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极电容及功率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22597发布日期:2022-10-25 18:27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极电容及功率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电极电容及功率模组。


背景技术:

2.功率模块是功率电子电力器件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功率mos管)、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igbt),快恢复二极管(frd)按一定的功能组合封装成的电力开关模块,其主要用于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工业变频等各种场合下的功率转换。
3.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电路通常包括三组分别具有上下桥臂的功率模块,图1为现有的一种功率模块的电路示意图,其示出的是一组具有上下桥臂的功率模块的电路示意图,其包括:作为上桥臂的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z1,以及与其反向并联的快恢复二极管d1,作为下桥臂的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z2,以及与其反向并联的快恢复二极管d2,其中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z1的集电极连接功率模块的正极p+,其发射极连接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z2的集电极,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z2的发射极连接功率模块的负极p-,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z1的发射极和z2的集电极共同连接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三组该功率模块来为电机提供三相交流电;在此仅以一组功率模块的电路示意图来说明其工作原理:当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z1接通时,电流依次经功率模块的正极p+、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z1的集电极、发射极、功率模块输出端子output输出至电机;当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z1关断时,由于电机为感性负载,为保证电流流向不变,续流电流需经其它组的功率模块经该功率模块的负极p-、二极管d2、功率模块输出端子output输出至电机。
4.在某些实际应用下,功率模块中的电子器件也可以采用功率mos管,图2是另一种功率mos管模块的电路示意图,其包括:作为上桥臂的功率mos管m1、作为下桥臂的功率mos管m2、其中功率mos管m1的漏极连接功率模块的正极p+,功率mos管m1的源极连接功率mos管m2的漏极,功率mos管m2的源极连接功率模块的负极p-,功率mos管m1的源极和功率mos管m2的漏极共同连接接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其工作原理与采用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的模块类似,其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功率mos管内置反向二极管,因此不需要并联反向二极管。另外,逆导型igbt与功率mos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由于内置二极管,不需反向并联二极管,模块设计及结构与功率mos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5.在实际应用中,寄生电感一直以来都是功率电子器件应用中需要克服的主要难题,尤其是在功率mos管的高频和大功率的应用场合。模组内部的寄生电感会造成关断过程中的过电压,寄生电感会造成功率模块开关过程中的电压尖峰和波形震荡,从而增加了电磁干扰和开关损耗,甚至损坏模块。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电极电容,包括:第一电容母排、第二电容母排、电容组、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第一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第三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第四电容引出电极
连接部;其中,电容组设置于第一电容母排和第二电容母排之间,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为片状,且自第一电容母排端部引出,向第二电容母排的方向延伸;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为片状,且自第二电容母排端部引出,向第一电容母排的方向延伸;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和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叠层隔开设置;第一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自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靠近第二电容母排的端部引出,向远离电容组的方向延伸;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自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引出,越过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向远离电容组的方向延伸,第一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和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相邻并排设置。
7.进一步地,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和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8.进一步地,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和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9.进一步地,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具体为按照预定形状将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冲压弯折形成。
10.进一步地,相邻并排设置的单个第一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和单个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构成电容引出电极连接组,电容引出电极连接组设置有三个。
11.进一步地,第三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自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的一侧引出,向远离电容组的方向延伸,第四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自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的一侧引出,向远离电容组的方向延伸,第三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和第四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相邻并排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和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均设有用以与外部功率模块连接的螺母。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功率模组,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新型电极电容、功率模块,所述功率模块包括第一功率电极、第二功率电极,第一功率电极与第一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二功率电极与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固定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功率模块设置为三个,每个功率模块的第一功率电极和第二功率电极与相应的电容引出电极连接组固定连接。可有效降低整个功率模组的寄生电感。
附图说明
15.图1是现有的一种功率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16.图2是现有的另一种功率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电极电容的立体结构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电极电容的局部结构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电极电容的局部结构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电极电容的局部结构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功率模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如图3和图4提供的一种新型电极电容,包括:第一电容母排10、第二电容母排20、
电容组30、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第一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12、第三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13、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21、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2、第四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3;其中,电容组30设置于第一电容母排10和第二电容母排20之间,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为片状,且自第一电容母排10端部引出,向第二电容母排20的方向延伸;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21为片状,且自第二电容母排20端部引出,向第一电容母排10的方向延伸;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和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21叠层隔开设置;第一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12自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靠近第二电容母排20的端部引出,向远离电容组30的方向延伸;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2自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21引出,越过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向远离电容组30的方向延伸,具体地,在实际应用中,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2,可以从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的一侧越过,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从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穿越过,需确保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2与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是相互绝缘的,第一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12和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2相邻并排设置。
24.具体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和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21之间设置有绝缘层,以增强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和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21之间相互绝缘的稳定性。
25.具体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2和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之间设置有绝缘层,以增强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2和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之间相互绝缘的稳定性。
26.具体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如图5所示,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2具体为按照预定形状将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21冲压弯折形成。以实现简化加工工艺,简化结构,减小体积,节省材料的目的。
27.具体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如图3和图7所示,相邻并排设置的单个第一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12和单个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2构成电容引出电极连接组,电容引出电极连接组设置有三个;具体地在实际应用中,电容引出电极连接组的个数不限于三个,可根据实际需求,自由设置一个或者多个。
28.具体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三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13自第一电容引出电极主体11的一侧引出,向远离电容组30的方向延伸,第四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3自第二电容引出电极主体21的一侧引出,向远离电容组30的方向延伸,第三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13和第四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3相邻并排设置。
29.具体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12和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2均设有用以与外部功率模块连接的螺母。
30.具体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应用,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功率模组,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新型电极电容100、功率模块200,所述功率模块包括第一功率电极201、第二功率电极202,第一功率电极201与第一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12固定连接,第二功率电极202与第二电容引出电极连接部22固定连接。
31.具体地,所述功率模块200设置为三个,每个功率模块的第一功率电极201和第二功率电极202与相应的电容引出电极连接组固定连接。可有效降低整个功率模组的寄生电感;具体地,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功率模块200不限于三个,可根据实际需求,与电容引出电极连接组相对应,自由设置一个或者多个。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