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接口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19086发布日期:2022-05-18 20:03阅读:5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接口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电连接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连接接口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子设备上通常都设置有电连接接口,以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或者传输信息。为了在电连接插头插入电连接接口时自动进行通信协议识别等功能,电连接接口中的通信端子需要一直具有电势,导致通信端子容易与环境产生电解反应而被腐蚀,造成通信端子的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接口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电连接接口,包括:
5.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具有用于供电连接插头插入的开放端;
6.至少一对检测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壳体,每个所述检测端子均用于与pcb板电连接,每个所述检测端子均具有位于所述绝缘壳体内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于在所述电连接插头插入所述绝缘壳体内时与所述电连接插头的导电外壳导电接触。
7.可选地,所述接触部至少部分地凸出于所述绝缘壳体的内壁,且所述接触部具有弹性。
8.可选地,所述检测端子还包括形成在所述接触部上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安装在所述绝缘壳体上,且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接触部的一端用于与所述pcb板电连接;
9.所述接触部形成为弯折结构,且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绝缘壳体的内壁滑动配合。
10.可选地,所述绝缘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安装槽,至少部分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接触部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能够在所述安装槽内滑动。
11.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主体段和形成在所述主体段上的弯折段,所述主体段位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弯折段之间,所述弯折段用于与所述pcb板电连接。
12.可选地,至少一对所述检测端子的所述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的同一侧壁上;或者,
13.至少一对所述检测端子的所述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
14.可选地,至少一对所述检测端子的所述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的同一侧壁上,且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的同一侧壁上的至少一对所述检测端子的接触部关于该侧壁的中心线对称。
15.可选地,所述电连接接口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内的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包括通信端子,所述通信端子的一端用于与所述pcb板电连接,所述端子组件用于在所述电连接插头插入所述绝缘壳体内时与所述电连接插头插接。
16.可选地,所述通信端子具有至少一个ccpin位。
17.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pcb板和上述的电连接接口。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至少一对检测端子通过pcb板串联,当电连接插头插入绝缘壳体内时,检测端子的接触部能够与电连接插头的导电外壳导电接触,以使至少一对检测端子、pcb板能够和电连接插头的导电外壳串联成供电流流通的回路,使得pcb板能够得到电连接插头插入电连接接口的信号,以使pcb板之后可以向用于充电或者传输信号的端子(例如通信端子、充电端子)提供电流。与现有技术中通过使通信端子始终具有电势来自动进行通信协议识别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公开提供的电连接接口可以通过检测端子来自动检测电连接插头是否插入电连接接口,从而允许在检测到电连接插头插入电连接接口后再向用于充电或者传输信号的端子提供电流,也就是说,在本公开提供的电连接接口中,可以避免使用于充电或者传输信号的端子始终具有电势,从而能够防止用于充电或者传输信号的端子因产生电解反应而腐蚀损坏。
19.此外,检测端子安装于绝缘壳体,不同的检测端子之间无法通过绝缘壳体形成电流回路,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检测端子之间发生电解反应,从而防止检测端子的腐蚀。
20.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22.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连接接口的立体图;
23.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连接接口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立体图;
24.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连接接口的立体图,其中,未示出端子组件;
25.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绝缘壳体;2-内壁;21-安装槽;3-侧壁;4-检测端子;41-接触部;42-连接部;421-主体段;422-弯折段;5-端子组件;51-通信端子;511-ccpin位;6-pcb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29.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在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30.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连接接口,包括绝缘壳体1和至少一对检测端子4,绝缘壳体1具有用于供电连接插头插入的开放端,至少一对检测端子4安装于绝缘壳体1,每个检测端子4均用于与pcb板6电连接,每个检测端子4均具有位于绝缘壳体1内的接触部41,接触部41用于在电连接插头插入绝缘壳体1内时与电连接插头的导电外壳导电接
触。
31.在上述的电连接接口中,至少一对检测端子4均与pcb板6电连接,即至少一对检测端子4通过pcb板6串联,在电连接插头未插入电连接接口时,检测端子4位于绝缘壳体1内的接触部41未与任何导电结构接触,处于无法传输电流的断开状态,没有电流通过检测端子4流经pcb板6,此时,pcb板6无法得到有电连接插头插入电连接接口的信号。在电连接插头插入上述的电连接接口时,电连接插头的导电外壳与至少一对检测端子4的接触部41导电接触,从而使得至少一对检测端子4、pcb板6以及电连接插头的导电外壳串联成一个回路,该回路能够传输电流,当电流流过pcb板6时,pcb板6能够得到电连接插头已经插入电连接接口的信号。
3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至少一对检测端子4通过pcb板6串联,当电连接插头插入绝缘壳体1内时,检测端子4的接触部41能够与电连接插头的导电外壳导电接触,以使至少一对检测端子4、pcb板6能够和电连接插头的导电外壳串联成供电流流通的回路,使得pcb板6能够得到电连接插头插入电连接接口的信号,以使pcb板6之后可以向用于充电或者传输信号的端子(例如通信端子、充电端子)提供电流。与现有技术中通过使通信端子始终具有电势来自动进行通信协议识别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公开提供的电连接接口可以通过检测端子4来自动检测电连接插头是否插入电连接接口,从而允许在检测到电连接插头插入电连接接口后再向用于充电或者传输信号的端子提供电流,也就是说,在本公开提供的电连接接口中,可以避免使向用于充电或者传输信号的端子始终具有电势,从而能够防止用于充电或者传输信号的端子因与环境产生电解反应而腐蚀损坏。
33.此外,检测端子4安装于绝缘壳体1,不同的检测端子4之间无法通过绝缘壳体1形成电流回路,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检测端子4之间发生电解反应,从而防止检测端子4的腐蚀。
34.其中,上述的电连接接口可以为传输信息的信息传输接口或者是用于充电的充电接口,也可以同时用于充电和信息传输,本公开对其具体应用不做限制。例如,上述的电连接接口可以为能够充电并传输信息的type-c接口,该type-c接口可以应用于手机、电子穿戴设备或者平板电脑等设备。
35.为了能够实现电连接接口和电连接插头之间的信息传输,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电连接接口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绝缘壳体1内的端子组件5,该端子组件5包括通信端子51,通信端子51的一端用于与pcb板6电连接,端子组件5用于在电连接插头插入绝缘壳体1内时与电连接插头插接。在电连接接口未与电连接插头接触时,通信端子51上无电势,从而避免通信端子51因长时间具有电势而发生电解反应并腐蚀。在电连接插头插入电连接接口时,通信端子51的端子组件5插入电连接插头的内部,电连接插头的导电壳体和检测端子4的接触部41导电接触,pcb板6得到电连接插头插入电连接接口的信号。此时,pcb板6可以通过通信端子51和电连接插头传输电信号,从而实现充电或者信息传输的功能。
36.在电连接接口与电连接插头插接并传递电信号时,通常需要对电连接插头的通信协议进行识别,可选地,如图2所示,通信端子51可以具有至少一个ccpin位511。该ccpin位511可以用于识别电连接接口和电连接插头之间的通讯协议,确认该电连接插头适配于该电连接接口,以避免后续的充电或者信息传输功能产生错误。由于检测端子4能够在电连接
插头插入电连接接口时使得pcb板6接收到电信号,在未与电连接插头内部的触点接触时,ccpin位511上的电势可以为零,从而防止ccpin位511因长时间具有电势而发生电解反应。而在电连接插头插入电连接接口后,pcb板6可以再为ccpin位提供用于识别通讯协议的电流。
37.为了保证检测端子4的接触部41能够和绝缘壳体1紧密连接,可选地,如图4所示,接触部41可以至少部分地凸出于绝缘壳体1的内壁2,且接触部41具有弹性。由于接触部41具有弹性且至少部分地凸出于绝缘壳体1的内壁2,电连接插头插入电连接接口时,电连接插头的导电外壳挤压凸出于内壁2的接触部41,并能够使得接触部41发生靠近于内壁2的弹性形变,接触部41发生形变后具有朝向导电外壳的弹性力,从而使得接触部能够稳定地抵接于导电外壳,避免在电连接接口移动的过程中接触部41和导电外壳脱离而造成信号中断。
38.上述的接触部41可以为弹片结构或者弹簧触点结构等,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检测端子4可以包括形成在接触部41上的连接部42,连接部42安装在绝缘壳体1上,且连接部42远离接触部41的一端用于与pcb板6电连接,接触部41形成为弯折结构,且接触部41远离连接部42的一端与绝缘壳体1的内壁2滑动配合。由于接触部41形成为弯折结构,结构简单且稳定,电连接插头的导电外壳与接触部41抵接时,接触部41上远离连接部42的一端可以沿绝缘壳体1的内壁2滑动,以允许弯折结构发生靠近绝缘壳体1的内壁2的形变,保证电连接插头能够顺利插接在电连接接口中。并且,形变后的接触部41具有恢复弯折结构的弹性力,该弹性力能够使得接触部41与导电外壳稳定抵接。
39.如图4所示,可选地,绝缘壳体1的内壁2上可以形成有安装槽21,至少部分连接部42和接触部41安装在安装槽21内,接触部41远离连接部42的一端能够在安装槽21内滑动。检测端子4的至少部分连接部42能够容纳在安装槽21内,以避免连接部42凸出于内壁2而对电连接插头产生干涉。当电连接插头的导电外壳与接触部41抵接时,接触部41上远离连接部42的一端可以在安装槽21内滑动,安装槽21对于接触部41的形变起到导向作用,避免接触部41的形变超过弹性限度而损坏。
40.为了保证检测端子4能够稳定安装在绝缘壳体1上而不发生移动或者晃动,可选地,检测端子4的连接部42和安装槽21之间可以填充绝缘胶,该绝缘胶能够将检测端子4的连接部42固定在安装槽21内,同时能够起到绝缘作用,避免检测端子4与空气发生电解反应。
41.可选地,如图2所示,连接部42包括主体段421和形成在主体段421上的弯折段422,主体段421位于接触部41与弯折段422之间,弯折段422用于与pcb板6电连接。由于pcb板6的安装位置不同,弯折段422能够适应于pcb板6的具体安装位置以连接于pcb板6,并避免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
42.电连接接口中至少包括一对检测端子4,至少一对检测端子4的具体安装位置可以在同一侧壁3上,也可以在不同的侧壁3上。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3所示,至少一对检测端子4的接触部41设置在绝缘壳体1的同一侧壁3上。在该实施例中,电连接插头插入电连接接口时,该位于同一侧壁3上的检测端子4能够同时和导电外壳的同一外壁接触,从而快速形成电流回路,及时识别电连接插头的插入。
43.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设置在绝缘壳体1的同一侧壁3上的至少一对检测端子4
的接触部41关于该侧壁3的中心线对称,从而进一步保证该对检测端子4的接触部41能够同时和导电壳体接触,及时识别电连接插头的插入。在检测端子4的接触部41具有弹性的实施例中,由于该对检测端子4的接触部41关于该侧壁3的中心线对称,接触部41对导电壳体产生的弹性力也关于该侧壁3的中心线对称,从而使得导电壳体受到均匀的弹性力,提高电连接插头和电连接接口的插接稳定性。
44.作为另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至少一对检测端子4的接触部41还可以设置在绝缘壳体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3上。
45.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pcb板6和上述的电连接接口。
46.可选地,上述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电子穿戴设备或者平板电脑等设备。
47.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48.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49.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