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34314发布日期:2022-08-06 02:43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属于变压器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变压器设计时,考虑油浸式变压器过载情况下的温升,高低压绕组通常会分别设计1~2个油道甚至更多。当油道数量增加时,油道间的绕组幅向尺寸减小,抗突发短路能力减弱。内外层油道处于不同圆周上,但油道撑条间隙通常设计为定值,一般为25mm~30mm,则撑条不能处于同一角度上。由于绕组所受的幅向力是呈射线状分布的,此时各油道撑条受力点不同,易出现绕组变形,影响变压器的抗突发短路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使多层油道中的油道撑条呈射线状分布,并在首尾接线排处设置增强油道撑条,在不影响变压器整体结构的同时,可提高绕组幅向强度,保证了绕组的散热能力、过载能力以及抗突发短路能力。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包括多层圆形油道,每层油道内设置若干油道撑条,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设置于同一受力角度上,呈射线状分布,所述变压器绕组的首接线排和尾接线排之间的连线上设有一列增强油道撑条,所述增强油道撑条的宽度大于其他油道撑条的宽度。
6.进一步的,除增强油道撑条以外,同一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相同,不同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由内至外递增。
7.再进一步的,所述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与内、外层油道的圆周半径成正比,即油道撑条间隙可以随油道的圆周弧长进行调整。
8.进一步的,除增强油道撑条以外,同一层油道的油道撑条宽度相同,不同层油道的油道撑条宽度由内至外递增。
9.再进一步的,所述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宽度与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成正比,根据油道撑条间隙调节油道撑条宽度,保证内外层油道的撑条散热系数一致。
10.进一步的,所述增强油道撑条与首接线排和尾接线排等宽,以保证首尾接线排的强度。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所述油道结构,使多层的油道撑条层油道中的油道撑条呈射线状分布,使其受力方向相同,同时增加了内外层油道撑条的重叠面积,减少设计误差,在不影响变压器整体结构的同时,提高绕组幅向强度,保证了绕组的散热能力和过载能力;同时在首尾接线排对应的角度上设置增强油道撑条,减少受力时产生的位移,提高绕组抗突发短路能力。
附图说明
13.图1是现有技术的油浸式变压器多油道结构;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的一种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
15.图3是实施例所述油道撑条分布原理图。
16.图中:1-绕组,2-油道撑条,3-首接线排,4-尾接线排,5-增强油道撑条。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
ꢀ“
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20.常见油浸式变压器油道撑条宽度及间隙均为定值,若内外侧均采用此油道,则绕组1结构如图1所示。此时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2不在同一角度上,绕组1受力不均匀。同时首接线排3和尾接线排4对应的角度上无撑条,接线排受力可能会出现位移,影响变压器的抗突发短路能力。
21.本实施例提供如图2所示的一种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包括多层圆形油道,每层油道内设置若干油道撑条2,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2设置于同一受力角度上,呈射线状分布,所述变压器绕组1的首接线排3和尾接线排4之间的连线上设有一列增强油道撑条5,所述增强油道撑条5的宽度大于其他油道撑条2的宽度。
22.本实施例所述油道撑条2的间隙根据油道的圆周弧长进行调整,保证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2呈射线状分布(与变压器受力方向相同),如图3所示:内、外层油道的圆周半径确定后,可根据内、外层油道的圆周半径的值r确定油道撑条2的间隙l,即所述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l与内、外层油道的圆周半径r成正比,r1/r2=l1/l2,同一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l相同;油道撑条间隙l确定后,以散热比例相同为基础,确定油道撑条宽度h,即所述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宽度h与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l成正比,l1/l2=h1/h2。如图3所示,内层油道半径r1为150mm,外层油道半径r2为200mm,则内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l1
可设计为l=30mm,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l2为40mm,内层油道的油道撑条宽度h1为6mm,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宽度h2为8mm,以此类推,可设计出各层油道圆周上的油道撑条间隙与宽度。外层的油道撑条2的宽度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与内层的油道撑条2的重叠面积,绕线过程中若绕组1的幅向尺寸与理论设计出现误差,重叠面积较大,可保证各层油道的油道撑条2仍处于同一射线内。
23.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增强油道撑条5的宽度与首接线排3和尾接线排4等宽,首尾接线排受力面积大,减少受力时的位移,提高变压器绕组的抗突发短路能力。
2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层圆形油道,每层油道内设置若干油道撑条,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设置于同一受力角度上,呈射线状分布,所述变压器绕组的首接线排和尾接线排之间的连线上设有一列增强油道撑条,所述增强油道撑条的宽度大于其他油道撑条的宽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除增强油道撑条以外,同一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相同,不同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由内至外递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与内、外层油道的圆周半径成正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除增强油道撑条以外,同一层油道的油道撑条宽度相同,不同层油道的油道撑条宽度由内至外递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宽度与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间隙成正比。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油道撑条与首接线排和尾接线排等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浸式变压器油道结构,包括多层圆形油道,每层油道内设置若干油道撑条,内、外层油道的油道撑条设置于同一受力角度上,呈射线状分布,所述变压器绕组的首接线排和尾接线排之间的连线上设有一列增强油道撑条,所述增强油道撑条的宽度大于其他油道撑条的宽度。本实用新型所述油道结构,使多层的油道撑条层油道中的油道撑条呈射线状分布,使其受力方向相同,同时增加了内外层油道撑条的重叠面积,减少设计误差,在不影响变压器整体结构的同时,提高绕组幅向强度,保证了绕组的散热能力和过载能力;同时在首尾接线排对应的角度上设置增强油道撑条,减少受力时产生的位移,提高绕组抗突发短路能力。提高绕组抗突发短路能力。提高绕组抗突发短路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同 杨庆福 潘明 邵传益 李丰攀 包铁华 马思宁 吴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置信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2.28
技术公布日:2022/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