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快速编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78981发布日期:2022-10-29 03:04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快速编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缆快速编织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缆外部都有一层纤维编织层,纤维编织层用来对内部电缆进行保护,避免电缆受到光、热、潮、低温等的侵蚀或外界机械力的损伤,确保电缆的安全运行。
3.目前,是通过电缆编织机对电缆进行编织,是将纤维线的线筒套在用于并线的筒套上,通过转动将纤维线缠绕在电缆上,但是现有的编织机的筒套通常只能套一种线筒,不能根据内部套孔尺寸不同的线筒进行调节,若是中部开设较大套孔的线筒套在筒套上,当编织机转动编织时,线筒会由于不稳定而被甩掉,从而导致无法进行编织,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快速编织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缆快速编织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端开设凹槽,所述凹槽内转动设置收线件,所述工作台下侧安装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工作台台面与转盘的转轴相连,所述转盘上表面固定设置若干圆板,所述圆板上设有对称的底板,所述底板内部设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转杆,所述转杆一端与所述底板底面转动连接,所述转杆一端固定设置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一侧与第一顶紧件相连,所述第一锥齿轮另一侧与第二顶紧件相连,所述第一顶紧件与所述第二顶紧件结构一致且均穿过滑槽,所述滑槽对称开设在所述底板上表面,所述底板上表面固定设置筒套,所述筒套位于所述第一顶紧件与所述第二顶紧件之间,所述筒套上设有第一固定件。
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顶紧件包括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与丝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杆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丝杆与丝杆螺母螺纹连接,所述丝杆螺母上端设有顶板,所述顶板穿过所述滑槽并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筒套上端设有顶盖,所述顶盖通过外螺纹与所述筒套上端的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盖一端开设开孔。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微型气泵,所述微型气泵安装在所述顶盖上端,所述微型气泵的出气口通过输气管与气囊圈的进气口相连,所述气囊圈设在所述筒套外侧。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线件包括收卷轴,所述收卷轴两端的转轴与所述凹槽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收卷轴一端转轴穿过所述凹槽壁面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相
连。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工作台上端侧壁上设有限位件。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1、该电缆快速编织装置中,将中间有较大套孔的线筒套在筒套上,可利用转杆转动,带着第一顶紧件与第二顶紧件移动,对线筒内部进行顶紧,提高线筒的稳定性,防止编织过程中线筒掉落。
14.2、该电缆快速编织装置中,若线筒中间套孔的尺寸大于底板时,可通过微型气泵向气囊圈内吹气,使得气囊圈膨胀,来对线筒内壁进行顶紧,保证线筒的稳定。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筒套、底板结构拆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二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顶盖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转盘结构示意图。
20.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21.1、工作台;11、凹槽;2、收线件;21、收卷轴;22、第一电机;3、限位件;4、第二电机;41、转盘;42、圆板;5、底板;51、滑槽;6、筒套;7、顶盖;71、开孔;8、第一固定件;81、微型气泵;82、输气管;83、气囊圈;9、第二固定件;91、转杆;92、第一锥齿轮;93、第一顶紧件;94、第二顶紧件;941、第二锥齿轮;942、丝杆;943、丝杆螺母;944、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实施例1
25.请参阅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快速编织装置,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上端开设凹槽11,为了对编织好的电缆进行收卷,便于电缆整理,凹槽11内转动设置收线件2,为了可以转动进行编织,工作台1下侧安装第二电机4,第二电机4的输出轴穿过工作台1台面与转盘41的转轴相连,转盘41上表面固定设置若干圆板42,圆板42上设有对称的底板5,为了对套孔尺寸较大的线筒进行固定,底板5内部设有第二固定件9,第二固定件9包括转杆91,转杆91一端与底板5底面转动连接,转杆91一端固定设置第一锥齿轮92,第一锥齿轮92一侧与第一顶紧件93相连,为了对线筒内壁两侧进行顶紧,第一锥齿轮92另一侧与第二
顶紧件94相连,第一顶紧件93与第二顶紧件94结构一致且均穿过滑槽51,滑槽51对称开设在底板5上表面,底板5上表面固定设置筒套6,筒套6位于第一顶紧件93与第二顶紧件94之间,为了当套孔尺寸大于底板5尺寸时将线筒固定,筒套6上设有第一固定件8。
26.本实施例中,实际编织时,将线筒放在筒套6上后,转动转杆91,使得第一锥齿轮92转动,第一顶紧件93与第二顶紧件94滑动在滑槽51内对线筒两侧内壁进行顶紧,防止线筒在编织时被甩掉,若线筒中间的套孔尺寸大于底板5的尺寸时,可利用第一固定件8对线筒内壁进行顶固定,提高线筒的稳定性,线筒固定后,将线筒上的纤维线缠绕在穿过转盘41的电缆上,编织好的电缆一端缠绕在收线件2上,第二电机4带着转盘41转动进行编织。
27.为了第一顶紧件93与第二顶紧件94可以移动,第二顶紧件94包括第二锥齿轮941,第二锥齿轮941与第一锥齿轮92啮合,第二锥齿轮941与丝杆942一端固定连接,丝杆942另一端与底板5内壁转动连接,丝杆942与丝杆螺母943螺纹连接,丝杆螺母943上端设有顶板944,顶板944穿过滑槽51并与滑槽51滑动连接,第一锥齿轮92与第二锥齿轮941啮合,第二锥齿轮941转动带着丝杆942转动,丝杆螺母943带着顶板944滑动在滑槽51内并向线筒内壁靠近,对线筒内壁进行顶紧,第一顶紧件93与第二顶紧件94结构一致,故第一顶紧件93同上述操作对线筒内壁进行顶紧,提高线筒稳定。
28.为了加强线筒的稳定性,筒套6上端设有顶盖7,顶盖7通过外螺纹与筒套6上端的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可将顶盖7转动进入筒套6内部,利用顶盖7对线筒上端进行固定,防止线筒掉落。
29.为了顶盖7进入筒套6内不与转杆91接触,顶盖7一端开设开孔71,顶盖7进入筒套6内后,转杆91顶端进入开孔71内,不被顶盖7影响。
30.考虑到线圈中间套孔的尺寸若大于底板5的尺寸,第二固定件9将不对线筒起到固定作用,为了防止线筒掉落,第一固定件8包括微型气泵81,微型气泵81安装在顶盖7上端,微型气泵81的出气口通过输气管82与气囊圈83的进气口相连,气囊圈83设在筒套6外侧,优先采用型号为ykrt-pm8001的微型气泵81通过输气管82将气体吹入气囊圈83内,气囊圈83迅速膨胀对线筒内部进行顶紧,可满足对大尺寸套孔的线筒进行固定。
31.为了将编织好的电缆进行收卷,收线件2包括收卷轴21,收卷轴21两端的转轴与凹槽11内壁转动连接,收卷轴21一端转轴穿过凹槽11壁面与第一电机22的输出轴相连,通过第一电机22带着收卷轴21转动进行电缆收卷。
32.为了保证编织时电缆不会晃动,工作台1上端侧壁上设有限位件3,限位件3的长杆与工作台1侧壁固定连接,电缆穿过限位件3的限位环,限位环可保证电缆在环内晃动,保证编织工作的稳定。
33.本实用新型用于编织装置在具体使用时,实际编织时,将线筒放入在筒套6上后,转动转杆91,使得第一锥齿轮92转动,第一锥齿轮92与第二锥齿轮941啮合,第二锥齿轮941转动带着丝杆942转动,丝杆螺母943带着顶板944滑动在滑槽51内并向线筒内壁靠近,对线筒内壁进行顶紧,第一顶紧件93与第二顶紧件94结构一致,故第一顶紧件93同上述操作对线筒内壁进行顶紧,再将顶盖7转动进入筒套6内部,利用顶盖7对线筒上端进行固定,防止线筒在编织时被甩掉,若线筒中间的套孔尺寸大于底板5的尺寸时,第二固定件9将不对线筒起到固定作用,为了防止线筒掉落,可优先采用型号为ykrt-pm8001的微型气泵,微型气泵81通过输气管82将气体吹入气囊圈83内,气囊圈83迅速膨胀对线筒内部进行顶紧,提高
线筒的稳定性,线筒固定后,将线筒上的纤维线缠绕在穿过转盘41的电缆上,在穿过限位件3,将编织好的电缆一端缠绕在收线件2上,第二电机4带着转盘41转动进行编织,第一电机22带着收卷轴21转动进行电缆收卷。
3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