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片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83093发布日期:2022-09-10 06:0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弹片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弹片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弹片连接器应用于电子设备的电力接触装置中,设置在电路内被阻断处以通过其弹性变化使得电流流通,从而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轻便灵敏,朝着高性能化、小型化及轻型化的方向发展。侧接的弹片连接器被广泛用于电子设备内,用于在天线或电子元件和主板之间传输信号。随着对电子产品超薄化及使用耐久性的要求越来越严苛,主板空间有限,对于各种元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
3.因此,亟需一种体积小,使用寿命长,满足产品超薄化发展需求的弹片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弹片连接器,在侧接的同时,自身高度低,体积小且使用寿命长,可以提高产品的空间利用率,以适应产品超薄化的发展需求。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弹片连接器,包括依次相连的基板、连接板、弹性臂和接触部,还包括焊接固定板与护翼板,其中:
7.所述基板的一侧边朝下延伸形成所述连接板,所述基板与所述连接板相邻的相对的两侧边分别朝下延伸形成所述护翼板,所述焊接固定板与所述基板相对设置,且所述护翼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与所述焊接固定板之间;
8.所述弹性臂与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护翼板相对的一侧边相接,并在两个所述护翼板之间反复折弯延伸,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弹性臂的末端相接,所述接触部凸于所述基板与所述连接板相对设置的一侧的侧边设置。
9.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弹性臂相对设置的一侧的侧边与所述护翼板的外侧的侧壁平齐设置。
10.优选地,所述焊接固定板由至少一个所述护翼板的底端朝内弯折形成。
11.优选地,还包括防护挡板,所述焊接固定板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侧的侧边朝上延伸形成所述防护挡板,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护翼板与所述防护挡板之间。
12.优选地,所述焊接固定板由两个所述护翼板的底端朝内弯折形成。
13.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弹性臂相对设置的侧壁与所述护翼板的外侧侧壁平齐设置,与所述防护挡板相接的所述焊接固定板由于所述连接板侧壁平齐的所述护翼板折弯形成。
14.优选地,所述弹性臂自所述连接板至所述接触部的宽度呈下降趋势。
15.优选地,所述弹性臂与所述连接板相接一侧的折弯处与相近的所述护翼板之间的距离自所述连接板至所述接触部增大。
16.优选地,所述接触部包括与所述弹性臂相接的平板结构。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弹片连接器在满足侧接的条件下,其弹性臂与连接板与护翼板相对的一侧边相接,能够有效减小弹片连接器的高度,且其在两个护翼板之间反复折弯延伸,在满足相同的弹性需求下能够有效减小弹片连接器的宽度,从而整体减小了弹片连接器的尺寸,提高产品的空间利用率,以适应产品超薄化的发展需求;此外,弹片连接器整体呈扁平的盒体结构,焊接固定面积大,能够有效提高弹片连接器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提高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片连接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片连接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片连接器第一剖面的立体图;
21.图4为图3所示的弹片连接器第一剖面的平面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片连接器另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片连接器第二剖面的立体图;
24.图7为图6所示的弹片连接器第二剖面的平面图。
25.附图标记:10、基板;20、连接板;30、弹性臂;31、折弯处;40、接触部;41、平板结构;42、第一延伸段;43、触点;44、第二延伸段;50、焊接固定板;60、护翼板;70、防护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2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弹片连接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产品主板空间有限亟需体积小寿命长且满足产品超薄化发展需求的弹片连接器的技术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基板相对于焊接固定板所在的方向为上、上方、上侧或者顶、顶部,与之相反的方向为下、下方、下侧或者底、底部。
28.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
29.一种弹片连接器包括依次相连的基板10、连接板20,弹性臂30和接触部40,还包括焊接固定板50和护翼板60。其中,基板10的一侧边朝下延伸形成连接板20,基板10与连接板20相邻的相对的两侧边分别朝下延伸形成护翼板60,即连接板20与两个护翼板60分别与基板相接,且连接板20位于两相对设置的护翼板60之间。焊接固定板50与基板10相对设置,且护翼板60设置在基板10与焊接固定板50之间。
30.弹性臂30与连接板20与护翼板60相对的一侧边相接,并在两个护翼板60之间反复折弯延伸,接触部40与弹性臂20的末端相接,且接触部40凸于基板10与连接板20相对设置的一侧的侧边设置。即,弹性臂30与连接板20非朝向底部方向的另两个侧边中的一个相接,并在两个护翼板60之间朝着远离连接板2020的方向反复折弯延伸,在末端形成凸于基板10
侧边的接触部40。
3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产品主板空间有限亟需体积小寿命长且满足产品超薄化发展需求的弹片连接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弹片连接器在满足侧接的条件下,其弹性臂与连接板与护翼板相对的一侧边相接,能够有效减小弹片连接器的高度,且其在两个护翼板之间反复折弯延伸,在满足相同的弹性需求下能够有效减小弹片连接器的宽度,从而整体减小了弹片连接器的尺寸,提高产品的空间利用率,以适应产品超薄化的发展需求;此外,弹片连接器整体呈扁平的盒体结构,焊接固定面积大,能够有效提高弹片连接器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提高其使用寿命。
32.优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连接板20与弹性臂30相对设置的一侧的侧边与护翼板60的外侧的侧壁平齐设置,即连接板20非与底部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其中一个侧边与弹性臂30相接,另一个侧边与其所靠近的护翼板60的外侧的侧壁平齐设置。连接板20的一侧与护翼板60的外侧侧壁平齐设置,能够有效防刮与防侧翻,提高弹片连接器使用性能的稳定性。
33.优选地,焊接固定板50由至少一个护翼板60的底端朝内弯折形成。如图1所示,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焊接固定板50分别由两个护翼板60的底端同时朝内折弯形成,防侧翻,有效提高弹片连接器的结构稳定性。在其他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图中未示出),焊接固定板50也可以由两护翼板60中的任一个护翼板60的底端朝着另一个护翼板60折弯延伸形成,此处不再详细赘述。
34.优选地,弹片连接器还包括防护挡板70,焊接固定部50靠近连接板20的一侧的侧边朝上延伸形成防护护板70,连接板20位于护翼板60与防护挡板70之间,可进一步提高弹片连接器的防刮性能,同时可以有效控制连接板20在工作时的弹性变形范围,进而有利于提高弹片连接器的使用寿命。更为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焊接固定板50分别由两个护翼板60的底端同时朝内折弯形成,连接板20与弹性臂30相对设置的一侧的侧边与护翼板60的外侧的侧壁平齐设置,与连接板20的侧边的平齐设置的护翼板60朝内的折弯形成的焊接固定板50上设有朝上折弯形成的防护挡板70。连接板20与弹性臂30相接的一侧不设防护挡板70,可以有效保障弹性臂30与连接板20的弹性变形的空间,防止因为干涉产生的接触问题,与此同时在连接板20的另一侧设置防护挡板70,可以防止因连接板20与弹性臂30的变形量过大造成的弹片连接器失效或者损坏,有利于提高弹片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35.优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弹性臂30自连接板20至接触部40的宽度呈下降趋势,能够有效改善弹性臂30的弹性,提高弹片连接器的灵敏度。需要说明的是,弹性臂30自连接板20至接触部40的宽度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即弹性臂30自连接板20向接触部40的延伸方向上,弹性臂30的宽度不大于其延伸前的宽度,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位置上,在其延伸方向上,弹性臂30的宽度略大于其延伸前的宽度。
36.优选地,弹性臂30与连接板20相接一侧的折弯处31与相近的护翼板60之间的距离自连接板20至接触部40增大,防止弹性臂30在弹性变形过程中与护翼板60发生干涉影响其行程。具体而言,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弹性臂30与连接板20相接一侧的折弯处31与相近的护翼板60之间的距离自连接板20至接触部40增大,另一侧的折弯处31与相邻的护翼板60之间的距离相等;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弹性臂30两侧的折弯出31,分别与其相近的护翼板60之间的距离自连接板20至接触部40增大。
37.优选地,接触部40包括与弹性臂30相接的平板结构41,平板结构41可以有效改善弹片连接器的弹性。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接触部40包括依次相接的平板结构41、第一延伸段42、触点43以及第二延伸段44,平板结构41与弹性臂30的末端相接,触点43凸于基板10与连接板20相对设置的一侧的侧边设置,弹片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触点43将外力传输到弹性臂30上引起其弹性变形。将第二延伸段44的长度设置的小于第一延伸段42的长度,可以有效防止在外力作用下,第二延伸段44的末端与弹性臂30发生干涉,进而有利于提高弹片连接器使用性能的稳定性。
3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