述第三子区和所述第一子区之间,所述第二分域位于所述第四子区和第二子区之间,所述第一子区与第四子区相邻设置。

36、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换热模块内,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换热时,所述工质在所述第三子区、第一分域和第一子区内的流道中进行至少1次循环流动。

37、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换热模块内,

38、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冷却时,所述工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入所述第一换热模块内,经所述第一换热模块流入所述第四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并由所述第四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流入所述第二分域,后流入所述第二接口;

39、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加热时,所述工质从所述第二接口流入所述第二分域,并由所述第二分域流入所述第四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后流入所述第一接口。

40、可选地,包括:

41、所述流道包括分流结,所述分流结包括一级分流结,至少一个所述一级分流结设于所述第一类区域,所述一级分流结靠近所述第一接口或者第二接口设置,所述分流结将所述流道分流。

42、可选地,所述换热板包括第一换热模块和第二换热模块,所述第一换热模块和第二换热模块均包括所述第一类区域;

43、所述第一换热模块的所述第一类区域包括第三子区和第一子区,第二换热模块的所述第一类区域包括第四子区和第二子区;

44、所述一级分流结设置于所述第三子区,所述分流结还包括二级分流结,所述二级分流结位于所述第一子区、第二子区和第四子区中的至少一者。

45、可选地,包括:

46、换热区域和电池区域,换热区域环绕于所述电池区域设置,电池区域为电池在所述换热板上形成电池投影区域,

47、所述流道包括第一类流道和第二类流道;

48、所述第一类流道位于所述换热区域,所述第二类流道分布于电池区域。

49、可选地,所述第一类流道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类流道的长度,和/或,所述第一类流道分流次数小于第二类流道的分流次数。

50、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换热板。

51、可选地,包括多个电池芯体,每个所述电池芯体的两端设置有极柱,所述电池芯体沿第一方向分布,所述换热板沿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电池芯体的一侧或者两侧。

52、可选地,所述电池芯体两端极柱连线所在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互相垂直。

53、可选地,所述换热板为底板或上盖。

54、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换热板;或,

55、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电池包。

56、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

5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板。所述换热板通过工质与电池之间的热量交换,可以提高所述换热板的换热效率,而且在所述换热板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冷却或者加热时,可以灵活切换所述流道中工质的流向,使得所述换热板对电池加热时先加热的区域与换热板对电池冷却时,先冷却的区域不同,提高了所述换热板的换热均温性。

58、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