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复合视觉设计的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64682发布日期:2022-11-22 20:10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复合视觉设计的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线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复合视觉设计的数据线。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据线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工作中,现有的数据线壳体主要起到保护电路板的作用,通常是不可透视的。然而,数据线长久使用会出现故障,大部分硬件故障,例如连接线与电路板的连接断开,又例如电路板受到外力损坏,用户如果无法观察数据线内部的情况,可能会误以为是其他设备出现了软件问题,浪费了大量时间在排查故障上。此外,数据线还需要考虑美观,由于壳体通常是刚性材质,而连接套内的连接线在频繁弯曲的过程中,会被刚性材质的壳体挤压磨损导致外壁破损,影响产品美观。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复合视觉设计的数据线,避免用户无法观察到壳体内电路板的同时,避免用户观察到连接套内的连接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复合视觉设计的数据线,避免用户无法观察到壳体内电路板的同时,避免用户观察到连接套内的连接线。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复合视觉设计的数据线,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一端的插头、设置于所述壳体另一端的连接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插头电连接的电路板、以及套入所述连接套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连接线;所述数据线还包括透视区域与非透视区域,所述非透视区域形成于所述连接套上,所述透视区域形成于所述壳体上,所述透视区域适于所述电路板被外部直接观察。
5.更优地,所述壳体包括形成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插头的一端并容纳所述电路板的第一腔体、围成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主体部;所述电路板包括设置电子元件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背对的第二面、所述透视区域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透视区域,所述第一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第一面方向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面完全重合,所述第一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第二面方向在所述第二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面完全重合。
6.更优地,所述电路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第三面、以及与所述第三面背对的第四面,所述第一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第三面方向在所述第三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面完全重合,所述第一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第四面方向在所述第四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面完全重合。
7.更优地,所述壳体还包括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靠近所述第一腔体方向延伸形成并与所述电路板相抵接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靠近所述插头的一端,所述电路板还包括面向所述插头的第五面,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五面相抵接,所述透视区域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第二透视区域,所述第二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第五面方向在所述第五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五面有重合部分。
8.更优地,所述壳体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壳体内远离所述插头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腔
体相连通的第二腔体、围成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二主体部、形成于所述第二主体部背离所述插头一端的抵接面,所述第二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背离所述插头的另一端,所述电路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五面背对的第六面,所述抵接面与所述连接套相固定连接,所述透视区域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三透视区域,所述第三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第六面方向在所述第六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六面有重合部分。
9.更优地,所述连接套包括贯穿所述连接套并与所述第二腔体相连通以供所述连接线通过的第三腔体、形成于所述连接套靠近所述插头一端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与所述抵接面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的内壁分别与所述连接线的外壁相抵接,所述非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外壁方向在所述外壁上的投影与所述外壁有重合部分。
10.更优地,令所述透视区域的透光率为w,满足关系式:
11.30%<w<95%。
12.更优地,令所述透视区域的透光率为w,满足关系式:
13.60%<w<90%。
14.更优地,所述透视区域采用透明胶料制成,所述透明胶料为透明pe材料、透明pvc材料、透明tpe材料、透明tpu材料或透明pp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15.更优地,所述透视区域还采用色粉制成,所述色粉与所述透明胶料混合调制形成所述透视区域。
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1、通过在所述壳体上设置透视区域,使设置于壳体内的电路板被外部直接观察,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观察电路板直接判断数据线是否存在硬件故障,避免用户浪费大量时间去排查故障。同时,可被外部直接观察的电路板增加了数据线的可观赏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通过在所述连接套上设置非透视区域,避免连接套内易破损的连接线被外部直接观察,保持了产品的美观。
18.2、通过在壳体内形成第一腔体,并在围成第一腔体的第一主体部上形成第一透视区域,使得第一腔体内的情况能够被外部直接观察;通过令第一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第一面方向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面完全重合,使得电路板的第一面能够通过第一透视区域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通过令所述第一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第二面方向在所述第二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面完全重合,使得电路板的第二面能够通过第一透视区域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
19.3、通过令所述第一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第三面方向在所述第三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面完全重合,使得电路板的第三面能够通过第一透视区域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通过令所述第一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第四面方向在所述第四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面完全重合,使得电路板的第四面能够通过第一透视区域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
20.4、通过在壳体上形成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靠近所述第一腔体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电路板相抵接的第一限位部,以及通过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上形成第二透视区域,使得第一腔体内的情况能够直接被外部观察;通过令所述第二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第五面方向在所述第五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五面有重合部分,使得电路板的第五面能够通过第二透视区域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
21.5、通过在壳体内远离所述插头的一端形成与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的第二腔体,并
通过在围成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二主体部上形成第三透视区域。通过令所述第三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第六面方向在所述第六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六面有重合部分,使得电路板的第六面能够通过第三透视区域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
22.6、通过在所述连接套内形成第三腔体,并通过在所述连接套上形成非透视区域,以及令所述非透视区域沿垂直所述外壁方向在所述外壁上的投影与所述外壁有重合部分,使得连接线在连接套内的部分避免被外部直接观察。
23.7、通过限定透视区域的透光率为30%<w<95%,在实现透视区域适于电路板被外部直接观察的同时,平衡产品的成本。
24.8、通过限定透视区域的透光率为60%<w<90%,在实现透视区域适于电路板被外部直接观察的同时,平衡产品的成本。
25.9、通过限定透视区域的形成材料为透明胶体与色粉混合,使得透视区域适于电路板被外部直接观察的同时,具有色彩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线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线的结构正视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线的结构侧视图;
31.图5为图3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
32.图6为图4中b-b处的剖面示意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00、数据线;10、插头;20、壳体;30、连接套;40、电路板;50、连接线;60、透视区域;70、非透视区域;21、第一腔体;22、第一主体部;23、第一限位部;24、第二腔体;25、第二主体部;26、抵接面;31、第三腔体;32、连接面;33、内壁;51、外壁;41、第一面;42、第二面;43、第三面;44、第四面;45、第五面;46、第六面;61、第一透视区域;62、第二透视区域;63、第三透视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3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
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9.一种基于复合视觉设计的数据线,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一端的插头、设置于所述壳体另一端的连接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插头电连接的电路板、以及套入所述连接套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连接线;所述数据线还包括透视区域与非透视区域,所述非透视区域形成于所述连接套上,所述透视区域形成于所述壳体上,所述透视区域适于所述电路板被外部直接观察。
40.上述结构中,通过在所述壳体上设置透视区域,使设置于壳体内的电路板被外部直接观察。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观察电路板直接判断数据线是否存在硬件故障,避免用户浪费大量时间去排查故障。同时,可被外部直接观察的电路板增加了数据线的可观赏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1.请参考图1-图8,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复合视觉设计的数据线100,包括壳体20、设置于所述壳体20一端的插头10、设置于所述壳体20另一端的连接套30、设置于所述壳体20内并与所述插头10电连接的电路板40、以及套入所述连接套30并与所述电路板40电连接的连接线50;
42.具体地,所述数据线100还包括透视区域60与非透视区域70,为了避免用户无法观察数据线100内的硬件故障,浪费大量时间去排查故障,所述非透视区域70形成于所述连接套30上,所述透视区域60形成于所述壳体20上,所述透视区域60适于所述电路板40被外部直接观察。通过在所述壳体20上设置透视区域60,使设置于壳体20内的电路板40被外部直接观察,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观察电路板40直接判断数据线100是否存在硬件故障,避免用户浪费大量时间去排查故障。同时,可被外部直接观察的电路板40增加了数据线100的可观赏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通过在所述连接套30上设置非透视区域70,避免连接套30内易破损的连接线50被外部直接观察,保持了产品的美观。
43.具体地,为了避免用户无法直接观察到电路板40设置有电子元件的一面是否有硬件故障,同时,也为了避免无法直接观察到电路板40设置有电子元件的一面的背面是否有断裂或烧毁等硬件故障,所述壳体20包括形成于所述壳体20内靠近所述插头10的一端并容纳所述电路板40的第一腔体21、围成所述第一腔体21的第一主体部22;所述电路板40包括设置电子元件的第一面41、与所述第一面41背对的第二面42、所述透视区域60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2的第一透视区域61,所述第一透视区域61沿垂直所述第一面41方向在所述第一面41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面41完全重合,所述第一透视区域61沿垂直所述第二面42方向在所述第二面42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面42完全重合。通过在壳体20内形成第一腔体21,并在围成第一腔体21的第一主体部22上形成第一透视区域61,使得第一腔体21内的情况能够被外部直接观察;通过令第一透视区域61沿垂直所述第一面41方向在所述第一面41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面41完全重合,使得电路板40的第一面41能够通过第一透视区域61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通过令所述第一透视区域61沿垂直所述第二面42方向在所述第二面42
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面42完全重合,使得电路板40的第二面42能够通过第一透视区域61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使得用户能够从外部直接观察数据线100内的电路板40的第一面41和第二面42,及时发现硬件故障,同时,通过从外部直接观察电路板40,也提高了产品的美观性。
44.具体地,所述电路板4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面41与所述第二面42之间的第三面43、以及与所述第三面43背对的第四面44,参见图2,所述第三面43和第四面44可以理解为图2中电路板40的两侧面,该两侧面区别于电路板40与插头10连接的前面,和电路板40与连接线50连接的后面。
45.具体地,为了避免用户无法直接观察到电路板40的两侧面是否存在断裂等硬件故障,所述第一透视区域61沿垂直所述第三面43方向在所述第三面43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面43完全重合,所述第一透视区域61沿垂直所述第四面44方向在所述第四面44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面44完全重合。通过令所述第一透视区域61沿垂直所述第三面43方向在所述第三面43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面43完全重合,使得电路板40的第三面43能够通过第一透视区域61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通过令所述第一透视区域61沿垂直所述第四面44方向在所述第四面44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面44完全重合,使得电路板40的第四面44能够通过第一透视区域61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使得用户能够从外部直接观察数据线100内的电路板40的第三面43和第四面44,及时发现硬件故障,同时,通过从外部直接观察电路板40,也提高了产品的美观性。
46.具体地,为了避免用户无法直接观察到电路板40与插头10连接的一面是否存在断裂、断路、烧毁等硬件故障,所述壳体20还包括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2向靠近所述第一腔体21方向延伸形成并与所述电路板40相抵接的第一限位部23,所述第一限位部23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2靠近所述插头10的一端,所述电路板40还包括面向所述插头10的第五面45,所述第一限位部23与所述第五面45相抵接,所述透视区域60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3的第二透视区域62,所述第二透视区域62沿垂直所述第五面45方向在所述第五面45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五面45有重合部分。通过在壳体20上形成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2向靠近所述第一腔体21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电路板40相抵接的第一限位部23,以及通过在所述第一限位部23上形成第二透视区域62,使得第一腔体21内的情况能够直接被外部观察;通过令所述第二透视区域62沿垂直所述第五面45方向在所述第五面45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五面45有重合部分,使得电路板40的第五面45能够通过第二透视区域62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使得用户能够从外部直接观察数据线100内的电路板40的第五面45,及时发现硬件故障。
47.具体地,为了避免用户无法直接观察到电路板40与连接线50连接的一面是否有断裂、断路、烧毁等硬件故障,所述壳体20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壳体20内远离所述插头10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腔体21相连通的第二腔体24、围成所述第二腔体24的第二主体部25、形成于所述第二主体部25背离所述插头10一端的抵接面26,所述第二主体部25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2背离所述插头10的另一端,所述电路板40还包括与所述第五面45背对的第六面46,所述抵接面26与所述连接套30相固定连接,所述透视区域60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主体部25的第三透视区域63,所述第三透视区域63沿垂直所述第六面46方向在所述第六面46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六面46有重合部分。通过在壳体20内远离所述插头10的一端形成与所述第一腔体21相连通的第二腔体24,并通过在围成所述第二腔体24的第二主体部25上形成第三透
视区域63。通过令所述第三透视区域63沿垂直所述第六面46方向在所述第六面46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六面46有重合部分,使得电路板40的第六面46能够通过第三透视区域63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使得电路板40的第六面46能够通过第三透视区域63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使得用户能够从外部直接观察数据线100内的电路板40的第六面46,及时发现硬件故障。
48.由于壳体20通常是刚性材质,而连接套30内的连接线50在频繁弯曲的过程中,会被刚性材质的壳体20挤压磨损导致外壁51破损,影响产品美观,为了避免连接套30内的连接线50被外部直接观察,而影响产品美观,所述连接套30包括贯穿所述连接套30并与所述第二腔体24相连通以供所述连接线50通过的第三腔体31、形成于所述连接套30靠近所述插头10一端的连接面32,所述连接面32与所述抵接面26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腔体24与所述第三腔体31的内壁33分别与所述连接线50的外壁51相抵接,所述非透视区域70沿垂直所述外壁51方向在所述外壁51上的投影与所述外壁51有重合部分。通过在所述连接套30内形成第三腔体31,并通过在所述连接套30上形成非透视区域70,以及令所述非透视区域70沿垂直所述外壁51方向在所述外壁51上的投影与所述外壁51有重合部分,使得连接线50在连接套30内的部分避免被外部直接观察,从而保持了产品的美观。
49.具体地,令所述透视区域60的透光率为w,满足关系式:30%<w<95%。通过限定透视区域60的透光率为30%<w<95%,在能够实现透视区域60适于电路板40被外部直接观察的同时,平衡产品的成本,避免为了更高的透光率,增加不要的成本。
50.具体地,满足关系式:60%<w<90%。在能够较佳地实现透视区域60适于电路板40被外部直接观察的同时,平衡产品的成本与透光率。
51.本实施例中,最佳地采用w=80%,在能够最佳地实现透视区域60适于电路板40被外部直接观察的同时,平衡产品的成本与透光率。
52.具体地,所述透视区域60采用透明胶料制成,或采用透明胶料与色粉混合制成,所述透明胶料为透明pe材料、透明pvc材料、透明tpe材料、透明tpu材料或透明pp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胶料为透光率为80%的透明tpe材料。
53.具体地,所述色粉可以是无机色粉,例如:钛白,铬黄,镉黄,钼铬红,铁红(黄),镉红,群青,钴蓝,铁蓝,铬绿,钴绿,金属粉,云母珠光,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也可以是有机色粉,例如:偶氮类,色啶类,酞菁类,染料类,荧光类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本实施例,所述透视区域60采用透光率为80%的透明tpe材料,不增加色粉调色。
54.借此,通过在所述壳体20上设置透视区域60,使设置于壳体20内的电路板40被外部直接观察,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观察电路板40直接判断数据线100是否存在硬件故障,避免用户浪费大量时间去排查故障。同时,可被外部直接观察的电路板40增加了数据线100的可观赏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通过在所述连接套30上设置非透视区域70,避免连接套30内易破损的连接线50被外部直接观察,保持了产品的美观。通过在壳体20内形成第一腔体21,并在围成第一腔体21的第一主体部22上形成第一透视区域61,使得第一腔体21内的情况能够被外部直接观察;通过令第一透视区域61沿垂直所述第一面41方向在所述第一面41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面41完全重合,使得电路板40的第一面41能够通过第一透视区域61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通过令所述第一透视区域61沿垂直所述第二面42方向在所述第二面42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面42完全重合,使得电路板40的第二面42能够通过第一透视区域61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通过令所述第一透视区域61沿垂直所述第三面43方向在所述第
三面43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面43完全重合,使得电路板40的第三面43能够通过第一透视区域61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通过令所述第一透视区域61沿垂直所述第四面44方向在所述第四面44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面44完全重合,使得电路板40的第四面44能够通过第一透视区域61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通过在壳体20上形成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2向靠近所述第一腔体21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电路板40相抵接的第一限位部23,以及通过在所述第一限位部23上形成第二透视区域62,使得第一腔体21内的情况能够直接被外部观察;通过令所述第二透视区域62沿垂直所述第五面45方向在所述第五面45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五面45有重合部分,使得电路板40的第五面45能够通过第二透视区域62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通过在壳体20内远离所述插头10的一端形成与所述第一腔体21相连通的第二腔体24,并通过在围成所述第二腔体24的第二主体部25上形成第三透视区域63。通过令所述第三透视区域63沿垂直所述第六面46方向在所述第六面46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六面46有重合部分,使得电路板40的第六面46能够通过第三透视区域63被外部完全直接观察。通过在所述连接套30内形成第三腔体31,并通过在所述连接套30上形成非透视区域70,以及令所述非透视区域70沿垂直所述外壁51方向在所述外壁51上的投影与所述外壁51有重合部分,使得连接线50在连接套30内的部分避免被外部直接观察。通过限定透视区域60的透光率为30%<w<95%,在实现透视区域60适于电路板40被外部直接观察的同时,平衡产品的成本。通过限定透视区域60的透光率为60%<w<90%,在实现透视区域60适于电路板40被外部直接观察的同时,平衡产品的成本。通过限定透视区域60的形成材料为透明胶体与色粉混合,使得透视区域60适于电路板40被外部直接观察的同时,具有色彩的美观性。
5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