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电池用散热装置

文档序号:33556765发布日期:2023-03-22 12:15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能电池用散热装置

1.本发明涉及蓄电池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电池用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清洁高效的电能在化石能源日渐枯竭的当代社会成为广受追捧的新能源之一,受益于快充快放的蓄电池技术,电能逐渐被用于各种领域,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储能蓄电池存在一定的弊端,蓄电池为满足快充快放及大容量、轻量化需求,其在充放电时容易积聚热量,以锂电池为例,其在热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自然爆炸,为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现在生产制造电池组时会配备相配套的散热结构,现有的大部分散热结构均为简单的风扇式结构,其基于电池组的外壳设置通风涵道,再在通道的一端设置扇叶,通过扇叶吹风实现电池组外壳内的空气交换,进而将电池组工作产生的热量带走,但是这种散热方式其空气流动方向固定,散热时必定是将外壳内的热空气从一端吹至另一端,从而容易造成外壳内远离风扇的一端热量聚集,此缺陷仍会导致电池组的热量聚集,对此,现需要针对电池组的散热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其解决现有的单向通风散热导致热量在一端聚集的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池用散热装置,其采用涵道式风扇作为鼓风装置,具备单向大通量的右端,在涵道式风扇的两端设置对应的导风结构,并设置调节结构,进而通过改变导风结构的对接方式,实现空气流向的转换,从而使得本装置具备吹气、吸气两种模式,以应对电池组的不同散热方式需求。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5.它包含底座、涵道式风扇,其中涵道式风扇固定设置在底座上,它还包含:
6.风向调节组件,所述的风向调节组件设置在底座上,且风向调节组件与涵道式风扇相配合设置;
7.调节驱动组件,所述的调节驱动组件设置在底座上,且调节驱动组件与风向调节组件相配合设置;
8.在使用时,通过涵道式风扇工作,进而在与涵道式风扇连接的风向调节组件内形成单方向通行的气流,通过调节驱动组件对风向调节组件进行控制,进而变换风向调节组件的接口,进而使得风向调节组件为外部散热结构提供不同方向的气流,实现不同的散热方式。
9.优选地,所述的涵道式风扇包含:
10.壳体,所述的壳体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壳体的前后两端均开口设置;
11.导风罩,所述的导风罩为两个,且前后对称分别扣设在壳体前后两端的口上;
12.扇叶,所述的扇叶通过转轴旋设在壳体内;
13.驱动电机,所述的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底座上,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轴承旋接穿置在后侧的导风罩的侧板上后,与扇叶的转轴传动连接设置;
14.在使用时,通过电机带动扇叶旋转,进而在壳体内形成从后向前的气流,进而通过扣在壳体上的导风罩进行气流的导向,形成后侧的导风罩内进气,前侧的导风罩内出气。
15.优选地,所述的风向调节组件包含:
16.导风管,所述的导风管为两个,且分别穿设在前后两侧导风罩的侧板上,导风管通过导风罩与涵道式风扇贯通设置;
17.通风管,所述的通风管为两个,且分别套设固定在两个导风管上远离导风罩的一端,导风管与通风管贯通设置;
18.封板,所述的封板为两个,且前后对称设置,前后两侧的封板分别抵设在通风管的前后两端口上,后侧封板的中部开孔设置,前侧封板的两端开孔设置;
19.在使用时,通过导风管与后侧的导风罩贯通的通风管为两端口均进气状态,通过导风管与前侧的导风罩贯通的通风管为两端口均出气状态,控制两个通风管移动;
20.当与后侧导风罩贯通的通风管转动与后侧封板的开孔贯通,且与前侧导风罩贯通的通风管与前侧封板的开孔贯通时,后侧封板上的开孔为进气状态;
21.当与前侧导风罩贯通的通风管转动与后侧封板的开孔贯通,且与后侧导风罩贯通的通风管与前侧封板的开孔贯通时,后侧封板上的开孔为出气状态。
22.优选地,所述的调节驱动组件包含:
23.支架,所述的支架固定设置在底座上,封板固定设置在支架上;
24.调节推杆,所述的调节推杆通过转轴旋设在支架上;
25.连接轴,所述的连接轴通过轴承旋设在调节推杆的活动端轴上;
26.连接架,所述的连接架为两个,且连接架前后对称固定设置在连接轴的前后两端,前后两侧的连接架远离连接轴的一端分别固定设置在前后两侧的导风罩侧壁上;
27.在使用时,通过调节推杆的伸缩运动,带动连接轴移动,进而连接轴带动连接架运动,连接架带动导风罩转动,进而导风罩通过导风管带动通风管转动,实现对通风管位置的调节。
28.优选地,所述的通风管的端口上套设固定有翼板,且翼板抵设在封板上。
29.优选地,所述的两个通风管之间设置有加强架,加强架的端头固定设置在通风管的外侧壁上。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1.1、通过壳体、扇叶、导风罩及外置的电机组成涵道是风扇,进而形成单向空气流动的通风结构,并在两侧的导风罩上均通过导风管连接设置通风管,进而形成整体的进气、出气结构;
32.2、通风管的两端均贯通设置,且通风管夹设在前后两侧的封板之间,封板上开孔设置,进而通过调整通风管的位置,实现不同的通风管与不同封板上的开孔对接,或是通过封板对通风管的端口进行密封,实现后侧封板上开孔的进气、出气状态的控制;
33.3、通过设备的档位变换,实现通过涵道式风扇抽气、供气,形成装置工作端不同的气流流向,进而应对不同的散热环境需求,选择吹气散热或是吸气散热,保持电池组的正常工作温度。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图1的左前方视图。
36.图3是图1的右后方视图。
37.图4是图1的前视图。
38.图5是图1的俯视图。
39.图6是图1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说明:
41.底座1、涵道式风扇2、壳体2-1、扇叶2-2、导风罩2-3、电机2-4、风向调节组件3、导风管3-1、通风管3-2、封板3-3、调节驱动组件4、支架4-1、调节推杆4-2、连接轴4-3、连接架4-4、翼板5、加强架6。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实施例1:
44.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包含底座1、涵道式风扇2,其中涵道式风扇2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它还包含:
45.风向调节组件3,所述的风向调节组件3设置在底座1上,且风向调节组件3与涵道式风扇2相配合设置;
46.调节驱动组件4,所述的调节驱动组件4设置在底座1上,且调节驱动组件4与风向调节组件3相配合设置;
47.所述的涵道式风扇2包含:
48.壳体2-1,所述的壳体2-1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且壳体2-1的前后两端均开口设置;
49.导风罩2-3,所述的导风罩2-3为两个,且前后对称分别扣设在壳体2-1前后两端的口上,导风罩2-3与壳体2-1之间通过轴承旋设连接;
50.扇叶2-2,所述的扇叶2-2通过转轴旋设在壳体2-1内;
51.驱动电机2-4,所述的驱动电机2-4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驱动电机2-4的输出轴通过轴承旋接穿置在后侧的导风罩2-3的侧板上后,与扇叶2-2的转轴传动连接设置;
52.采用以上设计方案,在使用时,通过电机2-4带动扇叶2-2旋转,进而在壳体2-1内形成从后向前流动的气流,进而后侧的导风罩2-3内为气流的进气状态,前侧的导风罩2-3内为气流的出气状态,风向调节组件3与导风罩2-3连接,进而通过调节驱动组件4调整风向调节组件3的状态,实现风向调节组件3工作端与后侧的导风罩2-3贯通或是与前侧的导风罩2-3贯通,进而实现调整风向调节组件3工作端的气流方向,实现进行风冷散热时的吹气散热或是吸气散热。
53.实施例2:
54.如图1-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风向调节组件3包含:
55.导风管3-1,所述的导风管3-1为两个,且分别穿设在前后两侧导风罩2-3的侧板
上,导风管3-1通过导风罩2-3与涵道式风扇2贯通设置;
56.通风管3-2,所述的通风管3-2为两个,且上下排列设置,通风管3-2的前后两端均开口设置,上侧的通风管3-2套设在后侧的导风管3-1上并与后侧的导风罩2-3贯通,下侧的通风管3-2套设在前侧的导风管3-1上并与前侧的导风罩2-3贯通;
57.封板3-3,所述的封板3-3为两个,且前后对称设置,前后两侧的封板3-3分别抵设在通风管3-2的前后两端口上,后侧封板3-3的中部开孔设置,前侧封板3-3的两端开孔设置;
58.翼板5,所述的翼板5套设固定在通风管3-2的端口上,通风管3-2通过翼板5活动抵设在封板3-3上;
59.加强架6,所述的加强架6为两个,且均设置在上下两侧的通风管3-2之间,加强架6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上下两侧通风管3-2的侧壁上;
60.所述的调节驱动组件4包含:
61.支架4-1,所述的支架4-1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封板3-3固定设置在支架4-1上;
62.调节推杆4-2,所述的调节推杆4-2通过转轴旋设在支架4-1上;
63.连接轴4-3,所述的连接轴4-3通过轴承旋设在调节推杆4-2的活动端轴上;
64.连接架4-4,所述的连接架4-4为两个,且连接架4-4前后对称固定设置在连接轴4-3的前后两端,前后两侧的连接架4-4远离连接轴4-3的一端分别固定设置在前后两侧的导风罩2-3侧壁上;
65.采用以上设计方案,在使用时,当通风管3-2的后端与后侧封板3-3的开孔贯通时,前侧的封板3-3对通风管3-2的前端口密封,当通风管3-2的前端与前侧封板3-3的开孔贯通时,后侧的封板3-3对通风管3-2的后端口密封,当下侧的通风管3-2与后侧封板3-3的开孔贯通时,上侧的通风管3-2与前侧封板3-3的上端开孔贯通,当上侧的通风管3-2与后侧封板3-3的开孔贯通时,下侧的通风管3-2与前侧封板3-3的下端开孔贯通;
66.通过调节推杆4-2带动连接轴4-3运动,进而连接轴4-3带动连接架4-4以导风罩2-3为支撑旋转,进而导风罩2-3旋转并通过导风管3-1带动通风管3-2转动,当下侧的通风管3-2与后侧封板3-3的开孔贯通时,后侧封板3-3的开孔通过通风管3-2向外吹出气流,当上侧的通风管3-2与后侧封板3-3的开孔贯通时,后侧封板3-3的开孔通过通风管3-2向内吸入气流。
67.采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后,能够实现:
68.在使用本装置对电池组进行散热时,将本装置的底座1固定在电池组的散热通风通道的一端,并将电机2-4接通电源,电机2-4带动扇叶2-2旋转,进而通过扇叶2-2带动气流从壳体2-1的后端向壳体2-1的前端吹气,进而壳体2-1后侧的导风罩2-3通过上侧的通风管3-2吸入空气,并且壳体2-1前侧的导风罩2-3通过下侧的通风管3-2吹出空气;通过调节推杆4-2控制上下两侧的通风管3-2转动,进而当下侧的通风管3-2与后侧封板3-3的开孔贯通时,上侧的通风管3-2与前侧封板3-3的开孔贯通,进而后侧封板3-3的开孔向外吹出空气,通过吹出的冷空气对电池组进行散热,当上侧的通风管3-2与后侧封板3-3的开孔贯通时,下侧的通风管3-2与前侧封板3-3的开孔贯通,进而后侧封板3-3的开孔向内吸入空气,通过吸入电池组周围的热空气,使得外部冷空气补充至电池组周围,对电池组进行降温。
69.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的技术优势如下:
70.1、通过壳体2-1、扇叶2-2、导风罩2-3及外置的电机2-4组成涵道是风扇,进而形成单向空气流动的通风结构,并在两侧的导风罩2-3上均通过导风管3-1连接设置通风管3-2,进而形成整体的进气、出气结构;
71.2、通风管3-2的两端均贯通设置,且通风管3-2夹设在前后两侧的封板3-3之间,封板3-3上开孔设置,进而通过调整通风管3-2的位置,实现不同的通风管3-2与不同封板3-3上的开孔对接,或是通过封板3-3对通风管3-2的端口进行密封,实现后侧封板3-3上开孔的进气、出气状态的控制;
72.3、通过设备的档位变换,实现通过涵道式风扇2抽气、供气,形成装置工作端不同的气流流向,进而应对不同的散热环境需求,选择吹气散热或是吸气散热,保持电池组的正常工作温度。
73.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部分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