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79301发布日期:2022-08-09 22:08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按压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按压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2.按压式弹簧连接器结构大体由针管、柱状顶针及弹簧所共同组成,针管内部具有封闭中空之容置空间及端口,柱状顶针与弹簧依序置入容置空间,弹簧底端抵靠于容置空间底部,柱状顶针一端突出端口,另一端受到弹簧的弹力作用,能够在容置空间内上下滑动。
3.按压式弹簧连接器在运用大电流传输时可能发生问题:1、在柱状顶针(第一件)与弹簧(第二件)中间加个铜珠(第三件),在柱状顶针压缩时导向与针管接触,减少电流流向弹簧;2、在柱状顶针(第一件)与弹簧(第二件)中间加上套件(第三件)。电流透过电阻较低的第三件导出,减少电流流经弹簧。此两种方式,都需要增加第三件的产品零件数而提高成本。且为了增加弹簧部分的导电率,弹簧会做镀金的电镀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4.依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包括壳体、接触端子、弹性件及弹性端子。壳体包括容置槽及穿孔,穿孔位于壳体表面且连通于容置槽。接触端子包括本体及针部,本体位于容置槽,针部自本体一端朝外延伸且穿出于穿孔。弹性件位于容置槽,弹性件一端抵靠于本体另一端。弹性端子包括底座及多个弹性侧臂,底座固定于容置槽之开口处,弹性件另一端抵靠于底座,各弹性侧臂分别自底座两侧朝外延伸且接触于本体两侧。
5.优选地,当接触端子朝容置槽内部移动时,本体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且持续接触于各弹性侧臂,本体移动至第二位置过程中,使各弹性侧臂摆动。
6.优选地,壳体包括多个凹部,各凹部位于容置槽两侧,各弹性侧臂自底座两侧朝外逐渐外扩延伸,各弹性侧臂位于各凹部,当本体移动至第二位置过程中,使各弹性侧臂朝各凹部内侧摆动。
7.优选地,各弹性侧臂具有外扩部及内凹部,本体位于第一位置而接触外扩部,各弹性侧臂之各外扩部间具有第一距离,各弹性侧臂之各内凹部间具有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8.优选地,壳体包括套筒部及多个剖槽,弹性件限位于套筒部,各剖槽位于套筒部两侧,本体两侧分别限位于各剖槽。
9.优选地,接触端子包括限位轴部,限位轴部位于本体另一端,弹性件一端套接于限位轴部。
10.优选地,接触端子为冲压式端子,针部表面具有痕迹部。
11.优选地,弹性端子为u形端子,底座及各弹性侧臂为一体式元件,弹性端子包括多个固定件,各固定件突出于各弹性侧臂两侧,壳体具有多个卡槽,各固定件分别卡掣于各卡槽。
12.优选地,弹性端子包括多个接脚,各接脚自底座两端朝外延伸。
13.依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多个接触端子、多个弹性件及多个弹性端子。壳体包括多个容置槽及多个穿孔,各穿孔位于壳体表面且分别连通于各容置槽。各接触端子包括本体及针部,各本体位于各容置槽,各针部分别自各本体一端朝外延伸且穿出于各穿孔。各弹性件分别位于各容置槽,各弹性件一端分别抵靠于各本体另一端。各弹性端子包括底座及多个弹性侧臂,各底座分别固定于各容置槽之开口处,各弹性件另一端分别抵靠于各底座,各弹性侧臂分别自底座两侧朝外延伸且接触于本体两侧。
14.综上所述,依据一些实施例,按压式弹簧连接器在运用大电流传输时可有效传输,在接触端子(第一件)与弹性件(第二件)中间无增加第三件来传输电流,且由接触端子与弹性端子直接接触与导电,减少电流流向弹性件。依据一些实施例,弹性件无须刻意增加金层电镀来增加导电率。依据一些实施例,由弹性端子的底座固定于所述容置槽之开口处,含有类似盖子的开口作封口的效果。
15.依据一些实施例,将壳体作为接触端子安装后的外壳,壳体为塑胶材质制成。将车削加工用的接触端子改为成冲压式的接触端子。取消传统针管,改由弹性端子取代,且弹性端子与接触端子直接接触。弹性端子与接触端子为全工作(按压过程)行程皆相接触。同时弹性端子提供防止弹性件及接触端子脱落的阻挡作用。
附图说明
16.图1 绘示依据一些实施例,按压式连接器之外观示意图,表示两组接触端子、弹性件与弹性端子的使用状态。
17.图2 绘示依据一些实施例,按压式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表示一组接触端子、弹性件与弹性端子为爆炸状态,另一组接触端子、弹性件与弹性端子为组合状态。
18.图3 绘示依据一些实施例,按压式连接器之侧视分解示意图,表示两组接触端子、弹性件与弹性端子为组合状态。
19.图4绘示依据一些实施例,按压式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表示壳体为立体剖面状态,表示两组接触端子、弹性件与弹性端子为组合状态。
20.图5绘示依据一些实施例,按压式连接器之组合示意图,表示壳体为立体剖面状态。
21.图6绘示依据一些实施例,按压式连接器之侧视剖面示意图,表示接触端子未被按压时之状态。
22.图7绘示依据一些实施例,按压式连接器之侧视剖面示意图,表示接触端子被按压时之状态。
23.图8绘示依据一些实施例,按压式连接器之外观示意图,表示一组接触端子、弹性件与弹性端子的使用状态。
24.符号说明
25.100:按压式连接器
26.1:壳体
27.10:容置槽
28.101:开口
29.11:穿孔
30.12:凹部
31.13:套筒部
32.14:剖槽
33.15:卡槽
34.2:接触端子
35.21:本体
36.22:针部
37.221:痕迹部
38.23:限位轴部
39.3:弹性件
40.4:弹性端子
41.41:底座
42.42:弹性侧臂
43.421:外扩部
44.422:内凹部
45.45:固定件
46.46:接脚
47.d1:第一距离
48.d2:第二距离
49.p1:第一位置
50.p2: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51.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按压式连接器100之外观示意图,表示两组接触端子2、弹性件3与弹性端子4的使用状态,图2为按压式连接器100之分解示意图,表示一组接触端子2、弹性件3与弹性端子4为爆炸状态,另一组接触端子2、弹性件3与弹性端子4为组合状态,图3为按压式连接器100之侧视分解示意图,表示两组接触端子2、弹性件3与弹性端子4为组合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按压式(或称弹簧针,pogo-pin)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多个接触端子2、多个弹性件3与多个弹性端子4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按压式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一个接触端子2、一个弹性件3与一个弹性端子4(如图8所示)使用。
52.壳体1包括容置槽10及穿孔11,穿孔11位于壳体1表面且连通于容置槽10。
53.接触端子2包括本体21及针部22,本体21位于容置槽10,针部22自本体21一端朝外延伸且穿出于穿孔11。
54.弹性件3位于容置槽10,弹性件3一端抵靠于本体21另一端。
55.弹性端子4包括底座41及多个弹性侧臂42,底座41固定于容置槽10之开口101处,弹性件3另一端抵靠于底座41,各弹性侧臂42分别自底座41两侧朝外延伸且接触于本体21两侧。
56.参照图2至图5,图4为按压式连接器100之分解示意图,表示壳体1为立体剖面状
态,表示两组接触端子2、弹性件3与弹性端子4为组合状态,图5为按压式连接器100之组合示意图,表示壳体1为立体剖面状态。当接触端子2组装到壳体1的容置槽10时,接触端子2之针部22穿出于穿孔11,接着,将弹性件3组装到壳体1的容置槽10,使弹性件3一端抵靠于本体21另一端,接着,将弹性端子4之多个弹性侧臂42插入容置槽10,使底座41固定于容置槽10之开口101处,使弹性件3另一端抵靠于底座41限位,使接触端子2与弹性件3被弹性端子4限位在容置槽10内。
57.参照图2、图6至图7,图6为按压式连接器100之侧视剖面示意图,表示接触端子2未被按压时之状态,图7为按压式连接器100之侧视剖面示意图,表示接触端子2被按压时之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接触端子2之针部22被按压时,接触端子2之本体21朝容置槽10内部移动,当本体21由第一位置p1移动至第二位置p2时,本体21两侧持续接触于各弹性侧臂42。当本体21移动至第二位置p2过程中,使各弹性侧臂42摆动,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本体21移动至第二位置p2过程中,各弹性侧臂42可不摆动但持续接触本体两侧。
58.参照图2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多个凹部12,各凹部12位于容置槽10内侧壁面的两侧,各凹部12为一沟槽。各弹性侧臂42为设计成自底座41两侧朝外逐渐外扩延伸,各弹性侧臂42位于各凹部12。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本体21移动至第二位置p2过程中(如图7所示),使各弹性侧臂42朝各凹部12内侧摆动,凹部12提供弹性侧臂42可活动摆动的空间。当本体21移动至第一位置p1后(如图6所示),各弹性侧臂42摆动至原位。
60.参照图2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41与各弹性侧臂42截面观之概呈u形,各弹性侧臂42具有外扩部421及内凹部422,本体21位于第一位置p1而接触外扩部421,各弹性侧臂42之各外扩部421之间具有第一距离d1,各弹性侧臂42之各内凹部422间具有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距离d2。
61.参照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套筒部13及多个剖槽14,弹性件3为螺旋型弹簧,弹性件3限位于套筒部13,各剖槽14位于套筒部13两侧,套筒部13连通凹部422,本体21两侧分别限位于各剖槽14滑移。
62.参照图2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端子2包括限位轴部23,限位轴部23位于本体21另一端,弹性件3一端套接于限位轴部23。本体21、针部22及限位轴部23的截面观之概呈十字型。
63.参照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端子2为冲压式端子,本体21为一长方形板片,本体21两侧具有导角,针部22为一圆管,针部22表面具有冲压折弯后的痕迹部221。
64.参照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端子4截面观之概呈u形端子,底座41及各弹性侧臂42为一体式元件,弹性端子4包括多个固定件45,固定件45为卡钩,卡钩侧边具有倒刺,各固定件45突出于各弹性侧臂42两侧,壳体1具有多个卡槽15,各固定件45分别卡掣于各卡槽15。
65.参照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端子4包括多个接脚46,各接脚46自底座41两端朝外延伸,各接脚46可为表面黏着接脚(surface mount technology)或垂直接脚(through-hole technology),各接脚46用以焊接电路板。
66.综上所述,依据一些实施例,按压式弹簧连接器在运用大电流传输时可有效传输,在接触端子(第一件)与弹性件(第二件)中间无增加第三件来传输电流,且由接触端子与弹
性端子直接接触与导电,减少电流流向弹性件。依据一些实施例,弹性件无须刻意增加金层电镀来增加导电率。依据一些实施例,由弹性端子的底座固定于所述容置槽之开口处,含有类似盖子的开口作封口的效果。
67.依据一些实施例,将壳体作为接触端子安装后的外壳,壳体为塑胶材质制成。将车削加工用的接触端子改为成冲压式的接触端子。取消传统针管,改由弹性端子取代,且弹性端子与接触端子直接接触。弹性端子与接触端子为全工作(按压过程)行程皆相接触。同时弹性端子提供防止弹性件及接触端子脱落的阻挡作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