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兼具收线和固定功能的电线接线器

文档序号:32817160发布日期:2023-01-04 03:47阅读:34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电线连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兼具收线和固定功能的电线接线器。


背景技术:

2.1.理解:电线是指传输电能的导线。分裸线、电磁线和绝缘线;裸线没有绝缘层,包括铜、铝平线、架空绞线以及各种型材(如型线、母线、铜排、铝排等)。
3.2.检索:在专利库中检索该领域电线连接设备等相关专利,检索到有几十篇专利。其中,与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特征较为近似的有以下两篇3.引证:其一目前两端的电线剥皮端都是用胶带缠绕进行固定,时间久了,胶带就会脱落,导致电线剥皮端脱落。
4.其二是螺丝挤压两端的电线剥皮端,在扯拉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脱落。
5.在中国专利号为202110121425.8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的多功能电力接线装置,包括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静电导电块。
6.4.总结:对于该相关专利,发明人对此认为:虽然该专利将缠绕好的电线通过电机运转固定的,但是电机带动其他零部件移动对电线进行挤压固定时,很容易因为操作不当对电线强度挤压造成外表皮损坏,或者对电线挤压的强度不够里面有空隙从而造成电线中间部分的松动,导致脱落。
7.5.引证:在中国专利号为202210293477.8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便捷的电气接线装置,包括接线盒,所述接线盒内腔两侧横向穿接有多个连接线,所述接线盒上端面安装有盒盖,所述盒盖上端面嵌合有散热网;安装于所述接线盒内腔的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接线盒内腔的连线盒,所述连线盒两侧内腔固定有弹簧一,所述弹簧一上端面固定有与所述连线盒套接的插块。
8.6.总结:对于该相关专利,发明人对此认为:该专利虽然也能对电线进行固定,但是将电线固定完成后电线过长,不能对电线多余的部分进行收线并进行固定。
9.在此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一种兼具收线和固定功能的电线接线器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0.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兼具收线和固定功能的电线接线器,有效解决了将多余电线缠绕固定以及电线加强固定的问题。
11.一种兼具收线和固定功能的电线接线器,包括线盒,所述线盒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收线杆,每个收线杆远离线盒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圆板,每个圆板的内部均开设有凹槽,每个凹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挤压板,每个挤压板的外侧均套装有多个限位弹簧,每个所述圆板远离收线杆的一端均设有限位机构。
12.优选的,每个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有与圆板滑动连接的限位板,每个限位板的内部
均滑动连接有t杆,每个t杆的外侧均套装有缓冲弹簧,每个t杆靠近限位板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限位柱,每个所述限位板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每个所述t杆远离限位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拉杆。
13.优选的,所述线盒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多个第一空腔,每个第一空腔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动板,每个第一滑动板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齿板,每个第一空腔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动板,每个第二滑动板的前后两端均滑动连接有第二齿板,每个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辅助齿轮,每个第一齿板和第二齿板均与对应的第一辅助齿轮啮合,每个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第一多向齿轮,每个第一齿板和第二齿板均与对应的第一多向齿轮啮合。
14.优选的,每个第一空腔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动板,每个第三滑动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第三齿板,每个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四滑动板,每个第四滑动板的左右两端均滑动连接有第四齿板,每个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辅助齿轮,每个第三齿板和第四齿板均与对应的第二辅助齿轮啮合,每个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第二多向齿轮,每个第三齿板和第四齿板均与对应的第二多向齿轮啮合。
15.优选的,所述线盒的上下两端均转动连接有多个转动杆,每个转动杆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棘轮,所述线盒内部转动连接有多个拨片,每个拨片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棘齿,每个棘齿靠近第二多向齿轮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每个所述转动杆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带轮,每个所述转动杆上端的带轮通过第一传送带均与对应的第二多向齿轮套装,每个所述转动杆下端的带轮通过第二传送带均与第一多向齿轮套装。
16.优选的,所述线盒的后端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顶板,顶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弧形板,所述滑动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弧形板与丝杆螺纹连接。
17.优选的,所述线盒的上下两端均贯穿有线孔。
18.本发明与202110121425.8和202110121425.8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1.将固定好多余的电线缠绕在收线杆上,缠绕完成后将另一端的电线拉入凹槽内,电线在进入凹槽的时候,挤压在凹槽的挤压板,挤压板带动限位弹簧收缩一些,此时限位弹簧和挤压板处于对电线的挤压固定,随后滑动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对挤压板进行再次挤压并进行固定,避免了电线在缠绕后出现松动导致电线下坠,对缠绕后的电线进行了固定,防止电线松动下坠。
19.2. 转动前侧的转动杆转动,转动杆在转动的时候带动棘轮,棘轮在转动的时候将棘齿拨开,在将棘齿拨开的时候,棘齿转动挤压第一弹簧,棘齿也带动拨片转动,同时带动转动杆上端的带轮和下端的带轮转动,转动杆上端的带轮和下端的带轮在转动的时候带动第一多向齿轮和第二多向齿轮转动,第一多向齿轮在转动的时候带动第一齿板和第二齿板往中间滑动,从而对电线进行挤压固定,第一辅助齿轮辅助前侧的第一齿板和第二齿板滑动,与此同时第二多向齿轮带动第一齿板和第二齿板往中间滑动,再次对电线进行挤压固定,第二辅助齿轮辅助前侧的第三齿板和第四齿板滑动,随后转动后侧的转动杆,转动后侧转动杆时转动方向与前侧转动杆相反,后侧转动杆带动右侧对应零部件进行将电线固定,前侧转动杆则带动左侧零部件进行将电线固定,增加了电线的固定。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整体主视图。
21.图2为本发明圆板剖面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限位机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圆板底面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线盒剖面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第二多向齿轮与第一传送带配合示意图。
26.图7为本发明带轮与第二传送带配合示意图。
27.图8为本发明棘轮棘爪配合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顶板和丝杆配合示意图附图标记:1:线盒;2:收线杆;3:圆板;4:凹槽;5:挤压板;6:限位弹簧;7:限位机构;701:限位板;702:t杆;703:缓冲弹簧;704:限位柱;705:限位槽;706:拉杆;8:第一空腔;9:第一滑动板;10:第一齿板;11:第二滑动板;12:第二齿板;13:第一辅助齿轮;14:第一多向齿轮;15:第三滑动板;16:第三齿板;17:第四滑动板;18:第四齿板;19:第二辅助齿轮;20:第二多向齿轮;21:转动杆;22:棘轮;23:拨片;24:棘齿;25:第一弹簧;26:带轮;27:第一传送带;28:第二传送带;29:滑动槽;30:顶板;31:弧形板;32:丝杆;33: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1-9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9.实施例一,由图1-图4给出,为了达到对多余电线收线固定的目的,包括线盒1,线盒1上侧收线杆2固定偏后位置,下端的收线杆2固定在偏前位置,收线杆2在远离另一侧的位置有圆板3固定,圆板3在远离收线杆2的一侧有左右横向的凹槽4,凹槽4内部有两个槽,挤压板5一侧有圆柱杆固定,圆柱杆的外侧有限位弹簧6套装,挤压板5一侧的圆柱杆在槽里可以前后滑动,在圆柱杆滑动时,挤压板5会对限位弹簧6进行挤压,线孔33是上下贯穿的;在固定完电线后,电线比较长时,将电线顺着收线杆2进行缠绕,避免电线过长下坠造成危险,缠绕完成后将另一端的电线拉入凹槽4内,电线在进入凹槽4的时候,挤压在凹槽4的挤压板5,挤压板5带动限位弹簧6收缩一些,此时限位弹簧6和挤压板5处于对电线的挤压固定,随后滑动限位机构7,限位机构7对挤压板5进行再次挤压并进行固定,避免了电线在缠绕后出现松动导致电线下坠,对缠绕后的电线进行了固定,防止电线松动。
30.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3和图4给出,为了达到对电线固定的目的,圆板3远离收线杆2的一侧有槽,限位板701在槽里前后滑动,限位板701的内部有个长槽,t杆702为t形状且上端在限位板701的长槽里上下滑动,t杆702的上端有导板固定,t杆702外侧套装有缓冲弹簧703,缓冲弹簧703在长槽内,缓冲弹簧703的上端与导板的下端固定,t杆702的左右两侧有限位柱704固定,圆板3下端槽的左右两侧有多个限位槽705,t杆702下端固定有一个t形状的拉杆706;在进行对限位板701限位时,往下拉动拉杆706,拉杆706带动t杆702往下滑动,拉杆706在往下滑动时的时候挤压缓冲弹簧703且带动限位柱704从限位槽705内滑出,然后推动拉杆706,拉杆706带动t杆702,t杆702带动限位块移动直至对挤压板5进行挤压并限位,
然后松开拉杆706,缓冲弹簧703带动t杆702复位,在t杆702复位的同时,限位柱704卡进限位槽705内,增加了固定性,防止了缠好的电线松动。
31.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由图1、图5、图6、图7和图8给出,为了达到电线固定的目的,线盒1上端的左右两侧和下端的左右两侧有空腔,空腔的内部左右滑动有第一滑动板9和第二滑动板11且第一滑动板9和第二滑动板11靠近线孔33的一侧均固定有多个第一齿板10和第二齿板12,左侧第一空腔8内部前侧位置转动有第一辅助齿轮13且第一滑动板9和第二滑动板11前侧的第一齿板10和第二齿板12与第一辅助齿轮13啮合,第一滑动板9和第二滑动板11后侧的第一齿板10和第二齿板12与第一多向齿轮14啮合,右侧空腔内部的第一辅助齿轮13和第一多向齿轮14与左侧空腔内部的位置为相反的,空腔的内部前后滑动有第三滑动板15和第四滑动板17且第三滑动板15和第四滑动板17靠近线孔33的一侧均固定有多个第三齿板16和第四齿板18,左侧第一空腔8内部靠近收线杆2的位置转动有第二辅助齿轮19且第三滑动板15和第四滑动板17上的第三齿板16和第四齿板18与第二辅助齿轮19啮合,第三滑动板15和第四滑动板17靠近转动杆21一侧的第三齿板16和第四齿板18与第二多向齿轮20啮合,右侧空腔内部的第二辅助齿轮19和第二多向齿轮20与左侧空腔内部的位置为相反的,线盒1上下两端有槽,转动杆21在线盒1的槽内转动,转动杆21上端位置有棘轮22固定,拨片23在线盒1内转动,拨片23外侧套装固定有棘齿24,棘齿24外侧固定有第一弹簧25,第一弹簧25的另一侧与线盒1固定,转动杆21的上端和下端有带轮26固定,第一多向齿轮14和第二多向齿轮20由带轮和齿轮组合的,上端的带轮26通过第一传送带27均与对应的第二多向齿轮20套装,下端的带轮26通过第二传送带28均与第一多向齿轮14套装;将电线插进线孔33内进行固定时,转动前侧的转动杆21转动,转动杆21在转动的时候带动棘轮22,棘轮22在转动的时候将棘齿24拨开,在将棘齿24拨开的时候,棘齿24转动挤压第一弹簧25,棘齿24也带动拨片23转动,同时带动转动杆21上端的带轮26和下端的带轮26转动,转动杆21上端的带轮26和下端的带轮26在转动的时候带动第一多向齿轮14和第二多向齿轮20转动,第一多向齿轮14在转动的时候带动第一齿板10和第二齿板12往中间滑动,从而对电线进行挤压固定,第一辅助齿轮13辅助前侧的第一齿板10和第二齿板12滑动,与此同时第二多向齿轮20带动第一齿板10和第二齿板12往中间滑动,再次对电线进行挤压固定,第二辅助齿轮19辅助前侧的第三齿板16和第四齿板18滑动,随后转动后侧的转动杆21,转动后侧转动杆21时转动方向与前侧转动杆21相反,后侧转动杆21带动右侧对应零部件进行将电线固定,前侧转动杆21则带动左侧零部件进行将电线固定,增加了电线的固定。
32.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和图9给出,为了达到电线头固定的目的,滑动槽29为矩形的,滑动槽29内部左右两侧有槽,顶板30的左右两侧有凸块,顶板30两侧的凸块在滑动槽29左右两侧的槽里前后滑动,顶板30前端的左右两侧有弧形板31固定,顶板30的中部有螺纹孔,丝杆32早顶板30中部的螺纹孔内螺纹连接,丝杆32前端与凹槽4内部中间位置转动;将两端电线头插进线孔33内使之接触,然后转动丝杆32,丝杆32带动顶板30和弧形板31往前侧移动,弧形板31在移动过程中对两端电线头进行挤压固定,防止脱落,从而引发事故。
33.本发明使用时,将电线头插进对应的线孔33内使之接触,然后转动丝杆32,丝杆32带动顶板30和弧形板31往前侧移动,弧形板31在移动过程中对两端电线头进行挤压固定,
然后将电线插进线孔33内进行固定时,转动前侧的转动杆21转动,转动杆21在转动的时候带动棘轮22,棘轮22在转动的时候将棘齿24拨开,在将棘齿24拨开的时候,棘齿24转动挤压第一弹簧25,棘齿24也带动拨片23转动,同时带动转动杆21上端的带轮26和下端的带轮26转动,转动杆21上端的带轮26和下端的带轮26在转动的时候带动第一多向齿轮14和第二多向齿轮20转动,第一多向齿轮14在转动的时候带动第一齿板10和第二齿板12往中间滑动,从而对电线进行挤压固定,第一辅助齿轮13辅助前侧的第一齿板10和第二齿板12滑动,与此同时第二多向齿轮20带动第一齿板10和第二齿板12往中间滑动,再次对电线进行挤压固定,第二辅助齿轮19辅助前侧的第三齿板16和第四齿板18滑动,随后转动后侧的转动杆21,转动后侧转动杆21时转动方向与前侧转动杆21相反,后侧转动杆21带动右侧对应零部件进行将电线固定,前侧转动杆21则带动左侧零部件进行将电线固定,通过对电线的两侧挤压,使电线固定的更加稳定,在固定完电线后,电线比较长时,将电线顺着收线杆2进行缠绕,避免电线过长下坠造成危险,缠绕完成后将另一端的电线拉入凹槽4内,电线在进入凹槽4的时候,挤压在凹槽4的挤压板5,挤压板5带动限位弹簧6收缩一些,此时限位弹簧6和挤压板5处于对电线的挤压固定,随后滑动限位机构7,限位机构7对挤压板5进行再次挤压并进行固定,避免了电线在缠绕后出现松动导致电线下坠,对缠绕后的电线进行了固定,防止电线松动。
34.本发明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解决了将多余电线缠绕固定以及电线加强固定的问题。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