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壳电池安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91729发布日期:2022-09-03 02:34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铝壳电池安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铝壳电池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铝壳电池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2.铝壳电池在新能源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之一。而铝压板作为铝壳电池不可缺少的部分,对铝壳电池的性能和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铝压板上负极极柱通常由材料为pps、pfa、氟橡胶的绝缘件保证绝缘。
3.目前,铝壳电池位于极柱的一侧安装有铝盖板,铝盖板上安装有铝压板,铝压板上设有通孔,极柱的一端贯穿通孔伸出,极柱与铝压板间通过绝缘件进行连接固定。当新能源车发生碰撞时,会发生线路老化短路等情况,导致车上的铝壳电池产生变形、短路等现象。当铝壳电池出现变形或短路时,铝压板上的安全保护装置就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泄压或者切断电路进行保护,但往往在启动保护前铝壳电池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是得铝壳电池表面集聚大量的热量,导致铝压板上的绝缘件(pps、pfa或氟橡胶)因高温发生熔融或者软化,造成正极极柱或负极极柱发生偏移和倾斜。若极柱直接与铝盖板上的铝压板接触,瞬间出现打火点,铝壳电池的安全保护措施失效,进而发生起火,爆炸等,不利于车上的人员逃生,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极柱发生偏移或倾斜引发的安全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铝壳电池安全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铝壳电池安全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设于铝压板的外侧并配合极柱设置,包括金属排和绝缘衬套,所述绝缘衬套设于极柱的中心轴相对两侧,所述绝缘成套沿中心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铝压板,所述金属排固定连接于绝缘成套沿中心轴的另一端,所述金属排与极柱固定连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绝缘衬套和金属排形成固定支架,对伸出铝压板的极柱的上侧、左侧和右侧进行限位,即使铝压板与极柱间的橡胶连接件发生熔融或软化问题,极柱也不易发生位移和倾斜,使得极柱也不易与铝压板上的铝压板发生接触,从而无法形成打火点,保障了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
7.优选的,所述绝缘衬套固定连接于铝压板的一端设有第一抵触面,所述第一抵触面与铝压板设有接插结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绝缘衬套与铝压板的接插结构,使得绝缘衬套与铝压板的连接更加紧密,进一步加强了连接结构的稳固性,能防止绝缘衬套在铝压板上发生偏移的问题。
9.优选的,所述第一抵触面与铝压板靠近绝缘衬套的端面择一设有第一凸起件,另一设有用以第一凸起件嵌入的第一接插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结构的需求选择第一凸起件和第二接触孔的位置,
实现结构的灵活性。
11.优选的,所述绝缘衬套固定连接于金属排的一端设有第二抵触面,所述第二抵触面与金属排设有接插结构。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绝缘衬套与金属排的接插结构,使得绝缘衬套与金属排的连接更加紧密,进一步加强了连接结构的稳固性,能防止绝缘衬套在铝压板上发生偏移的问题。
13.优选的,所述第二抵触面与金属排靠近绝缘衬套的端面择一设有第二凸起件,另一设有用于第二凸起件嵌入的第二接插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结构的需求选择第二凸起件和第二接触孔的位置,实现结构的灵活性。
15.优选的,所述极柱沿中心轴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金属排,所述金属排与极柱间通过连接片固定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片不仅起到连接固定的作用,而且实现了电流从极柱导流到金属排上,通过金属排导电,使得极柱藏于金属排与铝压板间,起到保护的作用。
17.优选的,所述绝缘衬套为陶瓷衬套、玻璃衬套或塑钢衬套。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陶瓷材料、玻璃衬套或塑钢衬套均为耐高温的绝缘材料,当铝壳电池表面积集聚大量的热量时,也无法造成衬套损坏,保证了对极柱支撑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19.优选的,所述金属排与铝压板间设有套体,所述套体设于极柱的外侧面,所述套体沿极柱中心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铝压板。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体的结构不仅对极柱起到限位的作用,也能对铝压板与极柱连接处进一步密封,防止水分渗入影响铝壳电池使用。
21.优选的,所述极柱的外侧面设有凹槽,所述套体设有嵌入凹槽的卡块,所述套体与卡块为一体成型的橡胶弹性件。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块嵌入到凹槽内,使得极柱贴合于极柱的外侧,便于安装。
23.优选的,设于铝压板的外侧并配合负极极柱设置。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绝缘衬套不仅对负极极柱起到限位的作用,在回路中也起到固定保护作用,从而延长了铝壳电池使用寿命。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本技术提高一种带有高温不发生形变的衬套,从而使绝缘衬套在铝压板上的绝缘件(pps、pfa或氟橡胶)发生熔融或者软化时,正极极柱或负极极柱不发生偏移和倾斜,保证正极极柱或负极极柱不与电池壳体接触,不发生打火,避免起火、爆炸的发生避免人员伤亡的发生;当发生事故使得铝壳电池出现变形或短路时,绝缘衬套能抗住一定的撞击,从而对极柱进行保护,无法使得极柱与铝盖板上的铝压板接触立即接触,给车上人员争取时间逃生,减少或降低人员伤亡。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金属排结构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铝压板;2、极柱;3、金属排;4、绝缘衬套;5、第一凸起件;6、第一抵触面;7、第一接插孔;8、套体;9、铝盖板;10、绝缘件;12、第二凸起件;13、第二抵触面;14、第二接插孔;15、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铝壳电池安全装置。
35.实施例一:
36.参照图1和图4示,一种铝壳电池安全装置,设于铝压板1的外侧并配合极柱2设置,包括铝压板1、绝缘衬套4和金属排3。极柱2为负极极柱2,负极极柱2的一端固定于铝壳电池内,另一端贯穿伸出铝盖板9。铝压板1安装于铝盖板9设有负极极柱2的一侧,铝压板1配合负极极柱2设置通孔,负极极柱2的另一端贯穿铝压板1的通孔并伸出,负极极柱2的直径小于通孔的直径,使得铝压板1的内壁与负极极柱2的外侧面形成环形间隙,环形间隙通过绝缘件10连接。绝缘件10为pfa材料并为“l”型金属排3,绝缘件10的一端位于铝压板1与负极极柱2竖直的方向间,绝缘件10的另一端位于铝压板1与负极极柱2横向的方向间。金属排3安装于绝缘衬套4远离铝压板1的一端,绝缘衬套4接插安装于铝压板1与金属排3间。本实施例中,绝缘衬套4可放置在顶盖正极端在串联回路中也起到固定保护作用。
37.参照图2和图3所示,绝缘衬套4为陶瓷衬套4,绝缘衬套5位于负极极柱2的中心轴相对两侧。陶瓷衬套4固定连接于铝压板2的一端设有第一抵触面6,第一抵触面6沿中心轴方向延伸出第一凸起件5,第一凸起件5的外径与陶瓷衬套4的外径相同,第一凸起件5的内径大于陶瓷衬套4的内径,使得绝缘衬套4位于第一凸起件5靠近负极极柱2的一侧形成限位面,限位面用于贴合铝压板1,使得陶瓷衬套4与铝压板1的连接更加的稳固。铝压板1相对于陶瓷衬套4沿陶瓷衬套4圆心轴方向形成用于第一凸起件5嵌入的第一接插孔7,通过第一凸起件5插入第一接插孔7内将陶瓷衬套4和铝压板1进行接插固定。本实施例中衬套4的材料为耐高温绝缘材料,还可以是玻璃衬套4或塑钢衬套4等。
38.参照图2和图3所示,陶瓷衬套4固定连接于金属排3的一端设有第二抵触面13,第二抵触面13向圆心轴方向延伸出第二凸起件6。第二凸起件6的外直径小于陶瓷衬套4的外直径,第二凸起件6的内直径大于陶瓷衬套4的内直径,使得陶瓷衬套4位于第二凸起件6的两侧形成限位面,两个限位面分别贴合金属排3的侧面,从而提高了陶瓷衬套4与金属排3的连接稳固性。金属排3配合第二凸起件6形成用于第二凸起件6插入的第二接插孔14,第二接插孔14靠近铝压板1的一端贯穿设置,另一端封闭设置。当第二凸起件6插入第二接插孔14时处于内嵌结构。负极极柱2沿中心轴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金属排3,金属排3与负极极柱2间通过连接片固定连接,连接片为常规的连接片,一端套设于负极极柱2,另一端通过铆钉贯穿金属排3进行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的负极极柱也可以直接贯穿金属排3进行固定连接。
39.参照图2和图4所示,金属排3与铝压板1间围绕安装有套体8,套体8为pp材料的密
封套,套体8围绕固定于负极极柱2的外侧面。套体8沿负极8极柱中心轴的一端连接于铝压板2,从而将负极极柱2、铝压板1与绝缘件10间的连接处覆盖住。负极极柱2的外侧面设有凹槽,套体8设有嵌入凹槽的卡块16,套体8与卡块15为一体成型的橡胶弹性件。本实施例中,陶瓷衬套4与铝压板1和金属排3还可通过圆形点装凹凸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环形、方形、椭圆和凹凸方式或者注塑在材料为pps、pp、pfa、氟橡胶的套体和绝缘件里面的方式实现。
40.实施例二:
41.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铝压板1靠近陶瓷衬套4的一侧沿陶瓷衬套4中心轴方向延伸出第一凸起件5,第一凸起件5朝向金属排3方向设置。陶瓷衬套4靠近铝压板1的一端沿中心轴方向形成用于第一凸起件5插入的第一接插孔7,通过第一凸起件5插入第一接插孔7内将陶瓷衬套4和铝压板1进行接插固定。
42.参照图5所示,金属排3靠近陶瓷衬套4的一侧沿负极极柱2中心轴方向延伸出第二凸起件12,负极极柱2靠近金属排的一端沿圆心轴方向形成用于第二凸起件12插入的第二接插孔14,通过第二凸起件12插入第二接插孔14内将陶瓷衬套4和金属排3行接插固定。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